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2节 物态变化 同步练习(5课时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第2节 物态变化 同步练习(5课时 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 物质的三态、热与热量
夯实基础巩固
1.下列物质中,通常情况下没有固定形状,但具有一定体积的是( )
A.酒精 B.空气 C.橡皮 D.手机
2.下列固体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A.玻璃 B.石蜡 C.松香 D.食盐
3.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4.对于热量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少
B.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少
C.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D.温度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5.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质量和_________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变化量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______;同种材料的物体,温度变化量相同时,质量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________。
能力提升培优
6.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幅图中,最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的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乙、丙都可以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不计热量损失) ( )
A.一壶开水,温度从100℃降到70℃比温度从70℃降到40℃放出的热量多
B.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最终的温度一定相同
C.热水和冷水混合后,冷水吸收的热量一定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
D.热水和冷水混合后,冷水升高的温度一定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
8.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装有质量不同的同种液体,用相同的热源分别加热两只烧杯,
烧杯中液体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液体的质量大于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
B.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烧杯中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烧杯中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烧杯中液体吸收的热量
D.吸收相同的热量,甲烧杯中液体升高的温度大于乙烧杯中液体升高的温度
9.如图甲所示,李阿姨把冰牛奶放在室内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加热,经过一段时间,牛奶和热水的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1)图乙中_______(填“a”或“b”)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曲线。
(2)冰牛奶和热水接触后发生了热传递现象,原因是两者之间存在_________,两者之间传递的是_________(填“温度”或“热量”)。
(3)由图乙可知,当时的室温是________℃。
中考实战演练
10.如图所示,青瓦是古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制瓦工艺有上千年的历史。制瓦工艺分为成坯、晒制、高温烧制等诸多流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晒制泥坯时,泥坯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高温烧制时,烧制时间越长,瓦片吸收的热量越多
C.烧制青瓦时,瓦片的质量越大,含有的热量越多
D.在质地均匀的瓦片上定型切割时,瓦片的密度变小
11.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1)小马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由此得出结论:酒精灯_______(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
(2)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成图乙。并且老师告知在对试管加热时,如果火焰温度长时间在600℃以上,可能使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破裂。由图乙中曲线可知,对物体进行加热时,应选择的火焰高度范围最合适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0~1.5cm B.1.5~3.0cm C.3.0~4.5cm D.4.5~6.0cm
开放应用探究
12.为了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4只相同的烧杯
中分别装入水和煤油,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如表所示为该同学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编号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① 水 300 20 30 12
② 水 150 20 30 6
③ 煤油 _______ 20 30 6
④ 煤油 300 20 40 12
(1)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2)分析比较________(填序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初步结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关。
(3)若要研究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请将实验③补充完整。
(4)分析可得: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种类和___________有关。
答案:
2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 熔化与凝固
夯实基础巩固
1.下列过程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霜满枝头 C.滴水成冰 D.樟脑球变小
2.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的冷却剂,这是由于这种混合液具有( )
A.较低的熔点 B.较高的熔点 C.较低的凝固点 D.较好的冷却效果
3.如图所示为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可判断( )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的熔化时间是5min
C.海波的熔点是50℃ 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4.质量相同的0℃冰比0℃水的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5.下表为一些晶体的熔点(单位:℃),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金刚石 3550 金 1064 冰 0
钨 3410 银 962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8 铝 660 固态酒精 —117
各种钢 1300~1400 铅 328 固态氮 —210
各种铸铁 1200左右 锡 232 固态氢 —259
铜 1083 海波 48 固态氦 —272
(1)制作电灯的灯丝时用钨而不用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考队员在南极科考时要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纯铁、钢、铸铁的熔点可以看出,纯物质的熔点与混入杂质后的熔点相比,___________
6.如图所示为萘的熔化图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萘在AB过程中是_____态,该过程中要不断 ____热,温度________。
(2)萘在BC过程中是______态,温度______,但需要不断_____热,这个过程共持续了_____min,萘的熔点是________℃。
(3)萘在第2分钟时是_______态,在第4分钟时是______态,在第8分钟时是_______态。
能力提升培优
7.小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人一块冰,并把它放在室温为25℃的房间内,过一段时间后,杯中仍有少量的冰没有熔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B.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停止熔化
C.冰的温度高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D.冰的温度低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8.在城市道路建设中,修建“草砂路”使道路更平整,“草砂路”含有一种非晶体物质沥青。下列图像中,能大致反映沥青凝固特点的是( )
9.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则标准大气压下48℃的海波(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都有可能
10.有一种“55℃保温杯”,其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将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 )
A.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 B.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
C.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 D.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
11.如图甲所示,小雪用该实验装置在室温下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将浓盐水冻成的冰块打碎后放入小烧杯中,温度计插入碎冰中(如图甲所示),其示数为________℃。
(2)观察现象,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根据 实验数据绘制成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 可知盐冰的熔点为______℃。在熔化过程中,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将装有0℃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中冰的质量将
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中考实战演练
12.如图所示为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40℃ B.在0~5 min,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BC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D.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
13.为了探究物质熔化的规律,小靖所在的学习小组选取了冰与海波两种物质,并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1)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宜选用_________(填“碎冰块”或“体积较大的冰块”)为实验材料。
(2)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小靖和同学一起作出了熔化图像,如图乙和图丙所示:他们发现冰和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且熔化时一直保持__________状态,由此他们判断冰和海波都是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海波的熔化图像是图_______(填“乙”或“丙”)。
14.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亮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支相同的试管中,然后将两支试管放在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和石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装置选择水浴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乙可知,物质_______(填“A”或“B”)是晶体。
开放应用探究
15.如图甲所示为“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
(2)如图丙所示为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海波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________(填“AB”或“BC”)段,其熔点为_______℃。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的热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放出的热量。
(3)用质量为m1的海波做实验,绘制的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丁所示的图线a。若用质量为m2(m2>m1)的海波做实验,则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图线______.(填“b”“c”或“d”)。
答案:
2第三章第二节第3课时 汽化和液化(1)
夯实基础巩固
1.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2.炎炎夏日,洒了水的地面和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变干了;烧开着的水,过一会儿水就变少了。关于这两种热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汽化吸热,后者也是汽化吸热 B.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也是汽化放热
C.前者是熔化吸热,后者是凝固放热 D.前者是凝固放热,后者是熔化吸热
3.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_______,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
4.蒸发和沸腾是两种汽化过程,两种过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不同点 ①发生部位
②剧烈程度
③温度条件
④温度变化
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___________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2)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_________(填字母)。
A.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B.出现水的沸腾现象
(3)本实验中不能选择酒精温度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酒精的沸点是78℃)
(4)如图乙所示为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由图乙可知,水沸腾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对水加热2min,水的温度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能力提升培优
6.当室内温度为20℃时,把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像中,大致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是( )
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1:在试管内滴入少许酒精,在试管口紧套一个压瘪的气球(如图所示),把试管压入开水中,静置一段时间,发现气球膨胀,膨胀后的气球直径约为20cm。
实验2:试管中不放酒精,压瘪气球并将其紧套在试管口,把试管压入开水中,静置相同时间,发现气球膨胀,膨胀后的气球直径约为5cm。
对于以上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只做实验1就可以说明酒精汽化使气球膨胀 B.只做实验2就可以说明空气遇热会膨胀
C.对比实验1和2可知,使气球膨胀的主要原因是酒精汽化
D.两次实验最后取出试管充分冷却,都可以发现气球变瘪
8.如图所示,在一只敞口玻璃瓶甲里盛适量的水,使之能浮在一水槽中,将另一只相同的敞口空玻璃瓶乙瓶口朝下,按入槽内水中并固定位置。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槽内水加热到沸腾时( )
A.槽内甲、乙两只玻璃瓶内的水温都不能达到100℃
B.甲玻璃瓶内的水沸腾,乙玻璃瓶内的水不沸腾
C.甲玻璃瓶内的水不沸腾,乙玻璃瓶内的水沸腾
D.甲、乙两只玻璃瓶内的水都不沸腾
9.用压力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压力锅冷却,拿去限压阀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压力锅内的粥仍在沸腾。普通铝锅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熄火后,压力锅内的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由于打开压力锅锅盖后内部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B.熄火时,压力锅内的温度仍然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在沸腾
C.熄火时,压力锅内的温度仍然高于100℃,冷却后压力锅内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D.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熄火后即使不浇冷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10.有一种火锅叫“鸳鸯火锅”,如图所示,它是将一口锅隔成相等的两半,一半加的是清汤,一半加的是麻辣红油汤,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当两边的汤汁量和初温基本相等时,总是加___________(填“清汤”或“麻辣红油汤”)的一边先沸腾,这是因为覆盖在汤汁上面的红油层导致这边______________
11.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装置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烧杯上放置一块纸板,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图线a是实验小组根据记录绘制的水被加热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当地大气压_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4)如果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那么水沸腾时的图线可能是图乙中的_______(填“b”“c”或“d”)。
中考实战演练
12.如图所示为小嘉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放出大量的热
B.如图乙所示为水沸腾时的现象
C.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D.他可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1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某同学想探究液体蒸发快慢和液体表面积的关系,他将两件一模一样的衣服充分湿透后,在保证两件衣服所处的环境温度和湿度相同的情况下:
(1)他应该将两件衣服__________(填字母),观察衣服晾干的快慢。
A.都撑开,都放在通风处 B.都撑开,一件放在通风处,另一件放在不通风处
C.一件撑开,一件团在一起,都放在通风处
D.一件撑开,放在通风处;另一件团在一起,放在不通风处
(2)蒸发过程是一个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开放应用探究
14.“酷暑难耐”的天气,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 小林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和小林一起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__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
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林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是凉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第三章第二节第4课时 汽化和液化(2)
夯实基础巩固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冰凌的形成 B.冰雪消融 C.雾凇的形成 D.露珠的形成
2.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它是含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标准大气压下,这些物质的沸点如下表所示。在常温下使用至无气体放出时,钢瓶中常还留有一些残液,它最有可能是( )
物质名称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己烷
沸点/℃ —88.6 —42.2 —0.5 36.1 69.2
A.乙烷 B.戊烷 C.乙烷、丙烷、丁烷 D.戊烷、己烷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压缩体积才可以使气体液化
B.开水壶口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把装有酒精的瓶盖拧紧是为了加快酒精蒸发
D.电冰箱工作时,制冷物质在冷冻室里要液化,在冷凝器里要汽化
4.如图所示,抽动活塞,使注射器吸入少量乙醚;堵住注射器的管口,继续向后抽动活塞,可以观察到液态的乙醚消失;反方向推动活塞,压缩管内的气体,可以观察到管内再次出现液态的乙醚。这个实验说明( )
A.压缩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B.压缩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凝华
C.通过压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D.通过压缩,可以使所有气体凝华
5.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从气态变成液态储存在打火机中的,按下阀门使用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小明在浴室中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伤而不敢摸。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出没有水滴的那根是____________。
6.如图所示为某校同学在实践课中组装的一套模拟海水蒸馏的装置。
(1)用酒精灯给锥形瓶中的“海水”加热,使“海水”沸腾,过一会儿,试管中将会出现________,这是采用了_________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的。
(2)在实验过程中,烧杯里水的温度会升高,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培优
7.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时,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干燥的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的温度比周围空气的温度低
D.这种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8.四氟乙烷作为氟利昂的替代品,可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四氟乙烷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如图所示为电冰箱工作原理图,下列有关电冰箱工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氟乙烷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四氟乙烷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四氟乙烷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液化、吸热
D.四氟乙烷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汽化、放热
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时,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B.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C.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正确方法是先用大火把锅内的水烧开,再改用小火保持水沸腾 D.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这是因为靠近壶嘴处,温度较低
10.小明迷上了养殖热带鱼。最近天气冷了,需要在鱼缸里安装加热装置,使鱼缸内的水温恒
定为26℃。为了防止鱼从鱼缸内跳出,小明在鱼缸上加装了带有小孔的盖子。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原本平直的盖子变弯曲了,并且盖子的一侧附有大量水珠。请你帮助小明分析原因:盖子的_________(填“内”或“外”)侧出现水珠,这是水蒸气__________形成的,同时________热量,使盖子内外受热不均匀而发生变形。
11.所有的气体都可以发生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发生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酒精是243℃,因此在常温下它们通常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气是—119℃、氢气是—240℃,所以我们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是不行的,首先要_______________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离,首先液化的是__________。
(3)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氦气的沸点是—269℃,采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液体汽化时有致冷作用,制冷设备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
常用的制冷设备主要由压气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三部分组成(如图所示),其中的工作物质是容易由气态变成液态和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物质,常用的有氨及四氟乙烷等。压气机产生大约10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强,把气态氨压入冷凝器的管道中,这时氨变成了液体。氨在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流动的冷水吸收并带走。冷凝器管道中的液态氨通过节流阀缓慢地进入蒸发器的管道中。由于压气机不断地从蒸发器的管道中吸走气体;这个管道中的压强就比较小,于是液态氨在蒸发器的管道中迅速汽化。在汽化过程中从管外的食盐水里吸收热量,使食盐水的温度降低。生成的氨气又被压气机抽走,压入冷凝器,这样氨可以循环使用。温度降低后的食盐水可作为冷冻液用来制冰、冷却食品或降低夏季房间里的气温。降低房间里的气温时,通常不会用食盐水而是直接使空气从蒸发器管子的周围流过,从而冷却,再把冷却后的空气送到房间里。
(1)制冷设备主要由压气机、冷凝器和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2)“工作物质”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装置是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氨液化的。
(4)冷凝器中的管道做成图中的形状,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实战演练
13.物质M因发生物态变化而放热,M在该物态变化前后都具有流动性,则这种物态变化为(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汽化
14.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玻璃窗的__________(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下同);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玻璃窗的________。
开放应用探究
15.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位置如图甲所示,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后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应有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第三章第二节第5课时 升华和凝华
夯实基础巩固
1.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冰雪消融 B.雾凇簇簇 C.露珠晶莹 D.薄雾缥缈
2.在世界杯中使用固体泡沫喷雾剂来辅助任意球的判罚,这种特制的固体泡沫喷雾剂喷出一
条白色的直线,防止防守队员越界,这条白色的直线会在几分钟后“神奇”地自动消失,不会在草地上留下任何液体污渍。这条白色的直线消失的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升华 C.汽化 D.液化
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的是( )
A.冰棍上“冒”出的“白气” B.昆虫和植物体表面的露珠
C.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 D.北方寒冷的冬天洒水成冰
4.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而形成“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冰花”是由喷出来的水凝固形成的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5.如图所示为物态变化关系图,请对照图中序号并参照表中示例补全表中内容:
序号 状态变化 吸热或放热
① 凝固 放热





6.(1)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________(填“升华”“熔化”或“凝
华”)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进而形成雨。
(2)如图所示为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时发生了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紫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生活中______(填“露”“冰”或“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能力提升培优
7.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碗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碗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装有冰块的碗中,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这时观察到碗的外壁出现白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西瓜汁变成了冰棍,属于凝华
B.西瓜汁变成冰棍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C.白霜是碗周围的水蒸气放热形成的
D.吃冰棍时感觉凉爽,因为冰棍含有的热量少
8.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时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9.金属在高温、低压的条件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粘到玻璃镜头上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
C.金属先升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 D.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
10.“冰火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它喷在人的皮肤上后,会迅速凝成9℃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后又消失不见了,皮肤上一直没有湿黏的感觉,可以使人感到凉爽。凝胶消失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这个过程的吸放热情况与_____________(填“冰雪消融”或“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
11.探究“碘的升华”时,实验设计方案有如下两种:
甲方案 乙方案
如图所示,小雨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进行加热,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蒸汽,于是认为碘发生升华现象。 如图所示,小叶把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发现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蒸汽,于是认为碘发生升华现象。
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3℃。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是________方案,这是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_________℃,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___________现象。
中考实战演练
1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B.一瓶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用水,瓶的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C.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熔化现象
13.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4.滑雪是深受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时发生__________,形成“人工雪”。
开放应用探究
15.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常用的制冷剂,小明利用干冰做了下面几个实验。
(1)把干冰放入试管中,在试管口套一个气球(如图甲所示),气球会鼓起来。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的外壁上出现了白霜(如图乙所示)。这是由于试管中干冰在____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的过程中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试管温度降低,_______________在试管外壁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形成霜。
(2)取一块干冰放入常温下的水中(如图丙所示),杯中的水立即“沸腾”了,水中有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在杯口出现大量“白气”。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水中气泡形成的原因与水沸腾实验中气泡形成的原因相同
B.气泡内主要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C.“白气”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答案: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