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中心阵地认真听讲,深度学习,做好笔记、学科素养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结构) (具象) (清晰) (理解)高二历史课学习历史,不是记忆的学问历史,是思考的学问课前预习粗读+线索+提疑高中历史教材通 史专题史纲要:是指结构性的、主要的、核心的和实质性内容的总结、概述和介绍。《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下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高考=必修+选择性必修(高二学习)概念解析社会治理: “从运行意义上,“社会治理”实际是指“治理社会”。换言之,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包括社会体制机制治理、社会组织治理、基层治理、社会问题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虚拟社会治理等方面。国家制度:国家统治的必要形式。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所确认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等方面的制度。国家性质(即国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形式和国家发展的总方向。为了行使公共权力与国家统治,以及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就需要一系列制度建设,如以权力分配、官员选拔、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以赋税征收、财政分配主体的经济制度,以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及法律、外交、军事、民族等方面制度。权力分配、机构设置、机构运行人事管理法律教化民族与外交(对外职能)财政税收社会治理教材总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制度基本框架国家制度重要部分(二—六单元)1、六个并列专题2、中国史内容多于世界史3、贯通古今,兼顾中外4、世界史基本以欧美为主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治理需要制度建设(人事、法律、外交、财政等)。古今中外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要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的政治制度(3)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性必修课文目录(专题)必修教材课文目录(通史+专题)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必修与选择必性必修的关系:补充与提升时空坐标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有较大差异。人类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时代演进—传承完善—革故鼎新社会环境—国情传统—各具特色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睡虎地秦墓竹简◎朱元璋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问题1-1:夏、商、西周时期创立了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尧舜禹启商朝内外服制度直接控制王畿内地区内间接控制王畿四周地区外商王内服王畿地区附属国附属国外服附属国附属国外服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文物介绍:大盂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西周康王册命盂,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文物介绍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层层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秩序学霸笔记①保证了王室的强大,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②王室权利并没有高度集中,诸侯国的独立性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学霸笔记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师藏,腹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替史教诲,者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史记·周本纪》商周时期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问题1-2: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最高统治者由世袭产生,君主的权力非绝对血缘关系维系统治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较松散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问题1-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春秋战国之交,是新旧社会制度转变时期。一批有远见的政治家先后在各国推行改革。战国时期各国都采取了诸多措施强化王权,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有一套可以随时任免的官僚机构,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为郡、县,郡县长官的任免权直属于诸侯国君。——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思考: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秦朝政治体制的价值。2、根据材料及教材相关知识,分析秦政府是如何保证这类文书的下发与执行的 3、除了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秦朝政治体制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材料:各县收到本文书,应发文书到所属各曹,属曹如不受命,县要向那报告,由郡官命郡的属曹进行处。过失最多的吏,所在的曹向令、丞报令、丞认为该吏不公正,由郡官记录在薄籍上向全郡通报,作为恶吏。——《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释文》材料3: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政府是如何保证这类文书的下发与执行的 统一文字、车轨修建驰道、直道二、秦朝的政治制度西周 秦朝制度 名称 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最高统 治者 周王(天下共主,权力分散) 皇帝(天下独主,权力至高无上)官员 产生 贵族,世袭 官僚,任命国家 构成 家国同构,周王室与诸侯国互有权利义务,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县长官,郡县一切服从中央特点 贵族等级体制下对社会的控制较为松散,统治具有一定弹性。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对社会的控制更加严密,统治缺乏弹性,对君主个人素质要求更高。任务学习: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 两汉:中外朝制度汉初,汉承秦制,依然为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此后中央事权逐渐由中朝掌握③到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成为了新的中枢机构。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一)中央制度的演变2. 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草拟审核执行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②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③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作用:相权三分、相互制约,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成熟3. 宋:二府三司制“国朝兵权,隶于三衙,本之枢府。枢府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吕中:《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二府三司制,宰相事权进一步被分化,皇权得到加强4. 元:一省两院材料1: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材料2: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史·高鸣传》元代实行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即为宰相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但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结合所学并思考:为什么元朝要实行一省制?5. 明:废丞相,设内阁废丞相,设内阁,六部直属皇帝“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权力的膨胀,是否意味着皇权的相对下降?”内阁始终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内阁权力膨胀是专制皇权的体现。内阁不等同于百官之长的丞相。6. 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材料1:“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材料2:“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思考:为什么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设立后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军机处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作为顾问、内侍机构,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二)地方制度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二级 三级① 西汉: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汉武帝时推恩令细分王国,设刺史检查地方(郡县二级制)②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州刺史/州牧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掌行政权、领兵权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影响: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导致东汉末军阀割据混战。2.隋唐:唐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②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③唐玄宗:在边境设立十藩镇,长官为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④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道(节度使) 州 县(三级制)3.宋:路 州(府) 县(三级制)为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4.元:行中书省简称省,双重性质中书省,腹里,晋、冀、鲁宣政院辖地:藏、青、川设行省 路 府 州 县(五级)5.明清:省 府 县明:废行省,设三司,分属中央清:督抚-18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清朝督抚制度示意图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地方级制东汉 (郡国并存、推恩令)州、郡、县 三级制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隋朝 州、县 二级制唐朝 道(设节度使)、州、县 三级制宋朝 (收精兵、编禁军,设文官担任通判)路、州(府)、县 三级制元朝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多级复合制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结合所学并思考: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趋势:制度发展有沿袭性,也有变革性;行政区划以三级制为主体,县设置最稳定,高层政区变化大;(下稳上动)中间虽有反复,但总体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课堂小结先秦:奴隶社会的贵族等级分封制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秦: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两汉至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调整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一个中心(皇权)两个趋势处在动态变化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