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目录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壹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国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四大菩萨的道场都在中国,五台山——文殊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峨眉山——普贤菩萨。吸收: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第一阶段:自印度传入(两汉之际)◎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因梦而来的佛教佛教的传入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三国志·魏书·东夷》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卷由白马驮至洛阳,这被认为是佛教的传入。吸收: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第二阶段:与儒道渐趋融合(魏晋南北朝)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融合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思考】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材料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2: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叶洵灶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①统治阶级扶持; ②儒学无法满足现实需要;③社会动乱,人民需要精神慰藉; ④佛教自身的特性;吸收: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第二阶段:与儒道融合(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佛教造型和石窟艺术作品,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儒学已经失去正统地位B.儒学无法满足现实需要C.佛教已成为社会发展主流D.文化开始呈现出多元发展B吸收: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第三阶段: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所谓佛学中国化,最要的是在其冲淡了宗教精神,加深了人生情味。——钱穆吸收: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第四阶段:理学形成、融合(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儒学孔孟正宗(根本)道教贯通宇宙自然佛教人生命运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关于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剃度图思考1:比较上图回答两汉时期,佛教能不能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不能,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相违背,而两汉时期儒学是主流思想.材料: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而社会民众,亦以身丁茶毒,佛讲未来,堪资慰藉……——钱穆《国史大纲》佛教中国化顺应玄学清流而转入“佛玄”阶段。——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思考: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梁武帝萧衍传播原因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佛教还提出了“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主观: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儒学经学化变得迂腐、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寻求精神慰藉;客观: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解决社会问题;六祖慧能关于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顿悟成佛,简单易行思考3:禅宗何以成为主流?南华寺(慧能南禅宗发祥地)传播影响哲学观念逻辑思维宗教信仰语言词汇礼仪习俗(茶文化)诗词书法绘画建筑处世态度生活◆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生活:宽大的僧衣精美的素食以及各种各样的音乐和礼仪习俗,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积极消极宋·赵光辅 番王礼佛图佛教有关成语: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三生有幸大彻大悟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五体投地生老病死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壁画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思考4: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产生的深刻影响?消极影响: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积极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云冈石窟露天大佛“一团和气”图青瓷莲花尊湖州飞英塔佛教有关成语: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三生有幸大彻大悟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五体投地生老病死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学东渐有哪几个阶段?简要介绍其具体表现。初始阶段:明朝末年全面开始:鸦片战争前后至五四运动前后第一阶段:舰船利炮下惊醒——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内忧外患下渐醒——“中体西用”自强求富;冲击夷夏之辩第三阶段:民族危亡下觉醒——“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百日维新” 形成思想解放(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革命思想传播(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后期马克思主义)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探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原因和影响?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地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地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行纪》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国际: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传教士的推动。国内: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皇帝的支持;有识之士的推广。原因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局限: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影响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内卷化严重)政治: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文化:重本抑末、理学的思想束缚;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约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层次 时间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器物制度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译西书籍,仿制西方战舰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和平改良,君主立宪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黄兴暴力革命,民主共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20世纪初19世纪60-90年代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后19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②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③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④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思考: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背景:内容不同:主体和目的不同:前者是在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后者则是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前者内容涉及较少主要是自然科学,后者则内容包括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前者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后者是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目的是救亡图存。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1.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融合:百家争鸣;独尊儒术2.第二次是东方文化的局部融合: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3.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明末至近代的西学东渐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贰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影响(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东边是朝鲜、日本,东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东的东南亚国家,太平洋构成它的海洋界限;西南越过内、外蒙古大草原直达西伯利亚大森林,东北到达外兴安岭内外,高山大漠构成它的陆地界线。——复旦大学吴松弟(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日本三不猿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论语·颜渊》(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①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②日本大化改新:推行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③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中外历史纲要(下)》“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5)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历史纵横)唐代仕女图日本和服图唐长安平面图平城京平面图韩国首尔景福宫日本法隆寺(6)移民(琉球、华侨、郑和):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②15世纪,伴随着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③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类别 时间 影响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文化传播前4-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7世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7世纪14世纪15世纪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1、对亚洲影响(东亚文化圈)2、对欧洲影响(1)四大发明:①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②火药: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是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衰落;③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④印刷术:欧洲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进步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16—18世纪:①16—18世纪,孔子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瑞典首都的中国宫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饮茶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欧洲“中国风”四 大 发 明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他8世纪后(唐朝),造纸术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促进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为欧洲走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1.16-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史学、地理学、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2、对欧洲影响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结合所学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学习拓展审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举例:科技:青蒿素、杂交水稻 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②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间的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韩端午“申遗”之争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当时国内很多人都愤愤不平,误以为韩国抢注了中国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申遗。后来才知道,原来韩国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是两码事。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游艺活动、表演等,都有着浓厚的韩国民俗特色。而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像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喝雄黄酒等,在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中并不存在。现代韩国的“端午祭”除了时间是在五月初五外,基本和我们的传统端午节毫无关系,并且也未影响“中国端午节”于2009年申遗成功。此次争端警惕国人: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同时要摒弃文化优越论,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话题争议:中韩文化之争●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2006年韩国将一本问世400周年的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申请为“纪录遗产”。因中国大多数民众误会为韩国要将中医变为“韩医”申请为世界遗产而批判声四起。●之后“有关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等关系到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主权”之争一直持续着。●2006年在汉语研究英文网站上将一篇2002年发表的题为《韩国人发明了汉字》的文字再次提出,讨论更为激烈。激发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反思传统文化遭遇冷落现象;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强化国人对无形文化的认同;重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措施来传承无形文化遗产启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争”而在继承和弘扬文明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中国文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建筑制度诗文历法佛教儒学汉字儒学茶文化西传茶文化东传图示小结: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西传+东传)律令绘画、音乐、习俗……造纸术园林建筑……课堂小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几点: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讲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