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图是岭南 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从地方行政制度来看,“ ”中岭南的层级是
A.省 B.府 C.道 D.路
2.屠呦呦团队受中医古籍启发,结合现代科学研发出抗疟药青蒿素。1973年临床试验成功,2015年获诺贝尔奖。下列古籍与该成果关系最密切是
A.《神农本草经》B.《肘后备急方》C.《伤寒杂病论》 D.《千金方》
3.有史书记载:在征服某地的过程中,旭烈兀(成吉思汗之孙)意识到哈里发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他再次派遣使者警告哈里发······但是这些警告没有发挥丝毫作用。最终该城陷落,哈里发惨死。材料中的“该城”是
A.基辅 B.巴格达 C.德里 D.君士坦丁堡
4.1901年,清廷颁布谕令:(科举)“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急宜讲求时学,挽回积习”,并通饬全国遍设学堂。这体现出
A.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 B.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C.中国开启了教育近代化 D.新政关注选官制度改革
5.贝希斯敦铭文是用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的文字书写同一篇文章的多语言铭文,于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铭记他镇压高墨达政变及取得王位的过程。据此推测,该铭文使用的书写文字是
A.印章文字 B.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D.字母文字
6.据统计,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人数呈上升趋势,华工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该现象
A.源于美国西部开发的需要 B.说明清政府鼓励移民海外
C.导致奴隶贸易的迅速发展 D.有利于美国资本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7.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据此可知
A.历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B.城市功能不断增加
C.城市营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D.城市规划中礼制色彩浓厚
8.学者梳理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记录如下:熙宁六年十二月,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支3万石谷;熙宁七年五月,真定府路减价出粜,支5万石谷;熙宁九年二月,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支10万缗钱。下列有关北宋政府此举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②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③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④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18世纪欧洲曾出现一阵“中国热”,许多人热衷中国文化,崇尚中国文化成为当时人们趋之若鹜的潮流和时尚。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10.下表摘自 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关于以上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国家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B.政府鼓励私营企业扩大经营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1.《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商队穿越帝国边境时须缴纳“通行税”,税额按货物价值之五十分之一计算;在君士坦丁堡的“金角湾码头”,商人需凭官方发放的“检验证”卸货交易,违者货物充公······所有葡萄酒商人使用特制双耳陶罐运输商品,罐身须烙印“拜占庭制造”字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拜占庭帝国
A.以税收为核心抑制商业规模扩张 B.试图通过技术标准提升商品质量
C.借规范流程强化国家对贸易的监控 D.建立官方主导的跨国贸易垄断体系
12.法王亨利四世(1553-1610)统治时期,委托艺术家绘制肖像,肖像中常出现他身着朴素服饰、与平民交谈的场景,并以铜版画的形式批量生产,推广到全国。对这种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B.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C.扩大了法国文化的影响 D.有助于加强民众对王室及国家的忠诚
13.法国以《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为内容构成了成文法体系。后来,逐渐形成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民法系”。以下同属于民法系的国家是
A.③⑤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⑤
14.下图为通行之初的科隆-波恩高速公路。以下关于这条高速公路说法错误的是
A.这条高速公路修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B.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C.全程没有交叉路口和红绿灯
D.它缓解了科隆至波恩之间的交通堵塞问题
15.1864年,美国国会制定了《鼓励外来移民法》,吸引了大量外国人特别是西欧人移居美国。1952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移民法,规定在优先移民群体中,有50%的名额被用于“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培训的经历、专业化经验或特殊才能”的群体,且禁止任何支持共产党组织的人或亲共人士入境。这说明了美国移民法
A.深受种族和意识形态影响 B.增强了美国移民结构的多元性
C.适应了美国经济发展趋势 D.关注移民对美国文化的认同度
16.它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力求建立更具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的加入有助于其成为“真正的全球组织”。据此判断,“它”成立后其成员国最有可能签署
A.《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 B.《全球基础电信协定》
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7.下表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构成变化,这反映出
美元 英镑 欧元 日元 人民币
2011-2015年 41.9% 11.3% 37.4% 9.4% /
2016-2021年 41.73% 8.09% 30.93% 8.33% 10.92%
某一种货币列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条件包括:该国或货币联盟的货物、服务出口额排名全球前列,并在国际上广泛交易、使用
A.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不断提高 B.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C.国际货币多元化阻碍经济全球化 D.美元丧失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18.在有关茶叶起源的众多传说中,“达摩眼皮变茶树”(据传佛教禅宗东土六祖初祖达摩为了祛除坐禅时的瞌睡,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中国相关典籍中并没有这一传说的记载。18世纪这个故事在西方也基本保持本初面貌。19世纪英国在印度等殖民地发展茶叶产业并取得成功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学者通过多种手法改写这个故事,将其塑造成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依据。以下最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本质原因的是
A.殖民统治时期知识生产的意识形态功能 B.近代史学研究注重多源考据的方法论
C.宗教传播过程中文化符号的自然流变 D.东方主义视角下的异域文明想象产物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共5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商周至秦汉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上述变动发生的历史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均给天下民田”制度实施的背景,并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等三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
年份 货物
棉纱 棉布 钢铁
1871-1873 2.8 30.2 0.9
1881-1883 5.8 22.8 1.1
1891-1893 14.6 20.5 1.8
1901-1903 18.6 19.7 1.7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期,外国人在华开办的近代纺织企业获利颇丰,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遭到重创,在打击和利润的双重刺激下,部分乡绅、地主、商人和作坊主相继购置西方机器,引进、改进西方技术,投资开办近代纺织工厂,如: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等,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也诞生了众多的民族品牌,这些品牌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彼此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摘编自张东刚《近代中国民族棉纺织业技术进步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71-1903年中国进口货物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中国与世界角度分析这些现象的经济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中国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方式的名称,指出该制度的具体特点。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初中国著名化工企业及其创办人(6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哥伦布交流”指的是16-18世纪间,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间的动植物、微生物的交流和人口的迁移。下表为“哥伦布交流”的大事年表(部分)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的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3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努力输入地
16世纪90年代 爱尔兰、西班牙、法国等地开始种植马铃薯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整理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际贸易对文化交流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的兴衰取决于其应对挑战的创造力,适度的挑战能激发创造力,而过大或过小的挑战都不利于发展。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文化广场属于什么史料类型。结合所学,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概述其对研究16-20世纪墨西哥历史的独特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汤因比“文明的兴衰取决于其应对挑战的创造力”的认识入手,围绕“挑战与应战”的主题,列举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题目,史实列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12分)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B B D C A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D D C C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A C B B A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9.(12分)
(1)变化: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答出“国有制”得1分)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答出“私有制”得1分)。(2分)
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礼崩乐坏(王室衰微);战国时期变法运动。(4分,1点1分)
(2)背景:北魏前期土地兼并严重;北方战乱,部分地区土地荒芜;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2分,任写2点)
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北魏政权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影响了后世土地制度(如隋唐均田制)。(共2分,从“北魏经济发展与政权巩固”角度作答得2分,其他答案任写1点得1分)
并未真正实现“均田”,官僚地主仍占有较多土地;后期因人口增长、土地兼并加剧而逐渐瓦解。(2分,1点1分)
评价需辩证分析,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2分)
(1)趋势:棉纱进口量大幅增长,棉布进口量逐渐下降,钢铁进口量缓慢增长但占比较低。(3分)经济背景(共3分,世界角度1分,中国角度任写2点得2分):
世界: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到“世界市场”得分);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仍占主要地位;工业化起步(写到“民族资本主义”或“早期现代化”可得分);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显著。
(2)制度:工厂制。(1分)
特点:实行倒班制;严格的规章制度;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任写3点得3分)范旭东--天津永利碱厂。(2分)
21.(12分)
(1)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对中国服饰倍加推崇;中国丝织业繁荣;欧洲工匠或艺术家对中国服饰的模仿改造。(4分,1点1分)
作用: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2分)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3分,任写3点)
意义:高产粮食作物的传播,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总人口增长,改变了饮食结构;
商品在全球的交流,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与拓展;
人口跨地域转移,形成新的族群文化。(3分,任写3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2.(16分)
(1)类型:实物史料;(1分)
独特价值:多元文化融合的见证(答到“融合”得分);国家认同的重构(答“国家认同”或“民族认同”得分);殖民暴力的物证(答到“殖民”得分)。(3分,1点1分)
(2)评分标准:
1.题目与观点:标题应明确体现“挑战与应战”主题,观点鲜明2分。
2.史实和逻辑: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每例2分,共6分。
3.结论与升华:总结历史规律或关联现实价值1分。
4.有总分总或分总结构2分。
5.表述规范,语言流畅1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