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第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引入新课1、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 等三个圈层,内部结构包括 等。2、陆地地形主要有 等类型.3、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形成高山、峡谷、海陆变迁等;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 。4、标出下列部位的地形名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高低不平平坦峭壁山顶鞍部山谷山谷山顶山脊新课教学普通水稻只能生长在一般的水田里,而无法在盐碱地生长。2012年以来,袁隆平院士参与培育的适合在盐碱地里生长的“海水稻”,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了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阶段。普通水田与盐碱地,两种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有什么不同?新课教学人类很早就开始种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需要在土壤中生长。那么这些土壤又是怎样形成的 一、土壤的形成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在长期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岩石受风化和侵蚀作用破碎为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碎屑。新课教学风化是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变化的现象。岩石风化的因素:1、温度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上冷水,岩石骤热后因突然冷却就爆裂了。炎热的太阳也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岩石也会爆裂。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新课教学2、流水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石逐渐成了小石块。视频:温度、冰和流水对岩石的影响新课教学3、风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久而久之,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于是,岩石上出现了窟窿和裂隙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块。风力的侵蚀新课教学视频:风力侵蚀新课教学4、生物视频:生物的影响新课教学侵蚀是风、水、冰或重力等作用破坏岩石、搬运岩石碎屑物的过程。风化和侵蚀共同持续作用,地表的岩石碎屑物不断积累。有机物在这些碎屑物中逐渐积累,形成营养物质,历经漫长的过程,这些混合物最终形成土壤。新课教学岩石风化的两种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1、物理风化岩石遭受物理风化时,会破裂成越来越小得碎屑,每块碎屑保持原有的物质性质。影响岩石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很多,温度、压力和生物活动是导致岩石发生物理风化的重要因素,如图4.2=1所示。新课教学2、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的成分改变的过程。化学风化所产生的碎屑物质的组成不同于原来的岩石。例如,岩石和水的化学反应导致新矿物的形成,以及可溶性物质的析出。新课教学视频:岩石的化学分化新课教学3、物理分化和化学风化岩石通过物理风化碎裂成碎屑后表面积增大,碎屑物更易遭受化学风化作用。岩石的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但在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特别显著。新课教学土壤层的形成: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土壤层。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表层、母质层、淀积层。如图4.2-4所示。新课教学最靠近基岩的母质层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质基础;靠近地表的表层则积累了更多来自地表植被的有机质,岩石碎屑被进一步分解为黏土和无机物;淀积层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刷下来积累形成的。新课教学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表矿物质成分、植被等因素不同,土壤发育状况也不同。有的地区地表土在表层之上还有发育出主要由有机质组成的有机层,有的地区在各层之间还会发育出过渡层等。新课教学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形成1cm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需要100~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思考:岩石形成土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岩石形成土壤的快慢主要与岩石特征、气候(如风、流水、温度等)、地形、生物活动等因素有关。当堂检测1.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有下列步骤:①岩石的风化;②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③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④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植物出现。其正确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C2.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D当堂检测3.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变的B.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腐殖质组成C.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目前还在持续进行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C当堂检测4.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 。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板书设计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土壤形成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因素:风、水、冰、重力等方式:搬运和沉积新的物质结果:促进土壤的形成土壤层表层:有机质沉积层: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母质层:部分风化的岩石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3、预习“二、土壤的成分”相关内容。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课后检测班级 姓名1.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变的B.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腐殖质组成C.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目前还在持续进行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2.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有下列步骤:①岩石的风化;②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③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④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植物出现。其正确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3.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 μm到1 mm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4.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原因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D.岩石热胀冷缩等物理现象变化变成了土壤5.“滴水穿石。”有关这个成语,在科学上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变成小碎块B. 地表矿物质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C.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D.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水流作用下埋入地里的矿物质中形成的6.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育成土壤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7.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质颗粒,释放矿物质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8.以下地理现象不属于风化作用的是( )A.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崩解破碎B.岩石中水的冻融使岩石崩解破碎C.植物根系的生长加速岩石的破碎D.风吹起风沙打磨岩石9.如图为土壤形成的不同阶段,能正确表示土壤演化顺序的是( )① ② ③ ④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 ③②①④10.如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11.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C C D D A D B D B D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课后检测(含答案).doc 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课件23张ppt 视频 课后检测卷(含答案)).pptx 岩石的化学风化.mp4 温度、冰和流水对岩石的影响.mp4 生物影响.mp4 风力侵蚀.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