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义务教务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 七年级 第二学期 人美版 第三单元《向美而居》单元概述 本单元包括“独特的民居”“和谐的环境”“宜人的设计”三课的学习内容。 第一课是“独特的民居”,课程设计思路是带领学生领略南、北方的特色民居--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引领学生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建造材料、建造工艺、人文因素等方面去感知、探究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 第二课为“和谐的环境”,帮助学生了解经典建筑的外观、色彩、材料、造景等设计的基本要素,以及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的融合方式,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实地考察、调研和分析,深入探索现代民居在与自然、文化融合中的创新设计思路。 第三课是“宜人的设计”,课程通过展示经典的“海绵城市”设计案例,以及“雨水花园”的建造原理和外观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打造生态宜居家园的方法,并结合第二课的实地调研报告,对所生活的社区展开优化设计,最终独立绘制设计图并制作模型。大 观 念 本单元每节课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大观念: 1.文化认同与传承:通过对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等中国传统民居的深入研究,我们让学生理解到这些民居不只是居住的空间,它们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传承的意识。 2.环境和谐共生:通过对经典建筑与现代民居设计要素的研究,以及它们与自然、文化环境融合方式的探讨,旨在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建筑设计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以达成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3.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课程“宜人的设计”旨在激励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与实地考察及分析相结合,对社区环境进行改善性设计。通过此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活空间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能欣赏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建造特点;了解环境设计的定义、类别、要素和方法,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的设计原则;能鉴赏与分析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 2. 艺术表现:能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能了解环境设计的要素和方法。 3. 创意实践:能采用不同的手段,创作富有创意的平面、立体或动态的美术作品(如绘画、泥塑等)。 4. 文化理解: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美好生活的意义;理解设计能美化并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并用多种形式将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既涵盖了传统民居的精髓,也引入了现代环境设计的先进理念。通过“独特的民居”一课,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民居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和谐的环境”一课,则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深远意义。在“宜人的设计”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身参与设计过程,不仅提升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深刻体会到设计对于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教材中的案例丰富多样,既有经典的传统民居,也有现代的创新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维度。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美术创作经验,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理解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创造美好居所的意愿和热情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建造工艺等方面产生浓厚兴趣,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民居以及现代环境设计的深入了解和实践经验还相对匮乏。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和理解中国传统民居以及现代环境设计的精髓。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建造特点,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改善生活环境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难点:如何将抽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设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设计的魅力。此外,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社区环境进行改善性设计,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民居图片(或者模型)、建筑设计案例、实地考察所需工具(如相机、记录本等)、设计材料(如纸张、画笔、颜料、模型制作材料等)。这些教具将辅助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单元情境创设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我们将创设一个生动的单元情境。在本单元,我们将共同领略各地民居的独特魅力与古人的建造智慧,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通过调研,为社区、学校撰写环境改造方案,进一步理解设计能改造并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一起构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在《桃花源记》中,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桃花盛开,没有战争,没有饥寒,人人安居乐业的地方,引发了后世很多人的向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奇妙的旅程,穿越时空,去探秘一个传说中的地方——桃花源! 为情境设定一个互动游戏——“寻找桃花源”。提前准备一幅名为“美居小镇”的虚拟拼图,在教室不同角落放置一些与桃花源拼图相关的线索(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桃花图片、民居模型等),学生分组寻找并解读线索,最终拼凑出“桃花源”的位置。(这个小镇既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环境设计的创新元素。学生将扮演小镇的设计师和居民,参与到小镇的规划、设计、改善等各个环节中。) 来来来,同学们,咱们这节课要变成一群小陶渊明!老师邀请几位学生扮演陶渊明,用“我”的口吻来讲述一下自己理想中的居所,并描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美景”和“桃花源美景”生活。 刚刚咱们玩了个游戏,看了场表演,是不是觉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简直美翻了?好多艺术家都按捺不住,比如清朝的黄慎,他也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他的《桃花源图》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水而居、祥和安宁的美好桃花源。 那么,在当今时代,我们该如何实现向美而居的理想生活呢?第一课时《独特的民居》一、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建造特点,选择经典特色民居,了解其外观造型、建筑结构、建造工艺和美学特色,深入感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美。 (二)艺术表现 以绘画、泥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民居的特点,感受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韵味和营造智慧。 (三)创意实践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调研、搜集传统民居的资料,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建造材料、工艺,创作民居的模型或创意美术作品。 (四)文化理解 能够理解不同民居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美学思想,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各地的文化差异,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各地民居的多样性,理解各地民居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 2.了解不同的民居建筑在结构形式、建造材料、建造工艺、实用功能等方面的特点。 3.了解不同民居的造型结构,并能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二)教学难点 1.能结合多学科知识,理解民居建筑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能理解不同民居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尊重并有意识地保护中华民居文化。 3.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桃花源”为引导入课题) 实际上,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存在着许多像桃花源一样美丽且独一无二的的民居,它们各具特色,流传至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民居多姿多彩,藏族的碉楼、彝族的土掌房、瑶族的吊脚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呈现多元化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建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的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独特的民居》之旅,去领略中国传统民居的魅力吧! (二)讲授新知 1、(任务一)寻“桃源”故事 什么是传统民居?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家。 仔细观察右边这些民居的建筑形式,看看它们是一样的吗? 提问:同样都是民居,为什么各地的民居建筑的风格、建造材料和建造工艺差异却很大呢? 讲解:传统民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民居。 2、(任务二)探“桃源”佳境 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同样都是由房屋围合而成民居,但呈现出的样貌却差异很大。请小组合作、对比赏析,完成表格的填写。(可以提前准备好民居模型或者打印图片让学生分小组观察) 走进经典: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 (1)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的平原地区,以北京为首,是北方院落民居的典型形式 。之所以叫“四合院”,是因为这种民居四面以高墙围合,内部形成一个中心庭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大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合院在形制上有一进、二进、 三进、四进和套院等,大门多开在东南角,冬天能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又可迎风纳凉,能达到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效果。 四合院“坐北朝南、宽广方正”,是以中轴线贯穿的布局特点。一方面是由我国古代“天圆地方、以方正为美”的观念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我国“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所决定。 四合院各建筑主次分明,正房归长辈居住,厢房为晚辈居住。有明显的宗法礼制特征。 房屋采用单层的建筑方式,砖、石、木为建造材料,“因地制宜,文化传承”。青砖灰瓦、红漆大门、精致浮雕,给人印象十分朴素却不乏色彩的美感。 设疑提问:思考一下,你知道门簪和抱鼓石的作用吗? 四合院的门簪、抱鼓石、砖雕、影壁等建筑构件,不仅有装饰作用,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北京四合院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文化的传承。 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在于一个“合”字,四合而居,寓意家庭和睦、祖孙同堂,将一个家庭所有成员合在一起,让居住在里面的人都能够遵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人伦道德以及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四合院是北方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那么南方土楼则是另有一番风味。 (2)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多丘陵、地形复杂,土楼以“圆形布局、向心而居”,是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兼有聚族而居和防御作用的多层高楼住宅。 房屋采用多层的建筑方式,土、竹、石为建造材料。外墙用夯土筑就,内部用竹木建造。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风俗习惯”是客家人在辗转迁徙中创造的“世界建筑奇迹”。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疑提问:想一想:土楼外立面底下两层为什么不开窗,仅在三层以上开小窗 防御功能:(抵御外敌)土楼居民巧关窗,敌难侵,掷石反击乐悠悠!(防止火攻)若敌人火攻,底层和二层没窗户,火势难以通过窗户蔓延至楼内,可保护楼内居民安全。 生活需求:土楼底层多作厨房,二层常为谷仓或储物间。三层以上住人,开小窗既能满足采光、通风需求,又因位置较高,不会给楼内居民带来安全隐患。 结构稳定:土楼墙体高大厚重,底层和二层不开窗可使墙体整体性和稳定性更好,让建筑能承受更大压力,历经风雨和地震仍屹立不倒。 根据以上所学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3、(任务三)品“桃源”生活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民居各具特色,彰显出中华民族优秀的建造智慧。 (1)江南水乡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小桥、流 水、人家”形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景观韵味。古镇周庄便是江南水乡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2)干栏式民居是傣族最富特色的传 统住宅形式,以竹或木为主要材料,底层架空或搭小楼,上层住人,下层圈 养牲畜和储存杂物等,可防野兽侵袭。 设疑提问:考一考同学们:有“移动房子”之称的民居指的是哪个民居建筑?为什么会建成这样? (3)蒙古包由骨架和毛毡组成,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其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非常适合经常转场的 牧民居住和使用。 中国先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形成了适宜的居住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景观。 4、(任务四)创“桃源”世界 探索实践1:请以“图说家乡”为主题,为家乡绘制一张名片,并介绍其特点。绘画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不限。 探索实践2:综合运用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捏塑成型等方法,抓住家乡老建筑的外形特征, 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泥塑作品。 1. 用手堆积泥片。 2.用木棍擀泥板制作墙面。 3. 挖出窗户。 4.制作出带窗户的外墙。 5. 添加细节,完成作品。课堂实践无论你的家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那里都留下了你生活和成长的足迹。家乡是我们的根,是祖祖辈辈的栖息之所。 打印一些家乡民居的图片,分小组进行创作,自选一个主题,绘制一张名片,并介绍其特点。绘画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不限。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以经典民居为例,了解了古人如何建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也感受到了古代先民的建造智慧和审美情趣。 通过今天的探索实践与课堂实践,更深刻体会到了每一处细节,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家乡的故事,传递着祖辈的智慧与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将所学所得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继续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课后拓展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魅力。比如,可以实地考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亲身体验它们的独特之处;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民居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美学思想。通过这些活动,相信同学们会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会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课前反思在准备这堂课时,我深刻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激发和文化的传承。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导入、讲授新知、课堂实践和课后拓展等环节,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们走进中国传统民居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美学韵味和营造智慧。 同时,我也反思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平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情感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