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故里小学家长会 比爱更重要的是“看见” 课件 (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故里小学家长会 比爱更重要的是“看见” 课件 (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比爱更重要的是“看见”
真正的爱,是先“看见”孩子本来的样子,再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前言:为什么“看见”比“爱”更重要?
孩子明明考了95分,您却盯着5分的错题说“怎么又粗心”;
孩子回家耷拉着脸,您说“别矫情,学生哪有不辛苦的”;
孩子说“我喜欢画画”,您说“先把成绩提上去,兴趣班以后再说”。
可能有人会想:“我每天给孩子做饭、陪写作业,怎么不算爱?”但您有没有发现:
这些场景里,家长的“爱”带着满满的“目的性”,却少了“看见”的耐心
——真正的爱,是先“看见”孩子本来的样子,再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看见,才是爱”。
01
真正的看见
先放下“改造孩子”的执念
02
看见天赋与兴趣
别让“为你好”毁了孩子的热爱
03
看见情绪与需求
孩子的“哭闹”都是“求助信号”
04
看见生命与成长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目录
CONTENTS
01
真正的看见
真正的看见
(一)家长常犯的“伪看见”:三种错误视角
“显微镜式”挑剔:只看见缺点
案例:有个妈妈说孩子“太懒”,仔细问才发现:孩子主动收拾了书桌,但妈妈盯着没叠整齐的被子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真相:孩子的进步被缺点“屏蔽”了,家长越盯着缺点,孩子越容易觉得“我怎么做都不够好”。
真正的看见
(一)家长常犯的“伪看见”:三种错误视角
“望远镜式”焦虑:只看见未来
案例:有个爸爸说“现在不逼他学奥数,以后考不上好初中”,但孩子上课眼神游离,课后抵触做题。
真相:用“未来焦虑”绑架当下,忽略了“孩子现在能不能消化、愿不愿意学”。
真正的看见
(一)家长常犯的“伪看见”:三种错误视角
“后视镜式”比较:只看见别人
案例:“你看楼上明明,钢琴十级,成绩还全班前三”——这话让孩子默默关上了房门。
真相:每个孩子像不同的植物,有的是向日葵(喜光),有的是薄荷(喜阴),强行比较“谁长得快”,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认同。
真正的看见
(二)真正的“看见”长什么样?
看见“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标签”
比如:不说“你怎么这么粗心”,而是说“这道题你把‘3’写成‘5’,是不是昨晚没睡够?”
(把“缺点”还原成“具体行为和背后原因”)
真正的看见
(二)真正的“看见”长什么样?
看见“此刻的需求”而非“预设的剧本”
比如:孩子哭着说“不想上补习班”,别急着说“妈妈都是为你好”,先问“今天在补习班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吗?”
(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真正的看见
(三)给家长的实操方法:每天10分钟“沉浸式观察”
孩子不是“不听话的小孩”,而是有自己想法、情绪和小世界的“独立个体”。
蹲下来说话
记录“三个瞬间”
和孩子平视时,观察他的表情、语气
(比如说到喜欢的事,眼睛会发亮;紧张时会搓手)。
每天写三句关于孩子的观察
(例:“今天他主动帮同学捡铅笔”“数学题卡壳时咬笔帽”“听说周末去公园,蹦跳着拍手”)。
坚持一周,您会发现:
02
看见天赋与兴趣
看见天赋与兴趣
误区:天赋不是“考试成绩”,比如数学天赋可能表现为“爱问为什么”,而非“奥数考高分”。
(一)区分“天赋”和“兴趣”:别搞反了顺序
有的语言敏感(学外语发音准),
比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拆玩具能复原),
有的空间感好(积木搭得又快又稳)。
01
02
03
天赋是“自带的优势”:
看见天赋与兴趣
兴趣是“自发的热爱”:孩子主动花时间做、不计较结果的事(比如蹲在地上看蚂蚁半小时,反复画同一幅画)。
误区:兴趣不是“报了班就必须坚持”,强迫学钢琴的孩子,可能永远体会不到音乐的快乐。
兴趣的定义
兴趣的误区
(一)区分“天赋”和“兴趣”:别搞反了顺序
看见天赋与兴趣
(二)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观察这三个“高光时刻”
做完一件事迫不及待告诉你(“妈妈看我搭的城堡!”
“爸爸听我写的小诗!”)
——说明他从中获得了成就感。
没人教就会的事
(比如自学跳绳编花,
看一遍视频就会跳街舞)
——这是天赋的“信号”。
孩子专注到忘记时间
(比如拼乐高忘记吃饭,读喜欢的书笑出声)
——这时他在使用天赋。
“心流时刻”
“无师自通”
“主动分享”
看见天赋与兴趣
(三)培养兴趣的正确姿势:“浇水”而不是“施肥”
案例:孩子喜欢拆手表,家长别骂“浪费钱”,可以说“你发现齿轮是怎么转动的了吗?要不要买本机械书看看?”
(把“破坏行为”引导成“探索兴趣”)
多问“你觉得哪里有趣”
少问“学这个有什么用”
看见天赋与兴趣
(三)培养兴趣的正确姿势:“浇水”而不是“施肥”
允许“试错”和“放弃”
孩子学围棋半年不想学了,先问“是觉得太难,还是不喜欢和人对弈?”如果确实没兴趣,接受“这不是他的路”,比强迫坚持更重要——保护孩子对“热爱”的期待,比学会一项技能更珍贵。
看见天赋与兴趣
(三)培养兴趣的正确姿势:“浇水”而不是“施肥”
家长别当“评委”,要当“观众”
孩子画画时,不说“太阳怎么是蓝色的”,而是说“你画的蓝色太阳,是不是想表达不一样的天空?”
(不评判好坏,而是欣赏他的独特视角)。
03
看见情绪与需求
看见情绪与需求
家长擅自扔掉孩子的手工课作品,孩子大喊“你讨厌!”——其实他在说“我的努力被忽视了”。
可能是“不确定感”
(一)孩子不会说“我需要”,但会用情绪“说
焦虑背后:
案例:
考试前反复上厕所的孩子,不是“紧张”,而是在说“我怕考不好让你失望”。
案例:
可能是“安全感缺失”
黏人背后:
案例:
妈妈加班回家,孩子一直缠着讲故事——他在说“我需要确认妈妈还爱我”。
可能是“不被尊重”
生气背后:
看见情绪与需求
(二)家长必学的“情绪翻译机”技巧
第1步:识别情绪(贴标签)
“你现在很生气,对吗?”
(让孩子知道“情绪是被看见的”)。
第3步:解决问题(给选择)
“现在你可以选择继续玩10分钟,或者我们一起商量什么时候再玩,你觉得呢?”(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第2步:回应需求(说出来)
“你生气是因为妈妈刚才打断了你的游戏,对吗?”
(把情绪和原因挂钩)。
看见情绪与需求
(三)处理负面情绪的“三不原则”
不否定:不说“这有什么好哭的”
孩子的情绪没有“对错”,否定情绪等于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不重要”。
不敷衍:不说“别哭了,妈妈给你买玩具”
不说教:不说“早告诉你别这么做了”
用物质哄骗会让孩子学会“用情绪要挟父母”,下次他会哭得更凶。
情绪激动时,孩子的大脑处于“本能脑”(只知道害怕、愤怒),说教等于对牛弹琴。
看见情绪与需求
(四)特别提醒:青春期孩子的“情绪黑洞”
初中生突然关门、不理人,不是“叛逆”,而是在说“我需要独立空间”。
家长做法:留一张纸条“妈妈注意到你今天心情不好,如果你想聊,随时找我”
——给孩子“主动开口”的台阶,比强行沟通更有效。
04
看见生命与成长
看见生命与成长
(一)成长的真相: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时间表”
有的孩子像樱花,春天早早开花;有的像松树,十年才长粗一圈——但最终都能成为独特的风景。
植物比喻:
发育规律:低年级孩子粗心、坐不住,是因为大脑前额叶(负责专注力)要到12岁才发育成熟;青春期孩子冲动,是因为大脑边缘系统(情绪脑)先于理性脑发育。
误区:别用“别人家孩子”的花期,衡量自己孩子的成长。
(比如5岁还不会拼音的孩子,可能8岁突然爆发语言天赋)
看见生命与成长
(二)家长要学会“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
记住:孩子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昨天的自己”。
l以前吵架摔门,现在能说“我需要冷静一下”
——这是成长。
l上周写作业拖延1小时,这周减少到30分钟
——这是进步;
记录“进步刻度”:
看见生命与成长
(三)比“成功”更重要的:帮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
把“失败”翻译成“反馈”
考砸了不说“你太笨”,而是说“这次错题暴露了计算弱点,我们可以针对性练习”。
关注“努力过程”而非“结果标签”
运动会没拿到名次,说“我看到你每天练习跑步,摔倒了还坚持爬起来,这比奖牌更厉害”。
看见生命与成长
(四)家长的自我成长:你是孩子的“生命镜子”
试试说:“这是你的选择,妈妈相信你能承担后果”——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会对自己负责。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的“投射”
孩子的作业、兴趣、朋友,是他的“课题”;
家长的课题是提供支持,而不是替他决定。
怕孩子犯错的家长,可能自己童年被过度批评;
逼孩子考第一的家长,可能自己有未完成的“优秀情结”。
学会“课题分离”:
总结
从“看见”到“相信”——给家长的三句真心话
“慢下来,才能看见成长的细节”: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需要‘看见’的父母”:
不用逼自己做到100分,每天多懂孩子1分,就是最好的爱。
“慢下来,才能看见成长的细节”:
就像等一朵花开,需要浇水、晒太阳,更需要耐心等待
——教育的本质,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最后请记住”:
当您觉得孩子“不听话”时,先问自己:“我真的‘看见’他了吗?还是只看见我期待的样子?”
看见生命与成长
给家长的“看见清单”
场景 以前的做法 现在的“看见”做法
孩子考砸了 批评“怎么考这么差” 问“哪道题觉得可惜?需要妈妈怎么帮你?”
孩子不想上学 吼“不上学能干嘛” 观察:是否被同学排挤?是否课堂听不懂?
孩子玩游戏 抢手机“天天就知道玩” 问“这个游戏哪里吸引你?你在里面学会了什么?”
您的孩子,可能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孩子”
——看见他,就是给他最好的成长礼物。
感谢聆听
真正的爱,是先“看见”孩子本来的样子,再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