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狭义:仅指精神领域的活动,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现象以及精神过程,故称精神文化,即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意识领域。 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是在该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文化指导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各地域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 2、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样包容。 1、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 何为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冯友兰 何为中华传统文化: 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概念辨析 时空坐标 焚书 坑儒 秦 汉武帝 西汉末 东汉末 魏晋 隋 唐 宋 明清 1840 1915 1919 百家争鸣 崇尚 法家 佛教 传入 道教 兴起 儒学 正统 西学 冲击 春秋末年 儒学创立 佛道冲击 三教合流 理学形成 进步 思想 玄学 盛行 三教 合一 三教 并行 佛学繁荣 民主 科学 马克思主义 正统地位动摇 古代:儒学长期占统治地位 近代:西学东渐 春秋战国 毛泽东思想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多元一体 —— 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 推宗明本 ——中国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概念辨析 本课结构 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2月4日开幕,20点4分开始,24分钟中国队入场。 24这个数字,似乎在常规语境中并没有什么含义。但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总导演告诉了我们这个词的含义:二十四节气。2月4日正值立春,“将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因为中国人认为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 一、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的悠悠长路 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我们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他意在强调( ) A.文化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B.要从历史发展中认识中国文化C.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D.应明白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B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中原核心 (3)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p10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多元一体 1 概念辨析 2 中华文化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变革时代的救世争鸣:儒家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儒家:“仁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儒家:“有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儒家:“德治”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家:“兼爱”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无为” “以法为教”、“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法治” 概念辨析 3 中华文化的形成——秦汉时期 推崇法家 汉 秦 尊崇儒术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固大一统局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概念辨析 4 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宋元时期 儒佛道交汇 魏晋: 隋唐: 三教合一、三教并行 宋元: 理学形成,心学兴起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本原论 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心是世界的本原 修养论 主张向外追逐客观认识(客观唯心) “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概念辨析 5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工商皆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经世致用 明道救世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私欲之中, 天理所寓。 批判君为臣纲 批判空谈 批判唯心主义 进步 束缚 概念辨析 6 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近代至今 孙中山 康有为 林则徐 李鸿章 陈独秀 毛泽东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工农武装割据” 迷茫的探索—走他人的路 睿智的选择—走自己的路 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后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渐趋中国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概念辨析 二、多元一体—— 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 内涵一 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 “敬天保民”“仁”“仁政”“民贵君轻” 内涵二 自然观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内涵三 家国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内涵四 价值观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为公” 内涵五 人生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下求索” 内涵六 处世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而不同” 概念辨析 材料1:“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 材料2: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切断传播链,武汉封城,14亿中国人“宅”家。 材料3: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以民为本,顾全大局 和谐大同,命运共同 抗疫伟大斗争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价值? 以史鉴今 概念辨析 你能列举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义、礼、廉、俭、智、信、忠、贤、诚、敬、孝、耻、宽、正、公、勤、能…… 畅所欲言 与时俱进、脚踏实地 、穷则思变、居安思危、实事求是、求同存异 …… 概念辨析 学以致用 你能从日常生活场景中 列举更多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吗? 尊祖敬宗 家族认同 纪念屈原 忧国忧民 团圆和睦 和和美美 概念辨析 学以致用 你能从日常生活场景中 列举更多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吗? 团圆和穆,和谐有序 四合院 黄帝陵 炎黄子孙,民族认同 北京社稷坛 农本、民本观念 文 化 认 同 【知识拓展】日常生活中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 钱学森 袁隆平 共和国勋章 院士墙 大国重器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啊??? 家国情怀 责任担当 爱国之情 渴望祖国统一 崇德尚贤 积极向上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尊祖敬宗 忧国忧民 团圆和睦 和谐有序 文化认同 农本、民本观念 黄帝陵 四合院 社稷坛 【知识拓展】日常生活中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 概念辨析 学以致用 你能从日常生活场景中 列举更多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吗? 学以致用 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乡 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 你也思念 我也思念 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 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 你在边疆站岗值班 啊 我的中国心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七子之歌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爱国之情 渴望祖国统一 {5DA37D80-6434-44D0-A028-1B22A696006F}阶段 时期 表现 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 →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发展 秦汉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主流。 魏晋隋唐 儒、佛、道交汇融通,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宋元 理学形成。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传承与 转折 明中期以后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明清之际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康雍乾时期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了思想,禁锢了文化) 冲击与 复兴 近代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现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根据发展历程及材料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 3.包容性 5.连续性 4.凝聚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和唐朝佛学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 ——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概念辨析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延续至今。 多样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 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概念辨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发展 动力 材料二 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价值标准 材料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维护中国团结统一 提供治国理政和道 德建设的借鉴 当代 借鉴 1 2 3 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 概念辨析 本课小结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与价值 当代的传承 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底蕴深厚 以古鉴今,历久弥新 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中国传统文化 结 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