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限时提能训练(六)1.D [自备购物布袋,可以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符合“低碳”理念,A不符合题意;按需取餐不浪费,可以节约资源,符合“低碳”理念,B不符合题意;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可以节约资源,符合“低碳”理念,C不符合题意;教室人空未关灯,会造成能源的浪费,不符合“低碳”理念,D符合题意。]2.D [图A中是禁止烟火的标志,A项错误;图B中是禁止吸烟的标志,B项错误;图C中是禁止携带火种的标志,C项错误;图D中是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D项正确。]3.B [钻木取火,利用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A项正确;“杯水车薪”是降低了温度,而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项错误;油是易燃烧的物质,在火上浇油,会使火烧的更旺,C项正确;煽风点火,促进空气的流通,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使火烧的更旺,D项正确。]4.D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A错误;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B错误;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C错误;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正确。]5.C [该反应中,碳单质的化合价为0,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铜单质中铜元素化合价为0,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故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A正确;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高温,B正确;该反应中,碳得到氧,属于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C错误;铜是红色固体,D正确。]6.D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碳循环”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种类改变,B错误;光合作用CO2被反应,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使自然界中的碳原子总数减少,碳原子总数不变,C错误;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7.D [由图示可知,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呈增加趋势,A项正确;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B项正确;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天然气是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洁的燃料,C项正确;液氢用作火箭燃料是因为氢气热值高,并不是氢气易于贮存和加注,D项错误。]8.D [桐木能够燃烧说明其具有可燃性,A项正确;向灶膛扇风可提供充足的氧气,加快桐木燃烧速度,B项正确;桐木烧焦时部分桐木转化为木炭,C项正确;浇水可降低桐木的温度,使之低于桐木的着火点而灭火,并不能降低桐木的着火点,D项错误。]9.C [A.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利用的是清除可燃物的原理;C.水汽化吸热,用水浇灭炭火,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原理;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10.C [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才会发生爆炸,A错误;压力越大,可燃性粉尘与空气的接触越充分,爆炸的可能性越大、威力越大,B错误;根据题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C正确;根据题图3可知,开始时容器中可燃性粉尘的浓度越大,爆炸威力越大,当可燃性粉尘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可燃性粉尘浓度越大,爆炸威力反而越小,D错误。]11.B [根据题目中C60的分子结构,C60分子具有空心球体结构,A正确;有机高分子是相对分子质量上万的有机物分子,C60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不是有机物,B错误;元素符号的右下角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每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C正确;根据题目叙述,C60有可能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D正确。]12.C [M为氧化物,A项错误;X点是碳元素组成的的单质,X可以是金刚石、石墨等,B项错误;Y和一氧化碳的物质类别相同,所以Y点对应的物质为CO2,C项正确;一氧化碳不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D项错误。]13.B [C和CO均能夺取氧化物中的氧,具有还原性,A项正确;反应②为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可以是通过一氧化碳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B项错误;C和CO2高温下反应生成CO,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正确;②的逆向转化可以通过C和CO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O实现,③的逆向转化可通过CO2与Ca(OH)2生成CaCO3和H2O实现,D项正确。]14.D [①久置的石灰水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②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石灰水会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气体;④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变红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⑤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堵住了蛋壳上的气孔,抑制了呼吸,达到保鲜的目的,D项正确。]15.B [注射器有刻度,通过推压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A正确;稀硫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导致反应无法继续,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应为稀盐酸,而不是稀硫酸,B错误;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将玻璃管内的a、b、c、d四处分别放置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棉花,a、d处放置湿润的,b、c处放置干燥的,可观察到,湿润的棉花变红,且d处先变红,a处后变红,而干燥的棉花不变色,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C正确;该装置的左半部相当于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故也可用于过氧化氢法制取氧气,D正确。]16.(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2) ④ ①③ (3)吸附 (4)CO17.解析:(1)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2)①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符合节能减排;②开发太阳能、风能等能源,符合节能减排;③植树造林,符合节能减排;④发展火力发电,不符合节能减排。(3)二氧化硅(SiO2)、碳单质和氮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氮化硅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SiO2+6C+2N2Si3N4+6CO。(4)某掺氢天然气(假设该混合气仅含CH4和H2)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设氢元素的质量为40m,则碳元素的质量为60m,氢元素完全燃烧生成水,则生成水的质量=40m÷,碳元素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60m÷,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11∶18。答案:(1)不可再生 (2)A (3)3SiO2+6C+2N2Si3N4+6CO (4)11∶1818.解析:(1)据图可知,C是收集装置,所以塑料瓶①相当于实验室中的集气瓶。(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3)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首先要形成密闭装置,再利用压强原理进行检验。具体方法为连接仪器装置,关闭K1,向装置A左侧塑料瓶中加水,当左侧液面高于右侧时停止加水,能形成稳定的液面差。(4)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5)装置C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会熄灭,所以体现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6)稀盐酸显酸性,氯化钙显中性,可用紫色石蕊溶液进行验证。具体方案为取少量A中剩余液体于试管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溶液变红,证明含有盐酸。答案:(1)集气瓶 (2)CaCO3+2HCl===CaCl2+CO2↑+H2O (3)连接仪器装置,关闭K1,向装置A左侧塑料瓶中加水,当左侧液面高于右侧时停止加水,能形成稳定的液面差(合理即可) (4)澄清石灰水 (5)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6)取少量A中剩余液体于试管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溶液变为红色19.解析:(1)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提供热量,另一方面是隔绝氧气。(3)①处白磷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燃烧,③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故对比图甲中①③处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4)图乙中a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b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A.白磷燃烧放出热量,Y形管中的温度没有降低,不符合题意;B.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后,会导致白磷熄灭,符合题意;C.着火点是物质的特性,不能被升高,不符合题意。(6)图1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A正确;图2白磷与氧气接触,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正确;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C错误。(7)烧铁水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其目的是使焦炭充分燃烧。(8)火上浇油是添加可燃物,添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而不是隔绝空气,A不合理;风助火威,是因为流动空气带来了更多的氧气,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B合理;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C合理;钻木取火,是因为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就燃烧起来,D合理。答案:(1)CH4+2O2CO2+2H2O(2)4P+5O22P2O5 隔绝氧气 (3)①③(4)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B (6)C (7)使焦炭充分燃烧 (8)A20.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四个烧杯中样品质量相同,烧杯①中加入10 g稀盐酸,生成0.88 g二氧化碳,烧杯②中加入20 g稀盐酸,生成1.76 g二氧化碳,说明每加入10 g稀盐酸,生成0.88 g二氧化碳,烧杯④中加入40 g稀盐酸,生成2.64 g=3×0.88 g二氧化碳,说明烧杯③中加入30 g稀盐酸,样品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64 g二氧化碳,即表中x的值为2.64。答案:(1)2.64(2)解:设该“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10 g×x 2.64 g=x=60%答:该“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60%。限时提能训练(六) 燃烧与燃料(40分钟 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23·北京中考)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自备购物布袋 B.按需取餐不浪费C.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D.教室人空未关灯2.(2024·泰山区模拟)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了解有关图标的含义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中正确的是( ) A.禁止吸烟 B.禁止烟火 C.禁止放易燃物 D.禁止燃放鞭炮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B.“杯水车薪”,灭火的原理是降低着火点C.“火上浇油”,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加旺盛D.“煽风点火”,煽风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使燃烧更旺4.(2024·岱岳区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B.用嘴吹灭蜡烛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C.CO2用于灭火,只利用了CO2的化学性质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5.某同学课堂笔记片段如下,其中记录不正确的一处是( )A.a处 B.b处C.c处 D.d处6.(2024·东平二模)“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结合下图判断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变化观: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主要是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B.守恒观:“碳循环”的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碳原子总数减少D.平衡观:“碳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7.如图为我国不同年份的能源结构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呈增加趋势B.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C.天然气是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洁的燃料D.液氢用作火箭燃料是因为氢气易于贮存和加注8.常州的焦尾琴是四大古琴之一,面板材料取自尾部烧焦的桐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桐木能够燃烧说明其具有可燃性B.向灶膛扇风可加快桐木燃烧速度C.桐木烧焦时部分桐木转化为木炭D.浇水可降低桐木的着火点而灭火9.(2024·福建中考)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C.用水浇灭炭火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10.数字化实验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C.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D.根据图3可知,容器中可燃性粉尘的浓度越大,爆炸威力越大11.(2024·盐城中考)透明的金刚石、灰黑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空心球体结构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金刚石可用来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石墨很软,有滑腻感。C60常温下为固体,能与K等金属反应生成超导体材料,如图所示的独特结构使之有可能在催化、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下列关于C60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具有空心球体结构B.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C.每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D.有可能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12.(2023·宜宾中考)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研究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如图为碳元素的部分“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为“混合物”B.X点对应的物质只有一种C.Y点对应的物质为CO2D.CO可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13.化学学习要形成科学的化学观念,比如分类观、变化观、转化观等。如图所示是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请运用上述观念判断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A.C和CO都有还原性B.反应②不可能是化合反应C.C和CO2也能发生化学反应D.②和③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实现逆向转化14.下列现象可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是①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有一层白膜;②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③检验二氧化碳气体;④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变红;⑤蘸过石灰水的鸡蛋更易保存。( )A.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15.(2024·新泰模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来做家庭小实验,其乐无穷!小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末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推压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B.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C.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D.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氧气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16.(3分)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北宋画家张择端用墨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能够保存至今,是因为________。(2)上述物质(图1)的用途中,利用了石墨能导电的是________(填序号),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是________。(3)如图2,炭雕是活性炭成型技术与传统雕刻工艺的完美结合,因为活性炭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________能力,所以炭雕既可以净化室内空气,又可以美化居住环境。(4)冬季通风不畅,用木炭烤火容易产生________(填化学式)使人中毒。17.(5分)(2024·天津中考)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新材料使用被人们广泛关注。(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属于________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2)生产、生活中有以下做法:①发展绿色公共交通 ②开发太阳能、风能等能源 ③植树造林 ④发展火力发电。下列选项符合节能减排的是________(填字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3)含有氮化硅(Si3N4)高温结构陶瓷用于火箭发动机。二氧化硅(SiO2)、碳单质和氮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氮化硅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3年,我国首次掺氢天然气管道燃爆试验成功,掺氢天然气能改善天然气的品质。某掺氢天然气(假设该混合气仅含CH4和H2)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________(填最简比)。18.(7分)(2024·成都中考)利用塑料瓶等用品设计如图装置制取和检验二氧化碳。(1)塑料瓶①相当于实验室中的________(填仪器名称)。(2)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装置B检验二氧化碳,应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5)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此过程体现二氧化碳的性质有________。(6)反应结束后,装置A中余下的液体可能含有盐酸。设计并进行实验,补全下表。步骤 现象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液体中含有盐酸三、实验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19.(9分)(2024·宁阳期末)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某校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带着极大的兴趣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展开了如下项目化学习。任务一:调查燃烧的价值(1)同学们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翻阅资料、社区调查、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调查发现社区80%的家庭使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做饭,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实验】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查阅资料】①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②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会刺激人的呼吸道。【实验分析】(2)图甲中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提供热量,另一方面是________。(3)通过对比图甲中________(填序号)处的现象,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4)通过图乙中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讨论】(5)图乙中a处白磷燃烧后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A.Y形管内的温度降低B.氧气耗尽C.白磷的着火点升高(6)实验小组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探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A.图1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B.图2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任务三:调控运用燃烧打铁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焰火表演艺术。其原理是将生铁烧至熔化成铁水,再将铁水在空中用力击打而形成四处飞溅的耀眼“铁花”。(7)烧铁水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应用】(8)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B.风助火威—为燃料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0.(6分)(2024·肥城二模)“石头纸”是一种介于纸张和塑料之间的新型环保材料,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是用废弃贝壳制得的。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40 g碎“石头纸”样品,将其平均分成四等份,分别在4只烧杯中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见表(纸张中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烧杯编号 ① ② ③ ④加入样品的质量/g 10 10 10 10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 30 40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质量/g 0.88 1.76 x 2.64请计算:(1)表中x的值为________。(2)该“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6燃烧与燃料.docx 限时提能训练6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