【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9.《这是我的家》 第一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9.《这是我的家》 第一课时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第9课
这是我的家
第一课时
(人教版)一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歌曲导入
03
这是我的家人
04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家庭的温馨,体会家庭的温暖。
01
02
2.通过开展游戏认识家庭成员,了解他们的职业、爱好和特点。
03
3.通过了解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珍惜亲情,主动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激。
视频欣赏
我的到来
小组讨论
你出生的时候,
你们家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成员一起聊(liáo)一聊吧!
说一说
原来我们的家人是如此看重我 们,
那我们的家人除了爸爸妈妈,
还有谁呢?
同桌说一说:我家有 口人,
有我、 和 。
视频欣赏
游戏
猜猜叫什么?
你猜,
我猜,
大家猜。
家庭树
认识家人
爷爷
姥姥
伯父
叔叔
姑姑
舅舅
姨妈
弟弟
哥哥
姐姐
妹妹
讨论
在你心里,
什么样的人,
才能被叫做“家人”呢?
小结
与我们血脉相连,
相互关心关爱的,
就是一家人。
我的心愿
我对家人的小小心愿!
我想对我的 说:
小结
我的家人很爱我,
为我做过很多事,
我们以后能帮家人做哪些事呢?
作业布置
每天回家后,
多和家人聊一聊;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再见《这是我的家》教学设计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一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赵秀艳
课题 9.这是我的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幸福一家人”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核心素养紧密相连,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重要性,形成对家庭价值的初步认同,进而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道德修养:感知父母的辛劳,孝敬父母,珍惜亲情,主动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激。责任意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为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贡献力量。
教材分析 《这是我的家》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主题,本单元以“幸福一家人”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幸福,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学会关爱家人,培养家庭责任感和感恩之心。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家庭成员,了解他们的角色和贡献。感受家人之间的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学习关爱家人,表达对家人的爱与感激。培养家庭责任感,学会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小矛盾,促进家庭和谐。
学情分析 已知点:一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家庭概念的理解多基于直观感受,如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对于抽象的家庭价值观和责任感的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活经验来逐步建立。困惑点:我班大部分学生对家庭普遍怀有深厚的情感,乐于分享家庭中的快乐时光。对家庭角色和职责的好奇心强,愿意模仿家庭成员的行为。我班部分学生可能因家庭环境差异,在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上存在个体差异。发展点:我班学生在家庭中已形成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如礼貌待客、整理个人物品等。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并实践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如分担家务、关心家人等。
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感受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培养对家的热爱。体会家人之间的亲情,懂得感恩和关爱家人。1.能正确称呼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分享,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2.认识家庭成员,了解他们的职业、爱好和特点。3.知道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了解家人的付出。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家庭成员,了解他们的关系和特点。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和家庭的温暖。突破策略:通过互动视频《家庭礼貌称呼歌》,猜一猜小游戏等活动,巩固对家庭成员称谓的认识。
教学难点 理解家人为家庭的付出,培养感恩之心。突破策略:通过“说说我对家人的小小心愿”这一活动,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关爱家人。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活动体验法: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故事讲述法:讲述真实感人的家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一、歌曲导入:播放儿歌:播放《让爱住我家》,引出课题“这是我的家”。拍手唱。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什么?板书:我的家 拍手唱。
环节二 活动一:我的到来提问:小宝宝怎么哭?你出生时,家人是什么心情?讲述书上的一段话。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出生时的情景。谁有小时候的小手印,小脚印,还有哪些?分享家人讲述的出生故事,感受家人的喜悦和爱。3. 交流分享:小组交流:家人为自己做了哪些有纪念意义的事?全班分享:展示出生纪念品,讲述背后的故事。 小组交流:家人为自己做了哪些有纪念意义的事? 全班分享:展示出生纪念品,讲述背后的故事。 感受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培养对家的热爱。体会家人之间的亲情,懂得感恩和关爱家人。认识到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和关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能正确称呼家庭成员,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分享,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环节三 活动二:我的家人1.认识家人: 原来我们的家人是如此看重我们,那我们的家人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谁呢?和同桌介绍自己的家人。说一说:我家有 口人,有我、 和 。出示全家福照片,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说出家庭成员的称谓。播放视频《家庭礼貌称呼歌》。学生起立,跟着唱歌跳舞。解释南北方对于“外公外婆”、“姥爷姥姥”称呼的差别。关于伯父和叔叔,普通话和方言的叫法,各地也有不同。玩“猜猜叫什么”游戏,你猜我猜大家猜。巩固对家庭成员称谓的认识。4.了解家人关系:出示“家庭树”模板,讲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和同桌介绍自己的家人。学生起立,跟着唱歌跳舞。一个人问,的家一起回答。 学会站在家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家人需求,与家人合作完成任务。
环节四 活动三:我的心愿我的小小心愿:我想对我的 说: 先自己说,再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受了委屈怎么办?示弱,偷偷告状。加强家人的交流,促进家庭和睦,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说一说对家人的期望或建议。 认识到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为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贡献力量。
环节五 活动四:理解“家人”的含义讨论:在你心里,什么样的人,才能被叫做“家人”呢? 通过参与家庭活动和承担家务,培养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总结评价 与我们血脉相连,相互关心关爱的,就是一家人。每个家庭成员都很重要,家人之间互相关爱,共同组成温暖的家。
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每天回家后,多和家人聊一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学会整理个人物品,管理自己的生活,拓展作业:绘制家庭成员图
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家贴学生的全家福照片或画作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创设生动:我通过展示温馨家庭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快速融入“家”的主题氛围。许多学生看到熟悉的家庭场景,有感而发,踊跃分享家庭趣事,课堂参与度高,有效激发了他们对家庭的热爱与归属感 。 2. 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紧密:讲解家庭成员及相互关系时,结合学生实际家庭构成进行讨论,学生能轻松理解。在探讨如何为家庭做贡献环节,学生能列举扫地、整理房间等日常小事,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实现了道法课程从理论到生活的延伸。 不足之处 1. 时间把控欠佳:在学生分享家庭故事环节,给予时间过多,导致后面讲解家庭责任和设计“家庭树”活动稍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想法,没让学生进行自己的“家庭树”制作。 2. 个体关注不足:班级学生较多,课堂上未能全面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虽有想法,但没有得到足够的发言机会,参与度较低。 改进措施 1. 优化时间管理:提前预估各教学环节所需时间,制定更详细的教学流程表。在学生分享环节,设定合理的发言时间限制,引导学生简洁明了表达观点,确保课程进度合理,每个教学活动都能充分展开。 2. 加强个体关注:增加课堂巡视,留意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鼓励内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设置小组讨论时,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全体学生都能在道法课堂中有所收获和成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