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3.2.1物态变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物质的三态、热和热量【核心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学习内容与要求】1.物质的三态变化: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2.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知道可用热量来量度热传递过程中的内能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体积和形状的角度了解物质的三态;知道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知道物质三态微观区别;2.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知道影响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的热量变化的因素;3.会区分温度、热量和热(内)能这三个概念;4.能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5.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的分析,了解温度及热量的关系;【教学思路】以生活中常见物质如水为例,说明物质存在三态。然后从宏观(体积和形状)角度分析不同状态时各有的特征。接着学生通过活动建立三态物质粒子模型,从微观粒子角度去理解物质三态,并能根据固体粒子的排列方式是否规则去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以冷水与热水相互接触为例,从生活经验可知冷热水的温度变化,并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分析水温变化的原因,引入热能、热量的概念,了解热量的单位。进而理解影响一定质量的物质热量变化的因素。在探索实践活动中,练习酒精灯的使用,并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教学过程】引言:自然界中物质可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变化时有什么特点?(引入主题: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一、复习旧知,激发疑问,引入学习任务【复习】教师在讲台上展示一块冰1.举例说明物质存在三态如水、食用油等。2.以水为例说明三态变化与温度变化等因素有关。【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的三态变化这一性质是否有相同的规律呢?我们需要学习物质三态具有的特征。二、新知展开,围绕任务,引导问题解决(一)物质的三态以冰以及教室中的物体如玻璃、空气、矿泉水为例进行分析。【活动1】观察室内固体物质如粉笔、桌椅。结论: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微观解释: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位置上(如图),但并不静止而是不停地小范围振动。拓展深化:尽管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有些固体中的粒子以整齐、有规则的方式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些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阅读教材:P106图3.2-2、3,了解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活动2】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结论:液体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微观解释:构成液体的粒子紧密地排列着,可以自由移动(如图)。【活动3】将等质量的有色气体分别充入两个不同体积的容器中结论:气体具有弥散性,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且易改变。微观解释: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满提供给它们的所有空间(如图)。【归纳总结】试列表比较物质的三态特征。【拓展应用】尝试画出冰、水、水蒸气的粒子模型。【过渡】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温度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二)热与热量【探索活动】1.在小烧杯里装约1/3杯的热水,在大烧杯里装1/2杯的冷水,分别用温度计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2.如图所示,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使小烧杯浮在水中,每过1min,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中。时间/min 1 2 3 4 5小烧杯里的水温/℃大烧杯里的水温/℃3.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实验分析】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的水中时,通过接触使温度高的热水放出能量而降低温度,温度低的冷水吸收能量而升高温度。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此时称热水与冷水达成热平衡。【归纳结论】科学上将这种能量叫做热能,又称内能。内能的传递方向由高温处传向低温处。高温物体放出热能,低温物体吸收热能。【新概念】热量:科学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是为纪念英国科学家焦耳(J.P.Joule)而命名的。更大的单位是千焦(KJ).【思考与讨论】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以水为例)【归纳结论】1.物体的质量;2.温度的变化量。即: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概念辨析】区分温度、热(内)能、热量三个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反映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它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内能是物体的一个能量状态,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量,是一个状态量。(三)酒精灯的使用阅读P108-109相关内容,练习酒精灯使用规范。1.正确方式点燃与熄灭酒精灯。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2.认识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内焰和焰心。3.在酒精灯各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用外焰加热,物体在外焰处温度升高最快。4.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少量液体。点燃酒精灯,将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 1/3处,并将试管口朝上,倾斜大约45°放置于外焰加热。5.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集中加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三、总结归纳,理清概念,落实课堂任务(一)基础知识:1.说说物质三态具有哪些特征,请从物质的体积、形状及粒子角度进行描述。2.固体可以分为哪两类?分类标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3.什么是热能 什么是热量?试比较温度、热能和热量三个概念。4.说说如何规范使用酒精灯及注意事项。(二)随堂任务:例1.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液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固态【答案】A【解析】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约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约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约束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特点相似。例2.关于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量是温度的改变量 B.热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多少C.热水比冷水含的热量多 D.热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答案】D【解析】热量是一过程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不是温度的该变量,描述它的术语是“吸收”和“放出”,不能说“含有”“具有”,故D正确,例3.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没有内能B.冰熔化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增加C.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D.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答案】B【解析】(1)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热传递过程中才能谈热量,物体在一种状态下不能谈热量。例4.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科技小组 同学对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的高低进行了如下探究:①点燃酒精灯,仔细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②取出一根小木棒,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片刻后取出;③观察小木棒的变化(如图乙所示);④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1)图甲所示是两位同学点燃与熄灭酒精灯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2)第③步观察到小木棒外焰灼烧部分颜色最深,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的温度最高。【答案】B 外焰【解析】(1)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或造成酒精失火,熄灭酒精灯时,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用灯帽盖灭,所以两位同学点燃与熄灭酒精灯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B,故填B。(2)小木棒外焰灼烧部分颜色最深,该部分接触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说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的温度最高,故填外焰。【板书设计】【课后任务】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2.查阅关于焦耳的科学史料。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第2节 物态变化(第1课时)同步作业(教师版)——物质的三态、热和热量1.科学实验要操作规范、保障安全。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2.下列物质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形状的是( )A.玻璃 B.空气 C.水 D.手机【答案】C3.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后达到热平衡,此时具有相同的( )A.密度 B.温度 C.体积 D.热量【答案】B4.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变成了新的分子 B.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C.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分子间的空隙大小发生了变化【答案】D5.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水分子运动加快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水分子数目增多了 D.水分子没有变成其它分子【答案】C6.如图所示,液体注进不同的玻璃杯中,具有不同的形状,说明液体具有( )A.固定的形状 B.固定的体积C.不定的形状 D.不定的体积【答案】C7.关于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量是温度的改变量 B.热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多少C.热水比冷水含的热量多 D.热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答案】D8.下列固体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A.玻璃 B.石蜡 C.松香 D.食盐【答案】D【解析】玻璃、石蜡和松香在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食盐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9.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C.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D.分子总数增加【答案】B【解析】液氧是由氧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液氧汽化成氧气,氧分子间的空隙增大,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分子个数也没有发生变化。10.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C.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答案】C11.如图所示,用一个卡通小人代表一个分子,建立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微观模型。(1)图乙模型代表液体,则图甲模型代表 体,图丙模型代表 体(选填“气”“液”或“固”)。(2)物质密度与其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理由是 。(3)用卡通小人的微观模型,解释“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 。【答案】(1)固;气;(2)有关;内部粒子排列越紧密,物质的密度越大;(3)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能自由地在所处空间到处运动,充满所能到达的全部空间。【解析】(1)由示意图可知:甲物质分子间隙较小,排列紧密,为固体,乙物质分子间隙较大,为液体,丙物质分子间隙最大,为气体;(2)已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密度关系是ρ甲>ρ乙>ρ丙,说明物质的密度与其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有关,并且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越大,间隙越小,物质密度越大;(3)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原因: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能自由地在所处空间到处运动,充满所能到达的全部空间。12.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I)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1)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火焰的 温度最高。(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 记录如下。火焰层 平均温度/℃乙 丙焰心 432 598内焰 666 783外焰 520 667(2)乙和丙同学记录结果的方法是 。(3)由上表得出结论: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结合定量研究结论,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Ⅲ)交流反思: 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 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外焰 表格记录法 内焰 a 酒精浓度/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灯芯的粗细或空气的流动等(合理即可)【解析】(1)在实验中,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这说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2)乙和丙同学记录结果的方法是表格记录法;(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使用酒精灯加热时,实际上内焰温度最高。为防止因试管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试管炸裂,加热时试管应倾斜45°角,符合的只有a;(4)属于实验误差分析,可以从从酒精自身原因;酒精灯的构造,灯芯的长短等角度找原因。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第2节 物态变化(第1课时)同步作业(学生版)——物质的三态、热和热量1.科学实验要操作规范、保障安全。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2.下列物质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形状的是( )A.玻璃 B.空气 C.水 D.手机3.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后达到热平衡,此时具有相同的( )A.密度 B.温度 C.体积 D.热量4.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变成了新的分子 B.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C.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分子间的空隙大小发生了变化5.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水分子运动加快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水分子数目增多了 D.水分子没有变成其它分子6.如图所示,液体注进不同的玻璃杯中,具有不同的形状,说明液体具有( )A.固定的形状 B.固定的体积C.不定的形状 D.不定的体积7.关于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量是温度的改变量 B.热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多少C.热水比冷水含的热量多 D.热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8.下列固体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A.玻璃 B.石蜡 C.松香 D.食盐9.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C.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D.分子总数增加10.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C.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11.如图所示,用一个卡通小人代表一个分子,建立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微观模型。(1)图乙模型代表液体,则图甲模型代表 体,图丙模型代表 体(选填“气”“液”或“固”)。(2)物质密度与其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理由是 。(3)用卡通小人的微观模型,解释“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 。12.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I)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1)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火焰的 温度最高。(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 记录如下。火焰层 平均温度/℃乙 丙焰心 432 598内焰 666 783外焰 520 667(2)乙和丙同学记录结果的方法是 。(3)由上表得出结论: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结合定量研究结论,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Ⅲ)交流反思: 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 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第2节 物态变化(第1课时)——物质的三态、热和热量 / 让教学更有效引言:自然界中物质可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变化时有什么特点?(引入主题: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复习】【复习】教师在讲台上展示一块冰1.举例说明物质存在三态如水、食用油等。2.以水为例说明三态变化与温度变化等因素有关。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引入学习任务【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的三态变化这一性质是否有相同的规律呢?我们需要学习物质三态具有的特征。(一)物质的三态二、新知展开,围绕任务,引导问题解决拓展深化:尽管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有些固体中的粒子以整齐、有规则的方式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些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活动1】观察室内固体物质如粉笔、桌椅。结论: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微观解释: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位置上(如图),但并不静止而是不停地小范围振动。以冰以及教室中的物体如玻璃、空气、矿泉水为例进行分析。阅读教材:P106图3.2---2、3,了解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活动2】将100毫升的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现象:水的形状与容器形状相同。结论:液体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微观解释:构成液体的粒子紧密地排列着,可以自由移动(如图)。【活动3】将等质量的有色气体分别充入两个不同体积的容器中现象:有色气体充满整个容器。结论:气体具有弥散性,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且易改变。微观解释: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满提供给它们的所有空间(如图)。【归纳总结】试列表比较物质的三态特征。【拓展应用】尝试画出冰、水、水蒸气的粒子模型。固态 液态 气态体积形状粒子运动状况【过渡】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温度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二)热与热量【探索活动】1. 在小烧杯里装约1/3杯的热水,在大烧杯里装1/2杯的冷水,分别用温度计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2. 如图所示,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使小烧杯浮在水中,每过1min,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中。3.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 【实验分析】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的水中时,通过接触使温度高的热水放出能量而降低温度,温度低的冷水吸收能量而升高温度。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此时称热水与冷水达成热平衡。 热量:科学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是为纪念英国科学家焦耳(J.P.Joule)而命名的。更大的单位是千焦(KJ).【概念引入】科学上将这种能量叫做热能,又称内能。内能的传递方向由高温处传向低温处。高温物体放出热能,低温物体吸收热能。【思考与讨论1】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以水为例)1.物体的质量;2.温度的变化量。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思考与讨论2】概念辨析:区分温度、热(内)能、热量三个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反映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它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内能是物体的一个能量状态,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量,是一个状态量。(三)酒精灯的使用1.正确方式点燃与熄灭酒精灯。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2.认识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内焰和焰心。3.在酒精灯各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用外焰加热,物体在外焰处温度升高最快。阅读P108-109相关内容,练习酒精灯使用规范。4.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少量液体。点燃酒精灯,将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 1/3处,并将试管口朝上,倾斜大约45°放置于外焰加热。5.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集中加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三、总结归纳,理清概念,落实课堂任务(一)基础知识:1.说说物质三态具有哪些特征,请从物质的体积、形状及粒子角度进行描述。2.固体可以分为哪两类?分类标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3.什么是热能 什么是热量?试比较温度、热能和热量三个概念。4.说说如何规范使用酒精灯及注意事项。(二)随堂任务:例1 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液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固态【答案】A【解析】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约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约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约束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特点相似。例2.关于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量是温度的改变量 B.热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多少C.热水比冷水含的热量多 D.热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答案】D【解析】热量是一过程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不是温度的该变量,描述它的术语是“吸收”和“放出”,不能说“含有”“具有”,故D正确,例3. 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没有内能B.冰熔化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增加C.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D.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答案】B【解析】(1)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热传递过程中才能谈热量,物体在一种状态下不能谈热量。例4. 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科技小组 同学对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的高低进行了如下探究:①点燃酒精灯,仔细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②取出一根小木棒,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片刻后取出;③观察小木棒的变化(如图乙所示);④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1)图甲所示是两位同学点燃与熄灭酒精灯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2)第③步观察到小木棒外焰灼烧部分颜色最深,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的温度最高。【答案】B 外焰【板书设计】第2节 物态变化(第1课时) 【课后任务】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2.查阅关于科学家焦耳的科学史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任务学习设计】3.2.1物态变化(1) 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任务学习设计】3.2.1物态变化(1) 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 【任务学习设计】3.2.1物态变化(1) 教学设计 (1).docx 【任务学习设计】3.2.1物态变化(1).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