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第二部分 福建专题突破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6 第二部分 福建专题突破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资源简介

备考教案 历史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热点导读】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行。这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31年来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也是中国—中亚机制建立3年来的首次峰会,在中国—中亚关系史上树立起一座新的历史丰碑,开启中国、中亚关系新时代。此次峰会对中国—中亚机制进行了立柱架梁和全面布局。各国商定将以此次峰会为契机,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新机制的建立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考点链接】(1)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中国现代外交。(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线索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交流
时期 史实 影响或意义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后,陆路丝绸之路开通,随后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文化
唐朝 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促进了中国与日本、印度的文化交流
宋朝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阿拉伯人将指南针传入欧洲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指南针的外传,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元朝 建立四通八达的驿站(驿站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火药和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火药、印刷术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 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戚继光抗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清朝 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 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线索二中国近代的外交
时期 史实 影响
清朝 后期 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北洋政 府时期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日本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 引发了中国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
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 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国民政府时期 1942年,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线索三中国现代的对外关系
时期 主要成就 影响
新中国 成立初期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正式建交 为经济建设创设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0世纪 70年代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出现了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后 (1)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2)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 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线索四世界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时期 史实 影响
古代 亚历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使罗马文化渗入到其统治过的广大地区,促进了欧、亚、非文明的交流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代 新航路开辟 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导致非洲传统文明的衰落及农业生产的落后,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物种、文化等的交流
现代 经济全球化趋势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各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布置作业】请完成《分层精练》第69页练习。
【教师独具题目】
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对外交往十分频繁。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时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时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当时,中国与高勾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尼婆罗(今尼泊尔)、……赤土(今泰国)、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论述:唐朝时期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流十分频繁。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中国的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后来又主持翻译佛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明朝时期郑成功七下西洋,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东非的交通,不仅促进了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而且在航海、造船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
结论:对外开放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外交发展概况简表
时间 发展概况
1949-1959年 新中国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内容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同32个欧亚非国家正式建交
1960-1968年 外交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1969-1978年 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中日美系先后实现了正常化,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1979-1989年 中美关系总体平稳,中苏关系正常化,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1990-2002年 坚定不移地“走出去”,继续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进以联合国为重点的国际组织的多边活动
2003-2012年 提出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为核心的外交理念。全面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高度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以来 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更加丰富完整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从材料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时间段,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新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外交政策。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对峙,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遏制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0世纪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中国支持援助广大亚非拉独立国家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两级格局解体。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外交坚定不移地“走出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参与创建并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外交进程。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综上,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这些调整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维护了国家利益,促进了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