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生物下册新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光合作用》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黄帝内经》里针对饮食养生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体现了绿色植物( )A.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氧气 B.能调节气候,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C.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无机盐 D.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能量2.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生物圈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B.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C.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D.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3.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小组展开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前甲、乙两装置都不需要暗处理B.乙装置中叶片脱色后用碘液染色变为蓝色C.实验中探究的变量是氢氧化钠溶液D.两个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4.如图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将两装置中的植物进行暗处理B.两装置中所选用的塑料袋应该是透明的C.剪下光照数小时的叶片,酒精隔水加热D.漂洗后滴加碘液,乙装置的叶片不变蓝5.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重要生理活动,下列关于农业生产措施与生物学原理的对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中耕松土——促进农作物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C.移栽后遮阳——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D.合理施肥——为植物生长提供需要的有机物6.《齐民要术》记载:种植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即根据当地的“风向”选好“行向”,注意行距,以利于空气流通)。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便于氧气释放,降低有机物的消耗B.通过透光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C.合理的行距,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D.通风有利于补充光合作用的原料7.6月毕业季,某校校友为母校敬赠树木绿化校园,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以下是对这些措施的分析,请指出其中不正确的说法( )A.对移栽后的树木进行“打针输液”是有效的。根据希望“输液”所达到部位,“针头”分别插入树木的木质部或者韧皮部。B.在移栽时尽量带土,主要是为了保护根系,特别是根毛,减少移栽损伤。C.对移栽后的树木进行适当去叶,主要是为了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D.移栽后对新栽树木进行遮阳处理,主要目的是降低光合作用。8.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黑藻的光合作用。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前需对黑藻进行暗处理B.试管中气泡数量可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强度C.试管中收集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本实验可以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9.如图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为①③④②B.③中用黑纸片遮盖部分叶片的作用是形成对照C.①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D.④中小烧杯和大烧杯内的液体分别为清水和酒精10.曲线a表示某植物在25℃(其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时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a显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也持续增强B.M点出现曲线b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所致C.M点出现曲线b可能是光照强度增加所致D.M点出现曲线b可能是温度升高所致11.如图是生物小组利用长气球、注射器等材料制作的气孔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长气球模拟叶片的表皮细胞B.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推动注射器,气孔张开,模拟保卫细胞处于失水状态C.气孔的开闭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D.夜幕降临时,叶片大多数气孔呈图中所示状态12.如图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为①③④②B.①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C.③中用黑纸片遮盖部分叶片的作用是形成对照D.④中小烧杯和大烧杯内的液体分别为清水和酒精13.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菠菜叶片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②叶肉处细胞,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B.水能通过⑤叶脉中的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C.⑥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不能闭合D.叶片各部分的细胞各不相同,属于器官14.炎炎夏日,泉城人们喜欢去南部山区休闲娱乐。因为身处植被覆盖的山中,我们往往感觉很凉爽。关于这种自然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树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大树的蒸腾作用提高了空气湿度,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C.大树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散失到空气中,水变为水蒸气,吸收热量。D.大树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大量氧气,氧气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15.果农为了提高葡萄的果实品质,会在葡萄枝蔓上用刀横向将树皮呈双环状切开,并剥掉完整的一圈皮,一段时间后植物仍然生长,但切口处可能会形成瘤状物,原因是葡萄树皮内的( )被切断,有机物在切口上方积累A.筛管 B.导管 C.花粉管 D.分生组织16.小秦和同学们来到一个现代化农场进行研学活动,农场实验田中的菜豆等植物郁郁青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小秦研究了菜豆和生菜的二氧化碳相对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增加,菜豆的光合作用持续增强B.要使两种植物都能正常生长,则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d点C.由图示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D.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若温度适度上升,不影响a、b点的位置二、实验探究题17.走近棉花小云家种植了许多棉花,于是小云和同学们对棉花进行了实验探究。【选种】(1)小云想看看有没有更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棉花品种,于是选取了三个品种的棉花种子各100粒,将种子均匀铺在用不同浓度盐溶液浸润的细沙上,并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定时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①实验中需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且保证种子的 具有活性。②培养时沙土要保持湿润,但要避免种子长时间完全浸泡在溶液中,以保证为种子萌发提供适量水分和 。③本实验以首先突破种皮的 的生长状况作为种子萌发的检测指标。(2)实验结束后统计并计算棉花种子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中的相对发芽指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与清水组相比,当盐溶液浓度不高时种子萌发情况越好。当盐溶液浓度为 %时,对三种棉花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且在不同盐溶液浓度下,品种 的种子耐盐情况最好。【产量】“棉花”并不是花,而是棉铃成熟开裂后绽出的棉纤维。棉花生长过程中,棉铃虫是常见害虫。农业生产中经常采取释放赤眼蜂破坏棉铃虫卵、翻耕深水灭蛹、减少羽化等方法降低棉铃虫害。(3)棉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它是由棉花叶片的 (细胞结构)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转变而来。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棉花产量高,这是因为: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 ;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 ,增加了有机物的积累。(4)棉铃虫的发育过程属于 发育。(5)棉花的果实称为棉铃,棉铃内有由 发育而来的种子。种皮上长有许多纤维细胞,呈絮状,这就是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棉纤维。棉花被誉为纺织业的“白金”。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的是细绒棉,而更为优质的长绒棉只适于在新疆种植。新疆是我国棉花的优势产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且棉花品级居全国首位。(6)长绒棉的纤维长、品质优,产量却远低于细绒棉。科研人员将同等株树的两种棉花同时种植在新疆某地,结果见下表。由此推测,长绒棉棉铃产量低与其 有关。品种 总棉铃数/万个·h 单棉铃产量/g 棉铃产量//kg·h细绒棉 137 5.56 7617.4长绒棉 154 3.05 4698.6(7)为找到长绒棉棉铃产量低的原因,进一步检测了两种棉的群体光合速率及每株棉的光合产物积累量,结果如甲、乙所示。①随着棉花的生长,两个品种棉花的有机物积累量都在不断增加。由于长绒棉的 高于细绒棉,因此,长绒棉有机物总量增加相对更多一些。②棉花生长过程中,有机物在不同器官中的积累有明显差别,且两种棉花变化趋势相似:即早期有机物主要积累在叶中,随着时间推移,棉铃中有机物的增多最明显。③综合以上分析,长绒棉棉铃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18.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所示:第一步:将整株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第二步:如图1所示,叶片甲不做任何处理,用黑卡纸对叶片乙做局部遮光处理,用装有固体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叶片丙包裹密封;第三步:将图1植株放置于阳光下4小时。再分别摘取叶片甲、乙、丙,按图2步骤进行检验。(1)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的目的是 。(2)图2中步骤a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将小烧杯置于水浴锅中加热,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3)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叶片 甲 乙 丙实验结果 变蓝色 见光部分:变蓝色 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不变蓝色由叶片甲和叶片丙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由叶片乙的见光部分与遮光部分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 是光合作用的条件。(4)根据本实验结果,生产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19.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步:将整株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第二步:如图1所示,用黑纸片对叶片乙做局部遮光处理;用装有固体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叶片丙包裹密封;叶片甲不做处理。第三步:将图1植株放置于阳光下3~4小时。再分别摘取叶片甲、乙、丙,按图2的步骤进行检验。(1)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 (填“光合”或“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2)图2中步骤a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将小烧杯置于水浴锅中加热,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3)实验结果:叶片 甲 乙 丙实验结果 变蓝色 见光部分:变蓝色 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不变蓝色由叶片甲和叶片丙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由叶片乙的见光部分与遮光部分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 是光合作用的条件。(4)根据实验结果,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答两点即可)。(5)植物在有光的时候进行 ,而呼吸作用时刻进行。20.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有关问题,李明选择一种盆栽的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无绿色,中间部分绿色)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2)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照射4~6小时,同时摘下叶片A、B,利用乙装置进行酒精隔水加热的脱色处理,最终叶片变成 色,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其中叶片A滴加碘液后变蓝的部分是 (填写“绿色部分”或“非绿色部分”),说明产生了 。(3)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在 内进行;叶片A绿色部分和叶片B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作为原料。(4)若将图1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固体氢氧化钠,则叶片A、B绿色部分的实验结果比较,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是 。(5)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是通过其体内的 运输的,运输水所需的动力来自叶片进行 所产生的拉力。(6)根据本实验的结论,写出一种提高大棚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七年级生物下册新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光合作用》课时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D D D A D A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C C A B17.(1) 胚 充足的空气 胚根(2) 0.2 C(3) 叶绿体 强 弱(4)完全变态(5)胚珠(6)单棉铃质量低(7) 群体光合速率 长绒棉合成的有机物分配到棉铃中的比例低于细绒棉18.(1)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2)叶绿素(3) 二氧化碳 光(4)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光照强度19.(1)呼吸(2)叶绿素(3) 二氧化碳 光(4)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增加光照时间(5)光合作用20.(1)消耗或转运叶片中原有的淀粉(2) 黄白 绿色部分 淀粉(3) 叶绿体 二氧化碳/CO2(4)光(5) 导管 蒸腾作用(6)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合理即可)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