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 2024)七下 第三单元第2课《和谐的环境》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 2024)七下 第三单元第2课《和谐的环境》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义务教务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美术 七年级 第二学期 人美版 第三单元《向美而居》
单元概述 本单元包括“独特的民居”“和谐的环境”“宜人的设计”三课的学习内容。 第一课是“独特的民居”,课程设计思路是带领学生领略南、北方的特色民居--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引领学生从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建造材料、建造工艺、人文因素等方面去感知、探究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 第二课为“和谐的环境”,帮助学生了解经典建筑的外观、色彩、材料、造景等设计的基本要素,以及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的融合方式,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实地考察、调研和分析,深入探索现代民居在与自然、文化融合中的创新设计思路。 第三课是“宜人的设计”,课程通过展示经典的“海绵城市”设计案例,以及“雨水花园”的建造原理和外观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打造生态宜居家园的方法,并结合第二课的实地调研报告,对所生活的社区展开优化设计,最终独立绘制设计图并制作模型。
大 观 念 本单元每节课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大观念: 1.文化认同与传承:通过对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等中国传统民居的深入研究,我们让学生理解到这些民居不只是居住的空间,它们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传承的意识。 2.环境和谐共生:通过对经典建筑与现代民居设计要素的研究,以及它们与自然、文化环境融合方式的探讨,旨在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建筑设计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以达成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3.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课程“宜人的设计”旨在激励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与实地考察及分析相结合,对社区环境进行改善性设计。通过此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活空间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能欣赏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建造特点;了解环境设计的定义、类别、要素和方法,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的设计原则;能鉴赏与分析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 2. 艺术表现:能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能了解环境设计的要素和方法。 3. 创意实践:能采用不同的手段,创作富有创意的平面、立体或动态的美术作品(如绘画、泥塑等)。 4. 文化理解: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美好生活的意义;理解设计能美化并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并用多种形式将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既涵盖了传统民居的精髓,也引入了现代环境设计的先进理念。通过“独特的民居”一课,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民居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和谐的环境”一课,则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深远意义。在“宜人的设计”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身参与设计过程,不仅提升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深刻体会到设计对于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教材中的案例丰富多样,既有经典的传统民居,也有现代的创新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维度。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美术创作经验,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理解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创造美好居所的意愿和热情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建造工艺等方面产生浓厚兴趣,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民居以及现代环境设计的深入了解和实践经验还相对匮乏。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和理解中国传统民居以及现代环境设计的精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建造特点,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改善生活环境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难点:如何将抽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设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设计的魅力。此外,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社区环境进行改善性设计,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民居图片(或者模型)、建筑设计案例、实地考察所需工具(如相机、记录本等)、设计材料(如纸张、画笔、颜料、模型制作材料等)。这些教具将辅助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单元情境创设
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我们将创设一个生动的单元情境。在本单元,我们将共同领略各地民居的独特魅力与古人的建造智慧,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通过调研,为社区、学校撰写环境改造方案,进一步理解设计能改造并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一起构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在《桃花源记》中,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桃花盛开,没有战争,没有饥寒,人人安居乐业的地方,引发了后世很多人的向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奇妙的旅程,穿越时空,去探秘一个传说中的地方——桃花源! 为情境设定一个互动游戏——“寻找桃花源”。提前准备一幅名为“美居小镇”的虚拟拼图,在教室不同角落放置一些与桃花源拼图相关的线索(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桃花图片、民居模型等),学生分组寻找并解读线索,最终拼凑出“桃花源”的位置。(这个小镇既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环境设计的创新元素。学生将扮演小镇的设计师和居民,参与到小镇的规划、设计、改善等各个环节中。) 来来来,同学们,咱们这节课要变成一群小陶渊明!老师邀请几位学生扮演陶渊明,用“我”的口吻来讲述一下自己理想中的居所,并描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美景”和“桃花源美景”生活。 刚刚咱们玩了个游戏,看了场表演,是不是觉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简直美翻了?好多艺术家都按捺不住,比如清朝的黄慎,他也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他的《桃花源图》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水而居、祥和安宁的美好桃花源。 那么,在当今时代,我们该如何实现向美而居的理想生活呢?
第二课时《和谐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能够通过赏析优秀的空间设计作品,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从博物馆的整体设计、色彩、材料、造景等方面,感悟环境设计与当地的文化、历史、自然巧妙融合的方法,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 (二)艺术表现 能够对身边的公共空间进行环境考察,发现环境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改造,最终完成草图的绘制,撰写调研报告。 (三)创意实践 能够运用所学的环境设计原则和方法,结合实地考察和分析的结果,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环境改造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生能够共同设计并制作出环境改造的模型,展现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文化理解 能够在教师引导和实践学习中树立“改善居住环境”的意识,掌握环境设计的理念方法,感受人居环境改造的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体会人与自然共生、与乡情共融的设计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建筑设计如何与当地文化、历史、自然巧妙融合,如苏州博物馆本馆的设计特点。 掌握从多个角度分析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二)教学难点 设计出与所选环境和谐共生且独具创意的建筑,并用绘画清晰呈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几个不同的地方逛逛!瞧,这第一个地方(展示破旧环境图片),到处破破旧旧的,要是让你住在这里,心情会咋样?是不是感觉有点压抑呀?再看看这个(展示高楼大厦图片),高楼林立,特别现代化,但是又好像少了点什么。最后来瞅瞅这个(展示自然结合环境图片),哇,有青山绿水,和建筑搭配在一起,是不是感觉超棒,身心都舒畅啦! 城市就像一片大大的海,咱们每个人都在这片海里找一个能让心灵好好休息的绿地。它可能是一座古老的小镇,也可能是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写的那种 “世外桃源” 。(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沉浸感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可是千百年来大家都向往的人间仙境,也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呢。 教师提问:时代一直在变,咱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也跟着有了大变化。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啦,你们心目中的当代 “桃花源” 是什么样的呢?快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好啦,带着这个美好的想象,咱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和谐的环境》,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 1、认识建筑大师贝聿铭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小问题,大家还记得那位超厉害的建筑师是谁吗?他在家乡打造出了一座像山水园林一样的博物馆,实现了他心中的 “桃花源” 哦。(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没错,他就是贝聿铭!他出生在中国广东广州,老家是浙江兰溪,祖籍在江苏苏州,是美籍华人建筑师,还是土木专家呢,在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都有他厉害的身影,被大家称作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 他设计建造了好多有名的建筑,像法国卢浮宫金字塔、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还有他家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2006 年 10 月 6 日就建成开放啦,它可是一座把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还有创新山水园林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博物馆。 2、苏州博物馆本馆探秘 苏州博物馆本馆就紧紧挨着拙政园哦,它的设计融合了传统苏州民居的艺术特色,把博物馆放在一个个院落中间,这样建筑和周围环境就特别协调。 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 任务一:从建筑的整体结构布局、色彩、材料、造景等方面,了解苏州博物馆本馆的设计是如何与当地的文化、历史、自然巧妙融合的。 咱们把苏州传统建筑和苏州博物馆本馆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会发现它们都是黑、白、灰的色调,这让整座建筑看起来特别清新雅致,就像一幅水墨画一样。苏州博物馆本馆的园艺造景设计可是从古典园林的精华里提炼出来的,有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这些,组成了创意山水园林,和传统园林搭配得特别好,还把博物馆、古建筑和园林创造性地融合成了一体。 老师又要提问啦:你们知道苏州博物馆本馆的屋顶为啥要设计成斜坡吗?其实呀,设计师对光线的处理特别厉害。因为不同的展品对采光的要求不一样,所以展厅里设计了天窗,还大面积用了木纹金属遮光条来过滤光线,这样自然光线就像潺潺流水一样,细细柔柔地洒进馆内。经过过滤的光线还形成了独特的光影效果,让参观的人感觉好像走在古色古香的竹帘下面呢。 而且场馆在设计的时候用了好多新材料和新技术,用玻璃、钢铁结合的开放式现代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梁结构,这样建筑布局就更自由、明亮、通透啦。 3、杭州富阳新农村改造案例 接下来,我们再去看看另一个有趣的地方。 任务二:从杭州富阳新农村的改造案例中,理解优秀的设计不仅可以改变环境,也可以让我们与自然共生、与乡情共融。 很多古老的村落、民居都有很久远的历史,还有特别的文化氛围。保护、修护这些地方,既能让文化传承下去,还能让我们住得更舒服,就像住在诗里一样。 浙江杭州富阳文村,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实际环境的情况,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资源,最小程度改变现有的环境,这样文村就能看到山、望到水,到处充满生机。黄、白、灰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画出了江南独有的韵味。 设计的时候还得考虑村民的精神需求哦,要创造出和谐的空间环境,让大家在这里能找到归属感和依赖感,和乡情紧紧连在一起。 改建后的民居让文村大变样,吸引了好多游客和企业,给文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所以说,优秀的设计可厉害啦,不仅能改变环境,还能让我们和自然和谐相处,和乡情共融。 4、实践探索 我们身边其实还有好多地方可以保护、改造呢。现在,老师要把大家分成小组,一起去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完成一份调研报告,为创建我们当代的 “桃花源” 出一份力!大家在考察的时候,要仔细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哦。
课堂实践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地域环境,如海边、森林、草原、沙漠等。要求设计一座与该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建筑的功能可以根据所选环境进行设想。 比如海边可以设计度假别墅,森林里可以设计生态木屋等。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设计。 绘画要求:画面构图合理,能够清晰展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色彩搭配协调,体现出环境的特色和氛围;线条流畅,对建筑的细节有一定的描绘。
课堂小结
好啦,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建筑和环境和谐共生的魅力。从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本馆,到杭州富阳新农村的改造,我们知道了优秀的设计能让建筑与文化、历史、自然完美融合。在大家的设计中,老师也看到了你们对和谐环境的独特理解和无限创意。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为创造更美好的 “桃花源” 而努力!
课后拓展
同学们,课后大家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如手工模型或数字建模,来呈现自己的设计作品,这样可以让大家的设计更加立体、生动。同时,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些与环境设计相关的社会热点和新闻,了解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另外,老师还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社区的环境改造活动中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记住,每一次的设计和实践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最好诠释。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持续关注环境设计,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努力!
课前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对于学生在分析建筑和设计作品时可能出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同时,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注重从创意、与环境的融合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