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导入:
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
欧洲文化,起自希腊雅典,由这个文化中心向四周发散。后来希腊衰微,罗马代兴,文化中心便由希腊搬到罗马,由罗马再向四周发散。因此他们在历史演进中的文化中心,也从一个地方另搬到别一个地方,依次的搬。到近代列强并立,文化中心也就分散在巴黎、伦敦、柏林等地方,再由这几个中心各自向四周发散。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个中心向各方发散的形态。而且这些文化中心,又常是由这一处传到那一处。这种情形,连带会发生一种现象,就是常有文化中断的现象;在这里告了一个段落,然后在別处再来重演。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选择性必修3《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罗马文化
希腊文化
近代
知识线索
希腊与罗马
——欧洲文化的底色
教权与王权
——西欧文化的覆色
拜占庭与俄罗斯
——东欧文化的调色
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但欧洲文化不是单一区域文化的直接延续。这里所指的“欧洲文化”包括“中古西欧文化”和“拜占庭、俄罗斯文化”,它们都是在古典文明阶段结束(以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后形成的,是中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具有各自的区域文化特征。
地区
1453
一、欧洲文化的底色: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古典文明的光辉
BC27
罗马帝国
BC337
希腊被马其顿征服
BC4上
伯里克利改革
BC5
BC6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
BC6初
梭伦改革
BC8
城邦形成
古典时代
时空定位:以巴尔干半岛南部为中心区域。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被称为“古典时代”,这是城邦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地理环境:多海岛港湾,多山少平原
古典希腊文化
一、欧洲文化的底色: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欧洲文化的底色: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典希腊文化
广义:指希腊城邦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罗马帝国时代(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创造的文明,统称为西方世界的“古典文明”,以区别于中古时期的西欧文明。
狭义:指古希腊历史上城邦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被称为“古典时代”。
1.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
古代希腊文化起源于爱琴文明,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文化范围包括希腊半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
根据《纲要(下)》和选择性必修所学知识,分析:
古典时代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
(1)自然因素: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开放、冒险的海洋文明。
(2)经济: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盛行,城邦奴隶制经济繁荣。
(3)政治: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4)文化:爱琴文明的基础、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纳。
(5)个人:高素质的公民。
一、欧洲文化的底色: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典希腊文化
2.主要文化成就(自主学习教材21-22页第二段,梳理基础)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领域
代表人物
成就
地位
哲学
文学和艺术
史学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思维是灵魂的自我对话。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指出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共同之处。
(1)思维上: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和解释世界。
(2)主题上:注重研究人与人类社会。
(3)内容上:哲学与自然科学紧密联系。
古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政治史奠基人修昔底德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知识即美德”
柏拉图(理想国、理念论,理性主义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逻辑学)
米隆《掷铁饼者》
雅典帕特农神庙
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
“在我们的文化中,除了机械以外,几乎没有一样现世的事物不是自希腊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无一不是我们今天文明的缩影。”
-----〔美〕威尔·杜兰特《文明的故事》
文学
史学
雕塑
建筑
哲学
希腊是欧洲人的精神家园
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普罗塔哥拉
泰勒斯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人是万物的尺度。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认识你自己
贤人治国,理性思考;
理念是本原;
创建“学园”
几何学贡献。
真理高于一切;
“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
创立逻辑学
神-自然-人
人文主义的起源
理性思考 ? 精神觉醒
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知识拓展:东西方文化中的“人”——轴心时代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根据材料,指出中、西方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何不同?
(2)结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张,简要说明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不同:孔子主张“仁”与“礼”,强调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守社会规范与秩序。从君主统治角度出发,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人自己”(或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等主张,体现了对个体的关注,体现了对人性和真理的理性探索,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差异:东方关注人的社会性(群体),西方关注人的自然性(个体);
东方注重伦理道德自觉,西方强调个人的知识与理性。
有没有共性?
都重视人和人类社会;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等。
一、欧洲文化的底色: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典希腊文化
2.主要文化成就(自主学习教材21-22页第二段,梳理基础)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领域
代表人物
成就
地位
哲学
文学和艺术
史学
奠定西方哲学基础
西方文学创作源泉
欧洲史学源头
希腊文化特征:①重视研究人和人类社会——人文主义;②以理性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③文学艺术追求庄重典雅,优美和谐。
一、欧洲文化的底色: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二)古罗马文化
1.古罗马文化发展的原因
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欧洲文化发展史》
(1)历史: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2)政治:建立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君主专制大帝国;注重立法维护管理与统治。
(3)经济:工商业及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繁荣。
(4)文化:基督教的影响;民族文化融合和吸纳外来优秀文化。
一、欧洲文化的底色: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二)古罗马文化
2.古罗马文化成就(自主学习教材22页内容,完善下表)
{17292A2E-F333-43FB-9621-5CBBE7FDCDCB}领域
成就
影响
法律
文学
?
?
?
?
史学
建筑
历法
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保存、传承了古希腊文化
代表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儒略历:由凯撒颁布,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366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 建筑功能的发展来看,建筑功能由崇拜神开始转向为服务于人。
——康楠《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对比研究》
从总体看,罗马建筑不追求外表的华美壮观,神庙、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完全从坚固和实用考虑,美观尚在其次。
——杨俊明《古罗马民族的求真务实精神》
古罗马文化特征:
强调务实性、实用性和功利性。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材25页“学习拓展”
相同点:
不同点:
二人历史观基本一致,认为要真实、系统地记载历史,要分析历史事实背后的原因,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
中国史学以供后世借鉴为第一要义,致力于寻找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西方史学是为了保存人类功业(历史史实),防止遗忘。
“认识你自己”: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荷马史诗》上篇:《伊利亚特》,描写希腊人征服特洛伊城之经过。下篇:《奥德赛》,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胜利后,渡海返乡,历经艰险的故事。
探究:古希腊文化特征
《掷铁饼者》
(1)人文主义,关注现实,关注人本身;
(2)崇尚理性,以理性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
(3)文学艺术追求庄重典雅,优美和谐,
带有英雄主义和悲剧意识。
地区
欧洲文化的覆色:中古西欧文化

基督教神学是中世纪人们唯一的意识形态,在知识领域里拥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哲学、法学、文学 、政治学、科学一类学问,无不成了神学的附庸和婢仆,最终都是为神学服务的。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二、欧洲文化的覆色:中古西欧文化
1.特征:教材23页“学习聚焦”
(1) 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
2.背景(根据教材23页第二段,结合下列图片和材料,归纳背景)
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而圣父,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
——查理曼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2)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3)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知识回顾】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
经济:庄园经济与农奴制;
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二、欧洲文化的覆色:中古西欧文化
3.文化成就(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梳理基础)
{17292A2E-F333-43FB-9621-5CBBE7FDCDCB}领域
概况
评价
宗教
文学
科技
积极: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局限: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阅读材料和教材23页“历史纵横”,思考回答:
(1)归纳本内特的观点,并举例说明。
(2)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有何价值,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观点:中世纪黑暗中也有光明。
价值:见教材
背景: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形成;城市兴起。

知识拓展: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中古时期的欧洲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从传承和发展角度看联系:
从时间、空间和类型特征看区别:
古希腊罗马
中古欧洲
1.古希腊哲学是欧洲科学知识系统形成的基础
2.古罗马法律体系是欧洲法律制度演进的起点
3.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史学对欧洲人文精神传统和文化载体影响较大
古希腊罗马
中古欧洲
1.民族迁徙和欧洲地缘政治变化
2.基督教会地位上升,王权教权并立
3.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城市的复兴
基督教文化与封建文化并存;城市文化兴起
城邦文化
地区
欧洲文化的调色: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拜占庭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由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的东方文化交融而成,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拜占庭不仅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者。
三、欧洲文化的调色: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一)拜占庭文化
1.背景
(2)1054年基督教分裂:天主教和东正教。
(3)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
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1)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基督教文化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西亚文明
北非文明
思考: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对其文化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多元文化交汇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三、欧洲文化的调色: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一)拜占庭文化
2.主要成就
《罗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标志罗马法体系的完备,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保存典籍
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
圣索菲亚大教堂
建筑和雕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
三、欧洲文化的调色: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一)拜占庭文化
3.特点和影响
材料 拜占庭文化以希腊和希腊化的拜占庭人为主体,以希腊语为传播媒介,以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古代东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立的、特点鲜明的、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其高度发展使之得以在中世纪地中海世界发挥重要作用,它以中古基督教的特殊方式保护古典文化不为历史的尘积所埋没,通过传教的方式启蒙了整个斯拉夫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中古东地中海沿岸各民族文化和西欧文化的发展,并给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珍贵的文化素材和资源,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表达新思想的理想方式,因而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阅读材料,讨论分析:拜占庭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继承性;融汇东西方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宗教密切联系。
影响:①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②是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保存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③促进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三、欧洲文化的调色: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二)俄罗斯文化
领域
成就
宗教
文学
建筑
自主学习教材24页,梳理基础,完成下表: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又有俄罗斯民族的特色,具有典型的欧亚结合部文明的特征。
材料 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拜占庭帝国,基辅罗斯在与拜占庭帝国交往中接受了东正教信仰,并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由于在13—16世纪受蒙古统治,俄罗斯在文化上急剧地向亚洲靠拢,强迫接受了蒙古亚洲文化,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蒙古人统治的典型特征。这一模式在以后的俄罗斯国家政治体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俄罗斯文化的构成中,有来自本民族的欧洲东部文化和来自蒙古的亚洲文化因素,受到东方和西方的交互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
课堂小结
欧洲文化,起自希腊雅典,由这个文化中心向四周发散。后来希腊衰微,罗马代兴,文化中心便由希腊搬到罗马,由罗马再向四周发散。因此他们在历史演进中的文化中心,也从一个地方另搬到别一个地方,依次的搬。到近代列强并立,文化中心也就分散在巴黎、伦敦、柏林等地方,再由这几个中心各自向四周发散。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个中心向各方发散的形态。而且这些文化中心,又常是由这一处传到那一处。这种情形,连带会发生一种现象,就是常有文化中断的现象;在这里告了一个段落,然后在別处再来重演。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布局。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
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是西方随中华文明近代落伍通过殖民化全球后逐步形成的优等心理,是对文明文化和历史的误解。欧洲文明有自己的发展历程,有自身特点,但不应以此做为欧洲的全球政治与经济扩张的借口,更不应该忽视其他文明。
本课小结
后 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