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第一课 看图听故事《上学的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与地位《上学的路》是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一课的图文故事内容,以云南怒江 “溜索女孩” 余燕恰的真实经历为载体,通过 “天梯”“溜索” 等图片及文字,展现了多年前西南山区偏僻乡村孩子上学的艰辛,以及如今家乡巨变后 “溜索上学” 成为历史的对比。教材巧妙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中 “在音乐体验中唤起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的要求,通过故事渗透自强不息、心怀感恩的价值观,是低年级音乐课堂中落实情感教育与主题教育的重要素材。(二)教材特点1.图文结合,直观育人:通过新旧图片对比(旧时溜索上学 vs 如今桥梁建设),激发学生对 “上学路” 的情感共鸣。2.故事载体,情感渗透:以余燕恰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联系,自然融入感恩教育与家国情怀。3.音乐融合:建议搭配背景音乐《祖国之子》等,营造情境氛围,增强故事感染力。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特点1.认知水平: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依赖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理解内容;好奇心强,对故事和游戏充满兴趣。2.情感基础:对 “上学” 有亲身经历,但缺乏对偏远山区儿童生活的了解,需通过对比引发珍惜意识。3.学习习惯:善于模仿、喜欢互动,适合通过 “看 — 听 — 说 — 做” 的多感官体验开展教学。(二)学习难点1.情感共鸣:理解 “溜索上学” 的危险与艰辛,体会余燕恰的勇敢与感恩。2.语言表达:用简单语言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分享 “如何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三、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审美感知 能通过图片、视频和故事讲述,感受以往山区孩子上学的艰辛与如今生活的幸福,体会音乐与画面结合所传达的情感对比(如背景音乐《祖国之子》烘托的奋斗氛围)。艺术表现 能在故事理解的基础上,用肢体动作(如模仿溜索、过桥等)或简单声势(拍手、跺脚)表现 “上学路” 的变化;能在教师引导下,用简短语言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创意实践 能根据故事场景,与同伴合作创编简单的情景表演(如 “旧时溜索上学” 与 “如今开心上学” 的对比动作);尝试用绘画或贴纸拼贴 “我心中的上学路”。文化理解 了解 “溜索女孩” 余燕恰的故事及家乡变化,知道我国脱贫攻坚成就对偏远地区的影响;感受傈僳族儿童不畏艰难、热爱学习的品质,培养珍惜现有生活、感恩社会的意识。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难点1. 通过 “看图片 — 听故事 — 谈感受”,理解余燕恰的成长经历与家乡变化。2. 感受故事传递的 “自强不息、心怀感恩” 精神,激发珍惜当下的情感。 1. 引导学生将对故事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表达(如语言分享、动作创编)。2. 在低年级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上,自然渗透 “国家发展成就” 的隐性教育。五、教学资源(一)多媒体资源1.图片素材:教材中的 “天梯”“溜索” 图片、余燕恰旧时溜索上学照片、如今怒江桥梁及家乡变化的图片。2.视频资源:余燕恰溜索上学纪录片片段(2007 年)、家乡新桥建成及她回乡当医生的采访视频(2022 年)。3.背景音乐:《祖国之子》(彝族励志歌曲,烘托奋斗氛围)。(二)教具与道具1.故事卡片:打印故事关键场景(溜索、桥梁、余燕恰不同时期照片),用于分组讨论。2.贴纸与画纸:彩色贴纸(桥梁、太阳、书包等图案)、画纸,用于创意实践环节。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创设 “溜索女孩的上学路” 情境,激发情感共鸣。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问(“为什么现在不用溜索上学了?”“余姐姐为什么回家乡当医生?”)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内涵。3.体验式学习法:通过肢体动作模仿、小组讨论、创意绘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故事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5 分钟 1. 生活引入师:“同学们,每天早上你们是怎么来学校的呀?(等待学生回答)有的同学坐校车,有的爸爸妈妈送,还有的自己走路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位傈僳族小姐姐,她小时候的上学路可和我们不一样呢!”2. 图片对比师:“请大家看看课本上的图片(出示 “天梯”“溜索” 图片),这些就是多年前西南山区小朋友的上学路。你觉得这样的路走起来怎么样?”(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 “害怕”“危险” 等词描述) 1. 分享自己的上学方式,激发兴趣。2. 观察图片,自由表达感受(如 “楼梯很高”“溜索像绳子,会害怕”)。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图片对比引发好奇心,建立 “上学路” 的直观认知差异,为故事讲述铺垫情感基础。故事感知 15 分钟 1. 自主看图,发现细节师:“请大家翻开课本,仔细观察‘溜索女孩’余燕恰的三张照片(年幼站在溜索桩边、溜索上学、如今回乡当医生)。想一想:这三张照片分别讲了什么?她的上学路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轻音乐,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 “小时候…… 现在……” 句式表达)2. 声情并茂讲故事师:“这个小姐姐叫余燕恰,8 岁时每天都要背着书包,抓着溜索滑过怒江上学(模拟溜索动作)。江水流得很急,风呼呼地吹,但她不怕困难,坚持学习。后来,很多爱心人士帮助他们建起了大桥(出示新桥图片),现在她的家乡再也不用溜索了!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当医生,帮助更多的人。”(配合视频片段,强调 “国家帮助”“爱心传递”)3. 互动提问,深化理解师:“余姐姐小时候的上学路难不难?但她放弃了吗?现在为什么不用溜索了?她长大后做了什么?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说出 “勇敢”“感恩”“爱家乡” 等关键词) 1. 自主观察课本图片,小组内交流图片内容,用简单语言描述。2. 专注聆听故事,通过视频感受 “溜索上学” 的危险与 “新桥” 的安全,对比表情变化(如听到 “溜索” 时皱眉,看到 “新桥” 时微笑)。3. 积极回答问题,联系生活经验表达感受(如 “我要向她学习,不怕困难”)。 通过 “自主观察 — 教师讲述 — 互动提问” 三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故事脉络与情感内核。利用视频和动作模拟增强代入感,问题引导聚焦 “勇敢”“感恩”“家乡变化”,落实文化理解与审美感知目标。创意表达 12 分钟 1. 肢体动作创编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上学路变变变’的游戏!请你用动作表现‘以前溜索上学’和‘现在过桥上学’的不同。比如,溜索可以这样做(示范双手抓绳、身体摆动),过桥可以这样走(示范抬头挺胸、踏步)。小组内商量一下,等会儿请小组代表表演!”(巡视指导,鼓励夸张表情和动作)2. 贴纸拼贴:我的上学路师:“请大家用老师发的贴纸(桥梁、太阳、书包等),在画纸上贴出‘你心中的上学路’,可以是现在的,也可以是你希望未来的。贴完后,告诉同桌你为什么这样贴。”(播放轻柔背景音乐,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如 “贴上大桥,因为很安全”) 1. 小组合作创编动作,模仿 “溜索” 的紧张与 “过桥” 的轻松,推选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猜 “以前” 还是 “现在”。2. 用贴纸拼贴上学路,自由表达想法(如 “我贴了太阳和书包,因为上学很开心”“贴大桥,因为余姐姐家乡的桥很漂亮”)。 通过肢体动作和创意拼贴,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表达,符合一年级学生 “动中学” 的特点。动作创编强化故事对比,拼贴活动鼓励个性化理解,落实创意实践与艺术表现目标。情感升华 6 分钟 1. 联系生活,珍惜当下师:“我们现在的上学路又安全又方便,这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呢?”(引导学生说出 “认真写作业”“帮助同学”“爱护书包” 等)2. 音乐烘托,情感共鸣师:“最后,让我们听着《祖国之子》的音乐,一起为余姐姐和她的家乡送上祝福吧!希望所有小朋友都能快乐上学,健康成长!”(播放歌曲,学生闭眼聆听,自由做 “祝福” 手势) 1. 结合自身,分享 “珍惜行动”(如 “我要每天按时上学”“好好学习”)。2. 感受音乐氛围,用简单手势(如双手合十、比心)表达祝福。 通过生活联系,将故事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避免空洞说教。音乐烘托营造温馨氛围,让感恩与珍惜的情感自然流露,强化文化理解目标。总结拓展 2 分钟 师:“今天我们听了‘溜索女孩’的故事,知道了以前山区小朋友上学的不容易,也看到了现在的变化。课后,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小时候的上学路是什么样的。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认真聆听总结,明确课后任务(分享故事、询问家人)。 简洁总结课堂重点,布置生活化作业,延续情感教育,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板书设计九、教学评价(一)过程性评价1.审美感知: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图片 / 视频感知 “过去” 与 “现在” 的情感差异(如看到溜索图片时表现出担心,看到新桥图片时露出笑容)。2.艺术表现:关注学生在动作创编中能否用肢体语言表达 “紧张”(如缩成一团)或 “开心”(如蹦跳动作),语言分享是否能说出故事要点。3.创意实践:评价拼贴作品是否体现 “安全”“幸福” 等主题,小组合作是否有分工与互动(如讨论动作、交换贴纸)。4.文化理解:通过提问 “为什么余姐姐回家乡当医生?”,判断学生是否理解 “感恩” 与 “回报社会” 的联系。(二)评价方式1.教师点评: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意表达(如 “你的溜索动作让老师觉得很真实!”)。2.学生互评:在拼贴环节,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作品,用 “我喜欢你的…… 因为……” 句式交流。十、教学反思(一)预设亮点1.多感官体验:通过 “看、听、说、做” 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避免单一讲述的枯燥。2.情感隐性渗透:通过故事对比与生活联系,让 “珍惜”“感恩” 等情感自然生成,而非生硬灌输。3.创意释放:肢体动作和拼贴活动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空间,保护创造力。(二)可能问题与调整1.故事理解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 “脱贫攻坚”“社会帮助” 等概念模糊,需用 “爱心人士建桥”“国家修路” 等具体语言解释,避免抽象词汇。2.时间把控:创意表达环节可能因学生讨论热烈而超时,需提前预设时间节点,用音乐信号(如拍手节奏)提醒转换环节。(三)改进方向后续可结合本地学生的上学方式(如农村 vs 城市)进行对比,增强故事的亲近感;或邀请高年级学生分享 “山区学校结对活动”,进一步落实 “友爱”“互助” 的情感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余燕恰接受采访.mp4 1.余燕恰溜索上学.mp4 1.余燕恰过的第一座桥.mp4 1.祖国之子(背景音乐).mp3 【教案】小学音乐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一课 看图听故事 1上学的路 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