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西方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影响中国公务员制度各国制度互相学习、借鉴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唐 张九龄考核:对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的效果进行考察监察:对官员的监督、检举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俞正燮《癸巳类稿》1.商周时期(世官制)“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郭沫若《中国史稿》“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里,世袭的卿大夫便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受一定的采邑收入,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度。” ——杨宽著《战国史》西周宗法制继承图示含义:世官制也成为世卿世禄制。卿是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是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父死子继。所谓世禄世卿,是统治者按血缘关系远近,分封亲属;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权力,分别掌握在大小贵族手中(贵族政治)。①背景:适应分封与宗法制②特点:以血缘为标准、贵族世代垄断积极:加强了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消极:重血缘轻才能,实质奴隶主贵族政治③评价:(一)先秦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制、军功爵制)(1)背景:井田制瓦解;分封宗法制崩溃;各国变法图强;适应称霸兼并战争;士阶层崛起;(2)内容:军功爵制:按照军功授予官爵举荐制:按才能授予官职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商君为发于秦,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汉书》(3)影响:打破贵族特权、促进阶层流动、提升军队战斗力、利于君主专制管仲白起(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1.秦朝:重法吏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韩非子·五蠹》(1)目的:(2)内容:(3)影响:“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人们学习的知识只限于朝廷法令(秦律),除文吏外,不具备文字能力的人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社会只能通过学习法令,才能获得做官的资格。实质是思想文化的专制。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商君书·定分》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加强了思想控制,造成文化专制;秦律严苛造成秦朝速亡2.汉朝:征辟、察举制含义:征辟制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先考察后举荐)察举制是汉最主要的选拔制度。(1)背景:(2)内容:(3)影响:经济上:汉初无为而治逐渐强盛政治上: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思想上: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常科(岁举)特科(特举)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限制。但容易任人唯亲;选官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察举制孝廉茂才明经科贤良文学贤良方正(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请令诸侯、列卿、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禄德而定位……帝於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通典·选举》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应劭注:旧言秀才,避光武讳称茂才)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汉书·武帝纪》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童谣》思考:汉代人才选拔有哪些特征?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标准:重品德、门第(二)秦汉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1)背景:(2)内容: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豪强大族控制地方。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中正官整理士人资料品:家世状:德才资品上上 上中 上下中上 中中 中下下上 下中 下下中央吏部授官设州郡中正官材料一 最初目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宋书》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思考:由材料再看九品中正制由哪些问题? 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本籍官员?先天优势材料三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新唐书·柳冲传》积极: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只看家世,世家大族垄断用人权,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3)影响:(四)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1)背景:(2)内容:(3)发展:材料:随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崛起;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朝的统一;前朝考试经验;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时期 阶段 内容隋朝 确立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唐朝 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宋朝 发展 取士不问家世,以进士科为主; 考试实行别头、锁院、糊名、誊录、南北分卷等。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元朝 曲折 时断时续;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明朝 僵化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南北分卷;八股取士逐渐僵化。清朝 废除 清末废除道光二十四年殿试大金榜(四)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4)影响材料一 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宋]《神童诗》打破门阀世族政治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和社会文化水平,促进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阶层流动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朝代 录取总数 朝代总年数 年均录取数唐 6546 289 23北宋 18523 167 111南宋 23649 152 155唐宋进士科人数对比科举考场科举作弊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已糊名弥封①籍贯信息②三代脚色③所习经典拆去糊名弥封八股文僵化,考试范围狭窄,只限于四书五经,禁锢思想摧残人才;形成官本位思想,阻碍科技进步;延申思考与学校制度相结合,与学习内容与科目对应。形成三级考试制,乡试、会试、殿试。考试采用八股文,内容和形式僵化。童生县试府试院试第一名 县案首第一名 府案首第一名 院案首乡试第一名 解元会试第一名 会元殿试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考中都称为贡士考中都称为举人一甲:状元、榜眼、探花皇帝亲试考中都称为秀才县案首 府案首直接成为秀才县案首府案首院案首“小三元”(同一人)五六岁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明清科举流程示意图材料一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材料二 必须遵照朱熹对经典的注释,不许有一点越轨。文章类似骈体文,对账而押韵,破题、承题之后,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由分两组对称押韵的言语组成,好像是人的两股(腿),合起来一共八股。——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思考:科举制发展到明清八股文的弊端?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明朝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卷制度材料: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思考:你怎样看待材料中的“南北榜争”及其最终结果?①“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②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沿用)。延申思考朝代 制度 标准 演变趋势 原因商周 世官制 血缘 ①选拔标准:由重血缘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地方推荐做官到中央统一考试选拔; ③选拔原则:逐步体现了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拔基础:选拔范围逐渐扩大,从贵族阶层到广大平民; 社会经济阶级力量统治需求人才群体旧制弊端春秋战国 军功爵制 军功 汉朝 察举制 德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能 明清 八股取士 才能归纳小结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实质:将官员选拔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的演变趋势。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一)秦汉时期:上计制上计:指每年岁末各地将一年的人口、土地、 财政、治安等情况上报地方及中央,制成计簿作为官员考核的依据。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地方(县、侯国)郡国汇总中央审核考核结果决定官员赏罚升降(1)内容:考核标准:人口、财政、治安等考核部门:丞相府、御史府(2)意义:1.制定管理模式,加强对官吏的管理;2.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治安;3.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后汉书·百官志》思考:秦汉上计制有何意义?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二)隋唐宋时期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隋书 儒林传》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着,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旧唐书 职官志》以四善、三最考守令……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宋史 职官志》1.隋唐:吏部考课 (四善二十七最)考核标准:品德才能考核机构:吏部考核方式:地方报告中央、皇帝遣使巡查考核结果:评定三等九级,确定升降与奖惩2.宋朝:磨勘制度(四善三最)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力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为品德才能。审官院考核 京官考课院考核 地方官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三)明清时期1.明朝:考满考察制度官员考核考满初考(现职3年)再考(现职6年)通考(现职9年)称职平常不称职升迁降调考察外察(外官3年一次)初考(京官6年一次)考察重点贪、酷不作为2.清朝:考课制度官员考核(三年一次)京察大计考察京官考察外官材料:明代对官吏的考课,不但考其政绩,还重视对工作量的考察,把工作的繁简不同作为考课奖惩的依据之一。考课结果查验核实后具册奏报,由皇帝最后决定如何处理。清代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官吏的考核标准,基本上照顾到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还把年龄也列入了考核标准,比较全面。考核时,吏部会同科道复查,结果上报皇帝。——据张诚、王合群编《中国官场总览》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又称大计)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时期 考察制度 考核标准秦汉 上计制 人口、土地、财政、治安隋唐 吏部考课 品德、才能宋朝 磨勘制度 品德、才能明朝 考满考察 政绩、贪酷不作为清朝 京察大计 才能、操守、政务归纳思考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范围广泛标准明确制度严密德才兼备日趋完善中央集权奖惩结合思考: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有哪些特点?官员考核制度特点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一)秦汉时期监察指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央: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地方:秦设监御史,汉武帝设13州刺史1.内容2.特点以小制大:品级不高权力很大,代表天子巡察职责明确:权力大,却不直接参与地方行政事务(二)隋唐时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地方:十道监察区,监察官巡回监察内容: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三)宋朝时期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内容:宋朝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二为一,称为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强化皇权思考:台谏合一的实质是什么?实质: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四)元明清时期任务:结合教材及以上内容,分组探讨元明清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并完成以下表格。秦汉 隋唐 宋朝 元 明 清中央 秦:御史大夫 汉: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台谏合一地方 秦:监察御史 汉:(州)刺史 唐:(道) 观察使 通判御史台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六科并入)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按察使司按察使司史料分析 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力时,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也可以不受上一级监察长官的左右。隋唐时期,其独立性更加明显,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且可以闻风奏事。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分析特点①体系独立,垂直管理;②服务于皇权;③位卑权重,以小制大;④监察机构独立化,体系日趋完备;影响①巩固维护国家统一;②提高国家行政效率;③有利于吏治清明,提高官员素质;④服务于皇权,沦为专制统治工具;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先秦时期春秋战国:举荐制、军功爵制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察举制隋唐宋明清:科举制秦汉:御史大夫、刺史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秦汉:上计制隋唐宋时期:吏部考课 磨勘制度明朝——考满、考察宋代:台谏合一、通判明清:都察院、按察使司商周时期:世官制秦汉时期清朝——京察、大计隋唐:御史台、道朝代 制度 演变趋势 实质西周 世官制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两汉 察举制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两宋 科举制 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明清 科举制 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严密科学。③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④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朝代 制度 途径 标准西周 世官制 世袭(世卿世禄) 血缘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 才能、军功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明习法律两汉 察举制(积功劳、征辟) 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 孝廉、茂才等魏晋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隋唐 科举制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 才学两宋 科举制 “取士不问家世” 才学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 血缘、军功、才学明清 科举制 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 才学选官朝代 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 考核时间 考核对象 考核结果秦汉 上计制 每年岁末 地方行政长官 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 两宋 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 每年 九品以上官员 官员升降的依据明朝 考满 三年、六年、九年 任职期满的官员 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考察 三年 外地官员 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六年 京官 清朝 京察 三年 京官 官员奖惩的依据大计 外省官员 考核朝代 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 考核的发展趋势秦汉 上计制 考核法规普遍制定隋唐 两宋 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 地方官和京官分别考核明朝 考满 考核日趋严密考察 清朝 京察 大计 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朝代 中央 地方秦朝 御史大夫 监察史汉朝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隋唐 御史台(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两宋 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元朝 御史台 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 都察院、六科 御史巡按各省清朝 都察院 /监察2、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更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认识和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以轻制重;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凡官员之违法与不良行为)等。1、特点1.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屡碰壁,由此可知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科举考试这一个方面,并没有体现中央对宗室特权的剥夺,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