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窗》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 《天窗》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天窗》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3 天窗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版本 部编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一篇散文。主要写了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的事情,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2.学生情况分析:在本单元前一篇课文《乡下人家》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了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区别,学习了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本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透过语言体验《天窗》中描述的“想象的快乐”,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联结生活经历、真正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童年时孩子们对自由的向往,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互动式、合作学习。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 能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3. 通过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 课堂朗读展示(师生互评) 2. 小组合作完成“天窗下的想象”思维导图(教师点评)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学习难点:通过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文中富有想象力的语句。 1. 创设“透过天窗看世界”情境,通过配乐朗读引导想象。 2. 对比阅读“天窗外的现实世界”与“想象中的世界”,体会想象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1. 播放窗外下雨的视频,提问:“下雨天被困在家里,你会做些什么?” 2. 揭示课题,简介作者茅盾。 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6 分钟) 1. 自由朗读,圈画生字词。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 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培养朗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品读赏析(18 分钟) 活动一:“天窗下的想象”(5 分钟) 1出示学习单:“请用△标出文中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的景物,用○标出他们想象到的内容。” 示例:看到的——雨脚、闪电;想象到的——雨脚像跳动的音符,闪电像挥舞的彩带。 2.小组合作:四人小组分工朗读,轮读课文各段落。 完成“天窗下的想象清单”思维导图。 3.全班分享: 投影学生作品,教师追问:“除了文中提到的,你还能想象到什么?” 预设答案:星星、月亮、飞鸟等。 活动二:“想象的力量”(8 分钟) 1.出示原句:“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改句:“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很多的星和云。” 提问:“哪句更生动?为什么?” 2.发现规律:小组讨论想象的特点:从一点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 3.完成“想象的力量卡片”(发放学习卡),写下自己对想象的理解和感受。 4.语言实践:出示例句:“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引导学生联想:“卜落卜落”的声音让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三:“我是小作家”(5 分钟) 1.选择喜欢的景物(如星星、云彩),用第一人称说话。 提供句式支架:“我是(),透过天窗,我()。” 示例:“我是小星星,透过天窗,我眨着眼睛,向孩子们问好。”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品味,突破了课文中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四、迁移运用(7 分钟) 1. 出示“夜晚星空”“雨后田野”等图片,引导任选一图,写一段想象的文字。 2. 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议。 巩固写作方法,提升表达能力。
五、总结拓展(4 分钟) 1. 配乐朗诵课文,升华情感。 2. 推荐阅读《童年》。 拓展阅读视野,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5.板书设计
天窗 雨天:雨脚卜落跳、带子似闪电 → 风雨雷电扫荡世界 夜晚:星、云 → 奇幻云彩、黑影 → 蝙蝠、夜莺、猫头鹰 眷恋童年
6.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