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学习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七下 3.2.1物态变化(1)课件(23页ppt)+教学设计+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任务学习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七下 3.2.1物态变化(1)课件(23页ppt)+教学设计+作业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3.2.1物态变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三态、热和热量
【核心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学习内容与要求】
1.物质的三态变化: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2.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知道可用热量来量度热传递过程中的内能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从体积和形状的角度了解物质的三态;知道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知道物质三态微观区别;
2.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知道影响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的热量变化的因素;
3.会区分温度、热量和热(内)能这三个概念;
4.能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
5.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的分析,了解温度及热量的关系;
【教学思路】
以生活中常见物质如水为例,说明物质存在三态。然后从宏观(体积和形状)角度分析不同状态时各有的特征。接着学生通过活动建立三态物质粒子模型,从微观粒子角度去理解物质三态,并能根据固体粒子的排列方式是否规则去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以冷水与热水相互接触为例,从生活经验可知冷热水的温度变化,并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分析水温变化的原因,引入热能、热量的概念,了解热量的单位。进而理解影响一定质量的物质热量变化的因素。在探索实践活动中,练习酒精灯的使用,并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引言:
自然界中物质可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变化时有什么特点?(引入主题: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
一、复习旧知,激发疑问,引入学习任务
【复习】教师在讲台上展示一块冰
1.举例说明物质存在三态如水、食用油等。
2.以水为例说明三态变化与温度变化等因素有关。
【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的三态变化这一性质是否有相同的规律呢?我们需要学习物质三态具有的特征。
二、新知展开,围绕任务,引导问题解决
(一)物质的三态
以冰以及教室中的物体如玻璃、空气、矿泉水为例进行分析。
【活动1】观察室内固体物质如粉笔、桌椅。
结论: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微观解释: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位置上(如图),
但并不静止而是不停地小范围振动。
拓展深化:尽管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有些固体中的粒子以整齐、有规则的方式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些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阅读教材:P106图3.2-2、3,了解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活动2】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
结论:液体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微观解释:构成液体的粒子紧密地排列着,可以自由移动(如图)。
【活动3】将等质量的有色气体分别充入两个不同体积的容器中
结论:气体具有弥散性,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且易改变。
微观解释: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满提供给它们的所有空间(如图)。
【归纳总结】试列表比较物质的三态特征。
【拓展应用】尝试画出冰、水、水蒸气的粒子模型。
【过渡】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温度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热与热量
【探索活动】
1.在小烧杯里装约1/3杯的热水,在大烧杯里装1/2杯的冷水,分别用温度计
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2.如图所示,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使小烧杯浮在水中,每过1min,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中。
时间/min 1 2 3 4 5
小烧杯里的水温/℃
大烧杯里的水温/℃
3.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
【实验分析】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的水中时,通过接触使温度高的热水放出能量而降低温度,温度低的冷水吸收能量而升高温度。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此时称热水与冷水达成热平衡。
【归纳结论】科学上将这种能量叫做热能,又称内能。内能的传递方向由高温处传向低温处。高温物体放出热能,低温物体吸收热能。
【新概念】热量:科学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是为纪念英国科学家焦耳(J.P.Joule)而命名的。更大的单位是千焦(KJ).
【思考与讨论】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以水为例)
【归纳结论】1.物体的质量;2.温度的变化量。即: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概念辨析】区分温度、热(内)能、热量三个概念。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反映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
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它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
内能是物体的一个能量状态,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量,是一个状态量。
(三)酒精灯的使用
阅读P108-109相关内容,练习酒精灯使用规范。
1.正确方式点燃与熄灭酒精灯。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
2.认识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内焰和焰心。
3.在酒精灯各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用外焰加热,物体在外焰处温度升高最快。
4.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少量液体。点燃酒精灯,将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 1/3处,并将试管口朝上,倾斜大约45°放置于外焰加热。
5.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集中加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三、总结归纳,理清概念,落实课堂任务
(一)基础知识:
1.说说物质三态具有哪些特征,请从物质的体积、形状及粒子角度进行描述。
2.固体可以分为哪两类?分类标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3.什么是热能 什么是热量?试比较温度、热能和热量三个概念。
4.说说如何规范使用酒精灯及注意事项。
(二)随堂任务:
例1.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液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固态
【答案】A
【解析】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约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
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约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
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约束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特点相似。
例2.关于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量是温度的改变量 B.热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多少
C.热水比冷水含的热量多 D.热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
【答案】D
【解析】热量是一过程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不是温度的该变量,描述它的术语是“吸收”和“放出”,不能说“含有”“具有”,故D正确,
例3.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没有内能
B.冰熔化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增加
C.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D.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答案】B
【解析】(1)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
(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
(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热传递过程中才能谈热量,物体在一种状态下不能谈热量。
例4.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科技小组 同学对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的高低进行了如下探究:①点燃酒精灯,仔细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
②取出一根小木棒,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片刻后取出;
③观察小木棒的变化(如图乙所示);④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
(1)图甲所示是两位同学点燃与熄灭酒精灯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
(2)第③步观察到小木棒外焰灼烧部分颜色最深,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的温度最高。
【答案】B 外焰
【解析】
(1)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或造成酒精失火,熄灭酒精灯时,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用灯帽盖灭,所以两位同学点燃与熄灭酒精灯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B,故填B。
(2)小木棒外焰灼烧部分颜色最深,该部分接触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说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的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板书设计】
【课后任务】
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
2.查阅关于焦耳的科学史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2节 物态变化(第1课时)同步作业(教师版)
——物质的三态、热和热量
1.科学实验要操作规范、保障安全。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2.下列物质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形状的是(  )
A.玻璃 B.空气 C.水 D.手机
【答案】C
3.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后达到热平衡,此时具有相同的( )
A.密度 B.温度 C.体积 D.热量
【答案】B
4.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变成了新的分子 B.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分子间的空隙大小发生了变化
【答案】D
5.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分子运动加快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水分子数目增多了 D.水分子没有变成其它分子
【答案】C
6.如图所示,液体注进不同的玻璃杯中,具有不同的形状,说明液体具有(  )
A.固定的形状 B.固定的体积
C.不定的形状 D.不定的体积
【答案】C
7.关于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量是温度的改变量 B.热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多少
C.热水比冷水含的热量多 D.热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
【答案】D
8.下列固体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A.玻璃 B.石蜡 C.松香 D.食盐
【答案】D
【解析】玻璃、石蜡和松香在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食盐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
9.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
C.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D.分子总数增加
【答案】B
【解析】液氧是由氧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液氧汽化成氧气,氧分子间的空隙增大,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分子个数也没有发生变化。
10.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答案】C
11.如图所示,用一个卡通小人代表一个分子,建立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微观模型。
(1)图乙模型代表液体,则图甲模型代表 体,图丙模型代表 体(选填
“气”“液”或“固”)。
(2)物质密度与其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理
由是 。
(3)用卡通小人的微观模型,解释“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 。
【答案】(1)固;气;(2)有关;内部粒子排列越紧密,物质的密度越大;
(3)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能自由地在所处空间到处运动,充满所能到达的全部空间。
【解析】
(1)由示意图可知:甲物质分子间隙较小,排列紧密,为固体,乙物质分子间隙较大,为液体,丙物质分子间隙最大,为气体;
(2)已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密度关系是ρ甲>ρ乙>ρ丙,说明物质的密度与其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有关,并且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越大,间隙越小,物质密度越大;
(3)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原因: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能自由地在所处空间到处运动,充满所能到达的全部空间。
12.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I)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
(1)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火焰的 温度最高。
(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 记录如下。
火焰层 平均温度/℃
乙 丙
焰心 432 598
内焰 666 783
外焰 520 667
(2)乙和丙同学记录结果的方法是 。
(3)由上表得出结论: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结合定量研究结论,
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
(Ⅲ)交流反思: 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 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
(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即可) 。
【答案】外焰 表格记录法 内焰 a 酒精浓度/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灯芯的粗细或空气的流动等(合理即可)
【解析】
(1)在实验中,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这说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2)乙和丙同学记录结果的方法是表格记录法;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使用酒精灯加热时,实际上内焰温度最高。为防止因试管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试管炸裂,加热时试管应倾斜45°角,符合的只有a;
(4)属于实验误差分析,可以从从酒精自身原因;酒精灯的构造,灯芯的长短等角度找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2节 物态变化(第1课时)同步作业(学生版)
——物质的三态、热和热量
1.科学实验要操作规范、保障安全。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下列物质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形状的是(  )
A.玻璃 B.空气 C.水 D.手机
3.甲、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后达到热平衡,此时具有相同的( )
A.密度 B.温度 C.体积 D.热量
4.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变成了新的分子 B.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分子间的空隙大小发生了变化
5.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分子运动加快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水分子数目增多了 D.水分子没有变成其它分子
6.如图所示,液体注进不同的玻璃杯中,具有不同的形状,说明液体具有(  )
A.固定的形状 B.固定的体积
C.不定的形状 D.不定的体积
7.关于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量是温度的改变量 B.热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多少
C.热水比冷水含的热量多 D.热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
8.下列固体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A.玻璃 B.石蜡 C.松香 D.食盐
9.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B.分子间的空隙增大
C.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D.分子总数增加
10.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11.如图所示,用一个卡通小人代表一个分子,建立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微观模型。
(1)图乙模型代表液体,则图甲模型代表 体,图丙模型代表 体(选填
“气”“液”或“固”)。
(2)物质密度与其内部粒子排列紧密程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理
由是 。
(3)用卡通小人的微观模型,解释“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 。
12.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I)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
(1)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火焰的 温度最高。
(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 记录如下。
火焰层 平均温度/℃
乙 丙
焰心 432 598
内焰 666 783
外焰 520 667
(2)乙和丙同学记录结果的方法是 。
(3)由上表得出结论: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结合定量研究结论,
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
(Ⅲ)交流反思: 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 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
(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即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第2节 物态变化
(第1课时)
——物质的三态、热和热量
/ 让教学更有效
引言:
自然界中物质可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什么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变化时有什么特点?(引入主题: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
【复习】
【复习】教师在讲台上展示一块冰
1.举例说明物质存在三态如水、食用油等。
2.以水为例说明三态变化与温度变化等因素有关。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引入学习任务
【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的三态变化这一性质是否有相同的规律呢?我们需要学习物质三态具有的特征。
(一)物质的三态
二、新知展开,围绕任务,引导问题解决
拓展深化:尽管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有些固体中的粒子以整齐、有规则的方式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些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活动1】观察室内固体物质如粉笔、桌椅。
结论: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微观解释: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位置上(如图),
但并不静止而是不停地小范围振动。
以冰以及教室中的物体如玻璃、空气、矿泉水为例进行分析。
阅读教材:P106图3.2---2、3,了解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活动2】将100毫升的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
现象:水的形状与容器形状相同。
结论:液体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微观解释:构成液体的粒子紧密地排列着,可以自由移动(如图)。
【活动3】将等质量的有色气体分别充入两个不同体积的容器中
现象:有色气体充满整个容器。
结论:气体具有弥散性,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且易改变。
微观解释:
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满提供给它们的所有空间(如图)。
【归纳总结】试列表比较物质的三态特征。
【拓展应用】尝试画出冰、水、水蒸气的粒子模型。
固态 液态 气态
体积
形状
粒子运动状况
【过渡】
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温度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热与热量
【探索活动】
1. 在小烧杯里装约1/3杯的热水,在大烧杯里装1/2杯的冷水,分别用温度计测出热
水和冷水的温度。
2. 如图所示,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使小烧杯浮在水中,每过1min,分别测出两个
烧杯中的水温,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中。
3.分析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实验现象】
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
【实验分析】
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的水中时,通过接触使温度高的热水放出能量而降低温
度,温度低的冷水吸收能量而升高温度。最后两者的温度相等,此时称热水与冷水
达成热平衡。
热量:科学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是为纪念英国科学家焦耳(J.P.Joule)而命名的。更大的单位是千焦(KJ).
【概念引入】
科学上将这种能量叫做热能,又称内能。内能的传递方向由高温处传向低温处。高温物体放出热能,低温物体吸收热能。
【思考与讨论1】
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以水为例)
1.物体的质量;
2.温度的变化量。
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思考与讨论2】概念辨析:区分温度、热(内)能、热量三个概念。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反映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
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它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
内能是物体的一个能量状态,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量,是一个状态量。
(三)酒精灯的使用
1.正确方式点燃与熄灭酒精灯。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
2.认识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内焰和焰心。
3.在酒精灯各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用外焰加热,
物体在外焰处温度升高最快。
阅读P108-109相关内容,练习酒精灯使用规范。
4.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少量液体。点燃酒精灯,将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 1/3处,
并将试管口朝上,倾斜大约45°放置于外焰加热。
5.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集中加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三、总结归纳,理清概念,落实课堂任务
(一)基础知识:
1.说说物质三态具有哪些特征,请从物质的体积、形状及粒子角度进行描述。
2.固体可以分为哪两类?分类标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3.什么是热能 什么是热量?试比较温度、热能和热量三个概念。
4.说说如何规范使用酒精灯及注意事项。
(二)随堂任务:
例1 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的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液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固态
【答案】A
【解析】甲图中分子间的距离略大,约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小,约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态分子的特点相似;丙图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约束力几乎没有,分子的位置极度散乱,和气态分子特点相似。
例2.关于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量是温度的改变量 B.热量是物体具有的能量多少
C.热水比冷水含的热量多 D.热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
【答案】D
【解析】热量是一过程量,是热传递中能量的转移量,不是温度的该变量,描述它的术语是“吸收”和“放出”,不能说“含有”“具有”,故D正确,
例3. 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没有内能
B.冰熔化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增加
C.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D.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答案】B
【解析】
(1)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
(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
(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热传递过程中才能谈热量,
物体在一种状态下不能谈热量。
例4. 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科技小组 同学对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
的高低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点燃酒精灯,仔细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
②取出一根小木棒,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片刻后取出;
③观察小木棒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④熄灭酒精灯,整理器材。
(1)图甲所示是两位同学点燃与熄灭酒精灯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
(2)第③步观察到小木棒外焰灼烧部分颜色最深,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的温度最高。
【答案】B 外焰
【板书设计】
第2节 物态变化(第1课时)

【课后任务】
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
2.查阅关于科学家焦耳的科学史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