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统编版|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时空坐标010203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南亚与东亚的国家目录CONTENTS壹阿拉伯帝国一、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数字一千零一夜伊斯兰教伊斯兰建筑怛罗斯之战穆罕默德耶路撒冷我们所认识的阿拉伯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是建立在政教合一、商业文明、游牧文化的综合基础上,扩张势头比汉帝国、罗马帝国更加猛烈,在默罕默德以真主名义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为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求及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阿拉伯帝国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以宗教为名的扩张运动,建立了一个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政教合一的体制产生了极大地向外冲击力。在当时等级制盛行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的平等主张还是比较进步和受到下层人民欢迎的,真主和古兰经使阿拉伯人无所畏惧,士兵作战勇敢,不怕死亡。在以宗教为名的扩张战争中,战斗热情明显强于周边的民族。材 料根据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兴起的有利条件①政治基础:7世纪,默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②经济因素:北方土地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的吸引③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④军事因素:阿拉伯军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还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⑤群众基础:下层人民的支持⑥外部形势:周边王朝外强中干,日落西山1、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一、阿拉伯帝国一、阿拉伯帝国6世纪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7世纪中期起大规模对外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思考】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①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②伊斯兰教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1、阿拉伯帝国的兴起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一、阿拉伯帝国6326611258750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鼎 盛(1)政治统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哈里发=宗教领袖+政治领袖性质:君权神授,政教合一; 集权专制哈里发:是指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伊斯兰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谓。是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源于阿拉伯“继承”一词音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或“继承者”。后成为阿拉伯帝国元首之意。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一、阿拉伯帝国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2)经济①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③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首都巴格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央,扼水陆交通之要冲,极盛时期城市人口多达150万,…巴格达码头经常停泊数百艘来自全国各地和各国的船只,其中也有中国商船。……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等,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一、阿拉伯帝国(3)文化①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拉齐斯: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一、阿拉伯帝国(3)文化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一、阿拉伯帝国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材料: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材料:阿拉伯文化是在游牧民族传统、伊斯兰教精神及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而成的。 ——胡伟达《阿拉伯文化》(3)文化原因: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②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的政策。③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④阿拉伯人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贰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兴起13世纪14世纪中期1453年16世纪后期帝国兴起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帝国发展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继续发展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帝国极盛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中亚地区,11世纪迁移到小亚细亚。1299年,突厥人的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新国家被称为“奥斯曼”。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扩张,占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其首领自称“苏丹”,建立国家机构和常备军。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 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1)政治领域: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即时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材料一 奥斯曼国家拥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其中最精良部分是苏丹直辖的近卫军,约1万至1.5万人左右,近卫军主要从巴尔干征集优秀少年儿童,施以严格教育和训练,长达后补充近卫军。近卫军纪律森严,终身服役,不准结婚,待遇优厚,享有特权。材料二 (奥斯曼帝国)全国土地和牧场的最高支配权属于苏丹。苏丹除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直辖领地外,其余大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各级官员和战士。领有采邑的封建主必须提供相应的军队服役。……封建主的土地主要由依附土地上的农民耕种,缴纳实物地主和各种捐税。——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经济领域: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很明显,商货经过这些黑海的大门是否完全自由,不仅决定着十分广泛的贸易,而且决定着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基本联系命运,从而也决定着在这个广大地区恢复文明的基本手段的命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3、帝国的影响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横跨欧亚非并且穿越中古近代世界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蒙古西征之后在中亚崛起乃至最终吞并了东罗马帝国的新兴势力,对于世界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思考: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哪些 ①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②海外贸易:西欧与东汉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海上航道。③地区局势: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紧张,成为一战爆发的火药桶。④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叁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南亚-笈多王朝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兴起:(2)政治:(3)宗教: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几乎征服北印度。政局稳定,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其余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印度其他的民间信仰,最终演化而成。其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1、南亚-德里苏丹国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建立: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地区。13 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家。(2)政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3)宗教:伊斯兰教为国教中央集权,政教合一。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自认为所进行的是反对不信教者的“圣战”,所以对待印度教徒十分残酷。——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在14世纪初,南方印度教王公开始兴起反对北方伊斯兰教政权,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2、东亚-日本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日本疆域简图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秦汉之际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17世纪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646年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10世纪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2世纪末(1)发展历程: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故名。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孝德天皇(大化改新)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大化改新2、东亚-日本2、东亚-日本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背景 社会矛盾尖锐、唐文化的影响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文化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2)大化改新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了解: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 唐朝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地方:州县制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2)幕府时代的到来①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经济的形成: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武士集团的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幕府的特点:①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②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③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④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天皇是名义的中央首脑,没有实权,幕府掌握实际的中央权力藩国掌握实际的地方权力,造成封建分裂割据2、东亚-日本②形成: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2、东亚-日本自镰仓幕府以来,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共682年。(2)幕府时代的到来③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德川家康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日本退缩到几乎完全与世隔离的境地中。锁国政策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离开日本,其信徒必须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另外,锁国政策禁止日本国民出国,违者处以死刑。这样,日本开始了两个多世纪的闭关自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中古时期的朝鲜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7世纪末新罗末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10世纪初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4世纪末朝鲜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16世纪末方面 表现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李成桂与景福宫探寻亚洲多彩文明 体味交流多元共生印度佛教影响遍及世界;中国儒学影响各国治国理政;伊斯兰文明辐射亚洲影响世界;古丝绸之路跨越了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多元共生、多态共融的亚洲古代文明本课小结多种宗教中央集权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南亚与东亚的国家奥斯曼帝国的兴起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文化:经济: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历史影响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中古时期的日本中古时期的朝鲜笈多帝国:兴起、统治、宗教得里苏丹国:兴起、统治、宗教大化改新幕府统治背景: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特点:锁国政策:西亚南亚东亚政教合一政治:实战演练A1.早期的阿拉伯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后来,地理学知识得到了广泛运用。在9-14世纪,阿拉伯帝国出现了苏莱曼、麦斯欧迪、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正是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才逐步了解和熟悉亚洲及东非地区的。据此可知,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加剧了帝国的对外扩张C.适应了远距离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翻译运动的发展【解析】材料“欧洲正是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才逐步了解和熟悉亚洲及东非地区的”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地理学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与帝国对外扩张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远距离贸易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翻译运动指的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实战演练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丹是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苏丹的选任,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就是宗教领袖,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有实权的,排除D项。故选A项。2.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被认为是贵族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者,而贵族是苏丹的奴仆;苏丹是农民的“牧羊人”,农民则是苏丹圈养的“羊群”;苏丹还是宗教领袖。这说明A.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B.苏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领袖C.苏丹是各界共同推举的产生的D.苏丹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实战演练A3.笈多帝国时期,国王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当时,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演化出一种新的形式——大乘佛教,与传统佛教相比,大乘佛教约束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笈多帝国A.宗教政策较为宽松 B.佛教势力十分衰弱C.各种宗教融为一体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根据材料“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受印度教的影响”“约束较少”,可得出当时各种宗教并存,互相影响,教义较自由,这从侧面反映出帝国宗教政策较为宽松,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佛教势力衰弱,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各种宗教合一,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感谢各位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