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 2024)第四单元第1课《端午传情》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 2024)第四单元第1课《端午传情》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义务教务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美术 七年级 第二学期 人美版 第四单元《端午今昔》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题目为“端午今昔”,其中包括“端午传情”“祖辈手艺”“龙舟竞渡”三课。 第一课“端午传情” 依照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欣赏和学习与端午习俗相关的美术作品并探索传承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方法,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民俗魅力和历史文化内涵。学生通过课程了解端午习俗的来历和寓意,欣赏与端午习俗有关的美术作品,学习包粽子,学会制作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作品。 第二课“祖辈手艺” 本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传统香囊的造型、纹饰、配色及工艺,理解其中蕴藏的工艺匠心与文化价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金属香囊的设计巧思,探究各类香囊的传统纹样和美好寓意,学习制作香囊的流程和方法并完成手工艺作品。第三课“龙舟竞渡” 本课通过设置阶梯式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了解龙舟的起源、造型和制作工艺,理解龙舟竞渡中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龙舟的特征和赛龙舟的由来,尝试绘制“龙舟竞渡”主题的美术作品,制作一件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的龙舟模型作品。
大 观 念 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强调在美术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学生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香囊、龙舟模型等,不仅锻炼动手能力,还能深刻体会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与智慧。通过欣赏和分析与端午习俗相关的美术作品,学生能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美术的角度去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本单元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创作反映端午文化的美术作品,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素养目标 1. 审美感知:能赏析与端午节相关的美术作品,了解传统民间工艺,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历史文化内涵;能了解端午节各项民俗活动的来源和特点。 2. 艺术表现:和同学一起动手包粽子;制作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作;自己动手做一个香囊。 3. 创意实践:尝试用多种材料制作龙舟,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 4. 文化理解: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及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美学思想,领会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工艺匠心、文化价值,思考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教材分析: 本单元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端午节文化中传统民间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进而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本单元内容涉及学科众多,如语文、历史、地理、科技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实践,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还能够在动手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民间工艺,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工艺匠心。同时,学生需要掌握制作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作品的方法,如包粽子、制作香囊和龙舟模型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传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此外,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材料选择、技艺掌握等方面的困难,确保作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端午习俗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传统香囊实物、龙舟模型、包粽子所需材料(如糯米、粽叶、绳子等)、手工制作香囊和龙舟所需的各类材料和工具(如布料、彩线、填充物、木板、胶水等)。这些教具将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手工艺,同时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意实践能力。
单元情境创设
「端午神秘包裹」开箱记——触摸习俗的温度 1. 悬念拉满的“快递”开场: 老师抱着一个用粽叶纹路包装纸包裹的巨型“快递箱”走进教室,气喘吁吁地说:“刚收到一个‘时空快递’,寄件人写着‘两千年前的屈原’,你们敢不敢和我一起拆箱?” (拆开箱子,露出层层叠叠的“传情信物”:真空包装的粽子、晒干的艾草、彩色棉线、香囊半成品、手绘端午贺卡、龙舟模型零件……让学生轮流伸手摸一摸,猜物品名称和用途。) 2. “信物解码”互动对话: - 拿起艾草:“古代人把它当作‘健康护身符’,现在很多奶奶还会用它煮水给孩子洗澡,这株艾草的香味,有没有让你想起外婆家的端午?” - 展示香囊半成品:“这个空香囊,古代妈妈会装满草药送给孩子,现在我们可以往里面塞什么?(学生答:香水、小纸条、糖果……)对呀,不管什么时候,小小的物件都藏着想对亲人说的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端午今昔》这一单元,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温情, 并亲手制作这些传统信物,让这份温情在我们手中延续。 通过“快递箱”中的每一件物品,我们将一步步走进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从粽子的制作到龙舟的竞渡,从香囊的佩戴到艾草的驱邪,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自然的敬畏。
第一课时《端午传情》
一、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能够列举出与端午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并能说出其来源及寓意,深入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 艺术表现:学习制作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作品,如粽子、五彩绳等,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3. 创意实践:利用彩纸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作品,体现个人创意。 4. 文化理解:能够赏析与端午节相关的美术作品、手工艺品并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端午节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包粽子、五彩线粽、艾草船及手绳编织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个人创意,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手工作品,并准确表达端午节的文化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老师这里收录了四个关于端午节的说法。你想先听哪一个? 1、最流行的说法 ·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因政治理想破灭,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划龙舟寻找他的遗体,投粽子防止鱼虾噬咬其身体,为了寄托哀思,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2、最古老的说法 ·吴越地区的龙图腾祭祀·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长江中下游的吴越部落,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五月初五进行祭祀活动,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后与屈原传说融合,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最接地气的说法 ·驱邪避疫的时令习俗· 五月“恶月”说:古人认为五月天气湿热,毒虫滋生,易发瘟疫。端午的挂艾草、配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均源于驱邪避毒。五月五日为“恶日”需以菖蒲、朱砂等辟邪。 4、最科学的说法 ·现代认知· 端午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既有自然崇拜的痕迹,也有历史人物的纪念意义。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认可其文化多样性。 端午节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传统节日,它拥有众多的记录者。人们通过端午节传递并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通过这节课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导入课题《端午传情》 (二)讲授新知 1、端午节的习俗 任务一: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同学们找一找,古诗中提到了哪些端午习俗? 《节令门·端阳》这首诗的前两句点明端午应季食物(樱桃、桑葚)和驱邪植物(菖蒲)以及雄黄酒,生动再现清代北方端午的节令特色。后两句家家户户门前贴辟邪灵符,将“辟邪灵符”与“躲债”联想,反映市井百姓的生活智慧,兼具趣味性与社会批判。 《乙卯重五诗》这首诗写人们在端午节当天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诗中既写景,又叙事,不但描绘了榴花繁盛的山村风光,还有端午时节吃粽子、插艾蒿、储药、点丹的风俗。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栩栩如生的描写中,诗作清新自然。 小组讨论:你还学习过哪些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请说说其中讲到哪些端午节习俗。 小结: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端午节习俗,主要围绕祛病防疫、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等主题展开。这些习俗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民间传说密切相关。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都表达了欢快的场景,也表达了人们对端午时节传统文化的弘扬之情。 2、端午节的美术作品 任务二:欣赏与端午习俗相关的美术作品 了解了诗词后,我们来欣赏关于端午节的绘画作品吧。 古往今来,以端午节为题材的画作,有的以风俗为题,有的以应季花草、食物为描绘对象。请你比较下面两幅作品,说说其笔墨韵味、审美风格有什么不同。 走进经典: 齐白石的《樱桃图(端午)》画家以淡墨画粽叶,以浓墨勾画出粽绳,用简单几笔便精妙地表现出粽子的棱角转折。一盘红樱桃、两个粽子巧妙点出作品主题,凸显出画家对生活的热情。 余穉的《端阳景图》此图线条工细、流畅,设色典雅富丽, 通过对动植物的刻画来表现端阳时节大 地回暖的情景。 小组讨论:你见过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绘画作品,请说说其内容及艺术风格。 (1)天师斩五毒年画 “五毒”指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五种有毒动物。古人为避邪祛灾,通常在端午节时张贴神像(如张天师像、钟馗像)。 (2)王时敏的端午图 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时有在大门上悬挂菖蒲、艾草的习俗。菖蒲叶片呈剑形,挂在门口寓意避邪。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 ,挂在门口则表示祝愿身体健康。清代王时敏的《端午图轴》便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 (3)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其一》 射粉团是唐代都城和宫廷盛行的游戏。粉团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外裹芝麻,放在油中炸熟,类似于“麻团”,人们通过射箭来决定粉团的归属。 (4)斗草图 “五月初五去斗草”是端午时节的一种传统风俗。这项娱乐活动的文化味很浓,吸引文人墨客为其留下众多名篇佳作。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一幅明代五位仕女斗草的图卷,记录了古人端午时节斗百草的风雅,传递着自然与人文合一的美妙共生。 (5)赐枭羹 这是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枭,就是猫头鹰,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孝鸟;而皇帝制作枭羹以赐臣下,就是警示臣子们不要像枭那样不忠不孝。 (6)系彩丝 采丝,即彩丝,是有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制成的、代表吉祥的装饰物。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在手臂上系上象征五行的彩丝,以辟邪止恶。 (7)观竞渡 此图描绘的情景正是端午时节,中国南方地区的湖区景象。画面采用马远一角式构图,观看赛龙舟的老少人等集中在画面右下角的岸边,掩映于湖光树石之间,亦有人骑于树干枝头,以便获取更好的观赛角度。而画面大量的留白则形成了烟波浩渺的湖面,湖上四只龙舟、一只凤舟正在挥桨竞渡。远山若隐若现。整幅画面精致工丽而不失活泼,为风俗画的佳作。 绘画风格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敷彩勾勒工丽细致,并在构图及运笔等细节方面吸取了时代特征,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画面充满动感、人物细节精致、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 (8)裹角黍 齐白石《端午美味图》,此帧端午图作于1953年,已是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他们代表了与普通人同乐同忧的东西,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 小结:时至今日,由于社会的发展,这些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让这些古老的文化习俗回归民间,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3、端午节的粽子制作 任务三:尝试动手包粽子,让传统文化“持久飘香”。 与端午节相关的民间手工艺也是种类繁多,你知道哪些? 粽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深厚的美食之一。提到端午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粽子。 (观看视频) 你会包粽子吗?跟着老师一起来尝试一下吧! (视频学习包粽子)包粽子的步骤:1.环圆锥。2.放馅料。3.盖折收。4.捆线绳。 请同学们说一说,包粽子用到的食材有哪些?粽子的形状有几种?包粽子系绳的方法有哪些?我国各地的粽子种类丰富多样,尝试用不同材料包出形状各异的粽子。 4、端午节手工作品制作 任务四:制作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作品。 用卡纸,裁成长条,动手做一只五彩线粽吧! (1)准备一张六个半正方形长度的长方形纸条。 (2)按图例进行折叠后再展开。 (3)顺着折痕折出粽子的形状。 (4)将最后一个折角插入缝隙。 (5)从顶角开始,把线头藏入纸缝,围绕纸粽子外形开始缠绕。 (6)缠绕几圈后换其他颜色的线,随后继续重复之前的操作。
课堂实践
教师展示端午节传统手工艺品——五彩线粽、艾草船,书法香包等。并每组分发一个五彩粽与艾草船、书法香包等。 请同学们自己拆解,探究制作方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多样的习俗,还亲手制作了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作品,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希望在课后,同学们能发挥了自己的创意,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展现了个人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份温情在我们手中延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课后拓展
端午节快到了,希望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和端午节有关的素材,在端午节当天,拍摄一个节日小视频,记录端午、传承端午、创意端午。节后我们一起来分享给大家。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动手实践环节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特别是在包粽子和手工作品制作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认真尝试,不仅掌握了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意,制作出了独具风格的作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将传统文化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深入剖析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的美术作品,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端午节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比赛、手抄报制作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我也将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