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024-2025学年2024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同步课件(共50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024-2025学年2024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同步课件(共50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7.1.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不同环境中生物的图片,如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刺、热带雨林中的长臂猿、深海中的发光生物等,提问学生:“这些生物为什么能在各自独特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回顾上节课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强调生物在受到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普遍性
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适应环境的特征。以沙漠中的仙人掌为例,展示仙人掌的图片,讲解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茎肉质化,储存大量水分,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吸收水分,这些形态结构特征使仙人掌能够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再如,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地区,它具有厚厚的皮毛和大量的皮下脂肪,能够保暖,其白色的皮毛与周围的冰雪环境融为一体,有利于它隐藏自己和捕食猎物。
适应的相对性
以雷鸟为例,展示雷鸟在不同季节的羽毛颜色变化图片,讲解雷鸟在冬季羽毛为白色,与雪地环境一致,有利于躲避天敌;而在夏季,雷鸟的羽毛变为棕褐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但如果冬季降雪延迟,雷鸟白色的羽毛在没有积雪的环境中反而会使其更容易被天敌发现,这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原有的适应特征可能不再适应新的环境,生物需要不断进化或改变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形态结构适应:除了上述仙人掌和北极熊的例子,还可以介绍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鱼的身体呈梭形,体表有黏液,用鳃呼吸,这些形态结构特征使鱼能够适应水生环境。
生理适应:讲解一些动物在冬季会进入冬眠状态,如青蛙、蛇等,这是它们对低温环境的一种生理适应。在冬眠期间,动物的新陈代谢速率降低,减少能量消耗,以度过食物短缺和寒冷的冬季。植物也有生理适应现象,如有些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会关闭气孔,减少水分散失,同时积累脯氨酸等物质,提高细胞的渗透压,增强抗旱能力。
行为适应:以候鸟迁徙为例,展示候鸟迁徙的图片或视频,讲解许多鸟类在春秋季节会进行大规模的迁徙,这是它们对气候变化和食物资源分布变化的一种行为适应。鸟类通过迁徙,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此外,一些动物具有拟态和保护色等行为,如竹节虫的形态像竹子,枯叶蝶像一片枯叶,它们通过模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形态来保护自己,躲避天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影响
以绿色植物为例,讲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组成。同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湿度,促进了水循环。再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供植物吸收利用,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物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讲解森林中的树木为许多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森林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森林遭到破坏,许多生物会失去栖息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问题。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介绍人类作为生物的一员,对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如工业排放、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等,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成分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诸多影响。以人类过度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为例,讲解气候变暖会引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栖息地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威胁到许多生物的生存。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可以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如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
(三)小组讨论(10 分钟)
给出讨论话题,如 “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生物可能会如何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地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的方式,以及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途径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强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保护环境的行动,维护生态平衡。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选择一种生物,查阅资料,写一篇短文详细介绍其对环境的适应特征以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某种生物(如蚯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教学资源
展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图片、视频。
相关案例分析资料、实验数据等。
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验器材,如培养皿、蚯蚓、土壤等(用于实验探究)。
六、教学板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普遍性:生物普遍具有适应环境特征
相对性:适应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变化可能不适应
方式
形态结构适应(仙人掌、鸟类等)
生理适应(冬眠、植物抗旱等)
行为适应(候鸟迁徙、拟态等)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对物质和能量流动影响(绿色植物、微生物等)
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等)
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等,有积极和消极方面)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直观演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知识,但在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以及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复杂影响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更多实际案例或模拟环境变化的实验辅助教学。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方面,可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考试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身边事
北极熊、北极狐、企鹅等动物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而河马、非洲象、角马等动物却生活在炎热的环境中。如果把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一下,它们都不能很好地生活。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习目标
1.描述拟态、保护色和其他适应现象以及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渗透环保意识。
探究竟.资料分析
阅读下列文字,想一想,奇特的瓶子树有哪些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瓶子树原产南美洲的巴西。巴西北部的亚马孙流域,炎热多雨,为热带雨林区;南部和东部,一年之中旱季较长,土壤非常干燥,为稀疏草原带。处在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之间的地带,一年里既有雨季,又有旱季,只是雨季较短。瓶子树就生活在这个中间地带。它在旱季落叶,在雨季萌出少量的新叶;它的根系特别发达,在雨季到来以后,大量地吸收水分,一般一棵大树可以贮存2t之多,犹如一座绿色的水塔。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大量水分;树干好像瓶子,能贮藏大量的水分,以适应干旱的季节。
沙漠中的骆驼
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毛又密又厚,腿很长,足垫很厚,具有驼峰,鼻粘膜很特别,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0.7度时才会出汗。
沙漠中的骆驼刺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上部分非常的矮小,地下部分非常发达,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南极的海豹
海豹胸部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
思考讨论
1.根据我们对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环境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适应具有普遍性。
游戏——《找动物》
枯叶蝶
竹节虫
叶尾壁虎
兰花螳螂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
拟态
枯叶螳螂像干枯的树叶
尺蠖拟态像树枝
背部是青黑色,腹部是白色
草地上的蚱蜢是绿色的
土地上的蝗虫是褐色的
草地上的青蛙背部为绿色
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适应栖息环境,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这就是保护色。
保护色
警戒色
对捕食者往往有信号及警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动物见后避而远之-----用于警告
思考讨论
2.拟态和保护色有什么区别
答:拟态是一种生物模拟另外一种生物,强调形态和体色都与另外一种生物相似。
保护色主要是生物模拟周围的环境,主要是体色与整体环境相似而使其不易被天敌发现。
拟态和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它有利于生物保护自己、逃避敌害。
3.雷鸟的羽毛在春夏是有横斑的灰褐色,与周围苔原的颜色一致,冬季羽毛就会变成白色,与雪地颜色一致。这是保护色还是拟态?
春夏的雷鸟 冬季的雷鸟
保护色
思考讨论
4.如果有一年,冬季来临,却没有下雪,周围还是苔原的颜色,但雷鸟的羽毛仍然会变成白色。同学们想一想,这种适应性还存在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不存在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思考讨论
适应具有相对性。
测量不同植被下环境的湿度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竟 实验
【实验目的】
测量不同植被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认识生物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用具】
干湿计,手表,伞或其他遮阳物。
【方法步骤】
1.各小组预先考查好测量地点,包括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或_________。熟悉去测量点的路线。
裸地
草地
灌木丛
树林
2.各组分别于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对测量点进行实测,要防止阳光直射干湿计。将数据填入下表。
上午
中午
下午
裸地 草地 灌木丛 时间
温度
湿度
3.测量结束后,分别在两张坐标图上把三个测量点观测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绘成曲线。
实验注意事项:(1)所选测量地点不要距离太远,要尽量同时测量。(2)每个测量点要测三次。一般可安排上午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每次测量又要测3次,取平均值。(3)测草地、灌木丛的温度和湿度时,应把干湿计放入草丛和灌木丛里。
    早晨 中午 晚上
裸地 第一次 48% 17% 49%
第二次 42% 14% 47%
第三次 44% 17% 38%
平均值 41.30% 16.00% 44.70%
草地 第一次 52% 20% 60%
第二次 51% 38% 64%
第三次 60% 33% 70%
平均值 54.30% 30.30% 64.70%
灌木丛 第一次 62% 41% 76%
第二次 60% 40% 80%
第三次 56% 31% 78%
平均值 59.30% 39.00% 78.00%
34.00%
49.77%
58.77%
4.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灌木丛中的湿度最大、温度最低
生物的生活对环境有影响
1.为什么每个观测点要在上午、中午、下午测量三次,每一次又要取三个数据的平均值?
2.怎样测量才能使测得的数值更准确?
答: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答:可以增加测量的次数(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思考讨论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蝗虫啃食庄稼。
人类工业生产排放废气。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蜣螂(屎壳郎)
1星题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雷鸟的足部完全被羽,甚至趾底也生有羽毛,有利于其冬
季行走于冰雪上。这体现了( )
C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2.情境题 生活在雪地中的老鼠毛色为白色,有利于它躲避敌
害。但如果降雪推迟,则白色毛会成为不利的变异,这体现
了( )
D
A.适应的普遍性 B.生存在于竞争
C.适应的多样性 D.适应的相对性
3.[2024河北邯郸期中] 竹节虫很像一根枯树枝,栖息在树枝
上时能够避开天敌,这种适应方式是( )
A
A.拟态 B.警戒色 C.保护色 D.以上都不对
4.熊童子是一种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适宜生长在干旱环境
中,其叶片肥厚,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以减少水分的
散失。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B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和环境相互影响
5.河北的冬天,垂柳树叶落尽,而松树依然葱绿。这种现象
体现了( )
C
A.垂柳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比垂柳更高等
C.垂柳和松树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垂柳和松树存在着竞争关系
知识点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2023海南中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的绿色
植物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这体现了
( )
A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7.西西发现下过雨的第二天,草地上有很多小土堆,调查发
现是蚯蚓把下面的泥土翻出了地面,蚯蚓具有疏松土壤的作
用,这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8.自然界中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
境,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
A.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B.万物生长靠太阳
C.花到岭南无月令 D.北雁南飞
9.某小组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得到
如下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裸地 草坪 灌木丛
空气湿度平均值
A.实验中裸地是对照组
B.实验中灌木丛是对照组
C.该实验变量是空气湿度
D.裸地应适量洒水后再测量,免得数据偏小

解析: 裸地上没有植物,因此作为对照。由题干信息
可知,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因此实
验变量是不同的植被。裸地洒水后再测量,会造成实验结果
不准确。
2星题 提升能力
10.巴林左旗境内数万亩锦鸡儿锁住沙龙,蔚为壮观。锦鸡儿
根系庞大,不怕沙埋,还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是荒漠草
原地区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从中能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
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既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11.[2024四川乐山中考] 如图是一种枯叶蝶,其形态、颜色
都与周围落叶基本一致,使它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增加
了生存机会。下列体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句子中,与此现象
相同的是( )
C
A.柳杉吸收有毒气体 B.森林提高空气湿度
C.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蚯蚓活动疏松土壤
12.[2023山东泰安中考] 如图所示,同种树在同一地区单独
生长和成群生长时形态呈现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B.乙中成群生长的树与树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影响甲、乙树形态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
是阳光等
D.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解析: 甲、乙树属同种树,形态呈现
差异是由于单独生长和成群生长造成的,即
差异是由环境因素影响引起的,遗传物质没
有改变,A错误。
13.[2024河北保定三模]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有收无收在于水”体现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骆驼刺能生长在沙漠中,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
C.油松的叶呈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D.“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
14.学科素养 生命观念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说法错
误的是(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可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干旱的陆地
环境
B.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用
孢子生殖
C.蜥蜴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卵外有坚韧的卵壳,适应陆地
环境
D.许多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利于躲避敌
害与捕食猎物

3星题 发展素养
15.创新题 桃蚜是多种植物的害虫。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昆
虫化学信息素——反法尼烯 ,它能够吸引异色瓢
虫等多种桃蚜天敌。科研人员研究了 释放对桃蚜的生物
防治的影响。
(1)桃蚜寄生的枝条上常有黑毛蚁。黑毛蚁喜欢取食桃蚜产生
的蜜露作为自身糖分的来源,同时能够驱赶桃蚜的天敌,防
止桃蚜被捕食。由此推测,二者的关系是___。
B
A.捕食 B.共生 C.竞争 D.寄生
(2)科研人员将异色瓢虫分别接入进行了
不同处理的菠菜植株上,每株菠菜上均
有等量的桃蚜和黑毛蚁。在异色瓢虫接
入后,记录1小时内的实验结果。
①据图可知,该实验的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有无释放以及的处理时间
②科研人员应在异色瓢虫接入菠菜前对其进行__________,
从而保证异色瓢虫具备取食需求,增强实验效果。
饥饿处理
③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为更好地促进生
物防治效果,建议使用 的时机是
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甲、乙两图
的实验结果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异色瓢虫接入前5天
由图可知,异色瓢虫接入前5天释放,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量最多,而被黑毛蚁驱赶的次数最少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具有普遍性
拟态:竹节虫
保护色:蝗虫
适应具有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警戒色
蚯蚓、蝗虫、蜣螂等
小结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