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三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新课导入
什么是“中世纪”?......
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处于光辉灿烂的古代和光芒四射的现代之间的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又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5世纪
西罗马灭亡
15世纪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
一、西欧中世纪简史
蛮族入侵帝国两分
帝国三分子孙混战
既不神圣也非罗马
百年战争
两个强国
(5-15世纪)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一)形成背景
(二)基本特征
一系列王国:“蛮族国家”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文化:基督教神权至上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
根据材料,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相关史料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2)内容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1)背景: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封君
封臣
土地与保护
效忠、服兵役等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3)特点:
A.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具备契约意识,互尽义务
D.层级间相对独立,王权有限
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历史读本》
封君
封臣
土地与保护
效忠、服兵役等
【学思之窗】“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西方社会史》
在这民生凋敝、暴力肆虐、劫掠横行的时代,地方的力量就是最有效的力量。……地方自治虽然并不意味着王权的丧失,但却意味着国王“声称”拥有的权力通常比他实际拥有的权力更大。
——《欧洲中世纪史》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4)影响:
积极: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加强统治)
②体现出契约精神、有限王权,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渊源
消极:封建主独立行使权力,造成王权较弱,分裂割据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之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比较项 西欧封君封臣制 西周分封制
不同 社会形态
纽带
统治方式
相同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维系
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管理
天子是天下共主
目的:维护统治; 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内容:权力义务交织; 影响:前期加强统治,后期造成地方割据
从“农民”说起—自由OR不自由 ?
领主城堡
教堂
马厩
谷仓
磨坊
领主自营地
自由农份地
农奴份地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1)庄园构成
材料:一个领主单独管辖的特别区域的农业种植园叫作庄园,有时乡村和庄园是相当一致的,也就是说,一个农民的村落形成一个领主特有的庄园。但是,有时一个庄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乡村,而有时一个大乡村可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庄园。
——【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
《西欧中世纪史》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1)阶级关系
土地类型 经营者 权利及义务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农奴份地
领主
自由农
农奴
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法律上自由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自耕自收向领主
缴纳租税
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3)庄园性质
(2)庄园特点
A.经济: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B.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4)影响
积极 ——①促进农业发展,为封建统治提供经济基础;②维持基层秩序。
消极—— 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古西欧的割据状态,阻碍王权的强化,不利于国家统一。
封建庄园与封君封臣制度的联系:
西欧封君封臣制是建立在封建庄园制的基础上的。封建庄园西欧封建主凭借土地占有及超经济强制等权力形成的剥削农民、农奴的经济实体,不仅是中古时期西欧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而且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是中古时期西欧的社会基础。
封建经济
奴隶经济
进步
阅读p20材料,并思考为什么说“奴隶成为农奴是一种进步”?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A.相同点:
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农奴主或奴隶主的压迫
B.不同点:
相对奴隶,农奴的地位较高、受到的束缚更小
C.生产关系:
由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生产关系进步
由于是封建主或其代表主持的,所以庄园法庭起到维护封建主特权的作用;但开庭时全体农民都可以出席,并通过鼓噪影响法庭的裁决,一些富裕农奴还可以充当陪审员,所以一定程度也有利于保护农奴的权利。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①地位:
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表现:
A.经济:
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B.政治:
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天主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西欧国王为获得教会支持,赏赐给教会大片土地,罗马教皇派出许多隐修士到西班牙、高卢、不列颠和北非等地区布教,广建修道院,扩建庄园出租土地,鼎盛时期,天主教会占有了欧洲三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公元6世纪开始,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中世纪时,教皇索性宣布信徒可以支付相应的费用来获得救赎,这样教士兜售赎罪券,是西欧中世纪时特有的现象。
教皇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拥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够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指定主教,创立教区。
出 生
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礼
结 婚
由教父主持婚礼
死 后
葬礼在教堂举行,遗体被葬在教堂附属的墓地
布鲁诺被宗教事务所判决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②表现:
C:思想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②表现:
D:教权与王权
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497年法兰克王国创建者克洛维接受洗礼
政教合作
政教冲突
卡诺莎之辱
5世纪
11世纪
13世纪
相互利用
扶持阶段
王权教权对抗
教权极盛阶段
王权加强
教权衰退
精神世界统一
世俗政权分裂
基督教世界中二元权力体系
教阶制
封君封臣制
教权
王权
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
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
——《教皇敕令》(1075年)
重点探讨
中西封建社会对比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政治制度
阶级矛盾
经济制度
思想文化
约5世纪—15世纪
公元前221年—1840年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二、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三、暗中有光: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
(一)政治:王权加强
1、背景
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课本P16—17,概括10-11世纪西欧王权强化的原因?
材料: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
——摘编自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
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政治优势)
②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工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壮大)
③与贵族斗争中先后取得胜利
三、暗中有光: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
(一)政治:王权加强
2、表现
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最初法国国王的势力非常小,仅有巴黎到奥尔良的狭长地带,号称“法兰两岛”。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而且王权获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12-13世纪王室领地持续扩大。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与王后离婚为由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至尊法案》
三、暗中有光: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
(一)政治:王权加强
2、表现
相关史料
3、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④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⑤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三、暗中有光: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
(一)政治:王权加强
[概念解释] 民族国家
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该国家形态的特点是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专制王权国家可看作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但专制王权国家主权在君,疆域不定,二者不能等同。
1.英国:议会兴起
签订《大宪章》
2.英国王权的加强: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与王后离婚为由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知识扩展】英国:议会制度发展
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对抗罗马教皇,确立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标志法国建立等级君主制。
英法百年战争,法国民族意识觉醒,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302年 1337-1453年 1661年
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把法国各地的贵族邀来居住,进一步削弱了贵族势力,法国王权达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
(1)过程
【学习聚焦】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
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知识扩展】法国:等级君主制
三、暗中有光: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
(二)经济:城市兴起
相关史料
1、时间:10—11世纪起
2、原因:
①政治:欧洲社会走向稳定
②经济: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a.农业: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b.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三、暗中有光: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
(二)经济:城市兴起
3、特征:
①居民:
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②阶级关系:
A.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B.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的自治权
琅城是法兰西东北部的一个城市,主教也是这里的领主,控制着城市。琅城居民募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并建立了自治机构。但主教挥霍了赎金后,背信弃义,擅自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琅城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
希望农奴固着于土地上
人员流动
流动经商
地区交流
封闭独立,割据一方
流动范围大
封建主
市民阶层
三、暗中有光: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
(二)经济:城市兴起
相关史料
4、影响: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②政治: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统一
③文化:兴办大学,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
①经济:促进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重点探讨
【知识归纳】西欧基层自治的单位
单位 管理者 职能
封建庄园
基督教会
城市
庄园主或管家
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
神职人员
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生老病死、婚姻)
行会、商会上层分子
规范经营活动;把持城市政权,开展城市治理
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
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黑 暗
光 明
西欧中世纪在缓慢发展中孕育着新的因素,承接着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四、东欧中世纪简史
(一)拜占庭(东罗马帝国)
1、建立:
2、统治:
(1)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2)文化
a.继承性、包容性、开放性;
b.与宗教联系密切;
(3)军事: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在它的(君士坦丁堡)的主要街道的市场内,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产品堆积如山…它的码头停泊有密集如林的船舶。
——[法]布瓦松纳
《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
材料: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
——《欧洲中世纪史》
四、东欧中世纪简史
(一)拜占庭(东罗马帝国)
1、建立:
2、统治:
(4)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材料:在他的努力之下,罗马法的丰富遗产才被整理成一个和谐的法学体系。…后来从《民法大全》也发展出欧洲各国更成系统的法学体系。……在中世纪晚期、现代早期的西方,《民法大全》支持王权专制的兴起,起到了与限制君权的观念相抗衡的作用。
——《欧洲中世纪史》
“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
——德国历史学家耶林
狄奥多拉的名字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上帝的赠礼",她出生于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个具有塞浦路斯血统的希腊家庭,处于拜占庭社会最低的阶层。523年,狄奥多拉与当时的帝国禁军统帅查士丁尼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结婚。527年查士丁尼登上皇位,是为查士丁尼一世,同时立狄奥多拉为帝国的共治者。
"如果只有在逃跑中才能寻求安全、而没有其他办法的话,我不选择逃跑的道路。头戴皇冠的人不应该在失败时苟且偷生。我不再被尊为皇后的那一天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如果您想逃,陛下,那就祝您走运。您有钱,您的船只已经准备停当,大海正张开怀抱。至于我,我要留下来。我欣赏那句古老的格言:紫袍是最美丽的裹尸布。"——尼卡暴动时期的狄奥多拉
罗马法
重点回顾
(1)发展历程:
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查士丁尼
习惯法—成文法
公民法—万民法
《民法大全》完成体系
(2)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拿破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3)评价:
①有利于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6世纪中期后
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7世纪中后期
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
拜占庭帝国又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
9世纪之后
13世纪初
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1453年
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1205年
1265年
1355年
1444年
395年罗马分裂
3、发展历程:
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衰落原因:
①对外战争及失败消耗资源; ②游牧部族的冲击;
③内部矛盾的突出(土地兼并等); ④奥斯曼土耳其兴起与冲击
四、东欧中世纪简史
(一)拜占庭(东罗马帝国)
13世纪中期
金帐汗国臣属
被蒙古征服
9世纪
基辅罗斯
俄罗斯的发端
莫斯科公国
反击蒙古,建立统一国家
16世纪初
1547
伊凡四世
继续扩张
17世纪末
地跨欧亚
俄罗斯帝国
历史上第一位沙皇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四、东欧中世纪简史
(二)俄罗斯的发展
“公国”与“帝国”
公国一般是以“公爵”为元首的国家;帝国是以“皇帝”为元首的国家。例如蒙古金帐汗国册封伊凡一世为莫斯科大公,类似诸侯。后陆续合并周边王公领地,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皇帝,建立俄罗斯帝国。
伊凡·瓦西里耶维奇(1530-1584),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或者伊凡大帝、恐怖的伊凡。
《伊凡雷帝杀子》列宾(1885)
1.中世纪早期,欧洲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庄园主的奢侈享受,并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然而到了10~11世纪,众多城市开始兴起,生活在城市中的消费群体日益庞大,庄园生产逐渐转型,开始专注生产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城市已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B.庄园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庄园主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 D.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特性消失
B
2.12世纪中叶,英国亨利二世出台了“盾牌钱”政策,即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在军事上对骑士的依赖。“盾牌钱”政策的出台(  )
A.增强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实力 B.标志着英国骑士制度的瓦解
C.有利于推动英国王权的强化 D.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西欧
东欧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经济: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
思想: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材料一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 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阐释:城市:城市自治权的萌发、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化教育:大学的发展。
社会结构:市民阶级壮大。政治势力:专制王权的强大。
时代: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阐释
观点: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
1、多元的社会结构: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
2、封君封臣的体制:封君封臣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
3、相对独立的庄园: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
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
5、宗教的禁欲主义与世俗的贵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的生活。贵族宣扬以忠诚为核心的骑士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