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习目标:1.掌握先秦到秦朝政治体制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历史进步性。2.掌握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我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变迁的基本规律。3.掌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督抚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的深远影响。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结合高一所学,说说随着夏商西周疆域的扩大,夏商西周三代采用哪些政治制度管理国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王位的继承 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 遭到一定破坏国家管理 / 内外服制度 分封一些异性诸侯(如西伯侯) 分封制:主要分封同姓亲族 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制、官僚制开始出现贵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继承 / 宗法制(并未完备)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宗法制逐渐崩溃任务学习1—1:从宏观角度通过表格述史形式对比、分析理解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方面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夏商西周等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传承与创新的体现。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诸侯任务学习1—2:认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功用。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侯的担任者多为商周围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诸侯国要负担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商王还要派王族的亲信去地方监督当地首领,便于控制并加强其统治。——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是完全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任务学习1—2:认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功用。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概括商朝内外服制度对商朝国家治理有何作用?嫡长子其余嫡子及庶子小宗小宗小宗大宗(宗主)卿大夫大宗士大宗天子庶小宗嫡长子嫡长子嫡长子嫡长子诸侯大宗纵向分封,解决权利分配横向宗法,解决权力继承学习任务1—3:深入了解西周宗法分封制对于国家治理的功用。材料: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外服的诸侯国由周王室子弟、姻亲、功臣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使原本不相干的氏族混居在一起……打破了原有氏族血缘的壁垒,这就为按地区划分居民创造了前提条件。——摘自任世江《我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见于历史教学园地)材料:西周时期家庭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链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周宗法分封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学习任务1—3:深入了解西周宗法分封制对于国家治理的功用。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 三公九卿制度(中央)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家天下色彩浓厚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官僚政治);分工、制约,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廷议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家天下(家国同治)特点: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3.郡县制(地方)思考:相比分封制而言,郡县制有什么样的制度优势?郡郡守(丞)(行政)(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县县令/长(最高长官)县丞(行政、刑狱)县尉(军事、治安)乡三老(教化)有秩(司法)游徼(治安)啬夫(赋税)里亭①实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③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意义:4. 文书制度睡虎地秦墓竹简材料1: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材料2: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①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②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作用: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组织结构图继承: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创新:1、西汉时,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转移到中朝,削弱相权。(1)西汉——承秦立汉,有所损益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两汉(相权的转移)【学思之窗】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2)东汉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削弱三公权力。东汉设立尚书台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两汉东汉中央政府有什么新变化?结合【学思之窗】指出其原因。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唐宋(相权的分割)政事堂三省的长官、职能和制度特点及影响?门下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令决策审议封驳执行议政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1)唐代三省六部制材料:“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作用/影响:三分相权,相互制约,加强君主集权;分工合作,相互监督,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影响深远。结合图示概述二府三司制度,思考其特点三衙调兵权统兵权特点:分割相权,分化事权,强化皇权。(2)宋代二府三司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乱,深可为戒。——明太祖思考:元代中央行政制度有何特点?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特点: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影响:提高行政效率,但造成宰相专权。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元(相权的再集中)废宰相,权分六部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明清(相权的终结)职能: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但决策权归皇帝。(1)明朝内阁制思考:内阁大学士是宰相吗?他们怎样行使“论思顾问之职”?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2)清朝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时期 演变轨迹 总趋势 演变特点两汉隋唐 宋 元 明 清 皇权强化相权削弱中朝、尚书台先后成为中央行政中枢。三省六部制逐渐形成和完善。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制度。中书省为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制度。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小结:两汉以来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君主集权)皇权强化相权削弱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相权不断分化:转移-分割-废除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邓小南《中国古代史的纵与横》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地方行政管理层级的演变——两汉至魏晋南北朝(1)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2)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沿袭)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书》卷六《武帝纪》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州刺史(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州”:监察区州刺史/州牧(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掌行政权、领兵权)特点与影响: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导致东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东汉十四州示意图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唐 ①州、县二级制→②唐中期以后: 势力两宋 州和县二级 →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2.地方行政管理层级的演变——唐宋分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但令访察善恶,举其大纲。然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或专私其所领州,而虐视支郡。——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三笔》卷7《唐观察使》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唐 ①州、县二级制→②唐中期以后: 势力两宋 州和县二级 →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路、州、县三级制路2.地方行政管理层级的演变——唐宋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元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 :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 总揽一省之权。清 :除巡抚外,设 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行省制省、府、县 三级制巡抚 巡按省、府、县三级制总督2.地方行政管理层级的演变——元明清小结: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演变趋势秦朝 郡—县汉朝 州—郡(国)—县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州—县道—州—县道(路)—州(府军监)—县行省—路—府—州—县省(三司)—府—州—县省—府—县地方层级增多,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县始终是地方最低一级行政机构,稳定性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且频繁。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皇帝制度(核心)三公九卿制全国推行郡县制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夏: 世袭制商: 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本课小结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