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祁阳市浯溪二中2025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力学重点实验测平均速度、密度专题训练实验一 测量平均速度1.小文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他让小车从斜面A点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并且开始计时。(1)本实验的原理是 。(2)为了更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实验开始前小文需调节木块的位置,使斜面保持较 (选填“大”或“小”)的坡度。(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4)为了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第1题图 第2题图2.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电子表记录小球通过A、B、C三个位置的时刻(单位为时:分:秒),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实验时发现小球运动的时间太短,为了更方便计时,应将支撑木块 (填“向右”或“向左”)适当移动。(2)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下滑,经过B点最终到达C点,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小球从A点到B点的路程sAB= cm;小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3)在测量小球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球没有到达B点就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4)某同学想测出小球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将小球从B点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实验中BC段的平均速度不同,请你说明原因: 。(5)某同学想估测家到学校的路程s,于是利用手表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学校操场一圈的跑道长度为L,利用手表测出正常步行一圈所用的时间t1;②再测出从家到学校正常步行时所用的时间t2;③计算家到学校的路程s= (用已知量和测量量的字母符号表示)。3.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2)为了完成该实验,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3)实验中,小明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请将表格补充完整。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sAB= cm tAB=1.6s vAB= m/s(4)若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5)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BC段)的平均速度,应将小车从 (选填“A”或“B”)点由静止释放,并在B点开始计时,在C点停止计时。(6)(多选)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7)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8)小车在斜面上运动过程中受力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到达水平面后会继续运动,如果水平面光滑,且不计空气阻力,小车将做 。4.小明利用学校的无障碍坡道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如图,小明用卷尺测得坡道的总长度为3.6m,把小车从坡道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测得小车到达坡道B点用时为4s,到达坡道底部D点用时为6s。(小车长度忽略不计)(1)无障碍坡道的坡度(高长比)要求小于1:12,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选填字母:A.便于测量坡道的长度;B.便于测量时间;C.便于测量速度)。(2)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3)分析所测数据,以下图像能比较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选填字母)。(4)小明通过自学,知道了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可以看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其中速度的增加量(Δv)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单位为m/s2,它表示每秒钟速度增加的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公式为,v0初速度。①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②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 s;③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D点的速度为 m/s。实验二 测量液体的密度5.小蓝将李子放入白醋中,发现李子沉在容器底部,于是她用天平、量筒和烧杯,先后测量白醋、李子的密度。(1)将一架能正常使用的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但始终未能将天平调平衡,原因是 。(2)将托盘天平调平衡后,进行了如下操作:将适量白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白醋和烧杯的总质量m1=121.8g;将烧杯中的部分白醋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测出白醋的体积V= cm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白醋的总质量m2,如图丙,m2= g。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白醋的密度ρ1 g/cm3。(3)完成上述实验后,在无法使用量筒的情况下,小蓝用电子秤、烧杯和这些白醋来测量李子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①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白醋,如图丁a,并在烧杯上标记此时液面的位置B1,然后用电子秤测得白醋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3=150g。②将李子放入白醋中,李子沉底,如图丁b,在烧杯上标记此时液面的位置B2,然后测得白醋、烧杯和李子的总质量为m4=183g。③取出李子,然后向烧杯中加白醋,使液面上升至位置 ,测得此时白醋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5=181.5g。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李子的密度ρ2= g/cm3。从烧杯中取出李子时会带出一些白醋,这对李子密度的测量结果 (选填“有”或“无”)影响。6.小沙利用身边的器材测量小石块和某种液体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 处,若指针指在题图甲所示位置,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2)调节好天平平衡后,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是 g;(3)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为30mL;用体积不计的细线将小石块拴住后浸没在装有水的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小石块的密度为 g/cm3;(4)小沙测出该小石块的密度后,又利用家中的电子秤等器材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步骤如图丁所示,排除实验操作带来的误差,该液体密度较为准确的值为 g/cm3。当小沙测完所有数据后,将杯子从电子秤上拿下却发现电子秤上显示“﹣0.1g”,这样测量会造成密度测量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7.小华家的苹果树上果实累累,一家人喜获丰收。小华为辛勤的家人们榨苹果汁时,想知道苹果汁的密度,于是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测量。(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归零时指针静止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2)向烧杯中倒入适量苹果汁,将装有苹果汁的烧杯放在已调平的天平左盘,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天平再次平衡后,右盘中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苹果汁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g。(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苹果汁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量筒中苹果汁的体积为 cm3。(4)用天平测出剩余苹果汁和烧杯的总质量为44.4g,则小华所测苹果汁的密度为 kg/m3。(5)小华在把烧杯中的苹果汁倒入量筒中时,如果有几滴苹果汁滴到桌面上,会导致所测苹果汁的密度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6)测量结束后,小华没有用量筒,只用天平也测量出了苹果汁的密度。他选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0。②在一个烧杯中装适量的水至某一刻度,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在另一个烧杯中装苹果汁至同一刻度处,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苹果汁的总质量为m2。④则苹果汁的密度表达式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8.为了测量家庭厨房中食用白醋的密度,小兴取适量白醋进行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将盛有适量白醋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 ,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此时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及杯内白醋的总质量为 g。(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白醋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白醋的体积为 cm3;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白醋的总质量为31.4g。(3)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出白醋的密度为 kg/m3。9.盐水选种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选种的方法。科技小组想配制密度在1.16×103~1.20×103kg/m3之间盐水,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1)图1甲是小组同学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天平平衡的情景,在操作上的错误之处是 ;改正错误后,天平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1乙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天平横梁水平平衡。(2)将待测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119.8g;向空量筒中倒入部分盐水,液面位置如图1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3)再将烧杯和剩余盐水放在天平左盘中,天平平衡后,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丁所示,则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g,盐水的密度为 kg/m3。(4)小组同学课后利用电子秤、密度为ρ玻的玻璃球和玻璃杯,又对配制的盐水密度进行了测量,如图2所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用电子秤测出玻璃球质量为m1;②用电子秤测出装有适量盐水的玻璃杯质量为m2;③将玻璃球放入玻璃杯中(盐水未溢出),此时电子秤示数为m3;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盐水密度为:,请你评估该实验操作和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的理由是 ,请利用浮力知识设计一种操作简单的测量方案 。实验三.测量固体的密度10.小红利用烧杯、天平、量筒和水测量不规则石块的密度。(1)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 移到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调好天平后,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a所示,那么小石块的质量为m= g;(2)小红继续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发现小石块不能放入量筒中,于是她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过程如图1b所示;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水面位置做上标记;在量筒中加入体积为V1=200mL的水;取出小石块,将量筒中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直到水面与标记处相平,此时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130mL;那么小石块的体积为V= cm3,小石块的密度为ρ= g/cm3(保留一位小数);(3)用此方法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值将 (偏大/偏小)。(4)小红继续思考,想利用烧杯、水、电子秤等器材来测石块的密度,如图2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将石块放置在已经调好的电子秤上,如图甲所示,电子秤示数为m0;②将石块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使石块浸没,一段时间后,在水面处做好标记,如图乙所示,电子秤示数为m1;③取出石块后,电子秤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m2;④将水补齐至标记处,如图丁所示,电子秤的示数为m3;实验后细心的小君发现石块表面沾有少许水,将沾有水的该石块放置在电子秤上,如图戊所示,电子秤示数为m4,为了减小石块表面沾有少许水这一原因带来的误差,根据以上测量,请写出石块的密度的两种表达式ρ= 或ρ=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11.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左端 ,发现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 (填“左”或“右”)调。用调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和空烧杯的质量分别是48.8g、60g。(2)如图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上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测出质量如图丙所示为 g。(3)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 ,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33g,此时杯中水的体积为 cm3。(4)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 g/cm3。(5)接着他用鹅卵石继续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用细线系好鹅卵石。a.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水和杯子的质量m0;b.将鹅卵石刚好一半的体积浸入水中,不接触烧杯(如图丁),天平的读数为m1;c.将鹅卵石完全浸没在水中,不接触烧杯(如图戊),天平的读数为m2;d.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等质量的酱油,提着细线,按图戊的测量方式,将鹅卵石浸没在酱油中,不接触烧杯,天平的读数为m3;①对比a、b、c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 体积有关;②通过以上实验,酱油的密度ρ酱= 。(用m0、m2、m3以及ρ水表示)12.小明在学校学过了密度知识后,看到妈妈的金手镯,想利用所学知识测量金手镯的密度。他找出托盘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1)小明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横梁平衡;(2)将金手镯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直至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砝码以及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金手镯的质量m为 g;量筒中装适量水,如图丙所示,此时小明发现量筒口太小,不能放入金手镯,无法利用量筒测量金手镯的体积;(3)小亮思考后,想到用家里的玻璃杯代替量筒重新做实验,实验步骤如下: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得金手镯的质量为m1;②把金手镯放入玻璃杯中,用油性笔记录水面所在的位置A,如图丁(a)所示;③用天平测出玻璃杯、水和金手镯总质量m2;④将金手镯从水中取出,再往玻璃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A处,如图丁(b)所示;用天平测出玻璃杯、水的总质量m3。⑤计算金手镯的密度。在实验中,将金手镯取出时沾有不少水,对实验测量的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已知水的密度为ρ,则该方案测得金手镯密度的表达式为 (请用m1、m2、m3和ρ符号表示);(4)小明想起来,在抖音上曾看到一个视频“如何鉴别金手镯的真假”,利用电子秤也能测出金手镯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利用电子秤称出金手镯的质量为m1;步骤二:往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放在电子秤上,将电子秤示数为m2;步骤三:用细绳系在金手镯上,浸没水中且不碰到杯底,如图戊所示,读出示数为m3。已知水的密度为ρ,则该方案测出金手镯密度的表达式为 (请用m1、m2、m3和ρ符号表示)。13.小明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1)小明首先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然后将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再将矿石放在天平上称量,天平再次平衡,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1乙所示,体积如图1丙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 g,矿石的密度为 g/cm3。(3)若天平调平衡前,右盘下沾有一小块橡皮泥,整个实验过程均未掉落,而且矿石会吸水(吸水后矿石体积不变),上述方法测出的矿石密度比真实密度 。(4)小明又利用电子秤和溢水杯(水面到达溢水口就会溢出)测量某合金块的密度,他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如图2:①将合金块放入溢水杯中,然后向溢水杯中注满水,测得总质量为140g;②取出合金块,注满水,测得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00g;③倒出水并擦干溢水杯和合金块。将合金块放入溢水杯中,注满酒精,测得总质量为130g;④取出合金块,注满酒精,测得杯和酒精的总质量为82g;已知;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合金块的密度ρ= g/cm3。(5)做完实验后,他通过查资料,从概念及单位理解生活和科技中的不同“密度”;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比西北地区要大,这里的“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数。据此,请估计长沙市的平均人口密度约为 (填字母)。A.700人/m3 B.700人/m2 C.700人/km3 D.700人/km2实验四.特殊方法测密度14.小亮和小明在实验室利用相关器材,各自完成了如下实验。(1)小亮利用天平、烧杯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主要步骤如下,请将相关内容补全:A.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 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直到天平平衡。B.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牛奶,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其总质量为 g。C.将烧杯中的部分牛奶倒入放在水平台上的量筒中,牛奶的体积如图丙所示。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为75.2g。E.所测牛奶的密度为 kg/m3。(2)只考虑小亮步骤C、D中烧杯内壁残留少量牛奶的影响,所测牛奶的密度将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3)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两个相同的烧杯、不计质量和体积的细线、抹布和水测量一块火山石的密度(火山石内部多孔洞,密度范围11200 1500kg/m3),主要步骤如下,请将相关内容补全: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火山石的重力G0=1.8N。B.在一烧杯内装满水,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总重力G1=4.4N。C.将火山石放入另一烧杯中,再向烧杯中缓慢加满水(火山石浸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总重力G2=5.2N。D.所测火山石的密度为 kg/m3。①小明比对数据后发现有较大偏差,认真思考后,他做了如下操作:将火山石取出,擦干表面的水分,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此时火山石的重力G3,结合上述步骤,可以将火山石的密度表示为ρ= (选择步骤中已有的物理量(G0、G1、G2、G3、水的密度ρ水或常数g表示)。②请指出小明实验方案、步骤中的不足之处(写出一条即可) 。第14题图 第15题图15.“混放是垃圾,分类是资源”,垃圾分类收集逐渐成为市民的好习惯。小吴同学在家里收集到一个废旧水龙头,同学们想通过测量密度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1)小吴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发现天平的左盘较高,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的 刻度线。将水龙头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测得水龙头质量为 g;然后用溢水杯、水、小烧杯、细线和天平测出水龙头的体积并算出密度。(2)小欣提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密度更方便。她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水龙头的重力;然后将水龙头浸没在水中静止,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了2小格,这是因为水龙头受到竖直向 的浮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N;小欣计算出水龙头的密度是 g/cm3。(3)同学们对实验进行交流评估,认为 同学测得的密度误差较大,主要原因是 。参考答案及解析1. (1);(2)小;(3)小;(4)不正确。解析:(1)本实验需要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和相应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故原理是:v;(2)斜面倾斜角度越小,小车运动越缓慢,越有利于计时,所以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3)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长,据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小;(4)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通过后半程的时间,不等于从B点静止开始运动到C处的运动时间,其运动的起点必须是A点,计时的起点是B点。2. (1)向右;(2)25.0;0.250;(3)大。(4)小球从B 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时在 B点的速度为零,而小球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点的速度不为零; 。解析:(1)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缓,小球运动的速度较慢,所用时间较长,便于准确测量小球运动的时间,所以应将支撑木块向右适当移动,减小坡度。(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从A 点到 B 点的路程sAB为25.0 cm,则小球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 。(3)在测量小球到达 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球没有到达B点就计时,则会导致所测的时间偏小,平均速度偏大。(4)某同学想测出小球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将小球从B点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实验中BC段的平均速度不同,小球从B 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时在 B点的速度为零,而小球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点的速度不为零。(5)③家到学校的速度为v,从家到学校正常步行时所用的时间t2;家到学校的路程s=vt2t2。3. (1)v;(2)停表;(3)40.0;0.25;(4)大;(5)A;(6)AD;(7)>;(8)不平衡;匀速直线运动。解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v。(2)为了完成该实验,需要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因此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3)小车在AB段经过的路程为sAB=80.0cm﹣40.0cm=40.0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25cm/s=0.25m/s。(4)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导致开始计时落后,所测时间偏小,由v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大。(5)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BC段)的平均速度,为保证小车在B处的速度与第一次实验的速度相同,应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6)小车从AB段到BC段速度变大,即小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小车做加速运动;A.图中的v﹣t图像表示小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做加速运动;B.图中的v﹣t图像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C.图像中路程与时间比值是定值,表示匀速直线运动;D.图像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小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小车做加速运动;故选:AD。(7)已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即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时间的中点在路程中点的上方,则到达时间tAC中点时未到达路程sAC中点,则v1>v2。(8)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行达水平面后继续运动,若水平面光滑,不计空气阻力,则小车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做匀速直线运动。4. (1)B;(2)0.4m/s;(3)B;(4)①0.2;②5;③1.2。解析:(1)长度相同的坡道坡度越小,小车加速越慢,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时间越长,便于测量时间;(2)小车在AB段的路程s=1.6m,时间t=4s,平均速度:v0.4m/s;(3)小车在AB段做初速度为0的加速运动,所以能比较准确反映小车在AB段的运动情况的是B;(4)①小车在坡道上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小车的路程公式为:,由此可得在坡道上运动的加速度a0.2m/s2;②设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tC,则sAC,即2.5m0.2m/s2,解得tC=5s;③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D点所用的时间t′=6s,根据速度的增加量(Δv)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即,小车在A处速度为零,则vD=at=0.2m/s2×6s=1.2m/s。5. (1)游码未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2)28;92.4;=1.05;(3)B2;1.1;无。解析:(1)使用天平时,将天平放置水平桌面上,将游码调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图甲中指针右偏,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不能将天平调平衡,是因为操作中没有将游码调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就调节游码;(2)图乙中牛奶的体积V=28mL=28cm3;如图丙所示,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烧杯和剩余白醋的总质量m2=50g+20g+20g+2.4g=92.4g;量筒中白醋的质量m=m1﹣m2=121.8g﹣92.4g=29.4g;白醋的密度ρ11.05g/cm3;(3)取出李子,然后向烧杯中加白醋,使液面上升至位置B2;被李子排开的白醋的质量为m醋=m5﹣m3=181.5g﹣150g=31.5g,李子的体积等于被排开白醋的体积,即V李子=V排30cm3,李子的质量m李子=m4﹣m3=183g﹣150g=33g,因此李子的密度为ρ21.1g/cm3。取出李子后向烧杯中加白醋使液面上升至位置B2时,已经把带走的白醋补齐了,不影响被李子排开的白醋的质量,即求出李子的体积正确,所以这对白醋密度的测量结果是无影响的。6. (1)水平;零刻度线;左;(2)32.4;(3)12;2.7;(4)0.8;无影响。解析:(1)使用天平之前,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水平平衡,由图甲可知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说明右盘的质量偏大,故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2)图乙中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小石块的质量为:m石块=20g+10g+2.4g=32.4g。(3)图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由题意和图丙可得小石块的体积为:V石块=42mL﹣30mL=12mL=12cm3;小石块的密度为:ρ石块2.7g/cm3;(4)石块的质量m石块=32.4g,石块浸没在液体中时,V石块=V排=12cm3,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排=179.7g+32.4g﹣202.5g=9.6g,液体的密度为:ρ液0.8g/cm3;将杯子从电子秤上拿下却发现电子秤上显示“﹣0.1g”,说明之前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之前测量的质量都要加上0.1g才等于实际的质量,但在计算过程中相互抵消,故这样测量对密度测量值无影响。7. (1)右;(2)86.4;(3)40;(4)1.05×103;(5)偏大;(6)ρ水。解析:(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偏左,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2)由图乙可知,苹果汁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总=50g+20g+10g+5g+1.4g=86.4g;(3)图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1mL,量筒中苹果汁的体积为V=40mL=40cm3;(4)量筒中苹果汁的质量m=m总﹣m1=86.4g﹣44.4g=42g,苹果汁的密度ρ1.05g/cm3=1.05×103kg/m3;(5)小华在把烧杯中的苹果汁倒入量筒中时,如果有几滴苹果汁滴到桌面上,会导致量筒中水苹果汁体积的测量值偏小,可知测得从烧杯中倒出苹果汁的质量是准确的,由密度可知,所测苹果汁的密度值偏大;(6)水的质量m水 =m1 m0,水的体积V水 ,由于水和苹果汁的体积相等,所以牛奶的体积V苹果汁=V水,苹果汁的质量m苹果汁=m2 m0,则苹果汁的密度ρ苹果汁ρ水。故答案为:(1)右;(2)86.4;(3)40;(4)1.05×103;(5)偏大;(6)ρ水。8. (1)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94;(2)60;(3)1.04×103。解析:(1)将天平、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将盛有适量白醋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此时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的刻度为4g,则烧杯及杯内白醋的总质量为m′=50g+20g+20g+4g=94g(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白醋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白醋的体积为V=60mL=60cm3;(3)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白醋的总质量为31.4g,量筒中白醋的质量为m=94g﹣31.4g=62.6gρ1.04g/cm3=1.04×103kg/m3故答案为:(1)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94;(2)60;(3)1.04×103。9. (1)游码没有归零;右;(2)50;(3)60.8;1.18×103;(4)错误;m3﹣m2是玻璃球的质量m1;用细线将玻璃球放入玻璃杯中(盐水未溢出),不与杯底和侧璧接触,此时电子秤示数为m4。解析:(1)图1甲是小组同学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天平平衡的情景,在操作上的错误之处是 游码没有归零;改正错误后,天平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1乙所示,指针左偏,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天平横梁水平平衡。(2)将待测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119.8g;向空量筒中倒入部分盐水,液面位置如图1丙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2mL,示数为50mL,因此盐水体积50mL即50cm3。(3)由图1丁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对应的刻度为0.8g,则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m剩=50g+10g+0.8g=60.8g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119.8g﹣60.8g=59g盐水的密度为ρ1.18g/cm3=1.18×103kg/m3(4)小组同学课后利用电子秤、密度为ρ玻的玻璃球和玻璃杯,又对配制的盐水密度进行了测量,如图2所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用电子秤测出玻璃球质量为m1;②用电子秤测出装有适量盐水的玻璃杯质量为m2;③将玻璃球放入玻璃杯中(盐水未溢出),此时电子秤示数为m3;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盐水密度为:,该实验操作和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m3﹣m2是玻璃球的质量m1,本题关键是测量出玻璃球排开盐水的体积,故利用浮力知识设计一种操作简单的测量方案:用细线将玻璃球放入玻璃杯中(盐水未溢出),不与杯底和侧璧接触,此时电子秤示数为m4。10. (1)游码;166.4;(2)70;2.4;(3)偏小;(4) ρ水;ρ水。解析:(1)使用天平之前,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由图1a知,天平标尺上的分度值为0.2g,石子的质量为:m=100g+50g+10g+5g+1.4g=166.4g;(2)在如图所示的方法中,取出了小石块,再将水补充到原来的标记处,这样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小石块的体积,故小石块的体积V=V2﹣V1=200mL﹣130mL=70mL=70cm3,小石块的密度为ρ2.4g/cm3;(3)取出小石块时,小石块上带走一部分水,要达到标记处,增加的水的体积大于小石块的体积,小石块体积的测量值偏大,质量是准确的,密度偏小;(4)①排开水的质量为:m水=m3﹣(m1﹣m0),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石块的体积为:V石=V排′,石块的密度为:ρ石 ρ水;②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子秤示数m0和m2之和与m1相差较大,她分析这一差距不仅仅是由于沾水所带来的,还有可能是石块吸水,所以她取出石块擦干表面水分,放在电子秤上,读出示数为m4,此时石块排开水的质量为:m排′=m4+m3﹣m1,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石块的体积为:V石块′,石块的密度为:ρ石块′ρ水。11.(1)零刻度线处;左;(1)161.8;(3)M处;73;(4)2.44;(5)排开液体的;ρ水。解析:(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左调。用调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和空烧杯的质量分别是48.8g、60g。(2)如图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上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测出质量如图丙所示,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为1.8g,则所测物体质量为m=100g+50g+10g+1.8g=161.8g(3)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 M处,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33g,此时杯中水的质量为m′=133g﹣60g=73g由密度公式可知,杯中水的体积为V′73cm3。(4)鹅卵石排开水的质量为m″=133g+48.8g﹣161.8g=20g鹅卵石的体积其排开水的体积为V″20cm3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ρ2.44g/cm3(5)①由戊和丁实验可知,排开水的重力分别为G1=(m1﹣m0)gG2=(m2﹣m0)g由题意知,m2大于m1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戊中受到的浮力大于丁实验,故对比a、b、c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②戊中鹅卵石排开水的体积即鹅卵石的体积为V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等质量的酱油,提着细线,按图戊的测量方式,将鹅卵石浸没在酱油中,不接触烧杯,天平的读数为m3;故排开酱油的质量为m3﹣m0通过以上实验,酱油的密度ρ酱= ρ水12. (1)右;(2)16.4;(3)没有;ρ;(4)。解析:(3)烧杯中加入水的质量m水=m3﹣(m2﹣m1)=m3+m1﹣m2,金手镯的体积等于加入水的体积V=V水,金手镯的密度 ρ金手镯ρ,将金手镯取出时沾有不少水,但是在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M处的过程中把金手镯带走的水补充回去了,所以所测的金手镯的体积是准确的,则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4)相互作用力知识可知:金手镯受到的浮力:F浮=m5g,即F浮=ρ水gV排=m5g,由于金手镯浸没在水中,所以金手镯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由阿基米德原理得:金手镯的体积:V′=V排,金手镯的密度为:ρ。13. (1)水平;右;(2)52;2.6;(3)偏大;(4)2;(5)D。解析:(2)再将矿石放在天平上称量,天平再次平衡,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1乙所示,体积如图1丙所示。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为2g,则矿石的质量是m=20g+20g+10g+2g=52g 量筒的分值为1mL,其体积V′=40mL﹣20mL=20mL=20cm3 矿石的密度为ρ2.6g/cm3。(3)由于橡皮泥是在天平调节平衡前沾上的,且实验过程中没有掉落,所以测量出矿石的质量是准确的;由于矿石浸没量筒的水中,会吸收部分水,导致测量矿石的体积就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可知,矿石质量是准确的,其体积偏小,则测出的矿石密度比真实密度大。(4)根据题意甲、乙两图可得:140g﹣100g=ρ合金×V﹣ρ水×V;根据题意丙、丁两图可得:130g﹣82g=ρ合金×V﹣ρ酒精V;将和分别代入上式,解得ρ合金=2g/cm314.(1)游码;右;121.2;1.15×103;(2)不变;(3)1.8×103;ρ水;烧杯装满水,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时,容易晃动使得水洒出,不能准确测量重力。解析:(3)溢出水的重力G=G0+G1﹣G2=4.4N+1.8N﹣5.2N=1N;根据知,水的重力1N=ρ水gV水;物体的重力1.8N=ρ物gV;浸没时V水=V,解得ρ物=1.8ρ水=1.8×103kg/m3,由于吸水使得溢出水的重力偏小,故吸水的重力为G3﹣G0;溢出水的总重力G0+G1﹣G2+(G3﹣G0)=G1﹣G2+G3;物体的重力G0=ρ物gV;溢出水的重力G1﹣G2+G3=ρ水gV水;浸没时V水=V,解得ρ物ρ水;15.(1)左;中央;181.4;(2)上;1.4;4.5;(3)小欣;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太大。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