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第三部分 福建题型突破 题型一 材料辨析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8 第三部分 福建题型突破 题型一 材料辨析题

资源简介

备考教案 历史
第三部分 福建题型突破
题型一 材料辨析题
◆题型解读
材料辨析题是运用所学知识,对试题提供的观点、史实等进行判断,然后作出解释的一种题型。2018年后,福建中考的辨析题以某种观点形式出现,要求辨析这种观点,并说明理由。既要求学生“辨”,即是否同意此观点,又要求学生“析”,即说明理由。
◆典题示例
(2022福建T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有: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以通过赎买方式得到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然而,过高的赎金和赎金贷款利息,使得这次改革成为一场新的对农民的掠夺过程。但改革确实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了解放。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创作于1873年)
废除农奴制后,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日渐恶化。农民、士兵等不得不转做纤夫糊口。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成为画家伊利亚 列宾创作该作品的素材来源。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
(2)小历同学认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普通民众的悲惨命运,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19世纪60年代。
(2)【示例一】判断:同意。
理由: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农奴须出钱赎买份地,赎金高于当时的地价,这是对农民的掠夺。改革后,普通民众生活贫困并日益恶化,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普通民众生活贫困并日益恶化,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高额的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促使俄国社会出现新气象,对俄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是有利的。
◆解题指导
1.“明”,即明确要素。一般地说,构成辨析题的“要素”就是指辨析题中表述的基本史实或观点。
2.“辨”,即在明确要素的基础上判断,回答“同意”或“不同意”。
3.“析”,即阐述理由。辨析时可从三个角度进行:(1)同意:把材料中的史事细化处理,说明同意的理由。(2)不同意。从材料史事的另一面,说明不同意的理由。(3)不同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分析,即从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辩证角度来说明理由。
◆注意事项
1.判断:要求规范化。根据题目中“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观点”,要用明确的“同意”或“不同意”等判断词语回答。
2.说理:对观点无论同意与否,都要分析原因,且要条理清楚,符合史实。
3.如果是结合材料中的事件或人物,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理由时,还要用到唯物史观的方法,即在理由的最后加上如“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时要一分为二,历史、客观、辩证地看待”类似的结论性语句。
【教师独具题目】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这条道路上,中原文化、西域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中亚、欧洲;同时,中亚的骏马、葡萄、香料,印度的佛教、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等也传入了中原。这条道路,连通了东西,开阔了世界。
——摘编自逯玉克《丝绸之路的历史昭示》
(1)根据材料,指出“这条道路”的名称。
(2)小历认为,这条道路活跃了商业、璀璨了文化,是东西方交流的友谊之路。你同意这一观点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名称:丝绸之路。
(2)判断:同意。理由:通过丝绸之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中亚、欧洲,中亚的骏马、葡萄、香料,印度的佛教、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等也传入了中原,活跃了商业,璀璨了文化。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摘编自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甲午战败后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名称。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有关甲午战争的战败影响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马关条约》。
(2)示例一 观点:同意。
理由: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或甲午战争失败后,严复翻译《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呼吁政治改革,促进民族觉醒和社会进步)
示例二 观点:不同意。
理由:虽然甲午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但甲午战争失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所以,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战争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影响(或意义)
1949年9月 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10月 ① 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1954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权利,满足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写出材料中①的内容。
(2)小历同学认为新中国真正诞生于1954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新中国成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不同意;理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作物传入非洲,增加了食物供应,使得非洲人口急剧倍增,特别是西非,那里是17、18世纪在新大陆劳作的数百万奴隶的来源。同时,航海船只携带了疾病细菌,其传播使以前孤立的人口遭受了重大损失,如1500—1650年间,西班牙帝国控制的美洲人口从近5000万下降为大约400万。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1)开辟欧洲前往美洲新航线的航海家是谁?
(2)小历同学认为,新航路开辟导致了人口格局的调整与重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航海家:哥伦布。
(2)判断:同意。
理由: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了物种的传播,使非洲人口剧增:同时病菌的传播又导致了美洲人口下降,出现了贩卖黑奴到美洲的三角贸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