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原子 教学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科粤版(2024)初中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2 原子 教学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科粤版(2024)初中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2.2.2 原子
核心素养目标
一、化学观念
形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的观念,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理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氧化汞受热分解微观示意图的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会从微观层面分析化学变化的过程。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感受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对化学科学的探究兴趣和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 原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 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难点:
1. 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 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理解以及原子结构的抽象概念。
新课导入
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生活中的物质,比如水、氧气、金属等,它们都是由非常小的微粒构成的。就像我们把一块冰糖不断分割,分到最后会发现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粒子组成。那这些微小粒子是什么呢?古代哲学家就曾思考过物质的最小组成单元,到了近代,科学家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今天,我们就通过氧化汞受热分解这个实验例子,一起来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看看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
01 原子是什么
1. 原子概念的发展历程
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古典原子论——德谟克利特
提出“原子-分子论”,指出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分子学说(1811)——阿伏伽德罗
物质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型的原子构成,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
近代科学原子论(1803)——道尔顿
2. 氧化汞受热分解
实验操作:将红色的氧化汞粉末装在试管里加强热,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现象:红色粉末渐渐变化,试管内壁上出现银光闪闪的液滴(水银);
同时,还可以收集到能支持燃烧的氧气。
讨论与交流
1.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氧化汞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构成氧化汞分子的汞原子和氧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单个氧原子和汞原子
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很多汞原子直接构成汞。
2.反应生成的物质—氧气和汞分别是由什么微观粒子构成的?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的;
汞由汞原子构成的;
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单个的汞原子和氧原子。图中共有 个汞原子,
个氧原子。
氧化汞分子由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图中共有 个氧化汞分子。
由很多的汞原子直接构成了汞。
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构成了氧气。
2
2
2
2. 氧化汞受热分解——微观
(1)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为汞原子和氧原子。
换句话说,氧化汞分子是由汞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由此可见:
分子由原子构成。
(2)有的物质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
构成的。
(3)汞原子和氧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
组合方式发生改变,它们重新组合后构成新的物质。
2. 氧化汞受热分解——结论
长话短说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观粒子。原子构成分子,原
子也可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原子
分子
物质
构成
构成
直接构成
分解
长话短说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发
生根本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构成新物质。所以,原
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检查站
学过前面的内容后,你知道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了吗?请填写下表。
空气中的物质 构成该物质的分子 构成该分子的原子
氮气(N2)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水蒸气(H2O)
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等] 它们由相应的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氮分子
氮原子
氧分子
氧原子
二氧化碳分子
碳原子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氧原子
3. 原子的基本性质
(1)与分子一样,原子也在不断地运动着。
(2)原子非常小,小到在 1 cm 的长度上可以并排约 1 亿个原子。
(3)原子之间存在间隔。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 察到的石墨样品在纳米(nm)尺寸上的图像,每个黄色的小点代表一个碳原子
拓展延伸——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分 子 原 子
概念
本质区别 相同点 联 系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都能保持各自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②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观粒子间都有间隔,微观粒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可分解成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构成分子
02 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1808 年
英国-道尔顿
实心球体。
1897 年
英国-汤姆孙
发现电子
枣糕模型
1911 年
英国-卢瑟福
有核原子模型
1913 年,
丹麦-玻 尔
电子分层排布
现在
依据电子力学
电子云模型
2. 原子的结构
原子
(不显电性)
原子核
(带正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质子
中子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
的负电荷)
(不带电)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核电荷数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与交流
观察下表列出的几种常见原子内部微观粒子的数目,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3. 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关系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4)原子种类不同,核内质子数不同。
(5)同一种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所带电荷的电量相等且
电性相反,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普通的氢原子没有中子
4. 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最外层)
弧线表示
数字1也可以表示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电子层
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下图是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观察找出什么规律吗?
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思考讨论
5.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排布规律
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再排第三层
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第一层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其他层作最外层,8个电子为稳定结构
6. 原子的结构特点
(1)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
(2)电子在原子核外广阔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这是因为每个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大约等于1个氢原子的质量,而电子的质量仅仅约等于质子质量的1/1836 。
总结归纳
随堂练习
1. 下列有关原子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实心球体,不可再分
B.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 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D. 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
B
随堂练习
2. 如图为某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该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1
C.该元素属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
随堂练习
3.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是否直接构成宏观物质
B. 原子能保持单质的化学性质而分子不能
C. 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可分
D. 是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