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第三部分 福建题型突破 题型三 材料论述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0 第三部分 福建题型突破 题型三 材料论述题

资源简介

备考教案 历史
题型三 材料论述题
◆题型解读
观点论述题是中考的最后一道大题。论述题材料近年来多使用大事年表和历史图片的形式,难度较高,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材料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求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某板块”历史知识再举例加以论述。
◆观点提炼
(一)基本方法
1.仔细阅读材料,关注材料出处。
2.找出材料中的时间、空间(地点)和主要人物或主要历史事件(关键词)。
3.找出材料的中心主题/段落大意(材料中人物或事件的作用/影响)。
4.围绕材料中心主题,联系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归类,以找到提炼观点的突破口。
5.将个性的中心主题,上升为共性、普遍性的观点。
(二)观点来源
1.根据历史事件/现象的原因性质、影响/作用/意义等得出的启示、结论及其认识的升华。例如: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化探索历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兴起的目的,得出观点“救亡图存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从近代化探索的内容,得出观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规律性、普遍性的历史理解与认识。例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民族独立是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发展工业化是近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诉求;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等等。
3.对2022版课程标准中“理解”与“运用”层次考点文字表述的变式处理。如考点“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可以得出基本观点“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等。
4.对题目文字材料中的关键性或结论性表述语句进行变式处理。材料中对某历史事件的作用、影响或意义的关键性表述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简单的变式处理即可成为一个观点。
(三)注意事项
1.观点必须是陈述句,是包含主谓宾结构的完整句子。(不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开头)
2.观点要明确、简明扼要。
3.观点不能是史实,必须是结论或理论(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意义、启示等)。
4.观点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答题模式
1.观点:史论。(陈述句、事件的影响/启示等)
2.论述:①②内容来源于材料:时间/背景+历史事件+作用/意义/影响等。
③内容来源于课本:时间/背景+历史事件+作用/意义/影响等。(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相对应历史发展阶段的史实)
3.结论:对观点、论述内容进行小结得出结论,并适当提升。
基本要求:条理清楚(史实要素的先后顺序,序号化与段落化),逻辑清晰(因果关系合理)。
◆注意事项
1.孤证不立。要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作为论据,避免史实错误。
2.论述过程要紧扣观点,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避免出现“通篇大白话”,用专业语言作答。
4.论述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5.提出的观点和论证的论据只要与材料中的主题事件有关联,不违背史实就能得分。
◆主题归纳
主题 观点 论述可引用的史实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1)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国家统一与制度完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中国史:秦朝的统一、汉武帝大一统、清朝巩固统一、古代的民族交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世界史: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
优秀传统文化 (1)优秀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泽被后人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孔子与百家争鸣、都江堰、大运河、四大发明、明长城、北京故宫、古代医学成就、文学书法艺术成就等
改革 (1)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调整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史: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世界史: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近代列强的侵略 (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影响
近代的抗争探索 (1)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探索精神 (2)救亡图存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启示及教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历程
思想解放 (1)思想解放推动历史进步、文化繁荣 (2)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中国史: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世界史: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步入近代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与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
科技创新 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史:古代四大发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世界史: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重要影响
战争与和平 (1)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2)和平与发展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国史: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及其危害 世界史:两次世界大战的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发展趋势等
杰出人物是历史的推动者 杰出政治家的有效举措是社会进步(或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史: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孝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世界史:华盛顿、拿破仑、林肯、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
【教师独具题目】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475年 战国时代开启,七雄兼并混战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56年 李冰主持开凿都江堰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公元前220年 始皇帝厉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214年 秦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刘邦进军咸阳,秦朝灭亡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立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所选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温馨提示:
【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历史事件1:商汤灭夏
历史事件2:武王伐纣
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事件1、2和观点)
答案:示例一
历史事件1:商鞅变法
历史事件2:秦灭六国
观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论述: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织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经过变法,使秦国的国力日益增强,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
历史事件1:李冰主持开凿都江堰
历史事件2: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观点: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论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经过精心设计,利用地势和河道将岷江分为
内江和外江,发挥了防洪和灌溉的作用。都江堰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措施,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结论: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影响巨大,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历史进步。
示例三
历史事件1:战国七雄兼并混战
历史事件2: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观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论述:秦统一之前,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春秋战国大分裂时期。这段时期诸侯林立,混战不已,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损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一和安定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了一系列兼并战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
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统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 图1;图4。
观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述: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这一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结论:综上所述,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许多主权,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示例二 图2;图3。
观点: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肩负的历史使命。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摆脱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运动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此外,洋务派还创办新式陆海军和新式学堂,对外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虽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但它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挽救危机,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虽然变法失败,但它在社会起到广泛而深远的启蒙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挽救危机,中国各阶层纷纷起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说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肩负的历史使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789年革命开始的标志。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历史事件:攻占巴士底狱。
(2)示例
观点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论述: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③法国大革命确立的民主、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权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消除了不利于发展的因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观点二:法律文献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论述:①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等一系列法律文献,逐步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②法国通过了《人权宣言》和《民法典》等法律文献,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最早的成文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原则,为美国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结论:综上所述,各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巩固了革命的成果,保障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