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课件 23张ppt+视频+课后检测卷+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课件 23张ppt+视频+课后检测卷+答案)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节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
第4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引入新课
1、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 等三个圈层,内部结构包括 等。
2、陆地地形主要有 等类型.
3、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形成高山、峡谷、海陆变迁等;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 。
4、标出下列部位的地形名称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
高低不平
平坦
峭壁
山顶






山顶


新课教学
普通水稻只能生长在一般的水田里,而无法在盐碱地生长。
2012年以来,袁隆平院士参与培育的适合在盐碱地里生长的“海水稻”,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了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阶段。
普通水田与盐碱地,两种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有什么不同?
新课教学
人类很早就开始种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需要在土壤中生长。那么这些土壤又是怎样形成的
一、土壤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并没有土壤。
在长期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岩石受风化和侵蚀作用破碎为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碎屑。
新课教学
风化是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变化的现象。
岩石风化的因素:
1、温度
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上冷水,岩石骤热后因突然冷却就爆裂了。
炎热的太阳也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岩石也会爆裂。
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新课教学
2、流水
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石逐渐成了小石块。
视频:温度、冰和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新课教学
3、风
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久而久之,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
于是,岩石上出现了窟窿和裂隙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块。
风力的侵蚀
新课教学
视频:风力侵蚀
新课教学
4、生物
视频:生物的影响
新课教学
侵蚀是风、水、冰或重力等作用破坏岩石、搬运岩石碎屑物的过程。
风化和侵蚀共同持续作用,地表的岩石碎屑物不断积累。
有机物在这些碎屑物中逐渐积累,形成营养物质,
历经漫长的过程,这些混合物最终形成土壤。
新课教学
岩石风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1、物理风化
岩石遭受物理风化时,会破裂成越来越小得碎屑,每块碎屑保持原有的物质性质。
影响岩石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很多,温度、压力和生物活动是导致岩石发生物理风化的重要因素,如图4.2=1所示。
新课教学
2、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的成分改变的过程。
化学风化所产生的碎屑物质的组成不同于原来的岩石。
例如,岩石和水的化学反应导致新矿物的形成,以及可溶性物质的析出。
新课教学
视频:岩石的化学分化
新课教学
3、物理分化和化学风化
岩石通过物理风化碎裂成碎屑后表面积增大,
碎屑物更易遭受化学风化作用。
岩石的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但在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特别显著。
新课教学
土壤层的形成:
风化的岩石碎屑慢慢发育成土壤层。
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表层、母质层、淀积层。如图4.2-4所示。
新课教学
最靠近基岩的母质层仅包含部分风化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质基础;
靠近地表的表层则积累了更多来自地表植被的有机质,岩石碎屑被进一步分解为黏土和无机物;
淀积层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刷下来积累形成的。
新课教学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表矿物质成分、植被等因素不同,土壤发育状况也不同。
有的地区地表土在表层之上还有发育出主要由有机质组成的有机层,有的地区在各层之间还会发育出过渡层等。
新课教学
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
形成1cm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需要100~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
思考:
岩石形成土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岩石形成土壤的快慢主要与岩石特征、气候(如风、流水、温度等)、地形、生物活动等因素有关。
当堂检测
1.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有下列步骤:①岩石的风化;②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③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④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植物出现。其正确顺序为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
C
2.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D
当堂检测
3.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变的
B.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腐殖质组成
C.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目前还在持续进行
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
C
当堂检测
4.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
(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 。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 。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 。
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
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板书设计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
土壤形成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因素:风、水、冰、重力等
方式:搬运和沉积新的物质
结果:促进土壤的形成
土壤层
表层:有机质
沉积层: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
母质层:部分风化的岩石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预习“二、土壤的成分”相关内容。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1)课后检测
班级 姓名
1.下列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变的
B.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腐殖质组成
C.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目前还在持续进行
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
2.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有下列步骤:①岩石的风化;②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③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④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植物出现。其正确顺序为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
3.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 μm到1 mm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
A.空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4.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原因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热胀冷缩等物理现象变化变成了土壤
5.“滴水穿石。”有关这个成语,在科学上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岩石在水力冲击下可以变成小碎块
B. 地表矿物质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C.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在水的冲击下形成的
D.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水流作用下埋入地里的矿物质中形成的
6.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育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7.科学家设想:假如环境条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类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经过(  )
①形成原始月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质颗粒,释放矿物质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8.以下地理现象不属于风化作用的是( )
A.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崩解破碎
B.岩石中水的冻融使岩石崩解破碎
C.植物根系的生长加速岩石的破碎
D.风吹起风沙打磨岩石
9.如图为土壤形成的不同阶段,能正确表示土壤演化顺序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 ③②①④
10.如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
(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 。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 。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D D A D B D B D
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