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宋辽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新课引入
陈桥驿系马槐
陈桥驿位于今河南新乡封丘,那里的一个院落里有棵古槐树,被称为“系马槐”。据说它是赵匡胤用来系战马的。槐树旁竖立着一块石碑,写有“宋太祖黄袍加身处”。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统帅,又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怎么当上北宋皇帝的?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目标展示
课标要求:认识北宋的建立及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史事之间的联系。
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分析其得与失,进一步总结古代王朝兴衰的规律。
了解王安石、范仲淹改革变法的决心,认识我国具有求变、求新、与时俱进的传统,以及改革充满曲折与艰辛。
宋朝的建立及统一,王安石变法的过程。
目标问题导学任务一
新课学习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学生阅读“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及课本插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说说陈桥兵变
2.宋朝建立的三要素是什么?
3.了解宋太祖采取什么策略实现北宋的统一?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任务:阅读P44页,说说陈桥兵变的事实,宋朝建立的三要素是什么?
2、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1、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
960年
开封
赵匡胤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任务:阅读P44页并观察地图,说说宋太祖采取什么策略实现北宋的统一?
结果: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979年,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北宋的统一:
北方
南方
辽国、北汉
割据政权
在这两大方向中,宋太祖会首先解决哪一个方向?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979年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任务:对比唐朝与北宋的疆域图,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3、北宋的统一:
我们只能说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分裂割据,但燕云十六州并没有取得,辽国的契丹与西夏的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因此北宋不是传统的大一统政权。
注意:北宋没有实现统一全国,只是局部统一
北宋的统治区域远小于唐朝。
时代特点:民族政权并立
目标问题导学任务二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及课本插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2. 知道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都有哪些?
3.知道宋朝崇文抑武方针及影响?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央集权的加强

任务:阅读课本45页,梳理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
阅读分析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政权不断更迭,争战无休无止?我想要停止战乱、让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方镇太重(武将专权),君弱臣强(地方权大,中央势弱)“外重内轻”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背景: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节度使、丞相的行政权力。
地方财权,取消节度使的税收权力
节度使的兵权
中央集权的加强

方针: 目的:
崇文抑武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军事方面——收精兵:①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②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方面——夺其权: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权力。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方面——制钱谷: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措施:
任务:阅读课本45页,梳理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
文化方面——重读书:①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进士成为“天子门生”。③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中央集权的加强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谚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北宋)汪洙
①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②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探究: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任务:阅读课本45页,梳理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
探究:对宋朝崇文抑武的评价?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宋朝崇文抑武方针,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文臣统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2.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财政支出。(冗兵、冗官、冗费)
这些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
目标问题导学任务三
新课学习
学生阅读“王安石变法”这一子目内容,相关史事及课本插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任务:阅读课本,分析北宋中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危机。
(1)军事:屡战屡败。(冗兵)
(2)经济:官俸和军费开支膨胀,造成财政很大负担。(冗官、冗费)
(3)社会:土地高度集中,赋役不均,弊端丛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积弱积贫) 王小波、李顺。
2.学史崇德:
范仲淹为官兴修水利,颇有政绩。面对北宋社会危机,范仲淹在宋仁宗支持下,积极推行新政。因新政受到反对派的阻挠只实行了短短几个月。他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扩大了税收范围,
时间 国君
目的 措施 经济 军事 影响 结果 1069年
宋神宗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
有一定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失败(原因: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宋神宗死后失去了政治支柱)
启示:
①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富强的动力,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
②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王安石变法

任务:阅读课本,圈画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
王安石变法

任务:阅读课本,了解王安石变法措施的相关内容。
课堂小结
宋朝的建立:赵匡胤,960年,都城开封
宋朝建立的意义:
结果:取得一定效果,触犯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最终被废除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军事措施——收精兵:
2、政治措施——夺其权:
3、经济措施——制钱谷:
4、文化措施——科举制
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背景:统治出现危机
北宋的政治
主要措施:涉及政治、军事等领域
局部统一
1.(2024·青岛·9)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2.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跋扈、兵变篡权以及地方割据一方成为地方顽疾,危害社会安宁。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北宋采取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均田免赋 D.闭关锁国
3.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制其钱谷”相符的是
A.设置枢密院 B.设立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设立市舶司
D
B
C
4.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D.清初的开荒政策
5.谚语、民谣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具有史料价值。某朝代出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等谚语、民谣。该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
A
B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