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节 染色体变异分层练习一、单选题1.野生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眼变成棒眼和超棒眼,是由于某个染色体中发生了如下图所示变化(a、b、c表示该染色体中的不同片段)。棒眼和超棒眼的变异类型属于A.基因突变 B.染色体数目变异C.基因重组 D.染色体结构变异2.如图是果蝇卷翅的形成与染色体变异关系示意图,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 )A.缺失 B.重复 C.倒位 D.易位3.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体西瓜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所得种子发育成的植株是 ( )A.单倍体 B.二倍体 C.三倍体 D.四倍体4.人类的7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发生下图所示的变异示时会引起家族性智力低下,图示的这种变异属于( )A.交叉互换 B.基因重组C.染色体易位 D.染色体缺失5.某昆虫的缺刻翅是染色体结构改变引起的,如下图所示。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属于( )A.缺失 B.重复 C.易位(移接) D.倒位(颠倒)6.果蝇的残翅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导致的(如图所示),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是( )A.片段缺失 B.片段增添 C.片段移接 D.位置颠倒7.银杏是雌雄异株植物,起源于中国,后引入欧洲,园艺学家通过不断实验和选育,成功培育出多个银杏新品种。银杏果又称白果,具有一定的毒性。下列关于银杏培育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工杂交可以大大提高银杏树的繁殖速率,该过程中需要去雄→套袋→传粉→再套袋B.在银杏幼苗期适当滴加秋水仙素可以快速得到纯合植株,从而有效缩短银杏育种周期C.利用基因工程将其他物种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转入银杏中,其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D.为降低白果毒性,可通过单倍体育种、β射线定向诱导等方法,培育出低毒的银杏果8.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体,体细胞含有32条染色体(2n=32);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n=16),雄蜂可通过一种特殊的减数分裂方式形成精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6个DNA分子B.蜜蜂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6条染色体C.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着丝粒会发生一分为二的现象D.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二、非选择题9.某雄性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HhXBY,图1是该动物某器官内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2是测定的该动物体内①~⑦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细胞分裂时期是 ,其染色体、核DNA数量和姐妹染色单体数量分别是 ,与图2中 (填序号)细胞相同。(2)图1细胞中的基因h可能是 的结果,该细胞继续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为 。(3)图2中,一定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 ,正在进行DNA复制的细胞有 ,可能会出现四分体的细胞是 (均填序号)。(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图3所示。若在形成图2中细胞⑦的过程中,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和性染色体的情况下,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是 ,该变异类型属于 。1.蜜蜂中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雌蜂幼虫进食花蜜、花粉后发育为工蜂,进食蜂王浆后发育为蜂王,而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研究发现,降低DNA甲基化水平可以使进食花蜜、花粉的雌蜂幼虫发育为蜂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雌蜂相比,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蜂属于染色体变异B.雌蜂幼虫进食花蜜、花粉或蜂王浆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C.蜂王体内DNA甲基化程度大于工蜂D.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或蜂王是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的结果2.费城染色体形成过程如图所示。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原癌基因ABL1移接至22号染色体,与BCR基因片段组合成融合基因BCR-ABL1。BCR-ABL1融合基因的过度表达产物可促进细胞增殖,诱发癌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导致的B.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C.BCR-ABL1融合基因的过度表达产物可以缩短细胞周期D.该变异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3.图1表示番茄植株(基因型为HhR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基因R、r分别控制合成蛋白R、蛋白r。研究发现,与蛋白r比较,诱变后的蛋白R氨基酸序列有两个变化位点如图2所示(字母代表氨基酸,数字表示氨基酸位置,箭头表示突变位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途径1选育基因型为hhrr的个体,需要对HhRr自交的后代进行多代筛选、自交B.途径2中用秋水仙素处理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可快速获取纯合的品种BC.途径3获得品种C的原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品种C一般茎秆粗壮果实较大D.途径4中r基因突变为R基因时,导致②处突变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4.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家蚕不耐热,夏季饲养时死亡率升高,产茧量下降。研究人员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了一只耐热(基因D控制)的雄蚕,同时发现D/d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出现异常(染色体如图所示),家蚕中至少有一条正常的Z染色体才能存活。下列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A.图示家蚕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基因中碱基的缺失B.该雄蚕与不耐热雌蚕杂交,若子代雌、雄比为1∶1,则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该雄蚕与不耐热雌蚕杂交,若子代雌、雄比为1∶2,则D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D.该雄蚕与不耐热雌蚕杂交,若只在雄蚕中出现耐热性状,则D基因位于异常的Z染色体上5.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中鲍文奎团队利用不同物种杂交培育出的八倍体小黑麦具有抗旱、抗病、抗寒、高产的特点,培育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育小黑麦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且无需使用黑麦与普通小麦年年制种B.一粒小麦与山羊草杂交能产生后代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操作①、②、③可使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 且两种处理的原理相同D.杂种二的体细胞中与普通小麦的花粉细胞中都不存在同源染色体1.水稻是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研发的三系杂交水稻,让“亩产千斤”“禾下乘凉”都已不是梦。三系杂交涉及细胞核中的可育基因(R)、不育基因(r),细胞质中的可育基因(N)、不育基因(S),只有基因型为S(rr)的植株表现为花粉不育,其余基因型的植株的花粉均可育。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细胞中与育性相关的基因型有 种。基因型为S(rr)的雄性不育系水稻与基因型为N(RR)的水稻杂交产生F1,F1自交后代花粉可育与花粉不育的比例是 。科研人员发现S(rr)这种雄性不育性状个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又是雄性可育的,由此说明 。(2)采用雄性不育系进行杂交育种可省却对母本去雄的繁琐工序。由于雄性不育系不能通过自交来延续,现欲从与育性有关的三个品系水稻N(RR),S(RR),N(rr)中选取一个品系,通过和S(rr)杂交制备雄性不育系,则应该选择的父本和母本分别是 。科研人员将连锁的三个基因M、P和H(P是与花粉育性有关的基因,H为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与Ti质粒连接,转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细胞中,获得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荧光植株占一半,据此推测M、P基因在育种过程中的功能为 。(3)有研究表明:水稻叶片披垂度随叶片卷曲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叶片一定程度的卷曲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已知水稻正常叶(A)对卷曲叶(a)为不完全显性,显性纯合子表现为正常叶,隐性纯合子表现为卷曲叶,杂合子表现为半卷曲叶。某半卷曲叶水稻种子(Aa)经射线照射后出现半卷曲叶(Aaa)突变体的三种可能情况如图所示。为探究该突变体类型,试写出简单的实验方案: ,若此突变体为③,则子代的表型和比例为 。2 / 6第2节 染色体变异分层练习一、单选题1.野生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眼变成棒眼和超棒眼,是由于某个染色体中发生了如下图所示变化(a、b、c表示该染色体中的不同片段)。棒眼和超棒眼的变异类型属于A.基因突变 B.染色体数目变异C.基因重组 D.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D【分析】可遗传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结合图示可知,棒眼是染色体b片段重复一次,超棒眼是染色体b片段重复两次,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故选D。2.如图是果蝇卷翅的形成与染色体变异关系示意图,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 )A.缺失 B.重复 C.倒位 D.易位【答案】C【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分析图示可知,正常翅的该染色体片段的顺序为a、b、c、d、e、f,残翅的对应染色体片段的顺序为a、e、d、c、b、f,b、c、d、e片段的位置出现了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C正确,ABD错误。故选C。3.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体西瓜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所得种子发育成的植株是 ( )A.单倍体 B.二倍体 C.三倍体 D.四倍体【答案】C【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物,如人、果蝇、玉米等。3、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详解】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体西瓜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因此长出的植株为三倍体,C正确。故选C。4.人类的7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发生下图所示的变异示时会引起家族性智力低下,图示的这种变异属于( )A.交叉互换 B.基因重组C.染色体易位 D.染色体缺失【答案】C【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变异(缺失);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重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易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也可引起变异(倒位)。【详解】由题意和题图可知,人类的7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交换,而7号染色体和9号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因此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易位,C正确,ABD错误。故选C。5.某昆虫的缺刻翅是染色体结构改变引起的,如下图所示。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属于( )A.缺失 B.重复 C.易位(移接) D.倒位(颠倒)【答案】A【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片段缺失和重复是一条染色体上某一片段减少或增加,易位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某一片段,倒位是一条染色体上染色体某片段旋转180℃,使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详解】分析变异前的染色体和变异后的染色体可知,变异后的染色体缺少了3和5之间的阴影片段4,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即BCD错误,A正确。故选A。6.果蝇的残翅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导致的(如图所示),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是( )A.片段缺失 B.片段增添 C.片段移接 D.位置颠倒【答案】A【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分析图示可知,正常翅的该染色体上含有a、b、c、d、e、f,残翅的对应染色体上含有a、c、d、e、f,则残翅b缺失,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正确,BCD错误。故选A。7.银杏是雌雄异株植物,起源于中国,后引入欧洲,园艺学家通过不断实验和选育,成功培育出多个银杏新品种。银杏果又称白果,具有一定的毒性。下列关于银杏培育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工杂交可以大大提高银杏树的繁殖速率,该过程中需要去雄→套袋→传粉→再套袋B.在银杏幼苗期适当滴加秋水仙素可以快速得到纯合植株,从而有效缩短银杏育种周期C.利用基因工程将其他物种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转入银杏中,其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D.为降低白果毒性,可通过单倍体育种、β射线定向诱导等方法,培育出低毒的银杏果【答案】C【分析】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详解】A、银杏雌雄异株,不需要去雄,A错误;B、银杏本身如果是杂合,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后依然是杂合,并不能快速得到纯合植株,B错误;C、基因工程利用的原理就是广义的基因重组,C正确;D、变异是不定向的,无法定向诱导,D错误。故选C。8.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体,体细胞含有32条染色体(2n=32);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n=16),雄蜂可通过一种特殊的减数分裂方式形成精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6个DNA分子B.蜜蜂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6条染色体C.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着丝粒会发生一分为二的现象D.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精子【答案】A【分析】由题意和题图可知,雄蜂精子的形成过程是: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16条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内,该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精子细胞,另一个细胞退化消失;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没有染色体,退化消失。【详解】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DNA已经完成复制,含有32个核DNA分子,A错误;B、一个染色体组是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的,蜜蜂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16条染色体,B正确;C、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C正确;D、由题图可知,雄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只产生一个精子,因此如果没有基因突变,雄蜂产生的精子相同,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某雄性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HhXBY,图1是该动物某器官内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2是测定的该动物体内①~⑦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细胞分裂时期是 ,其染色体、核DNA数量和姐妹染色单体数量分别是 ,与图2中 (填序号)细胞相同。(2)图1细胞中的基因h可能是 的结果,该细胞继续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为 。(3)图2中,一定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 ,正在进行DNA复制的细胞有 ,可能会出现四分体的细胞是 (均填序号)。(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图3所示。若在形成图2中细胞⑦的过程中,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和性染色体的情况下,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是 ,该变异类型属于 。【答案】(1) 减数分裂Ⅱ前期 4、8、8 ②(2) 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HXB和hXB(3) ①③⑦ ④⑤ ⑥(4) Hh或HHh或h 染色体结构变异【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1)由图可得该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大小形态都不同),而且染色体着丝粒未分裂,染色体排列混乱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其染色体、核DNA数量和姐妹染色单体数量分别是4、8、8。此细胞中染色体数量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核DNA数量和体细胞相同,所以与图2的②对应。(2)图1细胞基因型为HhXBXB,该细胞中染色体含有H也有h,说明h可能来自基因突变或者在减数分裂Ⅰ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即基因重组。该细胞继续分裂形成子细胞的基因型为HXB和hXB。(3)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染色体数目等于核DNA数目即①③⑦,正在DNA复制的细胞核DNA数目处在2n和4n之间即④⑤,可能出现四分体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或中期),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的相同,核DNA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即⑥。(4)根据题意可知,染色体桥可能导致基因重复分配到一个子细胞中,所以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出现染色体桥,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Hh或HHh或h,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1.蜜蜂中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雌蜂幼虫进食花蜜、花粉后发育为工蜂,进食蜂王浆后发育为蜂王,而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研究发现,降低DNA甲基化水平可以使进食花蜜、花粉的雌蜂幼虫发育为蜂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雌蜂相比,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蜂属于染色体变异B.雌蜂幼虫进食花蜜、花粉或蜂王浆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C.蜂王体内DNA甲基化程度大于工蜂D.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或蜂王是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的结果【答案】C【分析】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说明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数目决定的。【详解】A、与雌蜂相比,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成的雄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B、幼虫进食花蜜、花粉或蜂王浆不会改变其基因的碱基序列,B正确;C、降低DNA甲基化水平可以使进食花蜜、花粉的幼虫发育为蜂王,因此蜂王体内DNA甲基化水平低,C错误;D、幼虫发育成工蜂或蜂王过程中,碱基序列没有改变而性状发生改变,属于表观遗传,是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C。2.费城染色体形成过程如图所示。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原癌基因ABL1移接至22号染色体,与BCR基因片段组合成融合基因BCR-ABL1。BCR-ABL1融合基因的过度表达产物可促进细胞增殖,诱发癌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导致的B.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C.BCR-ABL1融合基因的过度表达产物可以缩短细胞周期D.该变异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答案】A【分析】分析题文描述与题图: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原癌基因ABL1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22号染色体上,导致费城染色体的形成,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与费城染色体同时形成的BCR-ABL1融合基因的过度表达产物可启动细胞增殖,诱发癌变。【详解】A、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原癌基因ABL1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22号染色体上导致的,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B、费城染色体的形成表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B正确;C、BCR-ABL1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启动细胞增殖,诱发癌变,说明该表达产物能够缩短细胞周期,C正确;D、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说明该病可以遗传;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D正确。故选A。3.图1表示番茄植株(基因型为HhR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基因R、r分别控制合成蛋白R、蛋白r。研究发现,与蛋白r比较,诱变后的蛋白R氨基酸序列有两个变化位点如图2所示(字母代表氨基酸,数字表示氨基酸位置,箭头表示突变位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途径1选育基因型为hhrr的个体,需要对HhRr自交的后代进行多代筛选、自交B.途径2中用秋水仙素处理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可快速获取纯合的品种BC.途径3获得品种C的原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品种C一般茎秆粗壮果实较大D.途径4中r基因突变为R基因时,导致②处突变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答案】B【分析】分析图1:途径1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品种A;途径2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通过单倍体育种的方式获得品种B;途径3是将体细胞组织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四倍体植株,属于多倍体育种;途径4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了诱变育种。【详解】A、据图可知,途径1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品种A,途径1选育的基因型为hhrr个体是双隐个体,可以直接从HhRr自交的后代筛选出即可,A错误;B、 途径2中用秋水仙素处理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由于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获得纯合的二倍体植株,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取纯合的品种B,B正确;C、途径3是将体细胞组织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四倍体植株,属于多倍体育种,其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多倍体植株一般茎秆粗壮、果实较大、营养物质含量增加,这是多倍体育种的特点,C错误;D、据图2可知,途径4中r基因突变为R基因时,②处之后氨基酸的序列都发生了改变,导致②处突变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或者缺失,D错误。故选B。4.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家蚕不耐热,夏季饲养时死亡率升高,产茧量下降。研究人员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了一只耐热(基因D控制)的雄蚕,同时发现D/d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出现异常(染色体如图所示),家蚕中至少有一条正常的Z染色体才能存活。下列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A.图示家蚕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基因中碱基的缺失B.该雄蚕与不耐热雌蚕杂交,若子代雌、雄比为1∶1,则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该雄蚕与不耐热雌蚕杂交,若子代雌、雄比为1∶2,则D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D.该雄蚕与不耐热雌蚕杂交,若只在雄蚕中出现耐热性状,则D基因位于异常的Z染色体上【答案】A【分析】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ZZ,雄性产生含有Z的生殖细胞,雌性产生的生殖细胞有两种,含有Z、含有W,比例是1:1。【详解】A、图示家蚕异常染色体缺失了一段,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片段的缺失,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D基因,属于基因突变,但不一定是碱基的缺失,A错误;B、如果用雄蚕与不耐热雌蚕杂交,由题意知家蚕中至少有一条正常的Z染色体才能存活,所以若染色体缺失位于性染色体会出现致死,如果后代雌、雄比例为1∶1,则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CD、若D/d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该雄蚕与不耐热雌蚕杂交后代中ZDW或ZdW死亡,故雌、雄比为1:2,若只在雄蚕中出现耐热性状,则D基因位于异常的Z染色体上,CD正确。故选A。5.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中鲍文奎团队利用不同物种杂交培育出的八倍体小黑麦具有抗旱、抗病、抗寒、高产的特点,培育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育小黑麦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且无需使用黑麦与普通小麦年年制种B.一粒小麦与山羊草杂交能产生后代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操作①、②、③可使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 且两种处理的原理相同D.杂种二的体细胞中与普通小麦的花粉细胞中都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答案】B【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都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加倍。【详解】A、 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过程涉及染色体加倍等染色体变异操作,并且培育出的八倍体小黑麦是可育的,不需要像杂种那样年年制种,A正确;B、 一粒小麦与山羊草杂交能产生后代,但后代是不育的,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操作①、②、③都是使染色体加倍的操作,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都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加倍,二者原理相同,C正确;D、 杂种二是由二粒小麦(4n = 28)和粗山羊草(2n = 14)杂交得到的,体内三个染色体组,来自两个物种,其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普通小麦的花粉细胞是经过减数分裂得到的,也无同源染色体,它们都不存在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B。1.水稻是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研发的三系杂交水稻,让“亩产千斤”“禾下乘凉”都已不是梦。三系杂交涉及细胞核中的可育基因(R)、不育基因(r),细胞质中的可育基因(N)、不育基因(S),只有基因型为S(rr)的植株表现为花粉不育,其余基因型的植株的花粉均可育。回答下列问题。(1)水稻细胞中与育性相关的基因型有 种。基因型为S(rr)的雄性不育系水稻与基因型为N(RR)的水稻杂交产生F1,F1自交后代花粉可育与花粉不育的比例是 。科研人员发现S(rr)这种雄性不育性状个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又是雄性可育的,由此说明 。(2)采用雄性不育系进行杂交育种可省却对母本去雄的繁琐工序。由于雄性不育系不能通过自交来延续,现欲从与育性有关的三个品系水稻N(RR),S(RR),N(rr)中选取一个品系,通过和S(rr)杂交制备雄性不育系,则应该选择的父本和母本分别是 。科研人员将连锁的三个基因M、P和H(P是与花粉育性有关的基因,H为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与Ti质粒连接,转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细胞中,获得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荧光植株占一半,据此推测M、P基因在育种过程中的功能为 。(3)有研究表明:水稻叶片披垂度随叶片卷曲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叶片一定程度的卷曲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已知水稻正常叶(A)对卷曲叶(a)为不完全显性,显性纯合子表现为正常叶,隐性纯合子表现为卷曲叶,杂合子表现为半卷曲叶。某半卷曲叶水稻种子(Aa)经射线照射后出现半卷曲叶(Aaa)突变体的三种可能情况如图所示。为探究该突变体类型,试写出简单的实验方案: ,若此突变体为③,则子代的表型和比例为 。【答案】(1) 6/六 3:1 表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 父本选择N(rr),母本选择S(rr) M基因可使rr品系恢复育性,P基因使花粉不育(3) 实验方案:用Aaa自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1【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1)三系杂交涉及细胞核中的可育基因(R)、不育基因(r),细胞质中的可育基因(N)、不育基因(S),则水稻细胞中与育性相关的基因型有3×2=6种,即N(RR)、N(Rr)、N(rr)、S(RR)、S(Rr)、S(rr);基因型为S(rr)的雄性不育系水稻与基因型为N(RR)的水稻杂交产生F1,基因型为S(rr)的植株表现为花粉不育,只能作母本,所以细胞只基因来自基因型为S(rr)的植株,则F1的基因为S(Rr),F1自交,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S(RR):S(Rr):S(rr)=1:2:1,所以F1自交后代花粉可育与花粉不育的比例是3:1;表型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这种雄性不育性状个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又是雄性可育的,由此说明表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若要通过杂交获得雄性不育系,应该选择父本提供r基因且自身雄性可育,母本提供S和r基因,所以父本可选N(rr),母本选择S(rr);科研人员将连锁的三个基因M、P和H(P是与花粉育性有关的基因,H为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与Ti质粒连接,转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细胞中,获得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荧光植株占一半,说明转基因植株是雄性可育,且后代含有H基因的个体占一半,据此推测,转来的基因使S(rr)恢复雄性可育,M、P基因在育种过程中的功能为:M基因可使rr品系恢复育性,P基因使花粉不育。(3) Aaa多了一个a基因,由于显性纯合子表现为正常叶,隐性纯合子表现为卷曲叶,杂合子表现为半卷曲叶,因此用Aaa自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突变体①产生的配子为Aa:A:aa;a=1:1:1:1,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11:4;突变体②产生的配子为A:aa:Aa:a=1:1:2:2,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6:9;突变体③产生的配子为A:aa=1:1,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1。所以实验结论为: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11:4,则为突变体①;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6:9,则为突变体②;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1,则为突变体③。2 /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2 基染色体变异(分层培优练)(原卷版).docx 5.2 基染色体变异(分层培优练)(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