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土壤与植物生长 同步练习(4课时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节 土壤与植物生长 同步练习(4课时 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四章第三节第1课时 植物的根系、根的吸水和失水(1)
夯实基础巩固
1.植物体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 )
A.根 B.根系 C.根尖 D.根毛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根的功能的是( )
A.把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 B.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C.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 D.在土壤中制造有机物
3.关于根适于吸水的特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有大量根毛 B.根毛细胞壁薄 C.根毛液泡大 D.根毛细胞质多
4.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基本功能是维持植物的生命。根对茎和叶说:“我要是不工作,你们都会渴死。”说明根具有吸收水的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是根尖的( )
A.分生区 B.根冠 C.根毛区 D.伸长区
5.如图所示为蚕豆和玉米根系生长示意图,不同植物根的组成具有不同的特点。
(1)蚕豆种子的胚根突破种皮后,一直向下伸长,长成一条明显发达的根叫________,其周
围陆续生出许多的根叫_________。这样的根系叫___________。
(2)玉米种子的胚根突破种皮后向下伸长,不久主根的生长停滞下来,而在胚轴的基部又陆
续生出许多____________。这样的根系长成后像一把胡须,称之为__________。
6.如图所示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根尖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区的名称为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区的名称为__________,该区细胞具有很强的_________能力,所产生的细胞向左、右两侧生长并分化成为A区和C区的细胞。
(3)C区的名称为___________,该区的细胞不断生长后是否还会继续分裂 _____________。
(4)D区的名称为___________,一些植物的根毛很长,可达数厘米。小明认为,这么长的根毛
一定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对这一问题,你是如何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培优
7.植物根系的生长分布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棵植物的根系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乙植物而言,你认为甲植物生存的环境应该是( )
A.干旱地区 B.湿润地区 C.寒冷地区 D.温暖地区
8.如图所示为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纵切装片时所看到的图像,下列对其判断及主要功能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根毛细胞,吸收水和无机盐B.伸长区细胞,使根不断伸长C.分生区细胞,分裂产生根毛细胞 D.根冠细胞,保护根尖
9.如图所示,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幼苗,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处理后,分别放入等量、等浓度的土壤浸出液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B.该实验证明了根毛区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土壤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
10.植物根尖的根毛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其部分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1)在植物体结构层次中,根属于________。根尖根毛区是由________组织经过细胞分裂和________形成的。
(2)研究人员得到了基因改变的甲和乙两种拟南芥突变体。如图所示为基因未改变的拟南芥(野生型)及两种突变体的根毛数量情况,推测三者中_________吸收水分与无机盐的能力最强。(3)研究发现,生长在磷缺乏环境中的拟南芥根毛数量是磷充足时的3倍以上,说明磷缺乏条件会__________根毛的形成。
11.小丽在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时,用油性笔在菜豆幼苗根尖端标记了四条线(如图
所示),然后进行培养。根据3天实验的情况,小丽大致画出了根尖的变化情况。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之初,小丽曾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将根尖分为几个区呢 到底是3个区,还是4个或5个区 最终小丽决定将根尖分为A、B、C、D四个区,其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小丽发现B区和C区都有较明显的生长现象,这两个区中哪一个区生长得较快呢 将第2天、第3天测得的B、C两区长度减去相应部位的第1天测得的长度进行比较是不合理的,因为第1天所标记的B、C两区原本就不一样长。你认为较合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实验更具科学性,实验时小丽同时做了多组实验,而每一组实验数据各不相同。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应对这些数据进行的处理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实战演练
12.如图所示为幼根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区段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B.②区段是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C.③区段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D.④区段是吸收有机物的主要部位
1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纵切片,视野如图
所示。视野中的区域位于根尖结构的(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根毛区
开放应用探究
14.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除了与植物的种类有关,还与外界环境如土壤结构、通气状况和
水分状况等有密切关系。如图甲所示为一棵生长在水渠边的果树,如图乙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水分状况是否有关”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利用这一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你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A、B两支试管底部有细小的裂缝。如果试管中有水,就会有水从裂缝中渗出。
①你设计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预测会有怎样的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中没有预期的结果,那么很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对此实验还有什么改进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第四章第三节第2课时 根的吸水和失水(2)、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夯实基础巩固
1.土壤中的水进入根毛细胞的途径是( )
A.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液泡 B.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液泡
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D.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液泡
2.校园内新栽的广玉兰、樟树等树苗不能用力摇晃,主要是为了避免因摇晃树苗( )
A.把幼根和根毛摇断,不能吸收水和无机盐 B.把茎摇伤,不能向上、向下运输营养物质
C.把叶摇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把花摇落,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
3.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 )
A.含氮、磷、锌的无机盐 B.含氮、铁、钾的无机盐
C.含氮、硼、钾的无机盐 D.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4.现代农业技术可以将植物种植在营养液中,只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并将植物固定,注意通气,植物即可正常生长,这就是无土栽培技术。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 )
A.植物吸收的并不是土壤中的无机盐 B.植物吸收的只是水和无机盐
C.土壤对植物生长并没有作用 D.根只吸收水和含氮、磷、钾的三类无机盐
5.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把甲、乙两根大小相同的萝卜条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如图所示)。请分析会出现的变化,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萝卜条放入的是____________。
(2)乙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_________(填“<”或“>”)周围溶液的浓度,萝卜细胞________(填“失水”或“吸水”)。
(3)生活中所说的“烧苗”原理与_________(填“甲”或“乙”)萝卜条一样。
能力提升培优
6.先测量一萝卜块的质量,然后将其放在浓氯化钠溶液中数小时。在此过程中,每隔1h测量该萝卜块的质量。下列图像中,最能代表萝卜块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是( )
7.将甲、乙、丙三根等体积并去皮的萝卜条分别放入0.3%、11%和25%的蔗糖溶液中,甲变得硬挺,乙基本无变化,丙变小变软。这说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 )
A.低于0.3% B.约为0.3% C.约为25% D.约为11%
8.取新鲜的马铃薯块茎,去皮后切取两个相同大小的立方块,一块放在浓盐水中,另一块放在清水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它们的变化情况是( )
A.甲容器内马铃薯收缩,因为细胞内水分外渗
B.乙容器内马铃薯收缩,因为水分进入细胞
C.甲容器内马铃薯膨胀,因为水分进入细胞
D.乙容器内马铃薯膨胀,因为细胞内水分外渗
9.小金发现一株如图所示的植物标本,感叹于它的根如此发达。下列各项中,最不可能成为影响植物根的分布的是( )
A.光照强度 B.水分多少 C.肥力强弱 D.土壤结构
10.根据资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种庄稼要施肥,养花种草也要施肥。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下表中A和B是分别适用于栽培叶用蔬菜和茎用蔬菜的两种培养液。
A培养液的质量浓度/(mg/L) (适用于栽培叶用蔬菜) B培养液的质量浓度/(mg/L) (适用于栽培茎用蔬菜)
含氮的无机盐 2810 2000
含磷的无机盐 130 250
含钾的无机盐 790 960
为进一步探究含氮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将等量的小石子(不能为植物提供无机盐)装入20只容器中,每只容器各栽入一株生长状况相同的番茄幼苗。对其中10株每天只浇自来水,另10株每天除了浇等量的自来水外,还施加适量含氮的无机盐。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结果如图所示。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叶用蔬菜比茎用蔬菜需要更多含氮的无机盐,而茎用蔬菜比叶用蔬菜需要更多含磷的和含________的无机盐。
(2)如表,A培养液中不同种类无机盐的含量不同,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所做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该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都应_____________且适宜。
(4)实验中,如果每组只选用一株番茄幼苗,这样设计科学吗 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段时间后,两株番茄幼苗的大小和颜色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实战演练
11.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培养几周,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变量是水分多少
B.植株的正常生长需要无机盐
C.实验变量是光照时间
D.植株的正常生长只需要水分
12.玉米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会出现相应的营养缺乏症状。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和钾的无机盐 B.缺氮时,植株的茎秆软弱,容易倒伏
C.缺磷时,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
D.缺钾时,植株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开放应用探索
13.小云想要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情况,于是她取来两个同一品种、相同大小的新鲜萝
卜,在它们中间各挖了一个相同大小的凹槽,在凹槽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清水和30%的盐水,如图所示,并观察实验现象。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过一段时间后,甲萝卜的凹槽中的清水会________(填“减少”或“增多”,下同),乙萝卜的凹槽中的盐水会___________(不考虑水分蒸发)。
(2)过一段时间后,用手捏乙萝卜,会感觉乙萝卜变_________(填“硬”或“软”),这是因为乙萝卜___________(填“吸收”或“失去”)了水分。
(3)农业生产中,施肥过多会引起“烧苗”的现象,这是植物细胞_________(填“吸水”或“失
水”)造成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细胞液的浓度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周围溶液的浓度。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第四章第三节第3课时 植物的茎
夯实基础巩固
1.如图所示分别为豇豆、桫椤、冬瓜、番薯四种植物,它们的茎分别是( )
A.匍匐茎、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 B.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
C.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 D.缠绕茎、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
2.如图所示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模式图,木质茎能加粗生长主要是因为有结构(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丝瓜、四季豆、爬山虎等植物的茎都属于草质茎,它们的茎在形态分类上各不相同。
(1)农家种植丝瓜时,常从丝瓜苗处引一根绳子系向高处,丝瓜藤就会沿着绳子爬向高处并一路开花结果。我们把丝瓜这一类植物的茎归为____________,其最主要的特征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植四季豆时,一般在豆苗附近插一根2m左右的竹竿,该植物的茎就会沿竹竿盘旋而上。这类植物的茎归为__________,这类植物的茎与攀缘茎的形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爬山虎这一类植物既没有叶卷须,也不会缠绕,但能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着墙壁、崖壁或大树干向上生长,所以这类茎归为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为某种多年生木质茎横切面,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各部分结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2)B层的细胞紧密,细胞间质小,起____________作用。B层的内层为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其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_____________
(3)A层只由2~3层细胞组成,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属于_________组织,能不断地向外分裂并分化形成___________,向内分裂并分化形成___________。
(4)D层中较大的细胞是具有输导物质功能的_______________
(5)很多情况下可以看到最中央的C层,其细胞壁薄,具有_____________的作用。
能力提升培优
5.有些木本植物生长过程中,胸径在不断增大,由于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存在,缺乏韧性,会出现脱皮现象(如图所示)。引起植物胸径不断增大的主要结构是( )
A.髓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韧皮部
6.下列食物中,不属于变态茎的是( )
A.萝卜 B.马铃薯 C.荸荠 D.藕
7.下列关于杨树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杨树茎由外向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
B.树皮的外侧部分起保护作用,内侧部分是韧皮部
C.树皮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之间的形成层能使茎不断加粗
D.杨树的树干比较坚硬,主要是木质部的作用
8.如图所示为某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该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所在位置含有起输导作用的__________;图中③所在位置含有起输导作用的____________。
(2)图中②所示结构为____________,其特点是能够进行_______________。因为有了这一结构,所以该植物的茎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实战演练
9.如图所示为葡萄的茎,其茎按生长方式分类属于( )
A.匍匐茎 B.直立茎 C.攀缘茎 D.缠绕茎
开放应用探究
10.树木移植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经常进行的工作。为保证移植的成活率,移植时和移植后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移植时,树木的根部常带着一个土坨(如图甲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移植后,有的树木要“打针输液”(如图乙所示)。输入的液体中除了水分外,主要的营养成分是______________,吊针插在树木的茎中的位置是图丙中的[ ]__________,因为这里的___________结构能运输这些物质。
(3)移植后,新的枝条在伸长的同时也在加粗,这与图丙中茎的[ ]____________密切相关。该结构向外分裂产生新的[ ]_________,向内分裂产生新的[ ]________,从而使茎逐年加粗。
答案:
2第四章第三节第4课时 物质的运输
夯实基础巩固
1.取一段木本植物的茎,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枝条的一部分会变红。变红的部位是( )
A.树皮 B.浸入水中的茎的全部 C.茎中的木质部 D.茎中的韧皮部
2.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基本路径是( )
A.叶中导管→茎中导管→根中导管 B.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
C.叶中筛管→茎中筛管→根中筛管 D.根中筛管→茎中筛管→叶中筛管
3.将藕断开后会拉出许多细丝,该细丝属于输导组织。小明不能确定这种丝到底是导管还是筛管,于是用手感触了一下这种丝,发现这种丝有点黏手,据此小明得出了结论。这种丝上黏手的物质和丝本身分别属于( )
A.含无机盐的水和导管 B.有机物和导管 C.含无机盐的水和筛管 D.有机物和筛管
4.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将一段带有叶片的杨树枝条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发现茎和叶脉中的部分结构被染红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木质部与水分的运输有关 B.韧皮部与有机物的运输有关
C.形成层与茎的加粗生长有关 D.根尖的根毛区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5.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有机物在植物茎中的运输途径,对一棵小树的树干上的树皮进行了环割,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①树枝切口上方形成了节瘤,切口下方无瘤形成,并有一定程度的萎缩。②切口上方枝条上的绿叶还能继续成活。③植物的根部渐渐萎缩。
(1)为什么切口上方枝条上的绿叶还能继续成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与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_________运输的。
(2)环割后一段时间,切口上方有瘤形成,说明切口上方有有机物积累;而切口下方至植物体的根部渐渐萎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预测这棵小树最终会怎样 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培优
6.南果梨富含水分和糖分,糖分是由叶运输到茎中的。如图所示,茎的结构中能将糖分运输到果实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假如以如图所示的二分叉树为实验材料,将其中的某一分叉树干的树皮环剥,一段时间后将出现的情况可能是( )
A.整棵树将死亡 B.被环剥树皮的分叉树干死亡
C.未被环剥树皮的分叉树干死亡 D.整棵树都不会死亡
8.如图所示为果树的一段枝条,枝条上长有大小相同的甲、乙两个果实,已对枝条A、B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因为韧皮部中的筛管被损坏,不能运输有机物,所以甲、乙都不能长大
B.虽然筛管被损坏,但果树仍可通过导管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所以甲、乙都能长大
C.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没有损坏,仍能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甲、乙都能长大
D.甲果实能得到有机物和水继续长大,乙果实不能得到有机物而不能长大
9.为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会在果树生长期,用刀在枝干上环切两刀,将两刀口之间的树皮剥去,露出木质部(如图所示),以暂时中断有机物的输送,以达到促花、保果、壮果、催熟增糖的效果。环剥技术历史久远,简单高效。下列对该技术的判断,不合理的是( )
A.环剥切断了韧皮部中的筛管,中断有机物的输送
B.环剥时切口要窄,有利于形成层细胞分裂尽快愈合伤口
C.环剥切口上方形成枝瘤,说明环剥能促进树木产生有机物
D.环剥不能在树木主干上进行,否则可能导致树木死亡
10.某地一株千年古槐已经空心,但依然枝叶繁茂。试根据茎的结构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空心”古槐失去的主要是茎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一部分。
(2)古槐仍能存活是因为完好,有机物的运输线路没有中断,同时茎中还留存有一部分______,还可输送___________。
11.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所示)。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阅资料,他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过思考,小科提出了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为验证猜想,小科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处理方法和位置如乙、丙两图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方法 A处韧皮部环割 B处韧皮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人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不做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当细胞液的浓度__________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____________(填组别)。
中考实战演练
12.某些不法分子盗剥名贵植物杜仲的树皮作药材,致使树木死亡,其原因主要是破坏了树皮中的( )
A.导管 B.筛管 C.髓 D.形成层
13.取一段带叶的白色百合花枝条,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溶液中,3~4h后,花瓣中的“经络”变红了。依据这种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A.运输水分的是导管 B.运输有机物的是导管
C.运输水分的是筛管 D.水分在植物体内从下往上运输
14.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寄生在木质部,破坏细胞,导致松树枯死。如图所示为松树茎的横切面,松材线虫寄生的部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根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根枝条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cm,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cm宽的树皮(如图所示)。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该同学“对其中一根枝条进行树皮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开放应用探究
16.植物茎中的导管可将根吸收的水运送到植物地上部分的各结构。若将植物的茎倒置,水
分是否依然能向高处输送 为弄清这一问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切取稍稍萎蔫、不带叶片的青菜茎14段,分成甲、乙两等份(用杆秤称量时通过切割调整,使两组质量相等)。将甲、乙两组青菜茎分别插入150g水中(其中甲组正立,乙组倒置;水用保鲜袋密封,以防止直接蒸发),置于温度为15℃左右的环境中。约14.5h后观察到两组个别青菜茎上方切面均有水滴出现,取出甲、乙两组青菜茎,称得青菜茎与保鲜袋中的剩余水量如下表所示,并观察到两组青菜茎都变得硬挺,且程度相似。
组别 实验前青菜茎质量/g 实验后青菜茎质量/g 实验前袋内水质量/g 实验后袋内水质量/g
甲 66 80 150 137
乙 66 78 150 137
(1)稍稍萎蔫的青菜茎插入水中后变得硬挺,说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_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2)通过实验可知,导管中_________(填“具有”或“没有”)控制水分单向流动的结构。
(3)若在30℃左右的环境中,用带叶片的青菜茎代替以上材料进行相似的实验,甲组叶片暴露于空气中,乙组叶片浸入水中。实验后最有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填字母)。
A.甲组袋内的水比乙组少 B.乙组袋内的水比甲组少
C.两组袋内的水基本相等 D.无法比较
答案: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