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2024)七年级下册 7.7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图版(2024)七年级下册 7.7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
教案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 举例说明家乡环境及生产发展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并尝试用绿色发展理念,对家乡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建议,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 区域认知:掌握泰宁县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人文特色,学会区域比较方法。 综合思维:全面分析泰宁县的区域特征,提升认识区域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意义,树立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学会描述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环境,增强对特定区域地理特征的认知。
2.运用相关资料,了解泰宁县旅游业的开发历程和开发意义,认识到旅游业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径。
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泰宁县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发展成就,形成绿色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泰宁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
2.泰宁县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难点】
1.理解泰宁县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将乡土地理与区域地理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泰宁县这一特定区域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区域的方法,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在初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整体采用“问题驱动—新知感悟—探究挑战—小试牛刀—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目的如下:
问题驱动:播放泰宁县旅游宣传片,提出问题:视频中提到的地方是哪里?它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能清晰明确学习目标,将注意力聚焦在泰宁县的地理特征探究上,使后续的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学习过程的盲目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新知感悟:讲解泰宁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征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系统讲解泰宁县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要素,帮助学生从空间分布、地形地貌、气候成因等维度构建对泰宁县的整体认知框架。通过对这些基础要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形成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现象的系统性思维,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探究挑战:小组讨论,结合泰宁县旅游资源的分布,为游客设计能体验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观光路线,并附上景点导游解说词——通过设计旅游路线,促使学生将泰宁县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将课堂所学的地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强化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同时运用生动语言编写解说词,这一过程充分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试牛刀:紧贴课堂所学,设计题目——解题能力、图文阅读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思维梳理:知识梳理——强调重点,查漏补缺。
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资料、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问题驱动 播放泰宁县旅游宣传片,提出问题:视频中提到的地方是哪里?它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 认真观看视频内容,思考问题。 将学生从日常课堂情境带入充满吸引力的家乡地理情境,增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过渡 看完了宣传片相信大家都想要身临其境一睹泰宁县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的了解它。
环节二 新知感悟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教师讲解】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 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十分优越。 从地形来看,泰宁县境内多峡谷,西北端为丹霞地貌,东南部为低山丘陵。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学习认识泰宁县的基本概况和自然环境特征。 介绍泰宁县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乡开发——以旅游资源为例
【教师讲解】泰宁县旅游资源丰富,涵盖自然景观、文化古迹、民俗风情和红色旅游。 1.自然景观:泰宁县是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拥有举世罕见的"水上丹霞""峡谷大观园""洞穴博物馆"三大奇观。 2.文化古迹:泰宁县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誉。泰宁县文化资源丰富,人类活动遗迹、遗址,古建筑,摩崖石刻等广泛分布。 3.民俗风情:泰宁县历史悠久,多元的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傩舞”是泰宁古老的民间舞蹈,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模仿各种神鬼怪的动作姿态,通过夸张的舞蹈动作和神秘的音乐节奏,表达驱邪避灾、祈福纳祥的愿望。傩舞的面具造型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是泰宁民间艺术的瑰宝。 4.泰宁县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泰宁县留存有红军街、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旧址等大批革命历史遗址。 【教师讲解】梳理泰宁县经济发展历程。 1.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泰宁县经济以农业为主; 2.1980年,随着金湖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泰宁县的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 3.2005年,泰宁县获批建立世界地质公园; 4.2010年,泰宁丹霞获批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直到近年来,泰宁县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提出问题】读图表资料,说说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有利影响: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过度开发会导致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破坏。 欣赏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泰宁县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对泰宁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总结。 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展示旅游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泰宁的旅游资源是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交融、共同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思维能力。 以泰宁县真实的经济发展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观察社会现象,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实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迁移。
三、合理规划——生态优势助绿色发展
【教师讲解】为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泰宁县明确划定了丹霞地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界线。 【提出问题】结合课文,说一说泰宁划定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意义。 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护了丹霞地貌、森林生态系统和物种栖息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泰宁县着力培育森林康养、特色民宿、影视文化、研学培训、运动休闲的绿色文旅经济。同时鼓励发展优质粮食、林下中药材、茶叶种植等特色农业。 深刻理解绿色可持续对泰宁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示绿色文旅经济和特色农业如何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实现发展,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能为经济发展创造长期价值,强化其可持续发展意识。
环节三 探究挑战 【探究活动】旅游路线方案设计(限时10分钟) 小组讨论,结合泰宁县旅游资源的分布,为游客设计能体验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观光路线,并附上景点导游解说词。 学生分成4-6人小组,搜集查阅泰宁县旅游资源分布地图、景点特色等资料,设计旅游路线,编写解说词,整理成果并进行展示。 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家乡特色,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环节四 小试牛刀 布置班级PK题目。 思考答题。 验收学生学习成果,根据答题情况在课堂小结环节查漏补缺。
环节五 思维梳理 以思维导图形式对本节课重难点、易错点进行总结。 总结梳理。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环节六 布置作业 基础探究:规划泰宁县旅游业未来发展。 要求:查阅相关资料,尝试用绿色发展理念,为泰宁县的发展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挑战探究:“我爱家乡”主题宣传活动。 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尝试归纳认识家乡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制作手抄报、短视频等方式,向更多人宣传家乡的地理特色与文化魅力。 记录作业。 设置分层作业,供有兴趣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