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4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4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导入新课
2024年12月4日
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5年春晚包含了哪些非遗因素?
春节 申遗成功!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1. 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概述佛教在中国传播及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阐释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结合佛教的传入、西学东渐的相关史料,认识中华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
4.认识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理解在当今我们应当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时空定位】
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一)佛教的传播和中国化--东方文化的融合
1.基本历程
2.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基本教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禁欲苦行,宣扬来生幸福。
佛教,也叫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时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古印度。
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虽主张“众生平等,皆可成佛”,但又说“有生皆苦”,而把解脱痛苦的希、望寄托于消极的“涅槃”(意为寂灭)境界。
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多国政治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中国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1、传入过程:
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1)开始:
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
◎佛教传入中国路线
◎洛阳白马寺
东汉初,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修建洛阳白马寺【史纲上】
(一)佛教传入中国
1、传入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2)盛行: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思考:佛教为何在此时期兴盛?
①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与人们精神寄托;
②统治者的支持,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
③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
④佛教为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本土化。
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院)。
——(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较大打击。但都阻止不了佛教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的危害及应对
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
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士兵官吏浮于人事;
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1、传入过程: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3)完成本土化:
隋朝:三教合归儒【史纲上】
唐朝: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禅宗修行简便,影响最大【史纲上】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宗派 创始人 教义主张
天台宗 一切“皆由心生”,止(坐禅)、观(宗教理论)并重
华严宗 法藏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
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禅宗 达摩 “禅”即“坐禅”或“禅定”,意思是静坐沉思。
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
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1、传入过程:
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4)融合:
宋明理学
儒学:
孔孟正宗
(根本)
道教:
贯通宇
宙自然
佛教:
人生命运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
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
完成本土化
隋唐
融合
宋明
过程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明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影响,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
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并行,禅宗修行,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以儒学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
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的过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
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
思考2:梳理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的过程,根据材料思考佛教盛行的影响
材料一: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辨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辨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赵朴初《俗语佛源》
材料二: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俱。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因惑--魏晋风度研究》
北魏敦煌壁画-257窟
龙门石窟
材料三:“诗佛”王维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材料四: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解脱、觉悟、缘分、五体投地等。
积极: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文学、书法和绘画:
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达。
◎ ·赵光辅 番王礼佛图
叹白发
唐·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
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柳公权《金刚经碑》
③建筑艺术: 受佛教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
◎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又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
消极
①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②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材料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
佛教开始传入
佛教日趋兴盛
佛教完成本土化
理学形成
佛学融合
天文、地理、数学等西方新知识传入中国
国门洞开,西方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科学理论进一步传播
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华文化交流发展特点三 双向性
主动——被动——主动
材料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早期“西学东渐”的背景;(2)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2: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辨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背景:
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②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③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④传教士的推动;
⑤皇帝的支持;
⑥有识之士的推广;
⑦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影响:
积极:①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
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
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消极:只在极少数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
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政治: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
文化:重本抑末、理学的思想束缚;
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约束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以传教士为主体
以科学技术为主
适应性调整策略
局限于士大夫阶层
强调实学
没有产生根本性变革
特点
以传教为主要目的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全面开始——晚清民初(近代以来)
(2)表现:
①开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主张学习西方,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四洲志》
◎徐继畲《瀛寰志略》
◎魏源《海国图志》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积极: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之先河,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思想主流。
局限:仅著书立说,未付诸实践,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保留封建纲常色彩。
器物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2、全面开始——晚清民初(近代以来)
(2)表现:
②洋务运动时期
——地主阶级洋务派
A.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强调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主张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C.传播方式:
a.设立新式学堂: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英文、法文、俄文等馆,还增设天文算学馆。
b.实行留学教育: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赴美留学儿童
◎京师同文馆
器物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2、全面开始——晚清民初(近代以来)
(2)表现:
③维新变法时期
——资产阶级改良派
◎康有为与其著作
◎梁启超与其著作
伸民权、设议院
近代西方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实行君主立宪制
④辛亥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实行民主共和制
制度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2、全面开始——晚清民初(近代以来)
(2)表现:
⑤新文化运动时期
——资产阶级激进派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无产阶级
前期:
①思想革命:
核心: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
⑥五四运动时期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思想
一、兼收并蓄、交汇融合——中华文化在交流和吸收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探究:根据教材和纲要上,列举近代以来,各派别传播西学的史实
派别 救国思想 内容(联系课本) 影响 学习方向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未付诸实践 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器物
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 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社会改革等展现在国人面前
资产阶级维新派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传播了西方革命思想。 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 思想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思考: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有什么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①主题明确:挽救民族危亡,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阶层广泛: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进行了探索和斗争。
③层次鲜明: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
④态度由被动到主动:前期的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后期的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
⑤发展曲折:各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在前者基础上,吸取教训,继续发展。
⑥从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
比较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明末清初 近代以来
背景
内容
传播主体
接受群体
目的
影响 作用
①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②传教士传教的需要;
③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
①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
②救亡图存的需要;
③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
主要是自然科学
内容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
以西方传教士为主
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
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
救亡图存
社会影响小;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西学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
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
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
群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两次西学东渐的区别,分析第二次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利玛窦占据核心地位,此人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策略,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同时留下了一系列科学著作,如《山海余地舆图》《几何原本》,在科学传播方面,西洋历法是利氏赖以在中国立足的重要工具,借助于传教士而得以传播的西学,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和平平等的西学东渐 。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学再度开始进入中国。这一次,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
——冯天渝《中华文化史》
(1)区别
方式:
渠道:
内容:
范围:
被动——主动
传教士——学堂、翻译机构、外籍教员、留学生
宗教、科学——器物、制度、思想
限于统治阶层——社会各阶层
(2)影响:
①政治:推动中国改革和革命运动兴起;
②经济:近代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③思想:冲击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④教育:近代教育出现,培养大量近代人才;
⑤社会: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P13【问题探究】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7卷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借鉴对待外来文化?
①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
东亚文化圈
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
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
1、基础梳理:阅读教材梳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辐射的表现(中学东传)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前4-3世纪
儒学 3-5世纪
佛教 4世纪以后
社会制度 7世纪(唐)
社会生活 7世纪
文化传播 14世纪
15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①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②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
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
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
越南喃字
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
制度:(1)朝鲜: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越南 河内文庙——国子监
材料: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唐朝 日本
政治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郡县制 制定律令,神化天皇中央:二官八省
地方:国、郡、县
经济 均田制、租庸调制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仿唐建筑
鉴真东渡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艺术的,有懂医学的。他们也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日本。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成为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
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
韩国景福宫和成均馆
(1)科技: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欧洲
中国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2.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中国科技的西传对欧洲的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冲击中世纪封建统治阶层;
经济上: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传播
——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
2.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思想文化
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
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为西方哲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的有力武器。
启蒙思想家借用儒家文化为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借儒学抨击天主教会;借科举制抨击等级制度。
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辐射
中学西传:16-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材料一 “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东学西渐”的过程,是与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实际上,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也正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才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就变革了欧洲本身,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张允渭《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根因); 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儒家思想契合了启蒙运动的要求等
四 大 发 明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儒学
习俗
8世纪后(唐朝),造纸术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促进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欧洲人借鉴中国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6-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史学、地理学、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归纳总结:中学西传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东西方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认识
认识:
①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固步自封,僵化保守,只会落后挨打;开放开明,兼收并蓄,才能繁荣昌盛;
③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阐述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必要性: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三、当代中国文化复兴
小结:
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西学东渐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文字
儒学与佛教
社会制度等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对欧洲的影响
四大发明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
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中华文化推动世界文化发展
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C
2.(2023·海南高考)“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D
当堂检测
3.(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D
4. 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B
当堂检测
5.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 )
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 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
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 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
D
6. 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 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
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A
当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