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题1 燃料的燃烧7.1.1 燃烧的条件燃料燃烧的调控核心素养目标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燃烧条件探究、灭火原理分析及简易灭火器制作,增强安全用火意识,培养应对火灾的责任意识。化学观念:建立 “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的条件观,形成 “灭火是破坏燃烧条件” 的化学认知,理解燃烧调控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科学思维:借助燃烧条件实验(控制变量法),发展逻辑推理与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分析灭火措施、设计灭火器,培养从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重点燃烧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与常见方法;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分析。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条件;从微观角度理解燃烧的本质(氧化反应),并迁移应用于灭火、燃料调控。课前导入课前导入温暖的篝火、烹饪的炉火,燃烧带来便利;但失控的燃烧 —— 火灾,又会造成灾难。为何有的物质能燃烧,有的不能?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如何在火灾发生时科学灭火?今天,就让我们化身 “燃烧探秘者”,从实验探究入手,揭开燃烧的奥秘,掌握灭火的科学方法,让燃烧更好地服务生活,守护安全!01燃烧的条件燃烧【燃烧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可燃物】有的物质可以燃烧,如酒精、红磷、木炭等;有的物质不能燃烧,如水、大理石等。只有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可燃物是燃烧发生的条件之一。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现象分析】红磷,白磷都是可燃物,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故白磷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故不燃烧。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现象分析】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通入氧气后,与氧气接触,也燃烧起来。【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且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着火点/℃ 40 260 240~270 320~400 600~700燃烧的条件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方法导引——控制变量在燃烧条件的探究中,一是控制温度、氧气等因素不变,通过不同可燃物(红磷、白磷)的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二是控制温度、可燃物等因素不变,通过有氧气或无氧气存在时的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在科学探究中,如果问题涉及多个因素(变量),可以只研究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关系,控制其他的量不变。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可将多变量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问题分别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问题。02燃料燃烧的调控灭火的原理燃料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好,也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我们要注意预防火灾,并能在发现火情时迅速灭火。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灭火的方法下面是一些灭火和防火的措施,试分析其应用的原理。①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用锅盖盖灭:通过隔绝氧气(空气),破坏燃烧所需的 “与氧气接触” 条件。放入较多蔬菜:蔬菜吸收热量降低油温,同时覆盖油面隔绝氧气,既降低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又隔绝氧气。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水蒸发吸热,使纸箱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破坏 “温度达到着火点” 的燃烧条件。③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使罐体降温;水持续吸热,降低油罐温度,使环境温度低于油的着火点,阻止燃烧继续④在森林中或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清除或隔离森林中的可燃物(如树木),使火势无法蔓延,破坏 “存在可燃物” 的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灭火器的原理实验内容实验现象 火焰熄灭 正常燃烧 烧杯中有气泡产生,火焰熄灭实验分析 烧杯隔绝了空气(或氧气) 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成的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隔绝空气实验结论 隔绝空气(或氧气)可以灭火 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设计、制作和使用灭火器时,应充分考虑装置和试剂的安全性(如盐酸有腐蚀性和挥发性),须经教师确认装置安全、可行。装置正立时放在小试管中的浓盐酸与放在吸滤瓶中的碳酸钠溶液不接触,当装置倾斜倒置时,两种药品接触,发生反应。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喷出的混有二氧化碳的液体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灭火器及其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灭火原理】利用压缩的氮气等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或磷酸二氢铵),有隔绝空气等作用。【适用范围】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灭火器及其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灭火原理】将液态二氧化碳储存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适用范围】灭火时不会因留下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存放场所的火灾灭火器及其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灭火原理】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适用范围】能快速、高效灭火,可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火灾自救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一定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并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可燃物及起火原因等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采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迅速离开着火区域。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03课堂小结04课堂练习1.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钻木取火)、“金燧”(用铜制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固体产生火星取火)三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种方法都是使可燃物升温达到着火点B.“木燧”时的木材变焦黑发生了化学变化C.“金燧”时铜镜表面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D.“石燧”时固体撞击产生的火星提供了可燃物D2.剧场的装修需要使用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塑料、海绵等,它们遇明火非常容易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塑料、海绵是可燃物B.泡沫塑料、海绵的着火点很高C.产生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D.着火时应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撤向安全处B3.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C4 .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三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仅是提供热量B.实验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C.实验三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实验一中的现象也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AThanks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