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约含有104个氨基酸。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数目差异:鸡13个、狗11个、猕猴1个、黑猩猩0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生物之间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一定比基因序列差异更大B.细胞色素c氨基酸数目差异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C.分子生物学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D.细胞色素c中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序列对维持其功能的稳定性可能更重要2.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地质年代晚期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B.比较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说明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体型小到体型大,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D.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说明有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3.如图是部分桔梗目植物的分类图解,图中共同特征最多的两种植物是( )A.下田菊和风铃草 B.斑鸠菊和下田菊C.咸虾花和斑鸠菊 D.咸虾花和风铃草4.科研人员在对南京明故宫遗址附近的湖泊沉积物样品分析时,发现了水稻型花粉(直径≥38微米)的化石; 水稻成熟后落粒有利于水稻种群的繁殖但不利于收获,而不落粒则有利于水稻的收获但不利于种群的繁殖;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原始水稻在驯化过程中又有诸多性状发生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控制野生稻的所有基因构成了野生稻的基因组文库B.人工选择在水稻的人工驯化和改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水稻型花粉粒化石是研究水稻进化的最直接证据之一D.水稻从落粒到几乎不落粒的驯化,说明性状利与害的关系是相对的5.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他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B.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C.化石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D.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6.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以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B.河蚌身体柔软,用斧足呼吸,适于水中生活C.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所以长在潮湿的环境中D.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适应生活在干旱环境7.下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A.使用农药后,害虫产生变异B.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C.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D.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8.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共同由来和自然选择两大学说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学说是对共同由来学说进行修订和补充发展而来的B.古人类上肢骨的结构和黑猩猩相似有力地支持了共同由来学说C.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都是自然选择9.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的喙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并且观察到它们分别取食不Ⅰ类型的食物(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喙的形态 凿状 尖而长 粗而尖 细而长取食类型 取食果实 取食仙人掌 取食种子 取食昆虫A.据表中内容可推测,喙的形态的改变可能与取食类型有关B.地雀的进化表明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变异C.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D.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环境的定向选择10.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颈鹿吃高处的树叶越多导致颈越长B.长颈鹿的长颈是与环境改变相适应的结果C.长颈鹿不存在过度繁殖的现象D.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以个体为单位11.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机理有所不同,如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解旋酶的活性,利福平能抑制细菌RNA 聚合酶的活性,红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其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环丙沙星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内DNA复制的过程,使细菌不能增殖B.利福平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内的转录过程,进而抑制细菌的基因表达C.红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内的翻译过程,进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D.滥用抗生素可能诱导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从而使药物失效12.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能和生存环境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适应的含义之一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B.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生物适应同一环境的方式是多元的,适应也具有相对性13.埃及斑蚊是传播某传染病的媒介。某地区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杀虫剂诱导斑蚊基因突变产生了抗药基因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C.第一年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但第二年发生了突变D.原斑蚊种群中就有少数个体存在抗药基因14.自然选择有如图所示的四种类型:①定向选择:保留种群中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②平衡选择:整体的遗传变异得到保持;③稳定选择:淘汰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保留中间类型个体;④分裂选择:按照不同方向保留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中间类型个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选择属于定向选择B.平衡选择不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生物不能进化C.稳定选择通常会减少遗传多样性,群体基因型趋向于纯合D.分裂选择能够保持或增加变异类型,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种1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频率变化,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B.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D.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是:突变与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16.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说明:实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虚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A.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Ⅰ和Ⅲ的时间阶段中雌雄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32%,Ⅱ时间段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以达到最大值B.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经历三个时间段后,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20%C.在第Ⅰ和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不变,多次繁殖的后代基因型频率也不变D.经历了三个时间段的多次繁殖,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产生了进化17.百岁兰是一种沙漠植物,曾在巴西采集到化石,其一生只有两片高度木质化的叶子。百岁兰基因组整体呈现重度甲基化,百岁兰基因组朝着小且“低耗能”的方向演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是研究百岁兰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故突变无法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C.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使百岁兰基因组“低耗能”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D.百岁兰高度木质化的两片叶子能适应干旱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8.基因流是指生物个体从其发生地分散出去而导致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过程,可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流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说明基因流打破了生殖隔离B.基因流可以减少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限制了新物种的形成C.地理隔离会限制种群之间的基因流,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D.基因流的发生有利于生物的进化19.我国是最早养殖和培育金鱼的国家,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在饲养过程中,野生鲫鱼发生基因突变,人们选择喜欢的品种培养并进行人工杂交,最终出现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金鱼,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选择育种导致金鱼发生了定向变异B.金鱼产生的变异不能在选育过程中都保留下来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20.基因有正选择压基因和负选择压基因之分,正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负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雄鸭的美羽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吸引雌鸭交配,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雄鸭的素羽,不易被天敌发现,但不利于吸引雌鸭交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的确定是由其生存环境决定的B.正、负选择压基因互为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与近似鸭错配而导致生殖失败是由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D.在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的基因频率会增大21.抗生素的使用量与细菌耐药率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下表为2018~2021年某医院住院患者某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和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调研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抗生素人均使用量与细菌耐药率提高成正相关B.细菌的耐药基因频率上升导致细菌耐药率提高C.抗生素剂量加大使用引起抗药基因突变率提高D.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可缓解耐药率提高22.有关现代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病原体产生适应性变异B.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条件C.有性生殖的出现,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23.烟草属植物被昆虫咬食后,会产生神经毒素——尼古丁来进行防御。烟草天蛾是一种可耐受尼古丁的昆虫,在摄取了尼古丁后,相应基因会被激活、使得尼古丁进入血液后不会参与代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摄取尼古丁使烟草天蛾的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B.抗尼古丁基因的出现增加了烟草天蛾的遗传多样性C.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现象D.烟草天蛾物种的形成是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2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B.由于人工选择的作用,野生鲫鱼定向变异成色彩多样、形态各异的金鱼C.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而形成的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25.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导致新物种形成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26.回答下列问题:随着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细菌耐药率也逐年提高。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实验。取少量大肠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在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再放上4片含有链霉素(抗生素)的圆形滤纸,而后在无菌适宜条件培养12—16h,滤纸片周围出现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环圈(简称抑菌圈,见下图)。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记为n1。再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上述步骤,培养至第五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n2-n5)。由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出: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逐代增强。(1)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 。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2到n5会 。(2)在实验过程中,大肠杆菌不断的适应环境。适应是 的结果。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 。(3)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 。细菌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的使用 (填“有关”或“无关”),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具有 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 会不断提高,导致大肠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请给出合理对策。 (写出2点)27.东非马拉维湖中的丽鱼科物种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短短200万~300万年间,就演化出了超过1000种不同的丽鱼,如纵带黑丽鱼、小齿龙占丽鱼等。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是否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填“是”或“否”)。(2)马拉维湖中所有纵带黑丽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对该种群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16%、50%,第二年再次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24%、58%,该种群在这一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 。(3)比较不同种丽鱼的基因序列,可以确定亲缘关系的远近。如图为三种丽鱼编码肌动蛋白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由图推测,与甲丽鱼亲缘关系更近的是 ,该研究可以为研究丽鱼的进化提供 水平的证据。(4)马拉维湖中的丽鱼多种多样,体现了 多样性;不同的丽鱼在食性、活动范围、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是 的结果;马拉维湖中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依然在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持续进化着,这就是 进化。28.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圈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 。(3)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 。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 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29.瑞典生物学家斯万特 · 帕博成功提取、测序了古人类骨化石中的部分线粒体 DNA ,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在人类进化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导致 发生定向改变,生物多样性是 的结果。(2)斯万特·帕博团队将古人类化石中的线粒体 DNA 与现代人类线粒体 DNA 进行比较,获得人类进化的证据属于 证据(选填“ 比较解剖学证据”或“分子生物学证据”)。 人类线粒体 DNA 在进化的过程中的变化非常小,一个人的线粒体 DNA 很可能与他们的远祖非常相似。下列有关线粒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基因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线粒体基因与 Y 染色体上基因传递规律相同C.葡萄糖可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D.线粒体 DNA 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3)斯万特·帕博分析了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间线粒体 DNA(mt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据上图信息,请补充完整下面的进化关系图,下图方框内 A、B、C 依次为 (选填“①现代人 ②黑猩猩③尼安德特人” )。(4)斯万特·帕博团队在研究若干尼安德特人的骨头、牙齿等标本时发现,其中一位男子与一名女子含有相同的 X 染色体 DNA ,则两人的关系可能为 。A.父女 B.兄妹 C.母子 D.爷孙女(5)另一项研究发现,藏族人身体中携带的 EPAS1突变基因也有可能来源于古老型人类。低氧条件下野生型 EPAS1 基因表达,易导致红细胞过度增多,诱发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而 EPAS1突变基因对低氧不敏感。已知在青藏高原世居的藏族人群中 EPAS1 突变基 因的基因频率为 0.7 ,则理想状态下人群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研究发现 EPAS1 突变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远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请尝试做出解释:在高原缺氧环境下, 。30.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①指 ,若②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则其包括生物的突变和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图中③指 ,生物多样性是 的结果。(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aa基因型的个体占 ,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4 / 102 / 2第6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约含有104个氨基酸。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数目差异:鸡13个、狗11个、猕猴1个、黑猩猩0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生物之间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一定比基因序列差异更大B.细胞色素c氨基酸数目差异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C.分子生物学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D.细胞色素c中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序列对维持其功能的稳定性可能更重要【答案】A【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细胞色素c是蛋白质,约104个氨基酸,不同生物之间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不一定比基因序列差异更大,A错误;B、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揭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又存在差异性,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他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因此细胞色素c氨基酸数目差异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B正确;C、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因此这些证据结合起来能更准确判断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C正确;D、蛋白质分子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细胞色素c中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序列对维持其功能的稳定性可能更重要,D正确。故选A。2.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地质年代晚期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B.比较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说明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体型小到体型大,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D.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说明有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答案】ABD【分析】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详解】A、在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高等动物的化石多,但是也有低等生物的化石,A正确;B、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比较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说明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B正确;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C错误;D、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D正确。故选ABD。3.如图是部分桔梗目植物的分类图解,图中共同特征最多的两种植物是( )A.下田菊和风铃草 B.斑鸠菊和下田菊C.咸虾花和斑鸠菊 D.咸虾花和风铃草【答案】C【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详解】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据分类索引可知:下田菊和风铃草同目,斑鸠菊和下田菊同科,咸虾花和斑鸠菊同属,咸虾花与风铃草同目,属、科、目中属最小,因此同属的咸虾花和斑鸠菊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特征最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4.科研人员在对南京明故宫遗址附近的湖泊沉积物样品分析时,发现了水稻型花粉(直径≥38微米)的化石; 水稻成熟后落粒有利于水稻种群的繁殖但不利于收获,而不落粒则有利于水稻的收获但不利于种群的繁殖;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原始水稻在驯化过程中又有诸多性状发生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控制野生稻的所有基因构成了野生稻的基因组文库B.人工选择在水稻的人工驯化和改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水稻型花粉粒化石是研究水稻进化的最直接证据之一D.水稻从落粒到几乎不落粒的驯化,说明性状利与害的关系是相对的【答案】A【分析】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农业生产的水稻不落粒性是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对人类有利的性状不一定是最适应环境的性状。【详解】A、控制野生稻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的基因库,A错误;B、人工选择通常是筛选出对人类有利的类型,在水稻的人工驯化和改良过程中起主导作用,B正确;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C正确;D、水稻成熟后落粒有利于水稻种群的繁殖但不利于收获,若几乎不落粒则有利于水稻的收获但不利于种群的繁殖,说明性状利与害的关系是相对的,D正确。故选A。5.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他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B.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C.化石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D.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答案】C【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故过对生物体内核酸、蛋白质等物质的分析,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A正确;B、分子水平的证据是指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B正确;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C错误;D、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的特点,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D正确。故选C。6.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以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B.河蚌身体柔软,用斧足呼吸,适于水中生活C.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所以长在潮湿的环境中D.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适应生活在干旱环境【答案】B【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多种能力,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详解】A、鲫鱼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有利于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A正确;B、河蚌是水生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斧足,用鳃呼吸,鳃是适于水中呼吸的器官,B错误;C、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C正确;D、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D正确。故选B。7.下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A.使用农药后,害虫产生变异B.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C.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D.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A【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图中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密度又减少。【详解】A、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A错误;B、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B正确;C、使用农药后,具有抗药性的害虫群体存活了下来,并把抗药性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C正确;D、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农药对害虫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D正确。故选A。8.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共同由来和自然选择两大学说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学说是对共同由来学说进行修订和补充发展而来的B.古人类上肢骨的结构和黑猩猩相似有力地支持了共同由来学说C.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都是自然选择【答案】A【分析】1、共同由来学说: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详解】A、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揭示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两者都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重要组成成分,A错误;B、古人类上肢骨属于解剖学证据,古人类上肢骨的结构和黑猩猩相似有力地支持了共同由来学说,B正确;C、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来源于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正确;D、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正确。故选A。9.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的喙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并且观察到它们分别取食不Ⅰ类型的食物(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喙的形态 凿状 尖而长 粗而尖 细而长取食类型 取食果实 取食仙人掌 取食种子 取食昆虫A.据表中内容可推测,喙的形态的改变可能与取食类型有关B.地雀的进化表明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变异C.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D.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环境的定向选择【答案】D【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据表中信息可知,喙的形态与取食类型有关,即喙的形态或大小的改变与取食类型有关,A正确;B、地雀的进化表明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变异,能够保存并遗传给下一代,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C正确;D、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为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D错误。故选D。10.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颈鹿吃高处的树叶越多导致颈越长B.长颈鹿的长颈是与环境改变相适应的结果C.长颈鹿不存在过度繁殖的现象D.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以个体为单位【答案】B【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斗争中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适应环境的变异会被选择保留。结合长颈鹿的形成过程,就是:原始的鹿群中繁殖的大量后代有的长颈有的短颈,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长颈个体更有利于吃到食物而存活下来繁衍后代,从而代代积累,形成现代的长颈鹿的长颈特征。【详解】A、在缺乏食物的环境中,长颈鹿的颈长的变异被保留选择下来,进而具有长颈变异的个体获得啦更多生存的机会,A错误;B、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是与环境改变相适应的结果,B正确;C、长颈鹿能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具有过度繁殖的特征,C错误;D、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以种群为单位,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种群繁衍的基本单位,D错误。故选B。11.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机理有所不同,如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解旋酶的活性,利福平能抑制细菌RNA 聚合酶的活性,红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其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环丙沙星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内DNA复制的过程,使细菌不能增殖B.利福平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内的转录过程,进而抑制细菌的基因表达C.红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内的翻译过程,进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D.滥用抗生素可能诱导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从而使药物失效【答案】D【分析】DNA复制的过程:①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②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详解】A、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酶的参与,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解旋酶的活性,进而抑制细菌细胞内DNA复制的过程,使细菌不能增殖,A正确;B、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利福平能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进而抑制细菌细胞内的转录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基因表达,B正确;C、翻译需要核糖体、tRNA、mRNA、rRNA等参与,红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其功能,进而抑制细菌细胞内的翻译过程,进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C正确;D、滥用抗生素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而不是诱导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 D错误。故选D。12.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能和生存环境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适应的含义之一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B.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生物适应同一环境的方式是多元的,适应也具有相对性【答案】C【分析】适应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解】A、适应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生物不论在进化地位上的位置如何,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具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一般与进化地位的高低无关,C错误;D、同一环境下,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但方向不是唯一的,所以生物适应同一环境的方式是多元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多样的,但适应并不是绝对完美的,有一定的相对性,D正确。故选C。13.埃及斑蚊是传播某传染病的媒介。某地区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杀虫剂诱导斑蚊基因突变产生了抗药基因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C.第一年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但第二年发生了突变D.原斑蚊种群中就有少数个体存在抗药基因【答案】D【分析】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埃及斑蚊种群已经有少数个体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使用杀虫剂后,杀虫剂对埃及斑蚊种群抗药性进行定向选择,使埃及斑蚊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因此再使用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埃及斑蚊。【详解】A、斑蚊的抗药性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经产生,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是随机发生的,并不是杀虫剂诱导的,A错误;B、有无抗药性是由基因决定的,无抗药性基因会被杀死,有抗药性基因则会被选择存活下来,第二次喷洒杀虫剂仅杀死了40%的斑蚊,死亡数量减少是因为第二年的斑蚊大多是第一年有抗药性基因斑蚊的后代,有抗药性基因型的斑蚊占得比重更大,斑蚊抗药性的增强是由于杀虫剂对其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并不是由于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B错误;C、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时都可能发生,第一年的斑蚊种群存在基因突变,正是突变产生的抗药性基因使部分个体得以存活,C错误;D、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就有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杀虫剂只是对斑蚊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使斑蚊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D正确。故选D。14.自然选择有如图所示的四种类型:①定向选择:保留种群中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②平衡选择:整体的遗传变异得到保持;③稳定选择:淘汰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保留中间类型个体;④分裂选择:按照不同方向保留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中间类型个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选择属于定向选择B.平衡选择不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生物不能进化C.稳定选择通常会减少遗传多样性,群体基因型趋向于纯合D.分裂选择能够保持或增加变异类型,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答案】B【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抗生素相当于自然选择,对细菌的抗药性选择属于定向选择,能够选择并保存耐药性强的个体,A正确;B、平衡选择中整体的遗传变异得到保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平衡选择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生物可以进化,B错误;C、稳定选择能够淘汰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保留中间类型个体,通常会减少遗传多样性,群体基因型趋向于纯合,C正确;D、分裂选择能按照不同方向保留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中间类型个体,能够保持或增加变异类型,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种,D正确。故选B。1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频率变化,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B.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D.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是:突变与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A正确;B、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经过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过程,C错误;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C。16.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说明:实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虚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A.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Ⅰ和Ⅲ的时间阶段中雌雄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32%,Ⅱ时间段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以达到最大值B.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经历三个时间段后,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20%C.在第Ⅰ和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不变,多次繁殖的后代基因型频率也不变D.经历了三个时间段的多次繁殖,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产生了进化【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若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时,在Ⅰ和Ⅲ的两个时间阶段中,雌雄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2×80%×20%=32%,假设A的基因频率为X,则a的基因频率为1-X,故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X×(1-X)=2X-2X2,=1/2-2(X-1/2)2,若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达到最大值,则A的基因频率即X=0.5,由于Ⅱ时间段中存在A和a基因频率相等的时段,即A的基因频率0.5,此时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以达到最大值,即为2×1/2×1/2=1/2,A正确;B、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果蝇中XAXa的基因型率为2×0.8×0.2=32%,雄果蝇中XAY的基因型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量相等,因此XAXa、XA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10%,B错误;C、由于在第Ⅰ和第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变,该个体是自由交配的个体,所以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也不变,C正确;D、在Ⅰ、Ⅱ、Ⅲ时间段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产生了进化,D正确。故选B。17.百岁兰是一种沙漠植物,曾在巴西采集到化石,其一生只有两片高度木质化的叶子。百岁兰基因组整体呈现重度甲基化,百岁兰基因组朝着小且“低耗能”的方向演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是研究百岁兰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故突变无法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C.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使百岁兰基因组“低耗能”相关基因的频率升高D.百岁兰高度木质化的两片叶子能适应干旱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因此、最重要的证据也是化石,A正确;B、重度甲基化有利于百岁兰避免“有害”突变,突变可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C、极端干旱和贫营养的条件,作为自然选择的因素使百岁兰基因组“低耗能”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表现为升高,C正确;D、百岁兰高度木质化的两片叶子起到了减少水分散失的作用,因而能适应干旱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18.基因流是指生物个体从其发生地分散出去而导致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过程,可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流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说明基因流打破了生殖隔离B.基因流可以减少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限制了新物种的形成C.地理隔离会限制种群之间的基因流,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D.基因流的发生有利于生物的进化【答案】A【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注意理解题意中基因流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详解】A、由题意可知,基因流可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流的发生减少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将会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限制了新物种的形成,B正确;C、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一种途径,故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C正确;D、基因流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材料,有利于生物的进化,D正确。故选A。19.我国是最早养殖和培育金鱼的国家,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在饲养过程中,野生鲫鱼发生基因突变,人们选择喜欢的品种培养并进行人工杂交,最终出现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金鱼,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选择育种导致金鱼发生了定向变异B.金鱼产生的变异不能在选育过程中都保留下来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答案】A【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人工选择育种能够选择并保存人类需要的类型,该过程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B、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传递给下一代,不能保留下来,一些不符合人类要求的可遗传变异也被淘汰,不能保留下来,B正确;C、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指基因频率的改变,对遗传变异的研究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D正确。故选A。20.基因有正选择压基因和负选择压基因之分,正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负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雄鸭的美羽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吸引雌鸭交配,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雄鸭的素羽,不易被天敌发现,但不利于吸引雌鸭交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的确定是由其生存环境决定的B.正、负选择压基因互为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与近似鸭错配而导致生殖失败是由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D.在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的基因频率会增大【答案】B【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⑤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每种基因有利也有弊,在某种环境中可能为正选择压,在另一种环境中可能是负选择压,因此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是相对的,由生存环境(自然选择)决定,A正确;B、等位基因是决定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基因,而正、负选择压基因与环境有关,不一定互为等位基因,B错误;C、与近似鸭错配而导致生殖失败,是二者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的结果,C正确;D、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会减少被捕食、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进而使美羽的基因频率增大,D正确。故选B。21.抗生素的使用量与细菌耐药率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下表为2018~2021年某医院住院患者某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和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调研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抗生素人均使用量与细菌耐药率提高成正相关B.细菌的耐药基因频率上升导致细菌耐药率提高C.抗生素剂量加大使用引起抗药基因突变率提高D.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可缓解耐药率提高【答案】C【分析】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题中使用抗生素,就是对细菌的一种选择,使具有抗药基因的细菌保留下来。【详解】A、据折线图可知,随着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增加,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提高,即抗生素人均使用量与细菌耐药率提高成正相关,A正确;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细菌的耐药基因频率上升导致细菌耐药率提高,B正确;C、基因突变可以自发产生,具有普遍性和不定向性,抗生素剂量加大使用只是对细菌进行选择,不会引起抗药基因突变率提高,C错误;D、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以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D正确。故选C。22.有关现代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病原体产生适应性变异B.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条件C.有性生殖的出现,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答案】A【分析】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详解】A、抗生素对病原体起选择作用,而不是使病原体产生适应性变异,A错误;B、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种方式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条件,B正确;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大大加快了生物变异的可能性,从而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C正确;D、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正确。故选A。23.烟草属植物被昆虫咬食后,会产生神经毒素——尼古丁来进行防御。烟草天蛾是一种可耐受尼古丁的昆虫,在摄取了尼古丁后,相应基因会被激活、使得尼古丁进入血液后不会参与代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摄取尼古丁使烟草天蛾的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B.抗尼古丁基因的出现增加了烟草天蛾的遗传多样性C.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现象D.烟草天蛾物种的形成是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答案】A【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B、抗尼古丁基因的出现增加了烟草天蛾基因的种类,增加了遗传(基因)多样性,B正确;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故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现象,C正确;D、烟烟草天蛾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即是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D正确。故选A。2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B.由于人工选择的作用,野生鲫鱼定向变异成色彩多样、形态各异的金鱼C.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而形成的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答案】A【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如雷鸟换上洁白羽毛的遗传特性与其下雪推迟的环境变化发生矛盾,会使雷鸟更容易被天敌发现被捕食,进而使得原来适应的特征变得不适应环境,A正确;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C、物种形成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有些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出现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过程,C错误;D、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及相互协助等实现的,例如羚羊和猎豹之间的协同进化就是通过捕食实现的,D错误。故选A。25.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导致新物种形成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及相互协助等实现的,例如羚羊和猎豹之间的协同进化就是通过捕食实现的,B错误;C、“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往往捕食种群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可以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所以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一定是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26.回答下列问题:随着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细菌耐药率也逐年提高。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实验。取少量大肠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在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再放上4片含有链霉素(抗生素)的圆形滤纸,而后在无菌适宜条件培养12—16h,滤纸片周围出现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环圈(简称抑菌圈,见下图)。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记为n1。再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上述步骤,培养至第五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n2-n5)。由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出: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逐代增强。(1)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 。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2到n5会 。(2)在实验过程中,大肠杆菌不断的适应环境。适应是 的结果。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 。(3)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 。细菌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的使用 (填“有关”或“无关”),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具有 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 会不断提高,导致大肠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请给出合理对策。 (写出2点)【答案】(1) 弱 越小(2) 自然选择 遗传的稳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发生矛盾的结果(3) 基因突变 有关 耐药性 耐药性基因(4)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降低抗生素的使用浓度【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⑥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1)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弱;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抑菌圈直径越小,故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2到n5会逐渐变小。(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随着链霉素的使用,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率逐代提高。该过程中大肠杆菌不断的适应环境,耐药性上升,即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发生矛盾的结果。(3)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只能来源于基因突变,即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细菌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的使用“有关”,即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具有耐药性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因而种群中相应的耐药性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在抗生素的选择下,导致大肠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进而使得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不断提高。(4)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大肠杆菌耐药性增强是不断使用同一种抗生素的结果,因此为了缓解耐药性增强的问题,可采用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起到缓解作用,将致病细菌耐药率控制在低水平,同时适当降低抗生素的使用浓度也可减缓耐药性上升的速度。27.东非马拉维湖中的丽鱼科物种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短短200万~300万年间,就演化出了超过1000种不同的丽鱼,如纵带黑丽鱼、小齿龙占丽鱼等。回答下列问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进化是否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填“是”或“否”)。(2)马拉维湖中所有纵带黑丽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对该种群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16%、50%,第二年再次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24%、58%,该种群在这一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 。(3)比较不同种丽鱼的基因序列,可以确定亲缘关系的远近。如图为三种丽鱼编码肌动蛋白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由图推测,与甲丽鱼亲缘关系更近的是 ,该研究可以为研究丽鱼的进化提供 水平的证据。(4)马拉维湖中的丽鱼多种多样,体现了 多样性;不同的丽鱼在食性、活动范围、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是 的结果;马拉维湖中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依然在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持续进化着,这就是 进化。【答案】(1) 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种群 否(2) 基因库 否 种群基因频率不变(3) 丙 分子(4) 物种 自然选择 协同【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2)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马拉维湖中所有纵带黑丽鱼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对该种群调查发现,第一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和50%,则Aa为34%,则A的基因频率是AA+1/2Aa=33%,则a的基因频率为1-A=67%。第二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和58%,则Aa为18%,计算得A的基因频率还是33%,a的基因频率还是67%。由于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种群没有进化;(3)判断亲缘关系的远近,实质是判断基因中碱基序列的相似性,甲丽鱼的DNA单链和丙丽鱼的DNA单链互补程度更高,证明丙丽鱼的另一条DNA单链和甲丽鱼的DNA单链相似程度更高,因此二者亲缘关系更近,这是分子水平的证据;(4)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马拉维湖的丽鱼多种多样可体现物种多样性。不同丽鱼在食性、活动范围、繁殖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因此马拉维湖中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依然在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持续进化着这就是协同进化。28.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圈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 。(3)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 。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 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答案】(1)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遗传(2)②、③(3) 生殖隔离 AE【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2、生物的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共同进化)的过程;种群①内部的个体为同一物种,种群内部个体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2)分析演化图示可知,四个物种中②和③由同一物种形成不同物种的时间最晚,其亲缘关系最近。(3)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种群,B错误;C、⑥⑦生活的区域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不同,C错误;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型,D错误;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是自然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E正确。故选AE。29.瑞典生物学家斯万特 · 帕博成功提取、测序了古人类骨化石中的部分线粒体 DNA ,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在人类进化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导致 发生定向改变,生物多样性是 的结果。(2)斯万特·帕博团队将古人类化石中的线粒体 DNA 与现代人类线粒体 DNA 进行比较,获得人类进化的证据属于 证据(选填“ 比较解剖学证据”或“分子生物学证据”)。 人类线粒体 DNA 在进化的过程中的变化非常小,一个人的线粒体 DNA 很可能与他们的远祖非常相似。下列有关线粒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基因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线粒体基因与 Y 染色体上基因传递规律相同C.葡萄糖可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D.线粒体 DNA 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3)斯万特·帕博分析了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间线粒体 DNA(mt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据上图信息,请补充完整下面的进化关系图,下图方框内 A、B、C 依次为 (选填“①现代人 ②黑猩猩③尼安德特人” )。(4)斯万特·帕博团队在研究若干尼安德特人的骨头、牙齿等标本时发现,其中一位男子与一名女子含有相同的 X 染色体 DNA ,则两人的关系可能为 。A.父女 B.兄妹 C.母子 D.爷孙女(5)另一项研究发现,藏族人身体中携带的 EPAS1突变基因也有可能来源于古老型人类。低氧条件下野生型 EPAS1 基因表达,易导致红细胞过度增多,诱发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而 EPAS1突变基因对低氧不敏感。已知在青藏高原世居的藏族人群中 EPAS1 突变基 因的基因频率为 0.7 ,则理想状态下人群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研究发现 EPAS1 突变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远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请尝试做出解释:在高原缺氧环境下, 。【答案】(1) 突变和基因重组 种群基因频率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2) 分子生物学证据 ABC(3)②①③(或 ②③①)(4)ABC(5) 0.42 藏族人携带的EPAS突变基因使其更具生存优势;长期自然选择使这种突变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分析】比较解创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详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共同进化)的结果。(2)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故将古人类化石中的线粒体DNA与现代人类线粒体DNA进行比较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A、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线粒体DNA中的基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A错误;B、Y染色体上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Y染色体上基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而线粒体基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B错误;C、由于线粒体膜上缺乏运输葡萄糖的载体,因此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内氧化分解,葡萄糖分解形成的丙酮酸能进入线粒体内被彻底氧化分解,C错误;D、线粒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含有少量DNA和RNA,线粒体DNA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故选ABC。(3)据图可知,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DNA差异更小,说明亲缘关系更近,故方框内 A、B、C依次为②①③(或 ②③①)。(4)分析两人的X染色体DNA,若两人含有相同的X染色体DNA,该X染色体可能均来自亲代,也可能是亲代传递给子代的,则两人的关系可能为父女或者母子 ,也可能为兄妹。故选ABC。(5)已知在青藏高原世居的藏族人群中EPAS1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7,则正常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3,则理想状态下人群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0.3×0.7=0.42。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藏族人携带的EPAS突变基因使其更具生存优势,长期自然选择使这种突变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在低海拔地区,EPASI 突变基因不会使人具有生存优势,其基因频率不会由于自然选择而提高,因此EPAS1突变基因在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远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30.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①指 ,若②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则其包括生物的突变和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图中③指 ,生物多样性是 的结果。(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aa基因型的个体占 ,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答案】(1) 种群基因频率 基因重组(2)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3) 15% 70% 是【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1)据图可知,生物进化的实质是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②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Aa为30%,倘若人为舍弃该植物种群中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则该植物种群余下个体中AA占40%,Aa占60%,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40%+60%×1/4 =55%.aa基因型的个体占60%×1/4 =15%,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AA%+1/2 Aa%=55%+1/2 ×(60%×1/2 )=70%,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由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的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14 / 24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卷)(原卷版).docx 第6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