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台湾省》教案第2课时 文化、经济发展与两岸融合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台湾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建设特点,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以及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意义。 区域认知:说明台湾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特色,认识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思维:分析台湾人口、城市、工业分布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实践力:搜集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案例,分析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意义,提升资料整合与分析能力。(一)教学目标1.运用相关资料,知道台湾省的经济特点,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历程。2.认识到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认识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意义,增强区域联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台湾的历史传统文化特点。2.台湾的经济建设特点。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以及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意义。【难点】分析台湾省经济的变化历程及影响因素。(三)课时安排2课时。在学习了台湾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后,本节课分析台湾文化、经济发展及两岸融合发展。在文化方面,讲解台湾原住民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以及与大陆文化的同根同源关系;经济部分重点讲解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从早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到后期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最后强调两岸在经济、文化、人员往来等多方面的融合,展现两岸交流合作的成果与广阔前景。本节课整体采用“问题驱动—新知感悟—探究挑战—小试牛刀—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目的如下:问题驱动:讲解历史故事“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台湾的历史故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分享更多台湾历史故事,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到两岸同根同源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深刻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新知感悟:讲授台湾省与大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经济发展特点以及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通过展示两岸在语言文字、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高度一致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联系。系统地介绍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点,从早期的农业、农产品加工,到如今的高新技术产业,帮助学生了解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展示两岸在贸易、投资、产业合作、人员往来等多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学生理解经济联系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明白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探究挑战:小组合作,探究台湾岛工业分布特点、外向型经济和新竹科学园的发展优势——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工业分布与地形、交通、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关系,探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新竹科学园发展优势背后的地理、科技、人才等要素,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从地理视角看待经济现象,理解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小试牛刀:紧贴课堂所学,设计题目——解题能力、图文阅读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思维梳理:知识梳理——强调重点,查漏补缺。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资料、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问题驱动 简要讲解历史故事: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台湾的历史故事? 与同学分享其他关于台湾的历史故事。 众多台湾历史故事都体现两岸紧密关联,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民族认同感与爱国情怀 。过渡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与我们是同宗同祖的骨肉同胞,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环节二 新知感悟 一、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教师讲解】 1.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述; 2.宋元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开始在澎湖、台湾设治,实施行政管辖; 3.1885年清政府改设台湾为行省,是当时中国第20个行省; 4.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次年日本迫使战败的清政府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 5.1943年12月《开罗宣言》宣布日本将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6.1945年7月,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7.1945年9月,日本签署《日本投降条款》,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 8.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告“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并在台北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 【提出问题】读我国主要民族分布,说出台湾省的主要民族。 台湾汉族人口约占全省的98%,他们大部分人的祖籍是福建和广东;高山族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2%,是世代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教师讲解】台湾同胞通用普通话、闽南话和客家话,与大陆一样使用汉字。台湾的风俗习惯与福建、广东差不多,至今仍保留着闽南古风。 【教师讲解】展示妈祖庙、台湾人民春节采买年货、端午节龙舟比赛等相关图片。说明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文化无论从根源还是从其内容、特征和表现形态上,都与中华文化属于同一系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利用时间轴梳理史实,加深对历史事件先后顺序的记忆。 读图,回答问题:台湾岛主要居民为汉族,少数民族是高山族。 认真观察图片,认识台湾文化发展特色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讲解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设治管辖,以及国际条约对台湾回归中国的确认,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学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民族分布区域、密度等,锻炼地理图表阅读与分析能力,培养图文转换思维。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两岸关系的关注和对祖国统一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二、经济发展特点【教师讲解】台湾地狭人稠,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动力。 【提出问题】读台湾省进出口货物变化情况,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进出口的货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教师讲解】总结台湾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特色。 1.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出口初级产品(原料密集型),例如蔗糖、水果、稻米、樟脑等; 2.20世纪60~90年代,台湾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主要出口普通工业产品(劳动力密集型),例如玩具、纺织服装、日常电子消费品等; 3.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密集型),例如软件、集成电路板等; 4.21世纪以来,台湾的第二产业占比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形成以电子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提出问题】读图,了解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贸易联系。 【教师讲解】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竹科学园区是台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缩影,这里被称为“台湾的硅谷”,其电子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但是,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未能自主掌握核心技术,高度依赖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了解台湾经济发展变化,思考原因及影响。 对比图表数据,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密切的贸易往来。 认识新竹科学园的发展不足。 通过探究进出口货物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明白台湾经济是如何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逐步向以工业产品为主转变的,进而理解对外贸易对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短板的讲解,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重要性的思考,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责任感。三、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教师讲解】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两岸联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必然要求。 【教师讲解】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举例说明海峡两岸在多方面密切往来。 了解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具体事例。 讲解和展示过程中,学生能理解文化、经济等因素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环节三 探究挑战 【探究活动】台湾岛经济发展特点(限时10分钟) 1.读图,小组讨论说出台湾岛的工业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电脑主板是台湾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请你分析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竹科学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 【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合图文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派代表发言。 以小组形式讨论,强化综合思维、提高知识迁移与运用水平。环节四 小试牛刀 布置班级PK题目。 思考答题。 验收学生学习成果,根据答题情况在课堂小结环节查漏补缺。环节五 思维梳理 以思维导图形式对本节课重难点、易错点进行总结。 总结梳理。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环节六 布置作业 基础探究:简答。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从多个方面说明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挑战探究:调查研究。 要求:调查身边的台湾品牌商品,了解其所属产业类型,并撰写调查报告分析台湾相关产业在大陆市场的发展前景。 记录作业。 设置分层作业,供有兴趣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