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经典学术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14篇深入浅出的论文,构建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地缘”等一系列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系统地阐释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与文化特征。全书语言虽然平实,但其内涵却非常深刻,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备了文学作品的美感。因此,这本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文本。在教材设计方面,我们以“整本书阅读”为主线,通过梳理概念、分析论证、联系现实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提升学术著作阅读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学情分析1. 认知基础: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经验,但是学术著作中涉及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框架,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2. 思维特点: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是他们对于“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等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迁移能力相对较弱。3. 学习需求:学生需要突破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掌握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同时,他们也需要通过乡土文化来理解当代社会现象,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目标一、思维发展与逻辑建构1. 通过概念辨析与思维导图绘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差序格局”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2. 分析费孝通先生在对比论证、案例论证等学术写作手法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构起学术著作阅读的理性思维框架。二、文化理解与批判性思考1. 探究乡土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视角。2. 联系“中国式人情关系”、“乡村振兴政策”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反思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三、语言运用与学术表达1. 通过学习学术著作的精准语言表达,指导学生撰写内容提要与评述性读书报告。2. 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训练学生将学术观点进行口语化表达与逻辑化输出。重难点分析重点:在深入研究和理解相关学术领域时,我们应当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核心方面。1. 核心概念体系的构建是理解任何学术领域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在社会学研究中,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地缘等概念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2. 学术论证逻辑的分析对于提升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例证法等方法,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难点: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性的难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1. 抽象概念具象化迁移是一个难点,例如如何将“差序格局”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并用它来解释现代社会中的“熟人社会”现象。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冲突的辩证分析也是一个难点,例如探讨“无讼”这一传统理念在当代法治社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破题导入——从“乡土”到“中国”情境导入:1. 短视频观察: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段(村民集体制作腊肉场景),提问:“为什么乡土社会强调‘一家有肉百家香’?”2. 热点话题讨论:展示“春节返乡潮”数据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对‘老家’有强烈归属感?”任务一:初探乡土性1. 概念速写:分组绘制“我心中的乡土社会”思维导图,标注关键词(如土地、家族、习俗)。2. 文本印证:速读《乡土本色》,对比费孝通的“土气”定义与学生初绘导图的异同,修正认知偏差。> 示例问题:费孝通说“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与现代城市“地铁族”的生活有何反差?第二课时:概念解码——差序格局的波纹效应情境导入:1. 语言现象分析:对比中英文亲属称谓(如“堂姐”vs.“cousin”),提问:“为什么中文亲属称谓更复杂?”2. 生活案例迁移:呈现“家族微信群”截图,讨论:“为什么群里发言总以‘@长辈’开头?”任务二:差序格局深度探究1. 对比阅读:精读《差序格局》中“捆柴”与“水波纹”比喻,完成双气泡图:团体格局:界限清晰、权利平等、个人主义差序格局:伸缩自如、差等次序、自我中心2. 角色扮演:模拟“乡村纠纷调解”场景,学生分别扮演族长、村民、外乡人,体验“攀关系、讲交情”的行为逻辑。案例解析:问题:费孝通说“差序格局中道德是私人化的”,如何理解“帮亲不帮理”现象?解答思路: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提炼“道德半径”概念,结合《孔融让梨》故事说明道德标准的弹性。第三课时:逻辑重构——礼治与法治的碰撞情境导入:1. 影视对比:观看《秋菊打官司》(乡土社会)与《人民的名义》(法治社会)片段,归纳冲突解决方式的差异。2. 数据透视:展示“中国农村调解成功率85%”的统计数据,引发对“无讼”理念的讨论。任务三:论证逻辑梳理1. 思维导图绘制:以《礼治秩序》为核心,关联《无讼》《长老统治》篇目,构建“乡土权力体系”树状图:主干:礼治秩序 → 分支:教化权力、长老统治、无讼理念2. 辩论赛:正方“乡土社会更需要礼治”,反方“现代社会必须依赖法治”,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条文展开攻辩。问题探究:问题:费孝通认为“法律下乡可能贻害农民”,是否与当前“送法下乡”政策矛盾?解答思路:从《再论文字下乡》提取“文化基础论”,分析普法宣传需结合乡土伦理的必要性。第四课时:现实观照——乡土文化的当代镜像情境导入:1. 田野调查报告:展示学生暑期调研成果(如“农村空心化”“祠堂功能变迁”),引出乡土社会转型议题。2. 科技前沿链接:介绍“数字乡村”建设案例(如淘宝村、快手直播助农),探讨科技对乡土性的重塑。任务四:文化批判与创新1. 概念迁移:用“血缘地缘”理论分析“北上广深漂族”的“同乡会”现象。2. 政策建言:分组设计“乡村振兴文化方案”,需包含“传统技艺活化”“乡规民约创新”等要素。案例库:现象: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但年轻居民外流 → 分析:从《血缘和地缘》解读“地缘优势取代血缘纽带”。课堂总结1. 概念体系:在本节课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与乡土性相关的几个核心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的重要框架。首先,我们从乡土性开始,这是指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乡土性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基石,它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接着,我们讨论了差序格局,这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平等,而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来确定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和行为准则。然后,我们分析了礼治秩序,这是指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通过礼仪和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治理方式。之后,我们探讨了无为政治,这是指在治理国家时采取的一种放任自流、不干预过多的政策理念,强调顺应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最后,我们提到了血缘地缘,这是指在中国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往往与家族血统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2. 方法论:在本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掌握了两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首先,学术阅读的方法,我们学习了如何抓取核心概念,理清逻辑关系,并将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其次,我们学习了文化反思的方法,这包括批判性地继承传统知识,以及如何创新性地转化旧有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课堂练习案例分析题:某村计划引入旅游公司开发古村落,村民分为两派:甲派:主张整体搬迁,按现代社区重建乙派:坚持原址保护,维持传统生活方式问题:用《乡土中国》理论分析双方立场的文化逻辑,并提出调解方案。参考答案:甲派体现“地缘社会”对效率的追求,乙派代表“血缘社会”对传统的坚守;调解需借鉴“名实分离”思路,在保留建筑外壳(名)的同时创新业态(实),如将祠堂改造为文化体验馆。板书设计一、核心概念1. 差序格局:水波纹·伸缩性·差等性2. 礼治秩序:传统·教化·无讼二、论证逻辑1. 对比论证(捆柴vs.水波纹)2. 例证法(家族·两性·调解)三、现实迁移1. 乡村振兴:文化基因与现代转型2. 社会治理:法治底线与伦理温度教学反思1. 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例如,我们使用了“家族微信群”这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解读社会学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此外,我们还组织了辩论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2. 不足:尽管我们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对社会学概念进行迁移时,存在机械套用的情况,这表明我们需要增加“概念变形”的辨析训练,帮助学生更灵活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另外,文化批判环节的时间安排显得有些紧张,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我们计划设计一些课后延伸调研项目,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继续他们的学习和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