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第三部分 福建题型突破 题型二 材料解析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9 第三部分 福建题型突破 题型二 材料解析题

资源简介

备考教案 历史
题型二 材料解析题
◆题型解读
材料一般呈现为图、表、文等。一般考查3—4个小题:第(1)题考查材料中的相关史事。第(2)(3)(4)题考查能力与素养。其中第(2)(3)题考查与材料相关的原因、过程、变化、特点、意义、评价、立场、异同点等,第(4)题考查综合材料后得出的结论、主题、启示等。以下分四大类分别分析。
(一)简述类试题
考查方向:对课标中主干知识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专有名词的准确记忆。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的救亡图存。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022版课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上述课标要求,常规的考查方向有:
(1)历史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2)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历史现象: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典题示例1 (2023南平5月质检改编题节选)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奕?为代表的洋务派抛弃传统的“华夏中心观”,希望在不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举措,达到中国超越西方、走向富强的目标。这虽然不切实际,但它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杨宏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转折的三个重大关节点》等
根据材料,简述洋务派态度发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从“华夏中心观”到向西方学习。
(二)概括类试题
1.考查方向: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特点、原因、背景、目的、作用、措施等进行归纳概述。要求用历史专业语言进行归纳,做到语言精练,简明扼要。
2.概括的步骤
(1)划分材料层次,把每个要点表达出来。
(2)画出关键词句、核心句子。
(3)用抽象的语言概括(抽象语言三原则):
①不要具体描述,要抽象概括。
②不要反面陈述,要正面陈述。
③不要定量表达,要定性表达。
◆典题示例2 (2023南平5月质检改编题节选)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时期的工矿企业
地区 企业
本州 东京兵器工厂、深川水泥厂、石川岛造船厂、福冈缫丝厂、横须贺造船厂、大阪兵器工厂、兵库造船厂、生野银矿、广岛纺织厂、阿仁铜矿、釜石铁矿
九州 三池煤矿、长崎造船厂、高岛煤矿
北海道 札幌酿酒厂
材料二 日本的幕藩政体和官员任命制度激发了中下层武士改革的决心,人民希望在重获权威的天皇带领下富国强民,以抗外辱。明治维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再加上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日本在二十世纪成为亚洲唯一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的国家。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根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时期工矿企业的特点,并分析此次改革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特点:分布区域广;涉及行业多;以重工业为主;体现军国主义色彩(重视军事工业);海洋意识强(利用岛国特性)。(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原因:武士阶层的改革决心;政府的推动;顺应历史潮流;群众基础广泛;国际环境有利。(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三)说明类试题
1.考查要求:将历史事物或现象解释清楚、解说明白。
2.答题基本格式:史实+结果(结论)。
◆典题示例3 (2023泉州5月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一派法家极重制度。商鞅变法后的秦制度,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是什伍制,再是军功爵制,三是爰(辕)田制。“什伍”本是古时军旅基层编制单位,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即用军队编制形式组织民众,使之平时生产劳动其中,战时则以此建制进行作战。
——摘编自黄留珠《重新认识秦文化》
根据材料,简述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家思想对秦国产生的作用。
参考答案:措施: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作用:在战国列国纷争的历史背景下,秦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采用了法家的治国理念,推行确立县制、严明法度、鼓励耕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实现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四)分析、简析类试题
考查要求:分析就是将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分别地加以考查,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关系,既要答“是什么”,也要答“为什么”。简析就是简要地分析,只需要答“是什么”即可。
◆典题示例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唐太宗)引见诸胡使者,谓侍臣曰:“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资治通鉴 唐纪》
材料二 贞观中,伏允反叛,李世民先“遣使让之”,继而“遣使谕之,十返;又引其使者,临轩亲谕以祸福”,但伏允“终无悛心(译为:伏允始终没有悔改之心)”,才不得不兴师平定。……在中央朝廷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下,这些少数民族只负担某些较轻的义务,自主处理其内部事务。
——摘编自赵晶《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解决矛盾以安抚为主,军事讨伐为辅;给少数民族一定的优待政策。
(2)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持了各民族的特色,加强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题步骤
(一)解读材料,提取信息
1.文字类材料
(1)阅读材料正文内容,关注材料的注解、标点符号、段落层次、材料出处等,注意提示性文字(在材料的开头和结尾处)。
(2)抓住关键字、词、句,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借助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划分层次,归纳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或观点(特别要注意材料首句、尾句、情感态度明显的词句、突出变化的描述等内容,养成勾画、标记的习惯)。
(3)确定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信息和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或材料出处。
2.图片、图表类材料
地图、漫画和图表只是辅助,信息从图、表中获取,答案来源于课本所学知识。
(1)地图类:根据地图名称、图例、图示等判定地图的时空信息,寻找地图关键地点,分析地图上地点的分布特点,根据所学知识解答。
(2)漫画类:漫画只是表象,根据漫画的名称、画中的隐含信息,看透或领悟漫画背后的讽喻信息(与漫画关联的历史事件、漫画对该事件的态度等),结合所学知识(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启示等),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3)图片类:分为人物图、文物图、事件图等,要关注图片上方或者下方的注释文字,判断图片所代表事件发生的时间、该时期的阶段特征,联系课本中相关知识,根据设问要求作答。
(4)图示/表格类:首先要关注图、表的名称(比较的内容);其次要分析表头(包括横坐标、纵坐标)的标题;再次要看明白图、表数据的变化情况;最后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影响等,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二)审清题意,有的放矢
1.明确题目考查方向:是基础知识考查还是综合能力考查。
2.明确题目的答案来源
(1)材料中会有与提示语相关的关键词句,找出关键词句回答或用概括性的语句改写关键词句意思进行回答(或直接摘抄关键词句,或联系课本中的相关表述回答也可)。
(2)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分析……”的设问,答案既要用到材料中相关的关键词句,还要联系所学的课本中的相关内容。
3.明确答题要求:要特别关注设问句中使用的体现能力考查层次的行为动词,如“指出”“说明”(理由、作用、原因)、“简述”(变化)、“比较”(不同之处)、“概括”(作用、特点、共同点)、“分析”(原因、条件、意义)等。
4.明确问题数量和分值:审清每个小题的问题数量,一共有几个小问题。通过题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数量。
◆注意事项
1.注意答案的序号化、规范化、要点化。
(1)题目中有“分别”的要求或一个题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时,回答时必须标示清楚所答的是哪个小问题的内容;如果一个小问题的答案要点多时,要用①②③等标注区分。
(2)答案文字书写应工整,字迹清晰,要特别注意对专有名词的规范书写,严禁简写,对课本中结论性表述的语句不能随意增加或删减文字。
2.必须在指定区域作答,答题卡中的大题序号、小题序号应与试卷保持一致,不得变更题号和序号。
3.在对答案有把握的情况下,宁可多答,绝不少写,可按1分1点的标准作答;对不确定的答案,最好不写,以避免史实或逻辑错误被扣分。
【教师独具题目】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社会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合法化。地方经济的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
——摘编自吴布林《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变化,并概括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指代的思想流派。并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答案:(1)变化: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耕地面积增加;土地私有合法化。影响: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为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同时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促使诸侯国势力不断扩大。
(2)思想流派:民本思潮——儒家;专制主义——法家。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内在联系:生产力的发展为百家争鸣奠定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晚期牺(xī)尊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认为)三晋(山西)地狭人贫(地少人穷),秦地广人寡(地广人稀),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吸引)三晋之人,利其(给他们)田宅,务本(务农)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鼓励开垦荒地),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摘编自《通典·食货》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三晋之人”被“诱”到秦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表现: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影响:大规模集体耕作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改变了剥削方式(土地私有);农民、地主阶级兴起。
(2)原因:获得田宅(废井田、制阡陌);鼓励开垦荒地,多劳多得。
(3)生产技术:劳动力;国家政策。
3.棉纺织品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商品”。小小的棉花,可以作为透镜来对全球历史的发展进行研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最初传入欧洲,就像在西非一样,是伊斯兰教扩张的结果。……伊斯兰文化与棉花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多数西欧语言中的“棉花”一词都借用了阿拉伯语qutun。
——(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棉花历史上的第二个重大事件发生在5年后的1497年。①成功地驶入卡利卡特港,开拓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海上航线。现在,欧洲人第一次直接接触到了印度织工——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者——的产品,而不再依赖大量的中间商。
——(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 怎么把棉花变成象牙?或者更叫人伤脑筋的是,怎么把棉花变成奴隶?16世纪起,商人们就懂得这一神技的秘诀。他们未使用魔术,而是运用跨洋贸易……棉花转化为象牙的魔法,以及把非洲劳动力转化为咖啡和糖的戏法,均助推了世界经济,但有人和动物深受其害。
——(美)彭慕兰、史蒂文《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四 1860年,自鸣得意的棉花贸易商和棉产品制造商沾沾自喜:他们站立在一个世界性帝国——棉花帝国的中心。他们统治的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操作着巨大的纺纱机和轰鸣的动力织布机。他们从美洲的奴隶种植园获得棉花原料,再将其工厂的产品贩卖到世界各地最偏远的角落去……他们运转着一个帝国,但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帝王。
——(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除了棉花,阿拉伯人还将哪些东方物产或文明传入欧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最有可能填入①处的航海家是谁?
(3)据材料三指出商人们的“秘诀”,结合所学对这一“秘决”加以评价。(不要照抄材料)
(4)根据材料四,指出“棉花帝国”的中心在哪?并结合所学,说明“棉花帝国”的建立条件。
答案:(1)文明: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食糖等。
(2)航海家:达·伽马。
(3)"秘诀":三角贸易;评价:三角贸易使欧洲获得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使美洲补充了劳动力,但也在三角贸易中丧失了大量的资源;使非洲损失了上亿人口,社会经济严重倒退;造成了非洲的贫穷和落后。
(4)中心:英国。
条件: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走上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道路;②三角贸易为英国带来资本原始积累;③英国开辟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④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两宋之际,北方战乱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摘编)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答案:趋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或经济重心南盛北衰。
原因: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政策支持;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