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自然 禅悦为食--《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拓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凝视自然 禅悦为食--《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拓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本《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拓展
凝视自然 禅悦为食
——你是郁达夫的fans吗?
不用投票,不用统计,朱自清先生的fans肯定比郁达夫的fans多得多。《荷塘月色》、《绿》每每被众多的语文老师拿来作为上公开课的范文,见于千万人的口中和笔端。的确,这几篇文章是上示范课的好题材。朱先生写景状物真是活色生香,但我依然能从文中听到朱自清先生在人世间为俗事奔忙的匆匆脚步声,是“有我之境”,尽管这脚步有时如惊鸿一现,很轻微、很匆匆,但是有心的读者仍然能触之成景。甚至他那解不开的、对女性阴柔美的特殊情节,我也能洞然于胸。
如果说朱自清先生用绝美的意象塑造了人间阴柔美的极品,那么郁达夫先生则用简单的一花一叶构筑起自己洒脱的审美世界,那是一个凝视自然、禅悦为食、接近超脱的境界。
我不由地成了郁达夫先生的fans。
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是潇洒超脱的,尽管他嘴里说着“著书只为稻粮谋”,但我认为那只是一个清心者的调侃。达夫先生的写景散文朦胧、且有一点消沉无奈和更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潇洒自如。尽管达夫先生还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完全意义上的禅者,但假若你试图从他的散文中找到他的某种生活的直接投影——那真的很难。
这一点与他自己的小说大不相同——郁达夫的小说是对自己生活的、如照相机般真实的写照,如《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郁达夫先生笔下的自然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的社会环境、个人际遇相对隔离开来的世界。读他的散文你会感得没有负担——虽然有时会觉得比较凝重,但这种凝重是对自我的体悟,具有相对的超脱性。这里没有活色生香的感觉,他笔下的美是一种不尚修饰的天然宁静,是晶莹透明的“无我之境”,禅意盎然,似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
散文的定义是“形散神聚”,成熟的散文家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令形神显隐自如。朱自清的散文表现为“神聚形也聚”,所以他笔下写一景一色、一人一事居多,《荷塘月色》《绿》,细腻入微,言工辞丽,是书斋文人之极品;只有达夫先生,形是散淡的,视野是不拘一隅的,只求有禅者之悦,所以大多题目大得没边,如《江南的冬景》、《济南的冬天》。他驱遣万般景物,消熔心中块垒,有禅者出世之感,有魏晋人那种真性情,有“万物芸芸,复归于静”之境,如《故都的秋》,真正的是散开了胸襟怀抱。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呢,也是隐隐的,毫不张扬,如盐溶于水,觉其味不见其形。
这就是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时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景语如画,你可分得清这是作者想象中的古诗画中的景致还是作者眼中的实景?这还不够,又加上情语如禅:“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忘,死生不问了;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圣人云:柔软心近道心。在郁达夫眼中,一切宇宙有情物,都已平等客气,了无界限。这不是禅心、不是超脱了自我的大爱之心么?
《故都的秋》,最能体现郁达夫这种“禅悦为食”的特有审美意趣。许多作家是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写自然的,郁达夫却是物我一体,是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本色演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故都北平是苍凉的,但“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能像郁达夫这样,在恬噪纷纭的大都市北平中,品茶听鸽、细数日光、从灰土上留下的扫帚丝纹觉出了清闲落寞的人有几个?是不是很有一点王摩诘“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感觉?读达夫先生《故都的秋》,就会有这种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才能窥视郁达夫先生的文眼禅心。
还有那个北平的闲人,他是谁?——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惜墨如金的散文名家为什么在此突兀地安排出现这么一个人?用意何在?
请同学们查阅相关时代背景,推测一下:这个闲人有什么内涵?什么来头?值得郁达夫先生用如此特写镜头推出?
我认为:此人应该是一位的晚清遗老遗少的缩影。他身上有几大特点。一是闲,因为祖上的遗产尚未耗尽;二是家境日趋破落,“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毕竟钟鸣鼎食、锦衣玉食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三是贵族气质依稀尚存,西方谚曰“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那失意中仍然“咬着烟管”,“缓慢悠闲的声调”的作派,岂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天津,这种作寓公的遗老遗少岂止一个?
此人在本文出现,大有深意。因为任何景物描写,也只能体现出“秋”的韵味和作者的心境。唯有他,最能体现“故都的秋”四字,“故”,既有古老的意思,又有已经逝去的韵味;“都”,曾经的天子脚下,方有如此经绚烂归于散淡之人,寻常小城怎能养得出、养得起如此人物?“秋”,一叶知天下秋,一人同样能折射出国之兴衰——大清江山、封建王朝,流水落花春去也!
我仿佛看到:郁达夫对自然正在出神地凝视,他可能凭着直觉,找到了某种凝固的知天命悯世人的愉悦之感,并让心灵流连于静观,以此作为精神的食粮,细嚼慢咽,在故都的深秋中求得一分乱世的心安。
你以为是这样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