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导入新课】
14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第 部分

学校教育的发展
古代学校教育
近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古代国子监
1.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太学
古代书院
近代大学堂
古代——————近代——————现代
官学(太学,国子监)
私学
(学塾、村学、蒙学、
书院)
近代教育
留学教育
半殖民地教育
教育现代化
古代中国的教育形态
官学 ———————— 官私并存 ———————— 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分化,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促使“私学”走向兴盛。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的积累和实践。——摘编自徐庆全《中国古代书院》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
——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特点:政府重视学校教育;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教化性功能突出;官学与私学并存;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发展具有阶段性。
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
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儒家经典);
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支撑。
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历程
书院是中华文化传承、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成熟为宋代书院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样式。从学校兴办和教学管理主体来看,宋代书院的兴盛得益于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发达的经济为宋代书院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宽松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宋代书院兴盛的外部条件。科举制度的日益衰败为宋代书院的兴盛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宋代文人群体在书院教育文化活动中非常注重人格力量的彰显与塑造,在文人的不懈努力下,书院把教学、学术自由和文化人格的传递与建设三者融为一体。从而铸成了教育、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牛文明、郝文武《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其当代启示》
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新式教育
留学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兴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设立军事学校等;这一时期侧重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明确提出废八股,改试策论,培养维新人才;既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废除科举制度,推广新式学堂,进行学制改革,建立教育行政机关等;教育改革体现中体西用。
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
现代中国的教育成就
教育主权
教育方针
教育体系
科教兴国
高考制度
新中国成立收回
德智体全面发展
比较完整的国
民教育体系
恢复和健全高考
1995年提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鲜明的苏联特色,优先录取工农兵子女入学,进行了群众性的扫盲教育,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高校学科向理工科倾斜。
2001年,我国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摘掉了“文盲大国”的帽子
2001年1月1日,我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规模
居世界第一
扫盲教育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 近代 ——————现代
雅典学园——分科教育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近代以来大学逐渐发展成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
——德国:洪堡秉持“研教合一”精神
——美国:逐渐倾向“商业化、世俗化”
“不懂几何者免入”
现代以来各国相互借鉴,
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体系
第 部分

印刷书的诞生
书籍的出现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
印刷书的诞生
二、印刷书的诞生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下列有关书籍发展历程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早期的简策和帛书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B.在东汉蔡伦制成“蔡侯纸”后,中国出现了纸张
C.中国在唐朝时已经开始使用胶泥制成的活字印刷术
D.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
请阅读书本内容,选出下列题目的正确选项。
D
公元前30世纪埃及的纸草书卷
竹简
帛书
纸草书卷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制成“蔡侯纸”
北宋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成的活字,唐朝是雕版印刷术
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不仅有历史、儒家经典和话本,还包括农业、占卜和药学等手册。老百姓可读到以前只有专家掌握的知识,他们可自行举行葬礼、占卜,或为家人开方抓药。这说明(  )
A.雕版印刷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动 B.宋朝社会治理的能力得到增强
C.印刷技术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播 D.宋代出版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C
第 部分

图书馆的成长
职能
发展历程
作用
三、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 —— 中世纪 —— 近代
1.西方图书馆:私人与公共
亚述图书馆
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藏有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兴起。
荷兰圣沃尔布加教堂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资本主义社会发
展的产物
(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和市民)
图书馆的功能: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
服务公众的职能
◎英国切萨姆图书馆
2.中国图书馆:官府藏书与私家藏书
古代 —— 近代 —— 现代
藏书阁
京师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
(明朝天一阁)
各级各类图书馆在全国范围逐渐建立
古籍文学作品永不衰老。 ——布尔维尔利顿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作用:
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数字化。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保存古籍
文献开发
培养人才
公共教育
第 部分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国外
中国
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西方博物馆:由收藏展示为主,逐渐增加科学研究和教育职能
亚历山大博学园“缪斯宫”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英国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其中东方收藏品有陶瓷、纺织品、雕塑、金属制品、油画、版画和其他的装饰艺术品,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  )
A.属于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B.具有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功能
C.见证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 D.展示了英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B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向公众开放)
18世纪法国卢浮宫
18世纪大英博物馆
1946年博物馆协会在巴黎成立
1974年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2.中国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和专业性博物馆相得益彰
徐家汇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59年7月建成,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
最大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如何理解博物馆的“近代特征” ?
公众性、服务性、非营利性等
博物馆是征集、
收藏、展示、研究
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
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
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
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
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
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
传播的使命。
博物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启发民智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新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博物馆免费开放》
(1)文化:保护传承、交流创新 (2)个人:拓展知识、丰富生活
(3)社会:文明体系、社会进步 (4)国家:民族血脉、国家记忆
3.博物馆的意义与作用
(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文化交流与传播》P82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新时代文化传承方式:
通过影视节目、网综与自媒体短视频科普传统文化
通过VR、AI模拟还原历史,让人们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感受文明演变
5G时代推动线上教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线上教育的推广焦点。
文化载体
家国情怀
本课结语
文化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
文化的进步是历史的规律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化传承与传播需要各种载体
学校教育是中坚力量
书籍实现文化的薪火相传
图书馆和博物馆兼具文化的
保护和共享
但,最重要的载体是人
人是文化的宗旨和灵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