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专题三(科技、思想、文化)1.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夏商周时期)①科技:天文历法——夏朝制定《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战国出现“二十四节气”。手工业技术——青铜铸造(夏商周)、冶铁。医学——战国扁鹊“四诊法”(望闻问切),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②思想:道家——老子(春秋思想家)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核心思想是“道”,强调顺因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并相互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庄子(战国道家代表)提倡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儒家——孔子(春秋思想家、教育家)政治主张“以德治国”,核心思想“仁”,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有教无类体现教育公平,开创私学。孟子(战国儒家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荀子(战国儒家代表)主张礼制,强调构建秩序,具有一定的法家色彩。墨家——墨子(战国)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尚贤。法家——韩非子(战国法家集大成者)主张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中央集权。兵家——孙武(春秋)主张兵者国之大事,诡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③文化:甲骨文——商朝出现,是我国最早的体系完备的汉字;内容多为祭祀、战争、农牧业、刑罚等;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诗经》——现实主义文学源头,“风”“雅”“颂”;“楚辞”——现实主义文学源头,代表人物屈原。2.秦汉时期①科技: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促进了文化传播。医学——东汉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提倡“治未病”预防为主的思想;华佗(东汉神医)擅长针灸、外科手术,汤药“麻沸散”,“五禽戏”体操。②思想:董仲舒(西汉)主张上书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天人感应”。③文化: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誉为“世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佛教——西汉末年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修建洛阳白马寺;提倡“提倡众生平等”又提倡“忍耐顺从”,因统治阶级大力扶持而得到推广;佛教丰富了我国文化,对建筑、思想、文学、雕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东汉末年,“五斗米道”由张角创立,“太平道”由张陵创立;道教遵奉黄帝和老子,吸收了神仙方术。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①科技:农业——《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提倡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该著作体现了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数学——圆周率精确到少数点后第七位(南朝·祖冲之)。②文化:书法——东晋王羲之“书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绘画——东晋顾恺之(线条优美,人物传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文学——民歌流行;田园诗代表陶渊明(东晋)。4.隋唐时期①科技: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是代表作品;医药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的药典。②思想:唐朝韩愈——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唐朝柳宗元——无神论,朴素唯物主义。③文化:唐诗——李白(诗仙——浪漫主义)、杜甫(诗圣、诗史——现实主义)、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吐蕃使者求亲,文成公主入藏有关)和《历代帝王图》;“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书法——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人称“颜筋柳骨”,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的书法家。石窟——敦煌莫高窟(甘肃)是世界艺术宝库,佛教文化为主,是中外文化融汇的见证。5.辽宋夏金元①科技: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火药——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突火枪、火箭、火炮等)。科技著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综合了北宋的科技成就;元朝郭守敬《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岁,“授民以时”。②文化:宋朝出现理学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爱国词人)、陆游(爱国诗人);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战国到五代)——“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北宋司马光所著。6.明清时期①科技巨著: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药学宝库;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推动农业发展;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手工业技术巨著,被誉为“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②建筑:明长城、北京城;③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顾炎武——“天兴旺匹夫有责”;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社会是发展的、进步的,不能厚古薄今。④小说: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四大名著;⑤戏曲:昆曲——明朝达到鼎盛,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皮黄戏”“京戏——国粹。总结:1.古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关注民生,实用性突出——因多为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2.古代文化的特点:儒家思想为主导,吸收与传播并存,传承与创新并存,交汇与融合并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