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任务一 生物的特征1.连线(请将下列现象与其对应的生物特征用线连接起来)A.挥汗如雨 a.生物能生长B.茁壮成长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C.弱肉强食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生不息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E.打草惊蛇 e.生物能繁殖F.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f.生物对环境的影响G.大树底下好乘凉 g.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答案] A—b B—a C—c D—e E—d F—g G—f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珊瑚每年都在生长,因此珊瑚属于生物。 (×)(2)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却不能。 (×)(3)“汗流浃背”体现了生物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 (×)(4)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有的是多细胞生物。 (×)(5)因为机器人能够演奏曲子,所以它是一种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1.(2024·泰安一模)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探测并采集了样本,下列不能作为判断样本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A.能否呼吸 B.能否繁殖C.能否自由运动 D.能否遗传变异C [生物不能用能否自由移动判断,例如植物不能自由移动,但是属于生物,故不能用能否自由运动来判断是否为生物。]2.(2024·泰安期中)下列选项中全是生物的是( )A.机器人、铁树 B.病毒、空气C.细菌、蜻蜓 D.水、大熊猫C [铁树、病毒、细菌、蜻蜓、大熊猫都具有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生物特征,都属于生物;而机器人、空气、水不具备以上生物特征,不属于生物。][感悟提升]只有生物才具有生命现象。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是看该物体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特征的判断3.(2024·新泰一模)菟丝子是寄生性植物,遇到适宜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形成“吸器”伸入寄主,从寄主获取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这说明(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 [菟丝子(一种植物)可以用“吸器”从其他植物获取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这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4.(2024·泰安一模)谚语“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是描写冬眠动物的出眠景象。某些动物在环境温度下降时会进入冬眠,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A.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生物都能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B [谚语“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是描写冬眠动物的出眠景象。某些动物在环境温度下降时会进入冬眠,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任务二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连线(请将下列现象与其对应的非生物因素用线连接起来) 现象 非生物因素A.猫头鹰夜间捕食田鼠 a.温度B.沙漠植物一般叶小、根长 b.空气C.北极狐比非洲沙狐的耳朵小很多 c.水D.阴雨天,鱼儿常把头露出水面 d.阳光E.海洋深处水生植物少[答案] A—d B—c C—a D—b E—d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揭示了动物之间的竞争。 (×)(2)人和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间属于共生关系。 (√)(3)水稻与田中的杂草是合作关系。 (×)(4)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判定1.(2024·临清一模)黏虫是一种危害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昆虫,它的幼虫啃食植物的叶片,会造成作物减产,某生物学课外小组为了探究湿度对黏虫幼虫取食的影响,做了如下设计,为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组别 黏虫幼虫数量 光照条件 温度 相对湿度(%)甲 60只 晴朗的白天 适宜 30乙 60只 阴天 适宜 45丙 60只 夜间 适宜 60A.黏虫的数量 B.光照条件C.温度 D.湿度B [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研究者探究“湿度对黏虫幼虫取食的影响”,唯一变量是湿度,除湿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黏虫幼虫数量、温度、光照条件等,所以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内容是光照条件,应均改为相同条件,B符合题意。]2.(2024·泰山二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根据经验,编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农谚。下列农谚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B.地拔三遍草,五谷收成好C.花生缺雨不扎针,玉米遇旱穗难伸D.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B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体现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分对小麦和谷子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地拔三遍草,五谷收成好,体现生物因素草对粮食作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花生缺雨不扎针,玉米遇旱穗难伸,体现非生物因素水分对花生、玉米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体现非生物因素温度对小麦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判定3.(2024·泰安三模)我国研究生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尚书》曾记载“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似的是( )A.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C.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D.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B [“鸟兽同穴”的现象应类似于共生关系。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4.(2024·泰山期末)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多种关系。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稻田里的青蛙与昆虫B.农田里的小麦与杂草C.蜂群中的工蜂与蜂王D.菜地里的白菜与菜青虫B [稻田里的青蛙以昆虫为食,获取营养物质,所以青蛙与昆虫形成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农田里的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蜂群中的蜂王依靠工蜂喂养,蜂王的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所以蜂王和工蜂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菜地里的菜青虫取食白菜,所以菜青虫与白菜之间形成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定5.(2024·泰安一模)新疆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含糖量高达20~24%。如果将无核白葡萄移栽到其他地区,则品质和含糖量达不到上述指标。这一事例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环境适应生物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A [将无核白葡萄移栽到其他地区,则品质和含糖量达不到新疆地区的指标,这一事例说明环境影响生物。]6.(2024·泰安一模)下列实例中,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森林挥发的某些化学物质能杀灭细菌B.沙漠里的百岁兰有直达地下水位的根系C.草履虫吞食细菌,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D.蜣螂食用动物粪便时可改善土壤结构B [森林挥发的化学物质能杀灭细菌,这是环境影响生物,A不符合题意;沙漠里的百岁兰有直达地下水位的根系,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B符合题意;草履虫生活在水中,可吞食细菌,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不符合题意;蜣螂食用动物粪便时可改善土壤结构,属于生物影响环境,D不符合题意。][感悟提升]区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影响生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产生了变化。例如:环境改善后,公园内鸟的数量增多;春江水暖鸭先知;向阳花木易为春。(2)生物影响环境:生物的某些活动,使得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例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3)生物适应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或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现象。例如:动物的保护色、秋天树木落叶、青蛙冬眠、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任务三 科学方法1.连线(将活动与其对应的科学方法连线)A.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a.观察法B.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 b.实验法C.观察种子的结构 c.测量法D.用天平测物体质量 d.科学推测E.原始大气中无氧气 e.调查法[答案] A—b B—e C—a D—c E—d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单一变量。 (√)(2)实验时设置重复组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3)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4)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用以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5)实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要有目的。 (√)科学方法的区分1.(2024·新泰期中)“虫在自己已经成熟可以蜕皮时,便用后腿爪和关节部分抓住网纱,前腿曲折,交叉在胸前。鞘翅的鞘——三角形翼端打开了尖顶,并向两侧张开。之后有两条长带子由中间竖起来,这便是它蜕皮的开端。”这是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蝗虫的一段记录,他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C.观察法 D.比较法C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2.(2024·泰安期末)观察法和调查法都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所感知的事物B.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可采用观察法C.调查前应该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D.调查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记录D [观察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必须如实地反映观察的事物和现象,A正确;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需要借助放大镜辨认,属于观察法,B正确;调查前要明确调查目的,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C正确;调查时要如实记录,而不是凭个人喜好记录,D错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3.(2024·临清一模)空间站中的航天员为我们展示了科学实验“用筷子喝茶”:航天员手握一双用绳子连接在一起的筷子,将飘浮在太空舱中形似果冻的“茶水”夹起,像吃菜一样吃进嘴里。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C.完成实验 D.得出结论C [航天员所展示的实验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完成实验(实施计划)环节。]4.(2024·烟台中考)塑料制品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其中含有的一些塑化剂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吗?科研人员用小鼠设计了如下实验,相关步骤或结论正确的是( )组别 小鼠数量 饲喂方式甲组 10只 普通饲料乙组 10只 普通饲料+塑化剂A.随机选择20只幼龄雌鼠B.实验的变量是饲料C.记录每只小鼠初次发情时间,分别计算每组的平均值D.若甲组的初次发情时间早于乙组,则说明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C [实验通常需要随机选择健康的动物,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A错误;实验中,甲组和乙组小鼠的区别在于饲料中是否添加了塑化剂,即实验的变量是是否添加塑化剂,B错误;通过记录和比较两组小鼠初次发情的平均时间,可以评估塑化剂是否对性早熟有影响,C正确;如果乙组(添加塑化剂的组)的小鼠初次发情的平均时间显著早于甲组(普通饲料组),则可以得出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的结论,D错误。]任务四 生态系统1.识图(1)上述图示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说明理由。不能。因为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草。(3)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其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草→蝗虫→青蛙→蛇→鹰。(4)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5)在食物链“草→老鼠→鹰”中,如果大量捕杀鹰,老鼠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6)若受到某有毒物质污染,则该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鹰。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 (×)(3)生物圈中各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4)每一种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终能量来源都是太阳光。 (√)(5)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6)“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所表示的食物链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 (×)生态系统及组成成分的判断1.(2024·泰山期末)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草丛中的蘑菇 B.土壤中的细菌C.水中生活的草履虫 D.海洋中的浮游植物D [草丛中的蘑菇、土壤中的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属于分解者;水中生活的草履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2.(2024·泰安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生活的所有生物B.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D.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D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A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C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感悟提升](1)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2)动物并不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蜣螂(俗称“屎壳郎”)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3)细菌、真菌并不都属于分解者,有些自养细菌,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有些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真菌中有的属于消费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属于分解者。食物链的构成及书写3.(2024·泰安期中)《说苑·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文中所述现象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露水、树、螳螂是影响蝉生活的生态因素C.文中所述现象包含的食物链是露水→蝉→螳螂→黄雀D.文中现象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C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文中所述现象包含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4.(2024·宁阳期中)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个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B.该食物链可表示甲→丙→乙→丁C.丙是生产者,甲、乙、丁是消费者D.该生态系统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C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在图中丙属于生产者,其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低,A错误;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B错误;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丙数量最多,处在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甲、乙、丁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是消费者,C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所以该生态系统除了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感悟提升](1)食物链组成: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含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食物链写法:起点必须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图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3)食物链的箭头指向:“→”指向捕食者,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也是能量流动的方向。(4)书写依据①食物关系:“被吃者”在前,“吃者”在后。②能量多少:能量多―→能量少。③生物数量多少:一般为数量多―→数量少。④有毒物质含量多少:有毒物质含量少―→多。生物圈及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5.(2024·泰安二模)生物圈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生物圈是由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D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可见,生物圈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A正确;生物圈是由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C正确;生物圈是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D错误。]6.(2024·济南三模)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各有特点,以下区域所属的生态系统及其对应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济西湿地——可以净化水质,具有“地球之肾”之称B.渤海——为人类提供饮用水C.水稻田——降水量少,以草本植物为主,能防风固沙D.黄河——具有“绿色水库”之称A [济西湿地属于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作用,具有“地球之肾”的美称,A正确;为人类提供饮用水是淡水生态系统,而渤海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不能为人类提供饮用水,B错误;水稻田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为人类提供粮食,C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黄河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D错误。]生态系统的综合考查7.(2024·泰安三模)下面是某校生物学课外活动小组调查学校周边环境的生物后绘制的食物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成分是分解者B.在该生态系统中,蜘蛛和灰喜鹊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C.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D.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食物网所在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A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A错误。]8.(2024·泰安二模)很多城市的公园中都建有“本杰士堆”(本杰士堆就是人造灌木丛,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本杰士堆中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C.物质循环是沿食物链(或食物网)单向循环、逐级递减的D.本杰士堆有自我生长和自动调节功能,有助于环境的改善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不可倒流,沿着食物链传递方向逐级递减;而物质则是可以在生态系统内循环利用,C错误。]重点实验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制订并实施计划实验装置4.实验结果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明亮潮湿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阴暗潮湿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5.得出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6.思维进阶(1)减小误差的措施①实验中选取多只鼠妇,而不是2只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②计算全班各组5次数据的平均值,其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2)单一变量原则①实验中除了光照因素不同外,鼠妇的生长状况相近以及土壤湿度等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②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措施包括:两侧都是湿土,两侧的中央都各放5只鼠妇等。(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断及对照原则:实验中A侧阴暗,B侧明亮,这样处理可起到对照作用,其中,A侧是对照组。(4)实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①影响鼠妇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则可能的原因是实验结果不准确(或实验过程中变量不唯一)。②该小组在实验中某一次的数据出现异常,明亮处的鼠妇多于阴暗处,则这组数据需要舍弃吗?为什么?不需要,科学探究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5)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的情感态度:实验结束后,应该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2024·泰安期中)近期,我市某村鱼塘里的鱼大面积群体死亡,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鱼塘附近的村民多年来一直将生活垃圾倾倒在鱼塘边,降雨使这些生活垃圾浸出的污水大量流入鱼塘,经分析后得出结论:鱼塘的水质变坏是导致鱼塘内鱼集体死亡的主要原因。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验证此事,请你帮助他们完善设计方案: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大小和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鱼100条 1.两个容量相等的养鱼容器分别编号甲组和乙组,甲中加入2 000 mL的生活垃圾浸出液。乙中加入?mL适合该村所养殖鱼健康生活的水2.甲、乙容器中各放入50条小鱼3.将两组共同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小鱼生存环境中,每天喂等量的同类饲料,每天进行观察并如实记录提出问题: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会影响鱼的生存吗?(1)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格步骤1中“?”应填________ mL。(3)甲、乙两组都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生存环境,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甲组小鱼死亡的数量明显高于乙组,则一定程度上说明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___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鱼的生存。[解析] (1)作出假设: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会影响鱼的生存(只要是针对题述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合理假设均记分)。(2)制订计划:甲、乙两个容量相等的养鱼容器,甲容器中加入2 000 mL生活垃圾浸出液、乙容器中加入2 000 mL适合该村所养殖鱼健康生活的水,以及若干条健康的该村所养殖的鱼等。(3)甲、乙两组都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生存环境,目的是保持单一变量原则。(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如果甲组小鱼死亡数量明显高于乙组,则说明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会影响鱼的生存。[答案] (1)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会影响鱼的生存 (2)2 000 (3)保持单一变量原则 (4)影响[感悟提升]设计探究实验的原则(1)对照性原则:进行探究实验要设计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指接受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指不接受变量处理或处于常态下的对象组。(2)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要控制单一变量,也就是只改变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观察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3)重复性原则:探究过程中如果实验的对象过少,或者实验的次数过少,结果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往往要选择较多的实验对象,进行重复实验,尽可能消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2023·泰安中考)如图所示,同种树在同一地区单独生长和成群生长时形态呈现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B.乙中成群生长的树与树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影响甲、乙树形态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等D.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A [甲、乙树属于同种树,树冠的差异可能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A错误;乙中成群生长的树与树之间竞争阳光、水分等,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影响甲、乙树形态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等,C正确;生物适应环境,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各自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D正确。]2.沙漠中有的灌木常寄生在被称为猫爪藤的植物上,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当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如图是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和猫爪藤果实数的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寄生灌木与猫爪藤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B.寄生灌木对猫爪藤果实数的影响,与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变化相关C.干旱不严重时,被寄生灌木轻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多D.干旱较严重时,被寄生灌木重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少C [沙漠中有的灌木常寄生在被称为猫爪藤的植物上,灌木与猫爪藤是寄生关系,属于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A正确;当干旱不严重时,寄生程度不影响猫爪藤果实数,但是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的灌木越多,猫爪藤的果实越少,因此与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变化相关,B正确;从图表分析可知,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的灌木越多,猫爪藤的果实越少,C错误,D正确。]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适应某一特定环境的生物在进化上一定比较高等B.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C.引入外来物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增强温室效应,会提高光合效率,改善生态环境B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生物就生存下来,但不一定就比较高等,A错误;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B正确;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当地物种的生存,降低生物的种类,降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C错误;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会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不能改善生态环境,D错误。]4.(2024·滨州中考)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语句中没有体现生命现象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B.横看成岭侧成峰C.草长莺飞二月天D.一枝红杏出墙来B [“横看成岭侧成峰”描述的是山岭在不同视角下的形态变化。这里主要描述的是地形地貌,而非生命现象。]5.(2023·泰安中考)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X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B.过程Y表示动物和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C.过程Z表示细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D.物质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D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过程X表示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A正确;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过程Y表示呼吸作用,动物和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B正确;腐生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过程Z表示细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C正确;物质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D错误。]6.图1表示某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图1中某食物链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由图1所示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能量沿食物链青草→兔→鹰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C.图1中共有3条食物链,鹰与蛇是捕食关系D.图2中的乙是变温动物,丙具有胎生哺乳特征B [该生态系统由图1所示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沿食物链草→兔→鹰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B正确;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青草→兔→鹰;青草→兔→蛇→鹰,青草→鼠→鹰;青草→鼠→蛇→鹰,鹰以蛇为食,是捕食关系,鹰和蛇以鼠、兔为食又是竞争关系,所以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乙对应的生物是鼠或兔,故乙是恒温动物;丙对应的生物是蛇,蛇是卵生,D错误。]二、非选择题7.(2022·泰安中考)我市非常重视保护泰山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的愿景。下图是泰山某地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山雀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体温恒定的脊椎动物是____________。请写出与鼠有关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人员在上述生态系统中,分别在A、B、C三个区域采集相同面积、相同重量的表层泥土样本,收集其中5种动物并称量其重量,结果如下图:B、C区域与A区域相比,__________的重量增加了,依据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分析B、C区域中5种动物的重量变化,推断化学药物X和Y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减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为保护环境,在既不伤害天敌又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解析] (1)由图示可知,山雀吃蜘蛛,是捕食关系。同时山雀和蜘蛛都吃甲虫幼虫,是竞争关系。所以山雀与蜘蛛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题图的生态系统中,山雀和鼠是体温恒定脊椎动物。图中与鼠有关的食物链为植株→鼠→蛇。(2)分析题中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可发现B、C区域与A区域相比,跳虫的重量增加了,依据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可能是蜘蛛数量减少。分析B、C区域中5种动物的重量变化,推断化学药物X和Y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答案] (1)竞争和捕食 山雀、鼠(或鼠、山雀) 植株→鼠→蛇 (2)跳虫 蜘蛛数量减少 种类和数量 生物防治课时规范训练(1) 生物和生物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1.(2024·泰安期中)下列诗词中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选项 诗词 生物的特征A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遗传B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能繁殖D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生活需要营养D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跟种瓜得瓜和种豆得豆的道理是一样的,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特性,A不符合题意;红杏伸出墙外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不符合题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燕子繁殖行为中的筑巢行为,说明生物能繁殖,C不符合题意;芳林新叶催陈叶,树木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D符合题意。]2.(2024·泰安期中)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下列不属于调查的是( )A.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取食B.普查某县中学生的近视情况C.清查某社区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资源D.统计某公园中鸟的种类A [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取食,使用的是观察法,A符合题意;普查某县中学生的近视情况、清查某社区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资源、统计某公园中鸟的种类等都属于调查,B、C、D不符合题意。]3.(2024· 泰安期中)水熊虫体型极小,身体表层覆盖一层水膜,可呼吸水膜中的氧气,靠尖锐的吸针吸食动植物细胞里的汁液为生,最大的特点是它从卵里生出来就已成年,身体里细胞的数量终生都不再改变。下列不能作为判断水熊虫属于生物的特征是( )A.是否需要营养 B.能否生长和繁殖C.能否进行呼吸 D.能否运动D [能够运动的物体不一定是生物,例如空中飞舞的纸片,公路上奔驰的汽车都不是生物,所以能否运动不是生物的特征,而是否需要营养、能否生长和繁殖、能否进行呼吸都是生物的特征,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4.(2024·眉山中考)珊瑚虫常与藻类植物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岛,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固海边堤岸,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珊瑚能不断长大,因此珊瑚是生物B.藻类植物可为珊瑚虫提供所需氧气C.珊瑚虫可为藻类植物提供营养物质D.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域A [珊瑚虽然能不断长大,但珊瑚本身并不是生物,而是由珊瑚虫分泌的钙质骨骼堆积而成的。珊瑚虫是生物,它们通过分泌钙质骨骼来构建珊瑚礁,A错误。]5.(2024·广安中考)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思是生物因素“草”和“豆苗”竞争阳光、水分等而呈现“草盛”“豆苗稀”的现象,体现了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A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山底的花已经谢了,而山顶山寺的花才竞相开放,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B错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春雨下在了晚上,浇灌了植物,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6.(2024·凉山中考)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使用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有缺陷的实验装置,小萱同学对该实验设计提出了下列修正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A.纸盒上面全都用玻璃板盖住B.将纸盒放在冰箱-2 ℃的冷冻室内C.纸盒的底部全都铺上细湿土D.10只鼠妇太多,改成2只C [纸盒上面全都用玻璃板盖住,则实验形成以土壤干湿度为变量的对照,A错误;将纸盒放在冰箱-2 ℃的冷冻室内,温度太低不适宜鼠妇生存,且经过这样修改实验还是有两个不同的条件,无法形成对照,B错误;由图可知,两组实验有光和土壤的干湿度两个不同的条件,实验要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因此应设置除光外,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实验,故可在纸盒的底部全都铺上细湿土,C正确;若实验中鼠妇数量太少,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故不能将10只鼠妇改成2只,且经过这样修改实验还是有两个不同的条件,无法形成对照,D错误。]7.(2024·河南中考)郑州市西流湖公园已建设成为集生态文明、休闲游憩、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园内生物种类众多,形成了多条食物链。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昆虫→青蛙→蛇 B.草→昆虫→食虫鸟C.鲫鱼→水蚤→藻类 D.阳光→藻类→鲢鱼B [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B正确。]8.(2024·泰安一模)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B.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是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D.若田鼠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和猫头鹰的数量也会增加B [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田鼠→猫头鹰;②水稻→田鼠→蛇→猫头鹰;③水稻→鸟类→蛇→猫头鹰;④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⑤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5条食物链,A正确。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和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这是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两条食物链,这两条食物链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B错误。该食物网中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C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田鼠数量大量增加,蛇和猫头鹰以田鼠为食,那么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和猫头鹰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D正确。]9.(2024·泰安一模)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①可表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B.②、③表示生产者及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C.④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⑤表示含碳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由消费者流向分解者D [由图可知,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①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⑤表示含碳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10.(2024·宜宾中考)如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增多C.若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B [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减少,B错误。]11.(2024·聊城中考)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增加非生物部分即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图中包含4条食物链C.物质和能量在此食物网中都是循环流动的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图中重金属积累最多的是鹰D [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A错误;图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有5条,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能量在此食物网中不是循环流动的,C错误;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D正确。]12.(2024·聊城中考)蚯蚓能疏松土壤,产生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下列与之相同的是( )A.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B.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C.野兔随季节换毛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D [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使植物能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使海豹能适应寒冷的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野兔随季节换毛,以适应季节的变化,属于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属于生物影响环境,D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7分)13.(7分)(2024·泰安二模)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在黄河沿岸开展生态调查活动。图一是调查后绘制的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的食物网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2)图一中,白鹭属于第______________营养级,青蛙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3)若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成分是图二中的________(填序号)。(4)一般来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该食物网中,若食草昆虫含有500千焦的能量,理论上,白鹭最少获得________千焦的能量。(5)白鹭被视为“环保使者”,也是济南市市鸟,飞行时的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__。[解析] (1)图中食物链7条,分别是:水草→河虾→白鹭;水草→河虾→鲫鱼→白鹭;水草→鲫鱼→白鹭;芦苇→食草昆虫→白鹭;芦苇→食草昆虫→青蛙→白鹭;芦苇→食草昆虫→蜘蛛→青蛙→白鹭;芦苇→食草昆虫→蜘蛛→白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所以碳元素在该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图中白鹭属于第三、四、五营养级。结合题图一可知,青蛙捕食蜘蛛属于捕食关系,青蛙和蜘蛛又都捕食食草昆虫,二者又属于竞争关系。(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即图二中的乙、丙。(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白鹭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芦苇→食草昆虫→蜘蛛→青蛙→白鹭。在这条食物链中,若食草昆虫含有500千焦的能量,理论上,白鹭最少获得500×10%×10%×10%=0.5千焦的能量。(5)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答案] (1)7(或七) 有机物 (2)三、四、五 捕食和竞争 (3)乙、丙 (4)0.5 (5)双重呼吸微专题(一) 生态系统图示 图示解读识图关键:一看箭头的指向,二看两种成分之间是“单向箭头”还是“双向箭头”,三看标号所处的位置。 知识储备: 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生产者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生产者和二氧化碳之间是“双向箭头”(A与B)。 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与二氧化碳之间是“单向箭头”(C、D、E都指向A)。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都需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者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指向分解者的“单向箭头”(B、C、D都指向E)。 识图技巧:先看“双向箭头”判定A为二氧化碳,B为生产者,进而判定E为分解者,C、D为消费者,②③④为呼吸作用,①为光合作用,⑤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1.(2024·日照二模)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一般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如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B.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了丙、丁的数量C.甲、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甲D.若没有了丙、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速度会降低C [①过程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②③过程能够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为呼吸作用,A正确。图中乙通过①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所以,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了消费者(丙、丁)的数量,B正确。食物链中不能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甲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C错误。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若没有了丙、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速度会降低,D正确。]2.(2024·泰安二模)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循环,如图是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④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部分的光合作用过程C.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食物链中流动D.⑤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而⑥和⑦不是捕食关系C [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④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部分的光合作用过程,A、B正确;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中甲是分解者,因此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丙→乙所示的食物链中流动,C错误;结合分析可知,⑤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而⑥和⑦不是捕食关系,是动植物遗体被分解者分解的过程,D正确。]3.(2024·滨州二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通过食物关系实现的B.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形式C.①②④⑤都表示呼吸作用D.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将各种成分联系起来C [由图可知,①表示动物以植物为食,A正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食物链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腐生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可以使二氧化碳返回非生物环境,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形式,B正确。由图可知,①表示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是植物体内的能量流向动物;②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渐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4.(2024·泰安三模)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过程①由生产者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完成B.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可沿食物链流动C.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食物链上的生物共同参与,即可完成物质循环D [图中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分解作用,其中①由生产者完成,③是由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细菌和真菌)完成的,A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所以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可沿食物链流动,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只靠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D错误。]5.(2024·临沂二模)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B.甲是分解者C.流入图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甲固定的太阳能D.图中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乙和丁D [图中,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因此,共有1条食物链:乙→丙,A错误;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丁是分解者,B错误;流入图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错误;在图中,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乙(生产者)和丁(分解者),D正确。]6.(2024·济南二模)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 A、B、C、D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B是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所代表的属于腐生生物B.C为第二营养级,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通过①过程实现的C.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D.①②⑥⑦过程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③④⑤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 [B(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A正确。根据题图,C是直接以B(生产者)为食的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错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⑥分解作用、⑦呼吸作用都是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③捕食关系、④⑤动植物遗体、遗物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即③④⑤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7.(2024·济南三模)我国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图一是某绿色低碳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大气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含碳物质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1)图一中,把影响家蚕生活的空气、光照、温度、农作物等因素统称为________因素。(2)请写出图一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3)图二中甲、乙、丙之间的碳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递的;图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用菌对应图二中的________。(4)图一菌渣和培养基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机肥料,能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循环。(5)图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将农作物产生的秸秆没有进行焚烧,而是作为家畜的饲料,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利用,从而减少能量的浪费。[解析] (1)图一中,把影响家蚕生活的空气、光照、温度、农作物等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图一中的食物链为:农作物→家蚕。(3)此图二中甲、乙、丙之间的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图二中丙是分解者;乙捕食甲,是消费者。食用菌属于真菌,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因此,图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用菌对应图二中的丙。(4)分解者把菌渣和培养基质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肥料,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图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绿色生态农业区别于普通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循环利用物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该生态系统将农作物产生的秸秆没有进行焚烧,而是作为家畜的饲料,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减少能量的浪费。[答案] (1)生态 (2)农作物→家蚕 (3)有机物 丙 (4)物质 (5)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 多级8.(2024·东平一模)图1是稻屯洼湿地部分生物之间关系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示意图,其中①②代表生理过程,A~E代表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鼠的繁殖特征是____________。(2)图2中的D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________,该生物与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3)分析图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___过程开始的,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____________。能量流动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渠道)实现的。(注:[ ]中填图中序号或代码,其后填名称。)(4)猫头鹰和吃虫的鸟适于飞行的特有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解析] (1)图1中,鼠属于哺乳动物,繁殖特征是胎生、哺乳。(2)图2中构成的食物链是A→B→D或A→B→C→D,D是最高级的消费者,猫头鹰是图1中最高级的消费者,因此,D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猫头鹰,猫头鹰和蛇都以老鼠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猫头鹰以蛇为食,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3)分析图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绿色植物通过[①]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量流动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的。(4)猫头鹰和吃虫的鸟都属于鸟类,适于飞行特有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每呼吸一次,气体2次经过肺。[答案] (1)胎生、哺乳 (2)猫头鹰 捕食和竞争(3)[①]光合作用 叶绿体 食物链和食物网(4)双重呼吸9.(2024·济南模拟)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中①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2)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它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其中次级消费者是丁,此食物链中含某些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②]________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5)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流动、周而复始,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解析] (1)由箭头方向可知:过程①能够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③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是生物的呼吸作用。(2)图中甲能够将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3)分析图示可知:乙是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它们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某些重金属等)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因此此食物链中含某些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丁。(4)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和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5)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其特点是周而复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完成的,它们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可循环的。[答案] (1)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细菌和真菌(或腐生性微生物) 把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3)乙→丙→丁 丁 (4)二氧化碳(或CO2) 呼吸 (5)逐级递减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46张PPT)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 明标定向内容要求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学业要求1.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2.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3.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1.连线(请将下列现象与其对应的生物特征用线连接起来)A.挥汗如雨 a.生物能生长B.茁壮成长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C.弱肉强食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生不息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任务一 生物的特征E.打草惊蛇 e.生物能繁殖F.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f.生物对环境的影响G.大树底下好乘凉 g.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答案] A—b B—a C—c D—e E—d F—g G—f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珊瑚每年都在生长,因此珊瑚属于生物。 ( )(2)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却不能。 ( )(3)“汗流浃背”体现了生物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 ( )(4)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有的是多细胞生物。 ( )(5)因为机器人能够演奏曲子,所以它是一种生物。 ( )×××××真题感悟 明确考向243题号1√考向1 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1.(2024·泰安一模)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探测并采集了样本,下列不能作为判断样本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A.能否呼吸 B.能否繁殖C.能否自由运动 D.能否遗传变异C [生物不能用能否自由移动判断,例如植物不能自由移动,但是属于生物,故不能用能否自由运动来判断是否为生物。]23题号142.(2024·泰安期中)下列选项中全是生物的是( )A.机器人、铁树 B.病毒、空气C.细菌、蜻蜓 D.水、大熊猫√C [铁树、病毒、细菌、蜻蜓、大熊猫都具有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生物特征,都属于生物;而机器人、空气、水不具备以上生物特征,不属于生物。][感悟提升]只有生物才具有生命现象。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是看该物体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23题号41考向2 生物特征的判断3.(2024·新泰一模)菟丝子是寄生性植物,遇到适宜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形成“吸器”伸入寄主,从寄主获取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这说明(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 [菟丝子(一种植物)可以用“吸器”从其他植物获取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这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43题号14.(2024·泰安一模)谚语“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是描写冬眠动物的出眠景象。某些动物在环境温度下降时会进入冬眠,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A.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生物都能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243题号1B [谚语“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是描写冬眠动物的出眠景象。某些动物在环境温度下降时会进入冬眠,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连线(请将下列现象与其对应的非生物因素用线连接起来) 现象 非生物因素A.猫头鹰夜间捕食田鼠 a.温度B.沙漠植物一般叶小、根长 b.空气C.北极狐比非洲沙狐的耳朵小很多 c.水D.阴雨天,鱼儿常把头露出水面 d.阳光E.海洋深处水生植物少任务二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答案] A—d B—c C—a D—b E—d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揭示了动物之间的竞争。 ( )(2)人和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间属于共生关系。 ( )(3)水稻与田中的杂草是合作关系。 ( )(4)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 )×√××考向1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判定1.(2024·临清一模)黏虫是一种危害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昆虫,它的幼虫啃食植物的叶片,会造成作物减产,某生物学课外小组为了探究湿度对黏虫幼虫取食的影响,做了如下设计,为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A.黏虫的数量 B.光照条件C.温度 D.湿度243题号156√组别 黏虫幼虫数量 光照条件 温度 相对湿度(%)甲 60只 晴朗的白天 适宜 30乙 60只 阴天 适宜 45丙 60只 夜间 适宜 60B [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研究者探究“湿度对黏虫幼虫取食的影响”,唯一变量是湿度,除湿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黏虫幼虫数量、温度、光照条件等,所以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内容是光照条件,应均改为相同条件,B符合题意。]243题号1562.(2024·泰山二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根据经验,编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农谚。下列农谚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B.地拔三遍草,五谷收成好C.花生缺雨不扎针,玉米遇旱穗难伸D.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243题号156√B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体现非生物因素温度、水分对小麦和谷子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地拔三遍草,五谷收成好,体现生物因素草对粮食作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花生缺雨不扎针,玉米遇旱穗难伸,体现非生物因素水分对花生、玉米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体现非生物因素温度对小麦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243题号156考向2 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判定3.(2024·泰安三模)我国研究生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尚书》曾记载“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似的是( )A.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C.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D.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243题号156√B [“鸟兽同穴”的现象应类似于共生关系。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243题号1564.(2024·泰山期末)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多种关系。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稻田里的青蛙与昆虫B.农田里的小麦与杂草C.蜂群中的工蜂与蜂王D.菜地里的白菜与菜青虫243题号156√B [稻田里的青蛙以昆虫为食,获取营养物质,所以青蛙与昆虫形成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农田里的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蜂群中的蜂王依靠工蜂喂养,蜂王的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所以蜂王和工蜂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菜地里的菜青虫取食白菜,所以菜青虫与白菜之间形成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243题号156考向3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定5.(2024·泰安一模)新疆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含糖量高达20~24%。如果将无核白葡萄移栽到其他地区,则品质和含糖量达不到上述指标。这一事例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环境适应生物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243题号156√A [将无核白葡萄移栽到其他地区,则品质和含糖量达不到新疆地区的指标,这一事例说明环境影响生物。]6.(2024·泰安一模)下列实例中,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森林挥发的某些化学物质能杀灭细菌B.沙漠里的百岁兰有直达地下水位的根系C.草履虫吞食细菌,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D.蜣螂食用动物粪便时可改善土壤结构243题号156√B [森林挥发的化学物质能杀灭细菌,这是环境影响生物,A不符合题意;沙漠里的百岁兰有直达地下水位的根系,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B符合题意;草履虫生活在水中,可吞食细菌,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不符合题意;蜣螂食用动物粪便时可改善土壤结构,属于生物影响环境,D不符合题意。]243题号156[感悟提升]区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影响生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产生了变化。例如:环境改善后,公园内鸟的数量增多;春江水暖鸭先知;向阳花木易为春。(2)生物影响环境:生物的某些活动,使得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例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3)生物适应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或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现象。例如:动物的保护色、秋天树木落叶、青蛙冬眠、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1.连线(将活动与其对应的科学方法连线)A.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a.观察法B.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 b.实验法C.观察种子的结构 c.测量法D.用天平测物体质量 d.科学推测E.原始大气中无氧气 e.调查法任务三 科学方法[答案] A—b B—e C—a D—c E—d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单一变量。 ( )(2)实验时设置重复组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 )(3)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 )(4)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用以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 )(5)实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要有目的。 ( )√√√√√真题感悟 明确考向243题号1√考向1 科学方法的区分1.(2024·新泰期中)“虫在自己已经成熟可以蜕皮时,便用后腿爪和关节部分抓住网纱,前腿曲折,交叉在胸前。鞘翅的鞘——三角形翼端打开了尖顶,并向两侧张开。之后有两条长带子由中间竖起来,这便是它蜕皮的开端。”这是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蝗虫的一段记录,他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比较法真题感悟 明确考向243题号1C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23题号142.(2024·泰安期末)观察法和调查法都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所感知的事物B.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可采用观察法C.调查前应该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D.调查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记录√23题号14D [观察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必须如实地反映观察的事物和现象,A正确;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需要借助放大镜辨认,属于观察法,B正确;调查前要明确调查目的,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C正确;调查时要如实记录,而不是凭个人喜好记录,D错误。]23题号41考向2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3.(2024·临清一模)空间站中的航天员为我们展示了科学实验“用筷子喝茶”:航天员手握一双用绳子连接在一起的筷子,将飘浮在太空舱中形似果冻的“茶水”夹起,像吃菜一样吃进嘴里。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完成实验 D.得出结论√C [航天员所展示的实验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完成实验(实施计划)环节。]243题号14.(2024·烟台中考)塑料制品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其中含有的一些塑化剂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吗?科研人员用小鼠设计了如下实验,相关步骤或结论正确的是( )组别 小鼠数量 饲喂方式甲组 10只 普通饲料乙组 10只 普通饲料+塑化剂243题号1A.随机选择20只幼龄雌鼠B.实验的变量是饲料C.记录每只小鼠初次发情时间,分别计算每组的平均值D.若甲组的初次发情时间早于乙组,则说明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243题号1C [实验通常需要随机选择健康的动物,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A错误;实验中,甲组和乙组小鼠的区别在于饲料中是否添加了塑化剂,即实验的变量是是否添加塑化剂,B错误;通过记录和比较两组小鼠初次发情的平均时间,可以评估塑化剂是否对性早熟有影响,C正确;如果乙组(添加塑化剂的组)的小鼠初次发情的平均时间显著早于甲组(普通饲料组),则可以得出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的结论,D错误。]1.识图任务四 生态系统(1)上述图示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3)图中共有__条食物链,其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5)在食物链“草→老鼠→鹰”中,如果大量捕杀鹰,老鼠的数量会____________,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6)若受到某有毒物质污染,则该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不能。因为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草4草→蝗虫→青蛙→蛇→鹰捕食和竞争先增加后减少自动调节能力鹰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 )(2)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 ( )(3)生物圈中各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 )(4)每一种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终能量来源都是太阳光。 ( )(5)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 )(6)“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所表示的食物链中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 ( )√××√××考向1 生态系统及组成成分的判断1.(2024·泰山期末)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草丛中的蘑菇 B.土壤中的细菌C.水中生活的草履虫 D.海洋中的浮游植物1题号2345678√D [草丛中的蘑菇、土壤中的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属于分解者;水中生活的草履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2.(2024·泰安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生活的所有生物B.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D.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1题号2345678√D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A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C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1题号2345678[感悟提升](1)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2)动物并不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蜣螂(俗称“屎壳郎”)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3)细菌、真菌并不都属于分解者,有些自养细菌,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有些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真菌中有的属于消费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属于分解者。考向2 食物链的构成及书写3.(2024·泰安期中)《说苑·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文中所述现象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露水、树、螳螂是影响蝉生活的生态因素C.文中所述现象包含的食物链是露水→蝉→螳螂→黄雀D.文中现象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1题号2345678√C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文中所述现象包含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1题号23456784.(2024·宁阳期中)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个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B.该食物链可表示甲→丙→乙→丁C.丙是生产者,甲、乙、丁是消费者D.该生态系统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1题号2345678√C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在图中丙属于生产者,其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低,A错误;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B错误;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丙数量最多,处在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甲、乙、丁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是消费者,C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所以该生态系统除了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1题号2345678[感悟提升](1)食物链组成: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含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2)食物链写法:起点必须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图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3)食物链的箭头指向:“→”指向捕食者,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也是能量流动的方向。(4)书写依据①食物关系:“被吃者”在前,“吃者”在后。②能量多少:能量多―→能量少。③生物数量多少:一般为数量多―→数量少。④有毒物质含量多少:有毒物质含量少―→多。考向3 生物圈及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5.(2024·泰安二模)生物圈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生物圈是由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1题号2345678√1题号2345678D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可见,生物圈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A正确;生物圈是由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C正确;生物圈是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D错误。]1题号2345678√6.(2024·济南三模)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各有特点,以下区域所属的生态系统及其对应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济西湿地——可以净化水质,具有“地球之肾”之称B.渤海——为人类提供饮用水C.水稻田——降水量少,以草本植物为主,能防风固沙D.黄河——具有“绿色水库”之称1题号2345678A [济西湿地属于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作用,具有“地球之肾”的美称,A正确;为人类提供饮用水是淡水生态系统,而渤海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不能为人类提供饮用水,B错误;水稻田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为人类提供粮食,C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黄河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D错误。]1题号2345678考向4 生态系统的综合考查7.(2024·泰安三模)下面是某校生物学课外活动小组调查学校周边环境的生物后绘制的食物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成分是分解者B.在该生态系统中,蜘蛛和灰喜鹊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C.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D.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食物网所在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1题号2345678√1题号2345678A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A错误。]1题号2345678√8.(2024·泰安二模)很多城市的公园中都建有“本杰士堆”(本杰士堆就是人造灌木丛,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本杰士堆中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C.物质循环是沿食物链(或食物网)单向循环、逐级递减的D.本杰士堆有自我生长和自动调节功能,有助于环境的改善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不可倒流,沿着食物链传递方向逐级递减;而物质则是可以在生态系统内循环利用,C错误。]1题号2345678重点实验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制订并实施计划实验装置4.实验结果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明亮潮湿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阴暗潮湿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5.得出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____的环境中,__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阴暗光6.思维进阶(1)减小误差的措施①实验中选取多只鼠妇,而不是2只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计算全班各组5次数据的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避免偶然性,使实验验误差结果更准确(2)单一变量原则①实验中除了光照因素不同外,鼠妇的生长状况相近以及土壤湿度等条件保持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②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断及对照原则:实验中A侧阴暗,B侧明亮,这样处理可起到____作用,其中,__侧是对照组。相同且适宜控制单一变量两侧都是湿土,两侧的中央都各放5只鼠妇等对照A(4)实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①影响鼠妇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该小组在实验中某一次的数据出现异常,明亮处的鼠妇多于阴暗处,则这组数据需要舍弃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的情感态度:实验结束后,应该将鼠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不准确(或实验过程中变量不唯一)不需要,科学探究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2024·泰安期中)近期,我市某村鱼塘里的鱼大面积群体死亡,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鱼塘附近的村民多年来一直将生活垃圾倾倒在鱼塘边,降雨使这些生活垃圾浸出的污水大量流入鱼塘,经分析后得出结论:鱼塘的水质变坏是导致鱼塘内鱼集体死亡的主要原因。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验证此事,请你帮助他们完善设计方案: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大小和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鱼100条 1.两个容量相等的养鱼容器分别编号甲组和乙组,甲中加入2 000 mL的生活垃圾浸出液。乙中加入?mL适合该村所养殖鱼健康生活的水2.甲、乙容器中各放入50条小鱼3.将两组共同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小鱼生存环境中,每天喂等量的同类饲料,每天进行观察并如实记录提出问题: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会影响鱼的生存吗?(1)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格步骤1中“?”应填________ mL。(3)甲、乙两组都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生存环境,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4)若甲组小鱼死亡的数量明显高于乙组,则一定程度上说明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___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鱼的生存。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会影响鱼的生存2 000保持单一变量原则影响[解析] (1)作出假设: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会影响鱼的生存(只要是针对题述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合理假设均记分)。(2)制订计划:甲、乙两个容量相等的养鱼容器,甲容器中加入2 000 mL生活垃圾浸出液、乙容器中加入2 000 mL适合该村所养殖鱼健康生活的水,以及若干条健康的该村所养殖的鱼等。(3)甲、乙两组都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生存环境,目的是保持单一变量原则。(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如果甲组小鱼死亡数量明显高于乙组,则说明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水会影响鱼的生存。[感悟提升]设计探究实验的原则(1)对照性原则:进行探究实验要设计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指接受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指不接受变量处理或处于常态下的对象组。(2)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要控制单一变量,也就是只改变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观察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3)重复性原则:探究过程中如果实验的对象过少,或者实验的次数过少,结果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往往要选择较多的实验对象,进行重复实验,尽可能消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243题号1567√15分钟练 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2023·泰安中考)如图所示,同种树在同一地区单独生长和成群生长时形态呈现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B.乙中成群生长的树与树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影响甲、乙树形态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等D.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真题感悟 明确考向243题号15A [甲、乙树属于同种树,树冠的差异可能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A错误;乙中成群生长的树与树之间竞争阳光、水分等,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影响甲、乙树形态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等,C正确;生物适应环境,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各自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D正确。]672.沙漠中有的灌木常寄生在被称为猫爪藤的植物上,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当干旱不严重时,三种影响程度的猫爪藤果实数相同。如图是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灌木对猫爪藤的影响程度和猫爪藤果实数的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243题号1567A.寄生灌木与猫爪藤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B.寄生灌木对猫爪藤果实数的影响,与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变化相关C.干旱不严重时,被寄生灌木轻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多D.干旱较严重时,被寄生灌木重度影响的猫爪藤果实数最少243题号1567√C [沙漠中有的灌木常寄生在被称为猫爪藤的植物上,灌木与猫爪藤是寄生关系,属于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A正确;当干旱不严重时,寄生程度不影响猫爪藤果实数,但是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的灌木越多,猫爪藤的果实越少,因此与非生物因素中水的变化相关,B正确;从图表分析可知,干旱较严重时,寄生的灌木越多,猫爪藤的果实越少,C错误,D正确。]243题号1567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适应某一特定环境的生物在进化上一定比较高等B.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C.引入外来物种一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增强温室效应,会提高光合效率,改善生态环境243题号1567√B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生物就生存下来,但不一定就比较高等,A错误;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B正确;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当地物种的生存,降低生物的种类,降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C错误;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会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不能改善生态环境,D错误。]243题号1567243题号15674.(2024·滨州中考)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语句中没有体现生命现象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B.横看成岭侧成峰C.草长莺飞二月天D.一枝红杏出墙来√B [“横看成岭侧成峰”描述的是山岭在不同视角下的形态变化。这里主要描述的是地形地貌,而非生命现象。]5.(2023·泰安中考)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43题号1576A.过程X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B.过程Y表示动物和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C.过程Z表示细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D.物质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243题号1576√D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过程X表示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A正确;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过程Y表示呼吸作用,动物和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B正确;腐生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过程Z表示细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C正确;物质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D错误。]243题号15766.图1表示某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图1中某食物链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243题号1567A.该生态系统由图1所示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能量沿食物链青草→兔→鹰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C.图1中共有3条食物链,鹰与蛇是捕食关系D.图2中的乙是变温动物,丙具有胎生哺乳特征243题号1567√B [该生态系统由图1所示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沿食物链草→兔→鹰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B正确;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青草→兔→鹰;青草→兔→蛇→鹰,青草→鼠→鹰;青草→鼠→蛇→鹰,鹰以蛇为食,是捕食关系,鹰和蛇以鼠、兔为食又是竞争关系,所以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乙对应的生物是鼠或兔,故乙是恒温动物;丙对应的生物是蛇,蛇是卵生,D错误。]243题号1567二、非选择题7.(2022·泰安中考)我市非常重视保护泰山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的愿景。下图是泰山某地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243题号1567(1)该生态系统中山雀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体温恒定的脊椎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与鼠有关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2)研究人员在上述生态系统中,分别在A、B、C三个区域采集相同面积、相同重量的表层泥土样本,收集其中5种动物并称量其重量,结果如下图:243题号1567竞争和捕食山雀、鼠(或鼠、山雀)植株→鼠→蛇B、C区域与A区域相比,_____的重量增加了,依据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分析B、C区域中5种动物的重量变化,推断化学药物X和Y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____________减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为保护环境,在既不伤害天敌又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利用_________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243题号1567跳虫蜘蛛数量减少种类和数量生物防治[解析] (1)由图示可知,山雀吃蜘蛛,是捕食关系。同时山雀和蜘蛛都吃甲虫幼虫,是竞争关系。所以山雀与蜘蛛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题图的生态系统中,山雀和鼠是体温恒定脊椎动物。图中与鼠有关的食物链为植株→鼠→蛇。(2)分析题中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可发现B、C区域与A区域相比,跳虫的重量增加了,依据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可能是蜘蛛数量减少。分析B、C区域中5种动物的重量变化,推断化学药物X和Y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243题号1567题号1352468791011121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1.(2024·泰安期中)下列诗词中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课时规范训练(1) 生物和生物圈选项 诗词 生物的特征A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遗传B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能繁殖D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生活需要营养D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跟种瓜得瓜和种豆得豆的道理是一样的,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特性,A不符合题意;红杏伸出墙外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不符合题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燕子繁殖行为中的筑巢行为,说明生物能繁殖,C不符合题意;芳林新叶催陈叶,树木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D符合题意。]题号13524687910111213题号21345687910111213√2.(2024·泰安期中)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下列不属于调查的是( )A.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取食B.普查某县中学生的近视情况C.清查某社区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资源D.统计某公园中鸟的种类A [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取食,使用的是观察法,A符合题意;普查某县中学生的近视情况、清查某社区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资源、统计某公园中鸟的种类等都属于调查,B、C、D不符合题意。]题号32456879101112131√3.(2024· 泰安期中)水熊虫体型极小,身体表层覆盖一层水膜,可呼吸水膜中的氧气,靠尖锐的吸针吸食动植物细胞里的汁液为生,最大的特点是它从卵里生出来就已成年,身体里细胞的数量终生都不再改变。下列不能作为判断水熊虫属于生物的特征是( )A.是否需要营养 B.能否生长和繁殖C.能否进行呼吸 D.能否运动题号32456879101112131D [能够运动的物体不一定是生物,例如空中飞舞的纸片,公路上奔驰的汽车都不是生物,所以能否运动不是生物的特征,而是否需要营养、能否生长和繁殖、能否进行呼吸都是生物的特征,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题号42356879101112131√4.(2024·眉山中考)珊瑚虫常与藻类植物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岛,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固海边堤岸,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珊瑚能不断长大,因此珊瑚是生物B.藻类植物可为珊瑚虫提供所需氧气C.珊瑚虫可为藻类植物提供营养物质D.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域题号42356879101112131A [珊瑚虽然能不断长大,但珊瑚本身并不是生物,而是由珊瑚虫分泌的钙质骨骼堆积而成的。珊瑚虫是生物,它们通过分泌钙质骨骼来构建珊瑚礁,A错误。]题号24536879101112131√5.(2024·广安中考)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题号24536879101112131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思是生物因素“草”和“豆苗”竞争阳光、水分等而呈现“草盛”“豆苗稀”的现象,体现了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A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山底的花已经谢了,而山顶山寺的花才竞相开放,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B错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春雨下在了晚上,浇灌了植物,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题号24536879101112131√6.(2024·凉山中考)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使用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有缺陷的实验装置,小萱同学对该实验设计提出了下列修正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A.纸盒上面全都用玻璃板盖住B.将纸盒放在冰箱-2 ℃的冷冻室内C.纸盒的底部全都铺上细湿土D.10只鼠妇太多,改成2只题号24536879101112131C [纸盒上面全都用玻璃板盖住,则实验形成以土壤干湿度为变量的对照,A错误;将纸盒放在冰箱-2 ℃的冷冻室内,温度太低不适宜鼠妇生存,且经过这样修改实验还是有两个不同的条件,无法形成对照,B错误;由图可知,两组实验有光和土壤的干湿度两个不同的条件,实验要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因此应设置除光外,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实验,故可在纸盒的底部全都铺上细湿土,C正确;若实验中鼠妇数量太少,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故不能将10只鼠妇改成2只,且经过这样修改实验还是有两个不同的条件,无法形成对照,D错误。]题号24537689101112131√7.(2024·河南中考)郑州市西流湖公园已建设成为集生态文明、休闲游憩、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园内生物种类众多,形成了多条食物链。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昆虫→青蛙→蛇 B.草→昆虫→食虫鸟C.鲫鱼→水蚤→藻类 D.阳光→藻类→鲢鱼B [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B正确。]题号24538679101112131√8.(2024·泰安一模)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B.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是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D.若田鼠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和猫头鹰的数量也会增加题号24538679101112131B [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田鼠→猫头鹰;②水稻→田鼠→蛇→猫头鹰;③水稻→鸟类→蛇→猫头鹰;④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⑤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5条食物链,A正确。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和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这是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两条食物链,这两条食物链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B错误。该食物网中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C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田鼠数量大量增加,蛇和猫头鹰以田鼠为食,那么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和猫头鹰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D正确。]题号924538671011121319.(2024·泰安一模)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题号92453867101112131A.①可表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B.②、③表示生产者及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C.④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⑤表示含碳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由消费者流向分解者√D [由图可知,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①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⑤表示含碳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题号92453867101112131√10.(2024·宜宾中考)如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增多C.若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B [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减少,B错误。]题号92453867101112131√11.(2024·聊城中考)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增加非生物部分即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图中包含4条食物链C.物质和能量在此食物网中都是循环流动的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图中重金属积累最多的是鹰题号92453867101112131D [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A错误;图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有5条,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能量在此食物网中不是循环流动的,C错误;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D正确。]题号9245386710111213112.(2024·聊城中考)蚯蚓能疏松土壤,产生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下列与之相同的是( )A.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B.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C.野兔随季节换毛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题号92453867101112131D [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使植物能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使海豹能适应寒冷的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野兔随季节换毛,以适应季节的变化,属于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属于生物影响环境,D符合题意。]题号92453867101112131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7分)13.(7分)(2024·泰安二模)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在黄河沿岸开展生态调查活动。图一是调查后绘制的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题号92453867101112131(1)图一中的食物网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2)图一中,白鹭属于第______________营养级,青蛙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3)若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成分是图二中的________(填序号)。7(或七)有机物三、四、五 捕食和竞争乙、丙题号92453867101112131(4)一般来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该食物网中,若食草昆虫含有500千焦的能量,理论上,白鹭最少获得________千焦的能量。(5)白鹭被视为“环保使者”,也是济南市市鸟,飞行时的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0.5双重呼吸题号92453867101112131[解析] (1)图中食物链7条,分别是:水草→河虾→白鹭;水草→河虾→鲫鱼→白鹭;水草→鲫鱼→白鹭;芦苇→食草昆虫→白鹭;芦苇→食草昆虫→青蛙→白鹭;芦苇→食草昆虫→蜘蛛→青蛙→白鹭;芦苇→食草昆虫→蜘蛛→白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所以碳元素在该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题号92453867101112131(2)图中白鹭属于第三、四、五营养级。结合题图一可知,青蛙捕食蜘蛛属于捕食关系,青蛙和蜘蛛又都捕食食草昆虫,二者又属于竞争关系。(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即图二中的乙、丙。题号92453867101112131(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白鹭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芦苇→食草昆虫→蜘蛛→青蛙→白鹭。在这条食物链中,若食草昆虫含有500千焦的能量,理论上,白鹭最少获得500×10%×10%×10%=0.5千焦的能量。(5)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图示微专题(一) 生态系统图示解读识图关键:一看箭头的指向,二看两种成分之间是“单向箭头”还是“双向箭头”,三看标号所处的位置。知识储备: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生产者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生产者和二氧化碳之间是“双向箭头”(A与B)。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与二氧化碳之间是“单向箭头”(C、D、E都指向A)。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图示解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都需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者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指向分解者的“单向箭头”(B、C、D都指向E)。识图技巧:先看“双向箭头”判定A为二氧化碳,B为生产者,进而判定E为分解者,C、D为消费者,②③④为呼吸作用,①为光合作用,⑤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1.(2024·日照二模)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一般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如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B.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了丙、丁的数量C.甲、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甲D.若没有了丙、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速度会降低1题号23456789√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C [①过程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②③过程能够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为呼吸作用,A正确。图中乙通过①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所以,乙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了消费者(丙、丁)的数量,B正确。食物链中不能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甲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C错误。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若没有了丙、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速度会降低,D正确。]1题号234567892.(2024·泰安二模)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循环,如图是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④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部分的光合作用过程C.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食物链中流动D.⑤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而⑥和⑦不是捕食关系1题号23456789√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C [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④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部分的光合作用过程,A、B正确;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中甲是分解者,因此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丙→乙所示的食物链中流动,C错误;结合分析可知,⑤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而⑥和⑦不是捕食关系,是动植物遗体被分解者分解的过程,D正确。]1题号234567893.(2024·滨州二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通过食物关系实现的B.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形式C.①②④⑤都表示呼吸作用D.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将各种成分联系起来1题号23456789√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C [由图可知,①表示动物以植物为食,A正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到食物链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腐生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可以使二氧化碳返回非生物环境,二氧化碳是参与碳循环的主要形式,B正确。由图可知,①表示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是植物体内的能量流向动物;②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③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④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⑤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渐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1题号234567894.(2024·泰安三模)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过程①由生产者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完成B.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可沿食物链流动C.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食物链上的生物共同参与,即可完成物质循环1题号23456789√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D [图中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分解作用,其中①由生产者完成,③是由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细菌和真菌)完成的,A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所以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可沿食物链流动,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只靠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D错误。]1题号234567895.(2024·临沂二模)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B.甲是分解者C.流入图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甲固定的太阳能D.图中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乙和丁1题号23456789√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D [图中,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因此,共有1条食物链:乙→丙,A错误;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丁是分解者,B错误;流入图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错误;在图中,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乙(生产者)和丁(分解者),D正确。]1题号234567896.(2024·济南二模)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 A、B、C、D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1题号23456789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A.B是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所代表的属于腐生生物B.C为第二营养级,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通过①过程实现的C.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D.①②⑥⑦过程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③④⑤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1题号23456789√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C [B(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A正确。根据题图,C是直接以B(生产者)为食的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错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⑥分解作用、⑦呼吸作用都是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③捕食关系、④⑤动植物遗体、遗物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即③④⑤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1题号234567897.(2024·济南三模)我国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图一是某绿色低碳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大气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含碳物质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1题号23456789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1)图一中,把影响家蚕生活的空气、光照、温度、农作物等因素统称为________因素。(2)请写出图一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3)图二中甲、乙、丙之间的碳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传递的;图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用菌对应图二中的________。1题号23456789生态农作物→家蚕有机物丙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4)图一菌渣和培养基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机肥料,能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循环。(5)图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将农作物产生的秸秆没有进行焚烧,而是作为家畜的饲料,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利用,从而减少能量的浪费。1题号23456789物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多级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解析] (1)图一中,把影响家蚕生活的空气、光照、温度、农作物等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图一中的食物链为:农作物→家蚕。(3)此图二中甲、乙、丙之间的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图二中丙是分解者;乙捕食甲,是消费者。食用菌属于真菌,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因此,图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用菌对应图二中的丙。1题号23456789(4)分解者把菌渣和培养基质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肥料,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图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绿色生态农业区别于普通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循环利用物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该生态系统将农作物产生的秸秆没有进行焚烧,而是作为家畜的饲料,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减少能量的浪费。1题号234567898.(2024·东平一模)图1是稻屯洼湿地部分生物之间关系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示意图,其中①②代表生理过程,A~E代表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题号23456789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1)图1中,鼠的繁殖特征是____________。(2)图2中的D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________,该生物与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3)分析图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___过程开始的,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____________。能量流动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渠道)实现的。(注:[ ]中填图中序号或代码,其后填名称。)(4)猫头鹰和吃虫的鸟适于飞行的特有呼吸方式是____________。1题号23456789胎生、哺乳猫头鹰捕食和竞争①光合作用叶绿体食物链和食物网双重呼吸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解析] (1)图1中,鼠属于哺乳动物,繁殖特征是胎生、哺乳。(2)图2中构成的食物链是A→B→D或A→B→C→D,D是最高级的消费者,猫头鹰是图1中最高级的消费者,因此,D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猫头鹰,猫头鹰和蛇都以老鼠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猫头鹰以蛇为食,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3)分析图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绿色植物通过[①]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量流动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的。(4)猫头鹰和吃虫的鸟都属于鸟类,适于飞行特有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每呼吸一次,气体2次经过肺。1题号234567899.(2024·济南模拟)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题号23456789(1)图中①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2)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细菌和真菌(或腐生性微生物)把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3)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其中次级消费者是丁,此食物链中含某些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___。(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②]________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5)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流动、周而复始,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_________。1题号23456789乙→丙→丁丁二氧化碳(或CO2)呼吸逐级递减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课标导航深化研讨15分钟练课时规范训练微专题(一)[解析] (1)由箭头方向可知:过程①能够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③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是生物的呼吸作用。(2)图中甲能够将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1题号23456789(3)分析图示可知:乙是生产者、丙是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它们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某些重金属等)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因此此食物链中含某些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丁。(4)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和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1题号23456789(5)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其特点是周而复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完成的,它们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可循环的。1题号2345678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生物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生物和生物圈学案.docx 中考生物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生物和生物圈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