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章第三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夯实基础巩固
1.下列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状态 B.密度、硬度 C.可燃性、酸碱性 D.熔点、沸点
2.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熔化 火药爆炸 B.木条燃烧 酒精挥发
C矿石粉碎 衣服晾干 D 用葡萄酿酒 牛奶变酸
4.科学家制造出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超轻物质,其内部像海绵一样有很多孔隙,故得名“碳海绵”。碳海绵可用于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处理时先用它吸收浮在水面上的原油,再通过挤压对碳海绵内的原油进行回收。此过程没有用到碳海绵下列性质中的( )
A.保温性能好 B.易被压缩 C.能吸油但不吸水 D.密度很小,能浮于海面上
5.如图所示为某大学研究小组研发的一种独特的复合材料——“石墨纸”,其成分以石墨为主,薄如纸张,比钢还要硬10倍且轻巧,还可以回收利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同体积的钢相比,石墨纸的质量较小
B.与钢相比,石墨纸的硬度较大
C.石墨纸是一种环保材料
D.石墨纸是绝缘体,不易导电
6.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培优
7.下列有关物质属性的应用及新材料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飞机外壳使用钛合金——密度小 B.炒锅的塑料手柄——导热性好
C.古代的司南——磁性 D.通常用煤油作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凝固点低
8.物质的变化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下表中与其他三组变化不同的一组是( )
选项 变化内容
A 糖水稀释 酒精挥发 量体裁衣
B 用水果榨汁 钢铁锈蚀 木已成舟
C 用竹篾编筐 火上浇油 海水晒盐
D 玻璃破碎 镁条燃烧 滴水成冰
9.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于是他和同学一起对此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①都是化学变化;②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时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_和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为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时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时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结论]猜想________(填“①”或“②”)正确。
中考实战演练
10.下列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织布 B.耕田 C.生火 D.灌溉
11.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B.高粱常用于酿制白酒
C.铜常用来做电线和电缆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13.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用途。以下是生产、生活中一些物质的用途:
①将铜制成导线 ②用氢氧化钠去除油污 ③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④金刚石用于裁玻璃 ⑤石墨可制铅笔芯 ⑥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请你从用途中体现出的主要性质角度,将上述用途平均分为两类:其中一类的分类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事例为_____________(填序号)。
开放应用探究
14.甲、乙两图为水的两种变化的实验示意图,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角度来看,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本质不同:
图甲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丁两图分别为上述两个实验的微观变化示意图,其中图_______(填“丙”或“丁”)可用来表示图乙实验的微观变化。
(3)请结合图丙和图丁,用分子、原子等术语从微观角度来描述图甲、乙实验的变化:
图甲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