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专版——2025届高考生物学仿真猜题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科学家在衣藻细胞膜上发现一种光敏感通道蛋白(ChR),蓝光照射可激活ChR使钠离子通过它流入细胞。用某技术手段将ChR嵌入动物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可人为精确控制神经元的活动,沿着这个思路,发展出风靡神经科学领域的光遗传学技术。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用蓝光照射含有ChR的神经细胞,可使其处于兴奋状态B.蓝光照射下,钠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钠离子通道流入细胞C.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ChR基因导入动物细胞,使其在神经细胞中表达D.神经细胞膜上的光敏感通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并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和运输2.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是因为不同细胞会合成一些不同的特殊蛋白——“奢侈蛋白”,如表皮细胞合成的角蛋白、透镜状细胞合成的晶体蛋白等。除这些“奢侈蛋白”外,几乎所有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都是一些必需的蛋白质——“持家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输卵管细胞中的卵清蛋白都属于“奢侈蛋白”B.“持家蛋白”基因在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都表达,使细胞种类产生差异C.表皮细胞不能合成晶体蛋白,可能是由于该细胞丢失了晶体蛋白基因D.角蛋白的合成是细胞内特有基因在一定的时期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实验操作顺序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表中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选项 高中生物学实验内容 操作步骤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先将斐林试剂甲液加入待测样液,摇匀后再加斐林试剂乙液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室温下将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匀后,在设定温度下保温C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先将根尖解离后用甲紫溶液染色,然后用清水漂洗再制作装片D 制备酵母菌培养基 先调节pH,再高压蒸汽灭菌,最后倒平板A.A B.B C.C D.D4.最新研究表明,线粒体有两种分裂方式:中区分裂和外围分裂(图1和图2),两种分裂方式都需要DRP1蛋白的参与,正常情况下线粒体进行中区分裂,当线粒体出现损伤时,顶端Ca2+和活性氧(ROS)含量增加线粒体进行外围分裂,产生大小不等的线粒体,小的子线粒体不包含复制型DNA,继而发生线粒体自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线粒体,在高倍镜下观察其分裂情况B.正常情况下中区分裂可增加线粒体数量,外围分裂会减少线粒体数量C.线粒体外围分裂可能由高Ca2+、低ROS使DRP1蛋白在线粒体上的位置不同导致D.线粒体自噬过程需溶酶体里的多种水解酶的参与,利于物质重复利用5.某家系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如图所示。已知两病独立遗传,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病B.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3与表型正常男子结婚,所生子女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2/459D.若需判断乙病遗传方式,可选择用乙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设计的探针与I2、Ⅱ3个体进行核酸杂交6.野生大豆花的结构、传粉方式与豌豆相同,果实成熟后,豆荚受到微小外力就会“炸裂”,将大豆种子弹射出去。豆荚是否易“炸裂”受A/a基因控制,含a基因的豆荚经轻微碰触就会“炸裂”。因城镇开发建设,野生大豆种群被分隔在多个互不相连的地块中(碎片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地块碎片化前,不同基因组成的野生大豆植株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B.自然选择对不同地块野生大豆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作用可能有差别C.调控豆荚易“炸裂”的a基因在不同野生大豆种群中的频率都非常高D.在野生大豆种群中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时,A基因的频率也会随之升高7.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酵母tRNAAla)是酵母菌细胞内能携带丙氨酸并将其转移到核糖体以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一类核糖核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tRNA是转录的产物,转录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只有磷酸二酯键B.翻译过程中涉及的3种RNA均可携带遗传信息C.翻译时酵母tRNA与m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转录时完全相同D.酵母菌细胞中核酸彻底水解得到8种产物,其中含氮碱基有5种8.细菌代谢产生的脂肽是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分解环境中的石油等污染物,且分解后的产物对自然环境无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筛选出高产脂肽的菌株,可在校园内随机采取土样B.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可分离得到单个菌落C.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所得的结果往往大于实际活菌数D.可用干热灭菌法对配制好的培养基和接种环进行灭菌9.耐饥性是指动物在面对食物短缺时的适应能力。为有效防治鼠害,研究者以黑线姬鼠进行了耐饥性实验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温度/平均耐饥时间(h)/组别 甲组:断水断粮 乙组:给水断粮 丙组:断水给粮10℃ 37.6 53.5 103.820℃ 92.9 105.1 175.1A.为控制单因子变量给粮过程中不能有水掺入B.黑线姬鼠对食物的依赖性小于对水的依赖性C.黑线姬鼠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耐饥性更强D.进行鼠害防治工作还需了解黑线姬鼠的生态位10.自然情况下,牛的生育率很低,畜牧业生产上可通过下图两种途径实现良种牛的快速大量繁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激素处理是应用外源促性腺激素促使雌性牛超数排卵B.途径1受精前,需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MⅡ期C.途径2进行胚胎移植前,不要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免疫检查D.途径1和途径2过程中都有胚胎的形成,均为有性生殖11.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c是下丘脑释放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C.d由胰岛B细胞产生,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12.如图是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PC是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M为柳树花粉,细胞1和2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C.细胞3能分泌抗体是因为细胞内有相应基因,而细胞2没有D.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舒张不属于激素调节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丝瓜打杈是适时摘掉一些侧枝,这样可以节约养分,供应果实生长,从而增加丝瓜产量。如图表示不同质量浓度的荼乙酸喷施丝瓜植株,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顶芽和侧芽的生长速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萘乙酸处理丝瓜,顶芽的生长速率均不同B.用8mg/L的萘乙酸处理丝瓜,可以达到打杈的效果C.萘乙酸的质量浓度大于8mg/L时,抑制顶芽的生长D.仅由实验结果无法判断侧芽与顶芽对萘乙酸的敏感性大小14.现有甲、乙、丙三个纯合茄子品种,甲为白花绿果皮,乙为白花白果皮,丙为紫花紫果皮,分别进行相关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组别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1 甲×丙 紫花紫果皮 紫花紫果皮∶紫花绿果皮∶白花紫果皮∶白花绿果皮=9∶3∶3∶12 乙×丙 紫花紫果皮 紫花紫果皮∶紫花绿果皮∶白花紫果皮∶白花白果皮=9∶3∶3∶1根据结果,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紫花、紫果皮均为显性,茄子花色和果皮颜色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让甲与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3白花绿果皮:1白花白果皮C.组合1的F2白花紫果皮自由交配所产生的子代中白花紫果皮所占比例为8/9D.组合2的F1与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中紫花紫果皮所占的比例为1/215.研究人员对某人工养殖场进行调查,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部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光能B.营养级Ⅱ利用有机碎屑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C.营养级 I 流入营养级Ⅱ的能量为873.8D.营养级V有2.311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16.常规PCR只能扩增两引物间的DNA区段,要扩增已知DNA序列两侧的未知DNA序列,可用反向PCR技术。反向PCR技术扩增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酶切阶段,L中不能含有酶切时所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B.环化阶段,可选用E.coli DNA连接酶或T4 DNA连接酶C.图中引物,应选择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之间能互补配对D.PCR扩增时,每轮循环前应加入限制酶将环状DNA切割成线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12分)某同学将菠菜叶中分离到的叶绿体制成悬浮液,悬浮液中加入铁盐,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O2。同时在给离体叶绿体悬浮液光照时发现,当向反应体系供给ADP、Pi时,体系中就会有ATP的产生。回答下列问题。(1)新鲜的菠菜叶是提取光合色素常用材料。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上,若要将叶片中色素提取出来,需要在研磨过程中加入______________。若要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与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2)该同学认为该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中的O全部来自水,你认为合理吗?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3)铁盐是作为氧化剂,与水结合将其分解产生H+和e-,以及O2,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参与光合作用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4)研究发现,在类囊体膜上存在一种ATP合酶,由突出于膜外的亲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疏水尾部组成,在跨膜质子(H+)动力势的推动下合成ATP。下图为叶绿体中ATP和NADPH产生过程。请根据所学知识,据图详细解释叶绿体中ATP和NADPH产生机制______________。18.(11分)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积聚。《中国痴呆诊疗指南》指出美金刚等药物可用于治疗中重度AD患者,改善其认知和生活能力,但无法阻止AD病程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1)AD患者主要表现为逐渐丧失学习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计算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受损(如迷路)等,由此可推测A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是_____。(2)目前研究认为AD是免疫激活的炎症反应过程,患者脑中HMGB1(神经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能抑制Aβ的清除,加速神经元死亡,调节途径如图所示。结合题干信息,从反馈调节的角度解释AD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的原因:__________。(3)为进一步开发治疗AD的药物,研究人员构建了AD模型小鼠进行以下实验,探讨饲喂姜黄素对AD的治疗效果,并测定三组小鼠脑中Aβ数量及HMGB1、RAGE、TLR4的表达水平(见下表)。各组小鼠脑中AB数量及HMCB1、RAGE、TLR4的表达水平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测量小鼠海马区内各物质相对含量)Aβ数量 HMGB1 RAGE TLR4甲 - - 饲喂适量普通饲料 0 1.1 0.94 0.93乙 10只AD模型小鼠 饲喂适量普通饲料 7 1.5 1.1 1.13丙 10只AD模型小鼠 - - 1 1.15 0.95 0.93①甲组选用的实验材料为________,丙组的实验处理应为______。②据表可推测姜黄素对AD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依据是________。③为进步评价姜黄素的治疗效果,本实验需要增设对照组,具体为____________请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探究实验的课题__________。19.(13分)崂山湾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多种渔业生物的分布区。研究人员连续3年对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的生物资源和环境进行调查,发现其能量流动数据在3年中相对稳定,据此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如图),为渔业管理提供了参考数据。(1)该生态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能量流动沿着________进行。(2)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Ⅲ、Ⅳ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3)分析图中数据可知,对营养级Ⅱ的捕捞量不宜再增加,理由是__________。(4)该生态系统中有机碎屑的能量可输入营养级Ⅱ,据此是否可认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可循环利用?请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5)根据图中数据可初步判断该鱼礁区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依据是___________。20.(12分)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籼、粳品种间杂交稻可能比现有的杂交稻单产提高,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两者杂交子代会出现花粉不育的现象。(1)科研人员研究上述现象的遗传机制时发现,水稻7号染色体上名为qH7的片段与此密切相关。他们用粳稻品种D(qH7片段的遗传组成为DD,花粉100%可育)与籼稻品种M(qH7片段的遗传组成为MM,花粉100%可育)进行杂交,得到水稻品系N(qH7片段的遗传组成为DM)。品系N的表现型为花粉50%可育。品系N自交,子代结果如下表所示:自交子代遗传组成及数量 DM(236株) DD(242株)表现型(可育花粉占比) 50% 100%实验结果说明品系N产生的含有_____________的花粉是不育的。据此推测水稻品系N(δ)与水稻品种D(早)杂交子代的遗传组成为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____。(2)为进一步研究上述花粉不育的机理,科研人员对水稻品系N(DM)的7号染色体qH7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向水稻品系N(DM)的体细胞中导入基因F,获得转基因杂合植株A。植株A的遗传组成为DMF-(F-表示在qH7区域外含有一个基因工程导入的F基因)。植株A自交,子代结果如图2所示。①据图2分析,利用基因工程导入的基因F插入到了_______染色体上。基因F的功能是________。②上述结果说明品系N的花粉50%不育与基因ED有关,据图2简述理由__________。③为确定②的结论是否正确,最佳方案是将ED基因导入_________的愈伤组织中,培育转基因植株。A.品种D B.品种M C.品系N D.植株A若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则支持该结论。21.(12分)表观遗传调节异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N6-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生物mRNA上最常见的一种修饰。研究发现,胃癌细胞中存在m6A去甲基化酶(ALKBH5)过表达和STC2(癌症相关基因)mRNA的m6A修饰水平降低的异常现象。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ALKBH5基因沉默和STC2基因的过表达,以研究ALKBH5介导的m6A甲基化修饰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其中STC2基因的α链为转录的模板链)。研究人员分别用不同方式处理胃癌细胞,并测得胃癌细胞迁移标志蛋白含量如图2所示。STC2基因:注:A、B、C、D为四种引物序列;BamH I、Hind Ⅲ、Sac I为限制酶(1)图1PCR反应体系中需加入4种dNTP、____________、模板和______________,还需加入引物__________(选“A、B、C、D”)等。(2)为达到图1目的需要对上述引物进行设计,你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3)为确保扩增的准确性,设计的引物不能太短,太短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也不能太长,太长会导致延伸的温度大于74℃,这样会造成__________。(4)据图2推测,ALKBH5基因过表达导致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蓝光照射可激活ChR使钠离子通过它流入细胞”可知,用蓝光照射含有ChR的神经细胞,可使钠离子通过ChR(光敏感通道蛋自)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该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A正确;蓝光照射下,钠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光敏感通道蛋白(ChR)流入细胞,B错误;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将ChR基因与可在神经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等调控元件重组在一起导入动物细胞,使该基因在神经细胞中表达,C正确;ChR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合成场所为核糖体,且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加工和运输,D正确。2.答案:A解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输卵管细胞中的卵清蛋白都是特定基因在特定细胞中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都属于“奢侈蛋白”,A正确;“持家蛋白”基因几乎在所有细胞中表达,其不会使细胞种类产生差异,B错误;表皮细胞中含有晶体蛋白基因,但不能合成晶体蛋白,原因是该细胞中晶体蛋白基因未表达,C错误;合成角蛋白的基因不是细胞内特有的基因,若某细胞中含有角蛋白,则认为该个体几乎所有细胞中含有角蛋白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并非该个体所有细胞中都含有角蛋白,D错误。3.答案:D解析: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实验中,应将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之后再加入待测样液中,然后进行水浴加热,A错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先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在预设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再进行混合,以保证混合时酶和底物都处于预设的温度,B错误;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错误;制备酵母菌培养基时,应先调节pH,再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最后倒平板,D正确。4.答案:D解析:可利用差速离心法而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器,线粒体经活性染料染色后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其形态和分布,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线粒体经过中区分裂可增加线粒体的数量;线粒体进行外围分裂时可产生大小不等的线粒体,小的子线粒体不包含复制型DNA,会发生线粒体自噬,大的子线粒体仍然存在,故外围分裂一般不改变线粒体的数量,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高Ca2+、高ROS可导致DRP1蛋白在线粒体上的位置不同,从而使线粒体发生外围分裂,C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线粒体自噬需溶酶体参与,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故D正确。5.答案:D解析:A、Ⅱ1和Ⅱ2表现正常,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Ⅱ4和Ⅱ5患乙病,而Ⅲ4正常,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可知,乙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男患母女患可判断乙病极有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也有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正确;C、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3个体的基因型为BB或Bb,二者比例为1∶2,关于甲病Ⅲ5患甲病,双亲不患病,因此,Ⅲ3的基因型为AA或Aa,二者的比例为1∶2,又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50,则正常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2×1/50×49/50÷(1-1/2500)=2/51,则Ⅲ3个体与一个表型正常(A_bb)的男子结婚,所生的子女患两种病的概率为2/51×2/3×1/4×(1/3+2/3×1/2)=2/459,C正确;D、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I2的基因型是Bb,若乙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则I2的基因型是XBXb。因此如果乙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设计的探针与I2、Ⅱ3个体进行核酸杂交,结果无法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D错误。故选D。6.答案:A解析:A、野生大豆为闭花传粉植物,不管地块是否碎片化,不同基因组成的野生大豆间也不会进行基因交流,A错误;B、不同地块野生大豆种群所处的环境不会完全相同,因此自然选择对它们起的作用可能会有差别,B正确;C、大豆成熟后豆荚易“炸裂”,就容易将种子散播出去,有利于子代的生长,a基因频率将会增大,C正确;D、如果豆荚很容易炸裂,手工收割或机器收割时,碰撞到成熟大豆植株,豆荚就会炸裂使种子散落在地里,使收获的秸秆上留下的种子很少,从而造成减产。为避免减产,人们选育大豆新品种时,豆荚不易炸裂的性状会被保留下来,A基因的频率会逐渐升高,D正确。故选A。7.答案:D解析:酵母RNAAla是转录的产物,转录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有磷酸二酯键,同时还包括互补配对的碱基之间的氢键,A错误;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涉及3种RNA,但携带遗传信息的只有mRNA,B错误;翻译时酵母RNA与m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包括A一U、U一A配对,转录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包括A一U、T一A配对,二者不完全相同,C错误;酵母菌细胞中核酸彻底水解得到的8种产物分别是磷酸、5种含氨碱基(A、G、C、T、U)、核糖和脱氧核糖,D正确。8.答案:C解析:A、为筛选出高产脂肽的菌株可在石油污染的土壤中采取土样,A错误;B、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可分离得到单个菌落,B错误;C、由于显微镜直接计数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所以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所得的结果往往大于实际活菌数,C正确;D、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采用灼烧灭菌,D错误。故选C。9.答案:B解析: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的温度以及耐饥性的处理方式(断水断粮、给水断粮、断水给粮),为控制单因子变量,给粮过程中不能有水掺入,A正确;B、表中信息显示: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乙组黑线姬鼠的耐饥时间大于甲组、小于丙组,说明黑线姬鼠对食物的依赖性大于对水的依赖性,B错误;C、与温度为10℃的环境相比,在温度为20℃的环境中,各组黑线姬鼠的耐饥时间均较高,说明黑线姬鼠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耐饥性更强,C正确;D、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进行鼠害防治工作还需了解黑线姬鼠的生态位,D正确。故选B。10.答案:D解析:A、图中的激素处理是应用外源促性腺激素促使雌性牛超数排卵,从而为获得更多的胚胎做准备,A正确;B、途径1受精前,需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MⅡ中期,因为此时的卵母细胞能接受获能的精子完成受精过程,B正确;C、途径2进行胚胎移植前,需要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不需要做免疫检查,因为受体子宫对移入的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D、途径1获得试管牛的技术流程中包括体外受精、体外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属于有性生殖;途径2获得试管牛是通过核移植技术获得的,为无性生殖,D错误。故选D。11.答案:B解析:A、作用于甲状腺的激素是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B、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即图中的e过程,B错误;C、d能通过调节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d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C正确;D、甲状腺激素调节(a甲状腺激素)、水平衡调节(c抗利尿激素)、血糖调节(胰岛素d)过程都有反馈作用,通过反馈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12.答案:D解析:A、ADC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细胞3为浆细胞,M为相同的过敏原。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但是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错误;B、M为相同的过敏原,故M为柳树花粉,细胞1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2为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B错误;C、细胞3能分泌抗体而细胞2没有是因为基因选择性表达,C错误;D、组胺产生后,通过血液传送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使人体呈现出过敏反应,这种调节形式属于体液调节,组胺不是激素,故不属于激素调节,D正确。13.答案:BD解析:14.答案:AD解析:A、分析题意和表中信息可知:在组合1和组合2中,白花与紫花杂交,F1均为紫花,F2中的紫花∶白花=3∶1,说明紫花为显性,而且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组合1和组合2中,紫果皮与绿果皮或白果皮杂交,F1均为紫果皮,说明紫果皮为显性;但在组合2中,F2的紫果皮∶绿果皮∶白果皮=12∶3∶1 (为9∶3∶3∶1的变式),说明果皮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B、假设花色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果皮颜色由等位基因B和b、E和e控制,结合对A选项的分析可推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ee或aabbEE,乙的基因型为aabbee,则甲与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ee或aabbEe,F1自交,F2表型比例为白花绿果皮(aaB_ee或aabbE_)∶白花白果皮(aabbee)=3∶1,B正确;C、在组合1中,甲的基因型为aaBBee或aabbEE,丙的基因型为AABBEE,甲与丙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Ee或AaBbEE,F2白花紫果皮的基因型及其所占比例为1/3aaBBEE、2/3aaBBEe或1/3aaBBEE、2/3aaBbEE,产生的配子为2/3aBE、1/3aBe或2/3aBE、1/3abE,进而推知:F2白花紫果皮自由交配所产生的子代中白花紫果皮(aaB_E_)所占比例为8/9,C正确;D、在组合1和组合2中,紫果皮与绿果皮或白果皮杂交,F1均为紫果皮,说明紫果皮为显性;但在组合2中,F2的紫果皮∶绿果皮∶白果皮=12∶3∶1 (为9∶3∶3∶1的变式),说明果皮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F2代中紫花紫果皮∶紫花绿果皮∶白花紫果皮∶白花白果皮=9∶3∶3∶1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与控制果皮的一对基因发生了连锁,由于乙的基因型为aabbee,丙的基因型为AABBEE,组合2的F1的基因型为AaBbEe,产生的配子为4种,乙的基因型为aabbee,二者杂交所产生的子代中紫花(A_)紫果皮(B_ _ _)所占的比例为1/4×1=1/4,D错误。故选AD。15.答案:ABC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人工投入的有机碎屑中的能量,A错误;能量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养殖场中营养级Ⅱ利用有机碎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错误;营养级I中的能量有部分流到了有机碎屑中,营养级Ⅱ的生物能利用有机碎屑中的能量,因此营养级I流入营养级Ⅱ的能量大于873.8,C错误;营养级V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4.964-2.653=2.311,D正确。16.答案:CD解析:在酶切阶段,已知序列L中不能含有酶切时所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A正确;据题图可知,酶切后形成的是黏性末端,而T4DNA连接酶和E.coli DNA连接酶都可以连接黏性末端,故B正确;PCR过程需要使用两种引物,这两种引物能分别与目的基因两条链的3'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为保证扩增出已知DNA序列两侧的未知DNA序列,应该选择引物1和引物4,且二者之间不能互补配对,C错误;PCR扩增时只需要在第一次循环前加入足够的限制酶,将环状DNA切割成线状,并不需要每轮循环前都加入限制酶,D错误。17.(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答案:(1)类囊体薄膜;SiO2和CaCO3(2分);差速离心法(2)不合理,该实验没有排除叶绿体中其他物质的干扰,也并没有通过实验测定氧元素的转移(2分)(3)NADP+;将水分解产生2H+和2e-,储存能量以及作为还原剂(4)PSⅡ和PSI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氧气、氢离子和电子,有的膜蛋白可转运氢离子,造成膜两侧氢离子具有浓度差;有的膜蛋白传递电子给NADP+,在酶的催化下合成NADPH;膜上的ATP合成酶,可利用膜两侧的氢离子浓度差催化合成ATP。(4分)解析:(1)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若要将叶片中的色素提取出来,需要在研磨过程中加入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碳酸钙能够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更充分。若要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与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分离,需要用到差速离心法。(2)该实验不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O2全部来自水,原因是:叶绿体中还有其他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能确定氧元素全部来自水。(3)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参与光合作用的氧化剂是NADP+,其作用是将水分解为2H+和2e-,储存能量以及作为氧化剂。(4)据图详细解释叶绿体中ATP和NADPH产生机制:PSⅡ和PSI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氧气、氢离子和电子,有的膜蛋白可转运氢离子,造成膜两侧氢离子具有浓度差;有的膜蛋白传递电子给NADP+,在酶的催化下合成NADPH;膜上的ATP合成酶,可利用膜两侧的氢离子浓度差催化合成ATP。18.(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答案:(1)大脑皮层(或大脑)(2)患者神经元受损,脑中HMGB1水平升高,通过与细胞膜受体TR4和RAGE结合,激活细胞核中的NF-kB信号通路;增加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神经胶质细胞释放更多的HMGB1,形成正反馈通路;HMGB1水平升高,抑制Aβ的清除,加速神经元死亡(3分)(3)①10只健康小鼠(或10只正常小鼠);饲喂等量的含姜黄素的饲料②饲喂姜黄素的丙组与乙组对比,Aβ数量及HMGB1、RAGE、TLR4的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或丙组与乙组对比,丙组的各项指标更接近健康小鼠水平)(2分)③10只AD模型小鼠饲喂等量的含美金刚的饲料;探究姜黄素治疗AD的最佳剂量(“探究姜黄素和美金刚对AD治疗效果的差异”“探究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对AD的治疗效果”“探究姜黄素治疗AD的作用机制”“探究姜黄素是否能阻止AD病程的发展”等)(2分)解析:(1)学习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计算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属于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因此可推测A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2)依据题图和反馈调节机理可知,患者脑中HMGB1水平升高,通过与细胞膜受体TR4和RAGE结合,然后激活细胞核中的NF-kB信号通路,进而增加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神经胶质细胞释放更多的HMGB1,形成正反馈通路:而患者脑中HMGB1水平升高能抑制AB的清除,加速神经元死亡。(3)①依据题表实验材料可知,甲组应选用10只健康小鼠(或10只正常小鼠)。根据实验目的“探讨饲喂姜黄素对AD的治疗效果”可推知,丙组的实验处理应为饲喂等量的含姜黄素的饲料。②结合题表实验结果:饲喂姜黄素的丙组与乙组对比,AB数量及HMGB1、RAGE、TLR4的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或丙组与乙组对比,丙组的各项指标更接近健康小鼠水平),可推测姜黄素对AD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③依据题干“《中国痴呆诊疗指南》指出美金刚等药物可用于治疗中重度AD患者”可知,为进一步评价姜黄素的治疗效果,本实验需要增设10只AD模型小鼠饲喂等量的含美金刚的饲料的对照组。若上述研究成立,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可提出下一步探究实验的课题:探究姜黄素治疗AD的最佳剂量(“探究姜黄素和美金刚对AD治疗效果的差异”“探究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对AD的治疗效果”“探究姜黄素治疗AD的作用机制”“探究姜黄素是否能阻止AD病程的发展”等,合理即可)。19.(每空2分,共13分)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2)13.6%(3)营养级Ⅱ输入总能量为5322.8t·km-2·a-1,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进入有机碎屑的总能量为5235.4t·km-2·a-1,其差值为87.41·km-2·a-1,与捕捞量相当(1分)(4)不能。有机碎屑进入营养级Ⅱ后,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并不能循环利用(5)该生态系统3年中组分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收支衡解析:(1)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Ⅲ的同化量为427.4t·km-2·a-1,营养级Ⅳ的同化量为58.22t·km-2·a-1,营养级Ⅲ、Ⅳ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58.22÷427.4×100%≈13.6%。(3)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营养级Ⅱ同化总能量为5322.8t·km-2·a-1,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进入有机碎屑的总能量为5235.4t·km-2·a-1,其差值为87.4t·km-2·a-1,与捕捞量相当。如果增加捕捞量会导致营养级Ⅱ生物量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故对营养级Ⅱ的捕捞量不宜再增加。(4)有机碎屑中的能量属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进入营养级Ⅱ后,大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故不能认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可循环利用。(5)分析题意,该生态系统3年中组分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收支衡(营养级Ⅰ固定的总能量略大于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可初步判断该鱼礁区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系统。20.(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2分)答案:(1)M(1分);DD(1分);花粉100%可育(2)非7号(1分);恢复M型花粉的可育性;MMF-的花粉100%可育,而DMF-的花粉只有75%可育,说明花粉不育与D中基因有关,而基因F可以恢复M型花粉育性,因此基因ED导致M型花粉不育;B(1分);花粉100%不育解析:(1)水稻品系N(qH7片段的遗传组成为DM)。品系N的表现型为花粉50%可育,品系N自交,自交子代遗传因子组成没有MM,说明品系N产生的含有M的花粉是不育的。据此推测水稻品系N(♂),产生含有D的花粉(可育)和含有M的花粉(不育),水稻品种D(♀),只产生含有D的雌配子,二者杂交子代的遗传组成为DD,表现型为花粉100%可育。(2)①利用基因工程向水稻品系N(DM)的体细胞中导入基因F,可能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导入的基因F在7号染色体与基因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植株A可产生的雌配子为DF和M,可产生的雄配子为DF和M(不育),产生的子代为DDFF∶DFM=1∶1;第二种导入的基因F在7号染色体与基因M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植株A可产生的雌配子为D和MF,可产生的雄配子为D和MF,产生的子代为DD∶DFM∶MMFF=1∶1∶1;第三种导入的基因F在非7号染色体上,植株A可产生的雌配子为DF、MF、D-、M-,各占1/4,可产生的雄配子为DF、MF、D-、M-(不育),可育的雄配子各占1/3,产生的子代DD--为1/4×1/3=1/12,DDF-为1/4×1/3+1/4×1/3=1/6,DDFF为1/3×1/4=1/12,DM--为1/3×1/4=1/12,同理可计算其它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故根据图2植株A自交后代遗传组成及比例可知应为第三种情况,即利用基因工程导入的基因F插入到了非7号染色体上,基因F的功能是恢复M型花粉的可育性。②据图2可知,MMF-的花粉100%可育,而DMF-的花粉只有75%可育,说明花粉不育与D中基因有关,而基因F可以恢复M型花粉育性,因此基因ED导致M型花粉不育。③为确定②的结论是否正确,应将ED基因导入品种M的愈伤组织中,培育转基因植株。因为品种M的qH7片段的遗传组成为MM,花粉100%可育,若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为花粉100%不育,则支持基因ED导致M型花粉不育的结论。21.(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2分)答案:(1)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1分);扩增缓冲液(或含Mg2+缓冲液)(1分);B、C(2)需要在引物C的5'端添加BamH Ⅰ识别序列和强启动子序列,在引物B的5'端添加SacⅠ识别序列(3)非特异性扩增;不适于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催化反应(或影响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的活性)(4)STC2基因表达(转录)的mRNA去甲基化解析:(1)图1PCR反应体系中需加入4种dNTP作为原料、还需要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模板和扩增缓冲液(或含Mg2+缓冲液),由于子链延伸时是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因此引物需要连接在模板链的3'端,这样才能保证扩增的片段含有目的基因,据图1可知,还需加入引物B和C。(2)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STC2时,引物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且STC2基因的α链为转录的模板链,由于形成的mRNA与模板链互补,且方向相反,并且形成mRNA时mRNA链的延伸是从5'端→3'端,即图1中基因转录时是由右向左进行,因此启动子应在引物C的5'端,即需要在引物C的5'端添加BamH Ⅰ识别序列和强启动子序列,在引物B的5'端添加Sac Ⅰ识别序列。保证扩增的DNA片段用BamH Ⅰ和Sac Ⅰ切割后形成的目的基因含有强启动子。(3)为确保扩增的准确性,设计的引物不能太短,因为太短会与多个位点结合,会导致非特异性扩增;也不能太长,由于酶作用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引物过长则会使反应体系有关步骤温度提高,从而超过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的最适温度,不利于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催化反应。(4)根据题意“胃癌细胞中存在m6A去甲基化酶(ALKBH5)过表达和STC2(癌症相关基因)mRNA的m6A修饰水平降低的异常现象”,并结合图示可知ALKBH5基因过表达导致STC2基因表达的mRNA去甲基化,进而导致STC2基因过表达而引起癌细胞迁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