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1步入化学殿堂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1步入化学殿堂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限时提能训练(一) 步入化学殿堂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4·宁阳期末)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变化中,主要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陶瓷器具烧制 B.木材剧烈燃烧
C.灯泡通电发光 D.面包久放发霉
2.(2024·泰安中考)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下列古代发明或创造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甲骨刻字 B.水车灌溉
C.湿法炼铜 D.纺纱织布
3.(2024·岱岳区部分学校三模)泰安岱庙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岱庙中展有陶瓷、青铜器和书画作品等。下列有关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陶瓷耐腐蚀 B.青铜强度高
C.宣纸易燃烧 D.墨迹难氧化
4.(2024·泰安中考)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可燃性 B.难溶于水
C.熔点高 D.常温下呈固态
5.每年的7月下旬至9月是吃西瓜的最佳时间。我们在购买西瓜时,会习惯用手指来弹西瓜,根据发出的声音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用手指弹西瓜”听声音判断,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收集证据 D.获得结论
6.下列实验操作或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B.将鼻孔凑到集气瓶口闻气体的气味
C.酒精灯的火焰可以用嘴吹灭
D.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用固体药品
7.(2024·泰安中考)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取用固体粉末
C.移走蒸发皿  D.量筒读数
8.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腐蚀标签   B.污染试剂
  
C.酒精溅出   D.读数偏大
9.(2024·东平期末)对“实验仪器——用途——使用注意事项”连线如下,其中全部正确的是(  )
A.烧杯——用作较大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可以直接加热
B.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炸裂
C.锥形瓶——用作较大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和气体发生装置——可以直接加热
D.量筒——用于量度液体的体积,也可以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
10.(2024·宁阳期末)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实验方案
目的 A.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CO2含量多 B.推动注射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D.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11.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12.某同学利用如图创新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当蜡烛燃烧约1分钟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内附着大量水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过程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C.吹灭蜡烛产生白色烟雾
D.该创新实验现象明显,便于观察
13.化学反应不仅生成了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事例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灯泡发光 B.风力发电
C.自热火锅 D.太阳能供热
14.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 B.概念的理解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发光、发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
C.化学发展史 D.化学安全
火的掌握和利用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现代化学技术已经可以移动分子、原子 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废弃药品可以拿出实验室; 给物质加热时,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处集中加热
15.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下列装置中,不能检查气密性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3分)
16.(4分)(2024·泰安高新区月考)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求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
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在上述照明方法中,_______________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石蜡蒸气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3)制造电灯的过程需要①设计灯的形状、②研制发光效率高的灯丝、③研制透光性能好的玻璃,这些过程中与化学无关的是________(填序号)。
(4)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蜡烛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黄光 D.生成小水珠
17.(4分)为研究化学药物发展史,学习小组查阅资料:
材料1 早在宋代,轻粉(氯化亚汞:Hg2Cl2)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药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使用古方药小还丹和食盐等物质在固体状态下共热,收集升华出的白色粉末,即为轻粉。其中有一个反应是加热硫酸亚汞(Hg2SO4)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轻粉。
材料2 轻粉微溶于水,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
根据资料整理下列有关轻粉的知识卡片。
(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
(2)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
(3)保存方法:________________。
(4)用途:________________。
18.(5分)归纳整理,理解化学大概念——物质的变化。
(1)色彩斑斓:
A.101 kPa、-183 ℃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B.吹灭蜡烛产生白烟。
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________色物质。
(2)才气横溢:
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
E.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润有致:
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热将鸡蛋煮熟。
G.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清浊与共:
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念感知:
分析以上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19.(9分)(2024·岱岳区期末)某兴趣小组同学正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液体的量取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Ⅰ.物质的称量
(1)图中所称食盐的质量为________ g,若食盐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了,游码显示仍为此图,则食盐的实际质量为________ g。
Ⅱ.液体的量取与加热
(2)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所示。
①图中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量取的液体体积是________ mL。
②若要量取44 mL该液体,在①的基础上应该用________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若小敏在量取该液体时,没有保持视线水平,而是仰视,则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4 mL。
(3)进行“加热少量的水”实验操作。
①选择仪器:试管、试管夹、________。
②操作步骤:
A.向试管中倒入约二分之一容积的水
B.将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C.点燃酒精灯,直接加热到沸腾
D.将热的试管立即放冷水中冷却
以上操作错误的是________,可能会导致试管破裂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
20.(8分)小明通过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后,对蜡烛性质、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探究石蜡的物理、化学性质。
(1)对于本实验使用的蜡烛有以下描述:①白色圆柱形固体;②有轻微的气味;③质地较软;④密度比水小;⑤有可燃性;⑥受热易熔化;⑦难溶于水;上述描述中属于蜡烛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项目二:对天然气及其燃烧的探究。
(2)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火焰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层的,做饭时应用________(填“内焰”“外焰”或“焰心”)对准锅所在位置加热。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为了探究甲烷燃烧的生成物,小明将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天然气燃烧有________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天然气燃烧有________生成。
项目三:探究化学变化与现象的关系。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观察白炽灯内钨丝通电前后的变化:
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①讨论: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蜡烛燃烧属于________变化。
②结论:猜想 ________(填“1”或“2”)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学科能力进阶参考答案与精析
限时提能训练(一)
1.C [陶瓷器具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木材剧烈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灯泡通电发光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正确;面包久放发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2.C [甲骨刻字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水车灌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湿法炼铜指的是将铁浸泡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的过程,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纺纱织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3.B [A.陶瓷耐腐蚀,耐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B.青铜强度高,强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宣纸易燃烧,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D.墨迹难氧化,抗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4.A [物质表现可燃性时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A正确;难溶于水描述的是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B错误;熔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错误;常温下呈固态,描述的是物质的状态,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D错误。]
5.C [“用手指弹西瓜”听声音判断是进行实际操作获取信息进行判断,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
6.D [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应用试管夹夹持试管进行加热,A错误;闻气体气味通常采用扇闻的方法,即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B错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酒精灯,C错误;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用镊子或药匙,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药匙,D正确。]
7.B [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对准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A错误;取用粉末状固体时,试管平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试剂送至试管底部,然后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B正确;取下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时应用坩埚钳,不能用手直接取下,C错误;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D错误。]
8.C [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向着手心,否则液体流下腐蚀标签,A一致;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使滴管沾有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会污染试剂,B一致;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C不一致;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D一致。]
9.B [烧杯可用于加热较多液体,加热时要垫陶土网,A错误;试管可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直接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炸裂,B正确;锥形瓶可作大量液体反应容器和气体发生装置,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要垫陶土网,C错误;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D错误。]
10.D [空气中含有的CO2较少,加入澄清石灰水不会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立即变浑浊,可以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CO2含量多,A正确;推动注射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长导管中的液面会上升出现高度差,一段时间后高度差不变,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B正确;将木条平放在火焰上方一会,通过观察炭化程度可比较火焰各层温度,该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C正确;冷而干燥的烧杯中有水雾出现,能证明蜡烛燃烧生成水,但不能证明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D错误。]
11.D [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修改假说,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错误、D正确;我们在做实验时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假说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假说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B、C错误。]
12.C [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液体,属于物理变化,该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A正确;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内附着大量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B正确;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烟,小液滴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雾,蜡烛熄灭时气化的石蜡蒸气会凝结成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白烟,所以吹灭蜡烛产生白烟,C错误;该实验中容易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方便观察到U形管内有水雾,操作方便,D正确。]
13.C [A.灯泡发光,利用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B.风力发电,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C.自热火锅中的氧化钙与水反应转化成氢氧化钙,该过程释放热能,从而煮熟食物,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D.太阳能供热,将太阳能转化为物质的内能,发生热传递,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14.C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B.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不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但不属于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D.废弃药品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不符合题意。]
15.A [装置通过导管与外界相通,不是密封的,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A符合题意;推动注射器,装置内压强增大,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B不符合题意;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C不符合题意;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水,使其下端浸在水中,继续加水形成一段水柱,产生高度差,在一段时间内水柱不发生回落,说明气密性良好,D不符合题意。]
16.解析:(1)在上述照明方法中,电灯照明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石蜡蒸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3)①设计灯的形状与化学无关;②研制发光效率高的灯丝以及③研制透光性能好的玻璃,均属于新材料的开发,与化学有关,故填①。(4)蜡烛变短,是形状的改变,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放出大量的热,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时放热,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发出黄光,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时发光,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生成小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答案:(1)电灯 (2)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 石蜡蒸气燃烧 一定 (3)① (4)D
17.解析:(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故轻粉的物理性质为微溶于水、白色粉末。(2)化学性质是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故轻粉的化学性质为光照下容易分解。(3)因轻粉光照易分解,则需避光保存。(4)由资料知,轻粉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
答案:(1)微溶于水(或白色粉末) (2)光照下容易分解 (3)避光保存(或其他合理答案) (4)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
18.解析:(1)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蜡烛因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碳,所以碟子底部产生黑色固体。(2)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3)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所以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溶液温度会降低。(4)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会与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aCO3↓+H2O。(5)这些选项中:A.101 k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是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是物理变化;B.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是物理变化;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黑色物质,是石蜡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是化学变化;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是物理变化;E.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热将鸡蛋煮熟,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是化学变化;G.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硝酸铵溶解于水时的吸热现象,是物理变化;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
答案:(1)黑 (2)产生大量气泡 (3)降低
(4)CO2+Ca(OH)2===CaCO3↓+H2O
(5)ABDG
19.解析:(1)由图可知,砝码为10 g,游码为2.4 g,则所称食盐的质量为10 g+2.4 g=12.4 g;若食盐和砝码放反,由于左盘上的质量=右盘上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则实际称量的食盐的质量为10 g-2.4 g=7.6 g。
(2)①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而图中瓶塞正放;由图可知,图中量取液体的体积为42 mL。②若想量取44 mL该液体,则应用胶头滴管继续滴加;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仰视读数,会使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
(3)①加热少量水时,需要试管、试管夹和酒精灯。②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容易引起液滴飞溅,A错误;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B正确;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若不预热,试管易受热不均而炸裂,C错误;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直接用冷水冲洗,否则易骤冷而炸裂,D错误。则操作错误的为ACD,其中CD可能会导致试管破裂。
答案:(1)12.4 7.6
(2)①瓶塞正放 42 ②胶头滴管 大于
(3)①酒精灯 ②ACD CD
20.解析:(1)白色圆柱形固体,有轻微的气味,质地较软,密度比水小,受热易熔化,难溶于水,以上这些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2)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黑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火焰是分层的,做饭时应用外焰对准锅所在位置加热。(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为了探究甲烷燃烧的生成物,小明将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天然气燃烧有水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天然气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4)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没有生成新物质,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1)⑤ (2)是 外焰 (3)水 二氧化碳
(4)①物理 化学 ②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