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西汉东汉 隋唐两宋元明清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内外服制分封制 宗法制瓦解;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中朝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节度使二府三司制路、州(府)、县三级制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军机处(雍正)省、府、县三级制预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1、夏商周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大变革、大发展,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的政治制度朝代 制度 轨迹 夏朝 王位世袭制启继位 出现 商朝 内外服制 发展 西周 贵族等级分封制和宗法制 完善 东周 春秋 分封制 宗法制瓦解 瓦解 转型战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出现 萌新 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毛公鼎·台北故宫博物院1843年宝鸡市岐山县出土 铭文497字最多青铜器(1)“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萌芽战国确立、巩固秦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顶峰)明清结束辛亥革命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睡虎地秦墓竹简◎朱元璋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建立:◎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司马迁《史记·夏本纪》阅读材料并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怎样的社会?制度变化: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传贤 → 传子)社会: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也从部落发展到了国家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 商 朝:内外服制◎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即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或部落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司马迁《史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3. 西 周:分封制周◎西周势力范围示意图材料1: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材料2: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 ——钱 穆思考: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及作用?内容:目的:作用:分封对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性功臣或旧贵族内容:土地、人口、爵位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巩固政权、维护统治政治: 扩大疆土,巩固统治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开发、社会发展文化:推动各地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消极:西周后期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为分裂割据埋下祸根。大宗小宗小宗小宗大宗(宗主)卿大夫大宗士大宗天子庶小宗嫡长子(嫡长孙)嫡长子(嫡长孙)嫡长子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西周政体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4.西周 —原始民主遗风材料一:“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材料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史记·周本纪》国人暴动根据材料思考: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君主权力非绝对,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人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旧制度(奴隶制政治制度)的逐步瓦解新制度(封建制政治制度)的逐步建立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5.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商)材料二: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无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周)材料三:“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左传》(春秋)①神权王权结合③等级制度鲜明④地方权力较大,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②家国一体夏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周王的统治力度比商王更强但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特点:三、秦朝的政治制度“周秦之变不是简单的朝代之变、政权之变,而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深刻的全方位变革,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以周朝为代表的天子诸侯制国家形态 (俗称分封制国家)逐步衰亡,形成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官僚制国家形态,简称君主官僚制国家形态或大一统中华国家形态。”—黄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政治学阐述》,《教学与研究》周秦之变天子诸侯国形态(分封制国家)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官僚制国家形态(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实质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的一切行为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分命令,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所有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政府皇帝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萌芽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从汉到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顶峰衰落三、秦朝的政治制度(一)皇帝制度“嬴政去泰用皇,又采用上古帝号,取名皇帝。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成制和诏,印成为玺,其位世袭。”—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①皇帝独尊②皇位世袭③皇权至上(核心地位)“更重要的事,是为了给自己披上神圣的外衣,装扮成人间的上帝,从而建立起至高无上、足以主宰一切的权力。”—白寿彝《中国通史》三、秦朝的政治制度(二)三公九卿制度皇 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监督)直接控制(统率)(中央官制)三公地位不平等“九卿”是泛称1.特点:①皇权为中心②分工严密相互牵制③家国同治,家天下2.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重大事务,供皇帝裁决三、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全面推行郡县制(地方管理制度)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中央集权形成①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④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③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三、秦朝的政治制度(四)以文书推行的行政管理制度秦朝的道路示意图1.内容:①各级官僚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书同文木方2.作用: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秦朝的政治制度探究: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问题4-1:两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中枢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概念释读宰相:秦汉以来对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具体职名、职权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历代不同。四、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中朝制度皇帝中朝尚书令侍中常侍决策外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执行学霸笔记①中朝的官员职级低,易掌握。②丞相权力转移到中朝。③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念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东汉尚书台隋唐三省六部制学霸笔记①三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②宰相分权,加强了皇权。③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阶段。政事堂:三省共同议政的地方。宋朝二府三司制学霸笔记①将财权、军权和政权分离,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削弱了相权,集中了皇权。③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底下,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皇帝军事枢密使枢密副使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三司使行政财政元朝一省制皇帝行政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军事监察佛教、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吏户礼兵刑工学霸笔记①中书省成为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②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宰相权势增大,威胁皇权。明朝内阁制皇帝吏户礼兵刑工丞相皇帝吏户礼兵刑工内阁学霸笔记①废宰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内阁制取代宰相制,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清朝军机处学霸笔记①削弱了内阁的权利,成为清朝皇帝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皇帝寝宫(养心殿)旁边的军机处探究: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问题4-2: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原因有哪些?宰相数量增加宰相权力被分散或分割宰相机构为秘书机构所取代四、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邓小南《中国古代史的纵与横》四、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探究: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调整的?秦朝 郡、县二级制汉朝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隋朝 州、县二级制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清朝 省、府、县三级制二级变三级二级变三级多级变三级从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四、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探究五: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调整的?1.在沿袭基础上进行变革。2.县始终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秦朝 郡、县二级制汉朝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隋朝 州、县二级制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清朝 省、府、县三级制从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3.一级行政区名称变动较大。观察图1和图2,对比东汉和唐中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何不同?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从名称上看,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从空间分布看,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四、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类型 西周 秦朝制度名称 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最高统治者 周王 权力并非绝对 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官僚,任命国家构成 家国构成,周王室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县长官,郡县一切服从中央特点 对社会控制较为松散,统治具有一定弹性 对社会的控制更加严密,统治缺乏弹性,对君主个人素质要求更高西周与先秦政治制度对比表小结 类型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秦朝 分封制、宗法制 郡、县二级制汉朝 承秦三公九卿制 中枢:西汉中朝,东汉尚书台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制逐渐结束 州、郡、县三级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枢 隋朝: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宋朝 设同中枢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财政 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省、路、府、州、县多级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三级制清朝 雍正设立军机处 省、府、县三级制从秦至清政治制度变化表小结1.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州部可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B2.下列行政区划图,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C巩固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