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学仿真猜题卷(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学仿真猜题卷(有解析)

资源简介

广东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学仿真猜题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海底往往形成富含氧化锰的锰结核矿。研究发现一种以锰为“食”的细菌,可以利用锰将CO2转化成有机物,满足自身需要。下列有关该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可控制酶的合成
B.通过无丝分裂增殖,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
C.从外界吸收的N可用来合成ATP、磷脂等
D.从锰结核矿富含氧化锰推断,该细菌属于分解者
2.2023年7月,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在成都举行。9月,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举行。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全民运动热潮。下列有关运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骼肌细胞中的糖原直接分解为葡萄糖来供能
B.成熟红细胞通过细胞自噬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C.成熟红细胞中葡萄糖所含能量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和散失的热能
D.肾上腺细胞的分泌增强可引起代谢加快、呼吸频率提高和心率加快
3.内环境会受到机体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中钙离子吸收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B.血液中乳酸含量增加只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改变
C.肌肉注射适量的白蛋白能够减轻组织水肿症状
D.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
4.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为了探究α-淀粉酶的特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可选用淀粉和α-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
B.若用α-淀粉酶、淀粉、蔗糖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选用碘液作为检测试剂
C.α-淀粉酶之所以能够催化淀粉的水解是因为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0℃只是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酶分子空间结构未被破坏
5.无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液酶和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形成乙醇和CO2;或丙酮酸经乳酸脱氢酶的催化形成乳酸。在涝胁迫(无氧环境)条件下处理玉米幼苗,根部同时产生酒精和乳酸,玉米胚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等质量的葡萄糖经两种不同的无氧呼吸方式生成的ATP量不同
B.无氧呼吸氧化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检测到涝胁迫下玉米的根有二氧化碳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产生
D.玉米在涝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的呼吸方式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细胞自噬是一种保守的分解代谢过程,指在饥饿、缺氧、炎症刺激、应激等情况下,细胞质内容物如细胞器、变性的蛋白质等被溶酶体降解,以维持细胞的生存、分化、生长及稳态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自噬过程与溶菌酶有关
B.细胞自噬受基因的控制,自噬过程中基因表达会发生变化
C.某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会诱导细胞坏死
D.饥饿状态下的细胞自噬,能实现细胞自身内部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
7.草兔终生生活于地面上,不掘洞,善于奔跑,多在夜里活动。草兔的背毛颜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e1、e2、e3控制,基因e1决定肉桂色,基因e2决定浅驼色,基因e3决定灰驼色,且基因e2纯合会导致草兔在胚胎时期死亡。已知基因e1对e2和e3为显性,e2对e3为显性。现让一对基因型分别为e1e2和e2e3的草兔杂交,获得F1,再让F1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草兔种群的基因型共有6种
B.F1的表型有2种,比例为3:1
C.F1自由交配得到F2的过程中,该种群未发生进化
D.F2草兔中肉桂色:浅驼色:灰驼色=5:2:1
8.已知甲、乙两种病独立遗传,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A/a,B/b表示),且相关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甲病为“卵子死亡”,患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如图是某家系关于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1与I-2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
B.同时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I-4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Y,也可能为AaBb
C.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4,Ⅱ-5生出患乙病孩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4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6
9.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酵母tRNAAla)是酵母菌细胞内能携带丙氨酸并将其转移到核糖体以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一类核糖核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tRNA是转录的产物,转录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只有磷酸二酯键
B.翻译过程中涉及的3种RNA均可携带遗传信息
C.翻译时酵母tRNA与m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转录时完全相同
D.酵母菌细胞中核酸彻底水解得到8种产物,其中含氮碱基有5种
10.半乳糖血症是F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研究发现F基因有两个突变位点I和II,任一位点突变或两个位点都突变均可导致F突变成致病基因。如表是人群中F基因突变位点的5种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类型突变位点 ① ② ③ ④ ⑤
I +/+ +/- +/+ +/- -/-
Ⅱ +/+ +/- +/- +/+ +/+
注:“+”表示未突变,“-”表示突变,“/”左侧位点位于父方染色体,右侧位点位于母方染色体
A.若①和③类型的男女婚配,则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2
B.若②和④类型的男女婚配,则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4
C.若②和⑤类型的男女婚配,则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4
D.若①和⑤类型的男女婚配,则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2
11.遗传漂变是指小种群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如图表示个体数(N)分别是25、250、2500的种群中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的种群越小越容易发生遗传漂变
B.随着遗传漂变而消失的基因均为对生物适应环境不利的基因
C.遗传漂变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第125代时N为250的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比N为2500的种群大
12.“黎明现象”(DMDP)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该现象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健康人群熬夜也会出现该现象。如图为某经常熬夜的同学一天内血糖变化情况,正常人的血糖含量3.9-6.1m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早餐前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可以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B.凌晨3点~7点该同学的血糖值高于正常人,该同学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C-黎明前口服胰岛素或肌肉注射胰岛素可缓解DMDP的发生
D.午餐后2小时,该同学血糖浓度先升高后降低,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细胞代谢活动消耗血糖
13.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鸡传染病,多年来在各地都有出现,对养鸡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如图表示鸡痘病毒侵入鸡体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的过程,图中①②③代表相应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靶细胞的过程
B.图中的细胞因子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
C.经②过程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
D.病毒被消灭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不受影响,持续发挥免疫作用
14.三叶青是一种珍稀中草药,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浓度吲哚丁酸(IBA)对三叶青幼苗根和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IBA对三叶青幼苗根和芽生长的作用均体现出两重性
B.对比图1和图2的结果可说明三叶青的根比芽对IBA更敏感
C.促进三叶育幼苗根生长的最适IBA浓度范围为10-12~10-10g/L
D.IBA可为三叶青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15.某人工林场以盛产优质木材而闻名。如图为该林场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积累在土壤中的能量是指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图中的数字表示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kJ·m-2·a-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其他”代表的是生产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图中D涉及的过程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
C.图中显示,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大部分积累在土壤中
D.图中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传递
16.基于我国传统酸醋工艺,一种以果汁为原料进行液态发酵生产果醋的流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制取果汁时添加果胶酶可提高果汁产量,处理①加糖可增加碳源
B.醋酸发酵阶段通入充足的氧气有利于微生物将乙醇转化为乙酸
C.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微生物呼吸方式相同,最适生长温度不同
D.发酵生产结束后,处理②需根据果醋保存时间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3分)科研人员以弱光敏感型番茄品种为实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外源BR(油菜素内酯)对弱光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各组进行了如下处理:正常光照(CK,500μmol·m-2·s-1)、正常光照+0.1mg·L-1BR(CB)、弱光(LL,80μmol·m-2·s-1)、弱光+0.1mg·L-1BR(LB),部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其中表观量子效率是光合作用光能转化最大效率的一种量度,其值越大,光能的利用效率越高:光补偿点可直接反映植物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是耐阴性评价的重要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 叶面积/ cm2 叶片干质量/g 比叶面积/ (cm2·g-1) 茎叶夹角 茎叶垂角 表观量子效率 光补偿点/(μmol·m-2·mol-1)
CK 48.0 1.7 28.3 42.7° 54.7° 0.067 33.4
CB 51.3 1.8 28.5 43.3° 56.3° 0.064 34.7
LL 55.3 0.7 79.0 48.7° 61.0° 0.049 43.0
LB 63.1 1.1 57.4 54.7° 65.7° 0.059 33.6
(1)与番茄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有______两大类,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
(2)实验结果显示,弱光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质量______、叶面积,导致比叶面积______增大,即叶片变得______(填“更大、更薄”或“更小、更厚”)。这一变化的生物学意义在于_________。
(3)遮阴后,茎叶夹角和垂角均增大,说明株幅变大,叶片_________(填“挺直”或“下垂”),利于叶片接受更多光照。喷施BR后,叶面积和叶角______,使得叶片在空间姿态和分布上更加合理,以改善弱光对番茄幼苗的不利影响。
(4)根据表格分析,在弱光条件下,外源BR对番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___________。
18.(11分)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人类活动和互花米草入侵后,曾使广东省淇澳岛红树林面积减少至仅剩32公顷。研究人员从南亚引进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以保护红树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今淇澳岛红树林面积已恢复并开放为景点。回答下列问题:
(1)“红树”是生长在海岸潮间带(涨潮及落潮水位之间的滩涂),周期性受海水浸淹的木本植物的统称。“红树”的根系独特,有板状根、支柱根、呼吸根,其根的形态如图1所示。请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角度分析。形态不同的根的意义:______。
(2)“红树”包括桐华树、秋茄、苦郎树等多个物种,这体现了_________多样性,用基因测序以揭示不同生物间的亲缘关系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证据。
(3)从南亚引入了速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以控制互花米草蔓延,后用本地红树代替无瓣海桑,该演替过程属于______演替。按照演替过程对图2进行排序:________。综上资料分析,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蔓延的机制:_______。
(4)有研究称麋鹿会采食互花米草的嫩叶和嫩茎,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互花米草蔓延。科研人员构建“互花米草防治与麋鹿保护耦合生态系统”的模式。在构建该生态系统时,必须合理确定麋鹿的______,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原理。
19.(11分)长期过度应激是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重要诱因,抑郁的发生与脑部海马区、“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HPA轴)的功能密切相关。
(1)应激刺激通过相应的神经通路,将信号传至下丘脑,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此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CRH可通过HPA轴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GC),高浓度GC可通过一定途径抑制CRH的产生从而实现精细调控,推断GC的分泌过程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答2点)。
(2)正常状态下海马区神经元可产生自发膜电流,为研究CRH对海马区兴奋传递的影响及其机制,现用CRH处理大鼠海马区脑切片,检测其兴奋性突触后神经元膜电流,结果如图1。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RH处理组膜电流产生频率和幅度均____________。从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角度推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点)。
(3)海马区的神经胶质细胞可分泌LIX因子,研究者对神经胶质细胞进行了相应处理,检测各组上清液中LIX含量,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表示不添加)。
由图分析,CRH可通过结合________(填“R1”或“R2”或“R1和R2”)受体,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胶质细胞分泌LIX,从而影响海马区突触传递。
(4)研究发现长期应激下机体T细胞的活性会下降,由此可预测机体产生抗体减少,请解释该预测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分)某多年生、二倍体植物有雌株和雄株之分,其中雌株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株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该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受等位基因A/a,B/b控制,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但等位基因B/b所在染色体的情况未知。现有两对纯合亲本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不考虑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等位基因A/a.B/b在遗传上遵循________定律,理由是_______。
(2)甲组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乙组F1的基因型为_______。
(3)甲组F2雌株中红花:白花=________,乙组F2雄株中红花:白花=_________。
(4)现有一株纯合的白花雌株,请设计一个简易的杂交实验,并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即可确定该雌株的基因型。(注:从甲组和乙组的亲本和F1中选择合适的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实验思路: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
21.(12分)荔枝原产于我国,在我国广东、广西有大量种植。科研人员拟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抗盐荔枝,以便向我国盐碱地推广种植。如图是培育转基因抗盐荔枝幼苗的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培育转基因抗盐荔枝的过程运用的生物工程主要是细胞工程和________基因表达载体除了含有目的基因外,还必须含有______(至少答出2点)等。
(2)根据图中抗盐基因和质粒的限制酶的识别位点分析,在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中,应使用______和___________对抗盐基因和质粒进行切割。
(3)目的基因进入荔枝细胞后,是否维持稳定表达需要进行检测和鉴定。在分子水平上可用______法检测抗盐基因是否翻译成抗盐蛋白。
(4)蛋白质工程是第二代基因工程,它的基本思路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______→________→找到并改变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或合成新的基因→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
(5)和蛋白质工程相比较,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______的蛋白质,不一定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蛋白质工程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________或______,对现有蛋白质进行______,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脱氧核糖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不能控制RNA或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丝分裂是少数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B错误。ATP的组成元素有C、H、O、N、P等,该细菌从外界吸收的N可用来合成ATP、磷脂等,C正确。由该细菌可以利用锰将CO2转化成有机物推测,该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D错误。
2.答案:D
解析:肝糖原可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供能,由于肌细胞中酶的天然缺陷,肌糖原一般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而是产生6-磷酸葡萄糖,A错误;细胞自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退化的结构,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的过程。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各种细胞器,包括溶酶体,无法发生细胞自噬,B错误;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参与氧化分解时,大部分能量贮存在乳酸中,少部分能量释放出来转移到ATP中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运动等应激状态下,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可以促进物质代谢,促进呼吸和心脏活动,有利于运动过程中氧气、能量的供应及CO2排出,D正确。
3.答案:D
解析: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A错误;
B、血液中乳酸含量增加,血浆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加,所以血浆的渗透压会改变,pH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B错误;
C、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减轻水肿症状,C错误;
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从而引起水肿,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酸性条件下淀粉会水解,且调节pH所营造的酸性环境会干扰斐林试剂(碱性)对淀粉分解的检测,碱性环境会干扰碘液与淀粉的蓝色反应,故不能用淀粉进行题述实验,A错误;碘液只能检测淀粉的存在,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因此不能选用碘液作为题述实验的检测试剂,B正确;酶催化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α-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0℃只是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D正确。
5.答案:D
解析: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有少量的能量释放,释放的能量中小部分转移到ATP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没有释放的能量还储存在酒精和乳酸中,两种不同的无氧呼吸方式生成的ATP量相同;在涝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的根能同时进行产生乳酸和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如果有二氧化碳产生必然有酒精产生;玉米在涝胁迫下丙酮酸脱羧酶基因、乙醇脱氢酶基因和乳酸脱氢酶基因都表达,而正常条件下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表达,玉米在涝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的呼吸方式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答案:B
解析:溶菌酶作为免疫活性物质主要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自噬过程针对的是自身的物质与结构,与溶酶体有关,A错误;细胞自噬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受基因的控制,B正确;细胞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而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一般情况下细胞自噬不会导致细胞死亡,但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C错误;饥饿状态下的细胞自噬,能实现细胞自身内部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7.答案:D
解析:A、因为e2基因纯合会导致草兔胚胎时期死亡,所以该草兔种群的基因型有e1e1、e3e3、e1e2、e1e3、e2e3,共5种,A错误;
B、用一对基因型为e1e2和e2e3的草兔杂交,获得F1,F1的基因型有e1e2、e1e3、e2e3,表型及比例为肉桂色:浅驼色=2:1,B错误;
C、F1自由交配得到F2的过程中,由于e2基因纯合致死,故e2基因频率下降,e1、e3基因频率上升,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
D、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1e2:e1e3:e2e3=1:1: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e1:e2:e3=1:1:1,则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1e1:e1e2:e1e3:e2e3:e3e3=1:2:2:2:1,表型及比例为肉桂色:浅驼色:灰驼色=5:2:1,D正确。
故选D。
8.答案:B
解析:由题干信息甲病为“卵子死亡”,患者因卵子萎缩、退化而不育可知,男性不会患甲病。分析题图可知,I-1与I-2不患病,女儿Ⅱ-3患甲病,甲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Ⅱ-4、Ⅱ-5不患病,生出患乙病儿子,即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Ⅲ-4为正常男性,同时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Ⅲ-4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Y,也可能为AaBb,B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非等位基因之间,乙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Ⅱ-4、Ⅱ-5生出患乙病孩子是等位基因分离和受精作用的结果,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错误;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4个体的基因型为XBY,若该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X,Ⅲ-4与其结婚,不会生出患乙病孩子,若该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BXB,Ⅲ-4与其结婚,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4,由于不知道正常女性中XBXB和XBXb的占比,不能确定综合概率,D错误。
9.答案:D
解析:酵母RNAAla是转录的产物,转录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有磷酸二酯键,同时还包括互补配对的碱基之间的氢键,A错误;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涉及3种RNA,但携带遗传信息的只有mRNA,B错误;翻译时酵母RNA与m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包括A一U、U一A配对,转录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包括A一U、T一A配对,二者不完全相同,C错误;酵母菌细胞中核酸彻底水解得到的8种产物分别是磷酸、5种含氨碱基(A、G、C、T、U)、核糖和脱氧核糖,D正确。
10.答案:B
解析:A、若①和③类型的男女婚配,①基因型是FF,③的基因型是Ff,则后代患病的概率是0,A错误;
B、若②和④类型的男女婚配,②的基因型是Ff,④的基因型是Ff,则后代患病(基因型为ff)的概率是1/4,B正确;
C、若②和⑤类型的男女婚配,②的基因型是Ff,⑤的基因型为ff,则后代患病(基因型为ff)的概率是1/2,C错误;
D、若①和⑤类型的男女婚配,①基因型是FF,⑤的基因型为ff,则后代患病的概率是0,D错误。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处于相对隔离状态的种群越小,越可能由于生物个体的偶然死亡等造成某基因减少甚至丢失而发生遗传漂变,A正确;遗传漂变可造成某基因减少甚至丢失,这是一种随机和无选择性的过程,不仅影响对生物适应环境不利的基因,也可能影响对生物适应环境有利的基因,B错误;遗传漂变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进化,但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C错误;由题图可知,N为250与N为2500的两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不停波动,因此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不能根据第125代A的基因频率算出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也无法比较两个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的大小,D错误。
12.答案:D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而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发生在消化道中,A错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为3.9~6.1mmol·L-1,凌晨3点~7点该同学的血糖含量高于正常人,可能是熬夜引起的“黎明现象”,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B错误;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午餐后2小时,该同学血糖浓度先升高后降低,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细胞代谢活动消耗血糖,D正确。
13.答案:B
解析:A、图中①为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被激活的过程,A错误;
B、图中的细胞因子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正确;
C、细胞毒性T细胞不产生抗体,C错误;
D、鸡体内的病毒被消灭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恢复到正常状态,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图2中并没有体现出高浓度IBA抑制三叶青幼芽生长,A错误;图1中IBA浓度为10-2g/L时对根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图2显示,IBA浓度为10-2gL时对芽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三叶青的根比芽对BA更敏感,B正确;分析图1可知,促进三叶青幼苗根生长的最适IBA浓度范围为10-2~10-8g/L,C错误;BA作为信号分子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不能为植物生长发有提供能量,D错误。
15.答案:A
解析:由[题图剖析]可知,图中“其他”所代表的是流向消费者的能量,A错误。D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B正确。由图可知,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只有小部分被分解者利用(图中D),大部分积累在土壤中,C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
16.答案:C
解析:A、制取果汁时添加果胶酶可提高果汁产量,因为果胶酶能分解果胶,使不溶性的果胶变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因而可以提高果汁产量,处理①中加糖可增加碳源,为酒精发酵提供充足的底物,A正确;
B、醋酸菌是好氧菌,醋酸发酵阶段通入充足的氧气有利于微生物将乙醇转化为乙酸,B正确;
C、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微生物呼吸方式不同,前者涉及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后者涉及的微生物主要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菌,二者最适生长温度不同,醋酸菌适宜的温度为30~35℃,酵母菌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8~30℃,C错误;
D、发酵生产结束后,处理②需根据果醋保存时间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D正确。
故选C。
17.(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3分)答案:(1)类胡萝卜素、叶绿素(2分);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2分)
(2)减少;增大;更大、更薄;有利于增强弱光下植物叶片对光能的捕获,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3)下垂;增大
(4)在弱光条件下,外源BR可以增大番茄幼苗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降低光补偿点,提高对弱光的利用效率,缓解弱光胁迫对番茄幼苗的影响(3分)
解析:(1)光合色素分为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两大类,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
(2)实验结果显示,弱光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质量减少、叶面积增大,导致比叶面积增大,即叶片变得更大、更薄,这一变化有利于增强弱光下植物叶片对光能的捕获,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3)遮阴后,茎叶夹角和垂角均增大,说明株幅变大,叶片下垂,利于叶片接受更多光照。喷施BR后,叶面积和叶角增大,使得叶片在空间姿态和分布上更加合理,以改善弱光对番茄幼苗的不利影响。
(4)表观量子效率值越大,光能的利用效率越高;光补偿点直接反映植物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是耐阴性评价的重要指标。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在弱光条件下,外源BR可以增大番茄幼苗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降低光补偿点,进而可提高植物对弱光的利用效率,缓解弱光胁迫对番茄幼苗的影响。
18.(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板状根和支柱根能抵御风浪,呼吸根有利于植物根部细胞吸收氧气,以适应缺氧的环境,这有利于“红树”更好地生存(2分)
(2)物种(和基因多样性);分子水平
(3)次生;②→①→③→⑤→④(2分);无瓣海桑是速生乔木,种植后其生长速度较快,高大的无瓣海桑与互花米草在阳光等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能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蔓延(2分)
(4)环境容纳量(K值);协调
解析:(1)“红树”是周期性受海水浸淹的木本植物的统称,其生活的环境受到海浪的冲击,处于缺氧等不良的生活环境下,“红树”植物有从茎基伸出拱形下弯的支柱根或宽厚的板状根可以抵御风浪,呼吸根有利于根部细胞吸收氧气,以适应缺氧的环境,这都是“红树”对环境的适应,都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这样的根能使“红树”更好地生存。
(2)“红树”包括桐华树、秋茄、苦郎树等多个物种,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有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证据、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证据,用基因测序以揭示不同亲缘关系是分子水平的证据。
(3)由题意可知,互花米草入侵后引入无瓣海桑,之后又引进本地红树,这一过程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属于次生演替。
据题中信息,无瓣海桑属于速生红树,种植后其生长速度较快,且据图可知无瓣海桑比互花米草高大,在阳光等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能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蔓延。
(4)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处理好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19.(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级调节和(负)反馈(2分)
(2)减少(降低);CRH处理后,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产生)的神经递质减少,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受体(钠离子通道)数量或活性下降(2分)
(3)R1;抑制
(4)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下降,使其激活B细胞的能力和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B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减弱(3分)
解析:(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故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HPA轴(“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存在说明下丘脑产生的CRH影响垂体的分泌,垂体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影响肾上腺皮质,从而调控糖皮质激素(GC)的分泌,此过程应存在分级调节据题意,高浓度GC通过一定途径反过来又抑制下丘脑中CRH的产生,这又属于(负)反馈调节。
(2)据图1结果显示,实验的因变量包括了膜电流产生的频率和幅度,与对照组相比,CRH处理组的膜电流产生频率和幅度均有所降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实现的,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移动、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发生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所以可判断兴奋传递减弱的原因可能有CRH处理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神经递质受体(离子通道)数量或活性下降。
(3)据图2可知,未使用CRH处理组胶质细胞分泌的LIX较高:在有10-8mol/L的CRH作用下,未用拮抗剂处理组和R2拮抗剂处理组胶质细胞分泌的LIX均较低,R1拮抗剂处理组胶质细胞分泌的LIX较高,可推测一定浓度的CRH是通过结合R1受体抑制胶质细胞分泌LIX,从而使海马区突触兴奋传递受到影响。
(4)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刺激开始增殖、分化,细胞因子可促进该过程。因此可以分析,T细胞活性降低,尤其是辅助性T细胞活性降低,其激活B细胞的能力和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B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减弱。
20.(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3分)答案:(1)自由组合(1分);甲组的F2中红花:白花=9:7,而9:7是9:3:3:1的变式(合理即可)(1分)
(2)AAXBXB、aaXbY;AaXBXb、AaXbY
(3)3:13:5
(4)让该白花雌株与甲组F1中的红花雄株进行杂交,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1分);若雌株均开红花,雄株均开白花,则该雌株的基因型为AAXbXb;若雌株中红花:白花=1:1,雄株均开白花,则该雌株的基因型为aaXbXb;若雌株中红花:白花=1:1,雄株中红花:白花=1:1,则该雌株的基因型为aaXBXB(4分)
解析:(1)根据甲组的F2中红花:白花=9:7,而9:7是9:3:3:1的变式,可推知等位基因A/a、B/b在遗传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乙组中F1的雌株开红花、雄株开白花,存在性别差异,说明等位基因A/a、B/b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综上分析,甲组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甲组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乙组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乙组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3)根据推算可知,甲组F2雌株中红花:白花=3:1,乙组F2雄株中红花:白花=3:5。
(4)纯合白花雌株的基因型有三种可能,即AAXbXb、aaXbXb、aaXBXB,综上分析,只有选择甲组F1中的红花雄株(AaXBY)与该雌株杂交,才能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该雌株的基因型,详细见答案所示。
21.(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答案:(1)基因工程;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2分)
(2)Sal I;Hind Ⅲ
(3)抗原-抗体杂交
(4)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
(5)自然界已存在;基因修饰;基因合成改造
解析:(1)培育转基因抗盐荔枝的过程需要应用基因工程获取含有抗盐基因的荔枝细胞,再利用细胞工程将转基因荔枝细胞培育成转基因抗盐荔枝植株。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包括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等。
(2)在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中,BamH I会破坏目的基因,所以可以用Sal I、Hind Ⅲ两种限制酶对抗盐基因和质粒进行切割。
(3)在分子水平上可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法检测抗盐基因是否翻译成抗盐蛋白。
(4)蛋白质工程是第二代基因工程,它的基本思路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并改变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或合成新的基因→获得需要的蛋白质。
(5)和蛋白质工程相比较,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不一定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蛋白质工程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