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地理核心素养1.结合示意图,分析碳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影响。(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背景,探讨不同主体应对碳减排起到的作用。(区域认知)3.结合所学知识,关注碳排放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课程标准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碳循环01碳排放与温室效应02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03国际减排合作04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01碳循环碳循环过程: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如果不考虑火山爆发等突发因素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对稳定的。1.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一.碳循环视频播放:碳循环及过程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2.碳存在的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3.碳库:地球系统中存储碳的载体称为碳库。一.碳循环合作探究活动:读图3-1,完成下列任务。1.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碳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 大气圈:CO2、CO、CH4。岩石圈:碳酸盐。水圈:多种形式。生物圈:有机物形式。2.在碳循环过程中,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环节 ①人类消耗矿物燃料,使更多固态的碳转化为大气中气态的CO2或CO;②植树造林/毁林开荒等影响植被光合作用固定气态碳的过程。3. 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人类利用化石燃料改变了碳的天然循环,把岩石圈中的还原碳过早的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加快了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碳交换,打破了原有的碳循环平衡过程。02碳排放与温室效应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1.碳排放过程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温室效应的自然原因:①地球处于温暖时期,气温呈现上升趋势;②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火山爆发等影响到气温的变化。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知识回顾探究: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析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大气的温室效应越强。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使大气增温,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栽培农作物的温室,称为温室效应。如: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气体。2.温室气体主要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甲烷(CH4)、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等30多种气体。CO2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阅读Reading: 二氧化碳当量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为了统一度量温室效应的结果,我们规定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答案提示】1. 城市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交通、能源供给(供暖)以及工业生产所燃烧的化石燃料。【答案提示】2. 城市上空温室气体浓度高,形成稳定温室气体层,减缓城市热量的向外散失过程,对地面起到更强的保温作用,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小组合作探究】87页:城市是世界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分布的集中地,是能源高消耗地区,也是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区域。目前,全球约有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消耗了世界约75%的能源,排放了80%左右的人为温室气体。1.想一想,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有哪些 2.议一议,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03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P88)请结合视频及示意图说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那些重大影响?1.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2.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3.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危险。4.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5.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思考1.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和海岸带有何影响?海平面上升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强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淹没沿海低地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海水溶解CO2能力降低科学家警告70年内海平面将上升60厘米(一)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变暖是全球尺度的环境安全问题,其危害是逐步加剧的,人类活动打破了碳循环系统后,海洋发生了哪些变化?思考2.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有何影响?有利影响北半球温度带北移;高纬度地区变暖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高纬地区产量增加(受益)不利影响中、低纬度“谷物带的变暖及作物水分亏缺干早加重供水不足中、低纬度地区生产潜力降低,作物减产中、低纬度地区受损不能补偿世界粮食生产总体下降(一)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变暖减少高纬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纬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受限制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技术获得广阔市场总体上能源消耗增加思考3.全球气候变化对工业有何影响?(一)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全球变暖2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地表径流发生改变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地表径流发生改变全球1/5地区,50年后热成撒哈拉沙漠思考4.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一)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1.根本措施: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低碳、低排产业;加大宣传,提高节能减排意识。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森林火灾,保护森林。2.适应措施:调整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气候变化。培育耐旱农作物品种;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建造、加固沿海低地海岸堤坝。3.保障措施:全球动员,政府政策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经济和政策手段。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04国际减排合作为了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碳减排不仅仅是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事,而是必须采取全球性的行动才能实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世界各国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四.国际减排合作联合国气候大会四.国际减排合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项目 具体内容内容 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原因 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责任 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率先减少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面对全球气候的日益恶化,中国承诺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被称为史上首个“零碳”奥运会。各赛区推广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的使用;在北京市、张家口市开展绿化造林工程;建筑材料低碳采购和回收利用。减少碳排放,中国在行动高压储氢火炬四.国际减排合作1.碳排放交易(碳交易)交易对象:碳排放实施方法:① 政府调查,设定配额② 若碳排放高于配额,需购买碳排放量或通过技术手段减少碳排放③ 若低于配额,则可出售剩余配额获利。思考:政府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激励企业主动降低碳排放量;③推动高碳产业的技术革新。减少碳排放(减排),如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征收碳税、倡导节约消费。四.国际减排合作2.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思考:据图5说明中国能源结构未来的调整方向?①降低化石能源的占比;②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多元的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四.国际减排合作3.增加碳汇碳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增加碳汇(增汇,即吸收碳排放),如减少森林破坏、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林业英雄——马永顺1982年,已经退休的马永顺立下“砍了多少树,就栽多少树,绝不欠大山的账”的誓言,坚持到山场造林、护林,带领全家人义务植树5万余棵。马永顺一株一株地植树,让大山重披锦绣。这位老人是真正的林业英雄。四.国际减排合作从全球来看,碳减排主要表现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增加碳汇。碳汇是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想一想,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采取怎样的行动?减少碳排放,你我同行!低碳出行节约用电环保减塑二手回收无纸化阅读绿色外卖绿色消费包裹回收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我国将争取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我国的年碳排放量约为160亿吨,简言之,就是要在40年间使我国的净排放从100亿吨变为0亿吨。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统(生产和消费),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目前在85%左右。拓展:节能减排中国在行动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实现碳中和采取哪些措施①组建国家气候变化协调机构。碳达峰和碳中和涉及的领域和部门较多,设立单独机构来协调各个部门和系统的关系,平衡各部门的利益,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②加大植树造林,利用生物固碳。利用生物固碳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生物措施。201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2.96%,日本为68.5%,俄罗斯为49.8%,美国为33.9%等等,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加大植树造林的面积,缩小与其他国家的距离。③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我国能源结构依然以煤炭及火电为主,因此要实施更严格的控煤措施。西北地区致力于风能、太阳能的开发,东部地区推进渔光互补的实施,加快东部地区核电开发,多种电力共同发展,减少对煤炭及煤电的依赖,优化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第四节 碳排放国际减排合作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碳循环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国际减排合作随堂巩固B四大地区 2000年 2003年 2006年 2009年 2012年 2015年 2018年甲 12% 11% 10% 10% 9% 9% 8%乙 21% 19% 18% 18% 18% 18% 18%丙 26% 26% 28% 29% 32% 33% 34%丁 41% 43% 44% 43% 41% 40% 40%区域碳排放总量与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下表为我国四大地区碳排放量总量占比变化趋势情况(暂未包括西藏自治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表中四大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A.甲—西部地区 B.乙—中部地区 C.丙—东部地区 D.丁—东北地区2.甲地区碳排放总量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大量外迁 B.科技水平最高 C.产业结构调整 D.大力发展水电C随堂巩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2011年12月11日上午在南非德班闭幕。大会通过决议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等。据此回答下面小题。3.《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A.酸雨问题 B.臭氧层破坏问题 C.核扩散问题 D.气候变化问题4.下列哪个国家最急切盼望《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能早日执行( )A.俄罗斯 B.图瓦卢 C.中国 D.美国5.发达国家必须率先承担“减排”的义务,说明( )A.地球上温室气体的增多都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B.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不用承担“减排”的义务C.国际环保中,无论国家大小,承担的责任是相同的D.国际环保中,应遵循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DBD随堂巩固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经过综合测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右图为“北京冬奥会碳中和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 )A.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B.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C.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D.城镇化加快,内需扩大7.北京冬奥会为了达到碳中和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A.所有冬奥会场馆实现全太阳能发电B.办公场馆取消空调,减少制热耗能C.冬奥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D.运用GIS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BD【解析】9.我国能源产地重心在西部,消费重心在东部,产销不匹配,需要进行长距离能源输送,因此需要迫切发展特高压输电,D对;国土面积广大和东部能源需求大均是部分原因,不全面,A、B错误;铁路运输与电力传输无关,C错误。碳排放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光伏、特高压、新能源车”是我国实现电力碳中和的主要途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8.我国西北地区光伏发电的局限性在于( )A.人口少 B.储能难 C.温差大 D.投资高9.特高压输电可以减少电力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特高压输电的原因是( )A.国土面积广大 B.东部能源需求大C.铁路运力不足 D.能源产销不匹配随堂巩固BD随堂巩固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被称为“蓝碳”,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并称为“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下表为“蓝碳”生态系统相关数据。完成下列小题。10.“蓝碳”生态系统( )A.储存碳所占的海洋空间大 B.固碳储存效率高C.可借助GIS技术获取分布数据 D.分布于热带海区11.我国重视对“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助于( )①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②发展海洋蓝色经济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缓解酸雨危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随堂巩固【解析】10.由材料可知,“蓝碳”生态系统仅占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可见储存碳所占的海洋空间小,A错误;由“蓝碳”生态系统碳沉积量5倍于热带雨林可知,“蓝碳”生态系统固碳储存效率高,B正确;“蓝碳”生态系统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借助GIS技术难以获取,C错误;“蓝碳”生态系统利用海洋存储二氧化碳,并不局限于热带海区,D错误。11.我国重视对“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①正确;重视对“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利于发展海洋蓝色经济,②正确;海洋生物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对“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正确;酸雨属于大气污染,主要是酸性物质造成的,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直接缓解酸雨危害,④错误。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