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犯罪与刑罚 课件(共26张PPT)+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 犯罪与刑罚 课件(共26张PPT)+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25年2月28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余华英执行死刑,检察机关依法派员临场监督。
法院经审理查明,余华英为谋取非法利益,于1993年至2003年期间,分别伙同他人,在贵州省、重庆市、云南省等地流窜作案,拐卖儿童十七名。据此,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于2024年10月25日作出一审刑事判决,以拐卖儿童罪判处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余华英不服,提出上诉。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经二审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依法核准余华英死刑。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课时 犯罪与刑罚
1.政治认同: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2.道德素养:维护法律尊严远离犯罪。
3.法制观念: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
4.健全人格:与违法犯罪斗争到底。
5.责任意识: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素养目标
自学导航
1
刑法的内涵和作用
2
★犯罪的基本特征
3
刑罚的内涵和类型
4
★如何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阅读课本P96-99页的内容
我国刑法对偷盗、危害公共安全、走私文物、抢劫、绑架、勒索、杀人、非法拘禁、生产假冒伪劣等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思考:刑法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一、刑法
1.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1.刑法的含义和作用(P96背诵)
探究新课堂
行为一: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行为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重伤或者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为何两个行为类似,但性质不同
犯罪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第一特征,也是最本质特征。
活动二: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违法类型
行为一
行为二
轻微伤害
严重危害
治安管理处罚法
刑法
行政处罚
刑罚处罚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探究新课堂
案例一:被告人吴某与其侄女到某地山坡上祭祀,吴某在其妻子家老祖太的墓碑前一处空地上燃放鞭炮时,火星将挂的纸引燃,进而引燃墓碑前面的杂草,引发森林火灾。
经对被烧毁山林过火面积、林木种类、数量进行评估,本次火灾过火林地面积为2243.3亩,其中有林地1374.4亩,未成林造林地868.9亩。过火林地的森林类别为一般商品林,林种为用材林。火灾还造成某公司位于惠水县罗汉山山顶基站的设备烧毁,造成设备损失90267元。其行为构成失火罪。最终,根据被告人吴某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及悔罪表现,判决被告人吴某犯失火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法条链接:对故意在森林防火区内违规用火引起火灾,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
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以放火罪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活动三: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探究新课堂
案例二:某银行贷款部的信贷员小王因急需用钱,遂产生了利用他人名义贷款的想法,在经得5名农户的同意后,小王利用农户存放于银行的贷款档案身份信息,伪造了贷款的相关资料进行上报,最终顺利从其所在的工作银行贷款50万元贷款逾期后,由于小王一直没有能力归还贷款,银行遂将贷款的5名农户起诉至法院。
小王在担任某银行信贷员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借用多名农户的户头办理贷款后归个人使用,挪用单位资金达 50万元,且长达一年多之久,其行为涉嫌构成挪用资金罪。
·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一款: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活动三: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两则案例中的行为都是什么行为 说明判断的依据。
犯罪不仅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它还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
刑事违法是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现,即犯罪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三: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犯罪的第二个特征
探究新课堂
材料一:被告人陈某某喝酒后与被害人王某发生争吵,被他人劝开后,陈某某又找来匕首将王某刺伤,导致王某重伤。经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陈某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赔偿王某经济损失23万余元
材料二:被告人张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从慈利县城往湖南省长张高速公路慈利西收费站入口方向行驶,被当时正在执勤的交警拦下接受检查,使用酒精呼气检测仪进行初检后,标识驾驶员张某的酒精含量已达164.4mg/100ml,达到了醉酒驾驶的标准。交警当即对张某进行口头传唤,并将其送至县人民医院抽取血样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张某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醉酒后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危及公共安全,其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1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
◎材料中的画线部分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
活动四: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处罚
课堂笔记
(1)含义:
(2)特征:
2.犯罪的含义和特征
A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B刑事违法性——法律分界线
C应受刑罚处罚性——(强制性法律制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
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刑事违法是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现,即犯罪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限。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法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5岁的学生林某使用言语威胁、搜身、殴打等方式,强行向几名中学生多次索要财物,一年内共计索得三千余元。
林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 应当如何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如果数额较大或者多次进行敲诈勒索,将构成敲诈勒索罪。所以林某的行为构成了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量刑规定,敲诈勒索罪的量刑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而有所不同。如果敲诈勒索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探究与分享3
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内涵: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3.刑罚的内涵与类型
课堂笔记
刑罚的种类:
主刑
附加刑
刑事处罚
人民法院
刑罚
附加刑
主刑
管制
拘役
死刑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罚金
没收财产
剥夺政治权利
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注意】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的区别:
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拘役、罚金适用于犯罪。
对犯罪人权益的限制或剥夺
注意:拘役、罚金属于刑罚,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拘留、罚款属于行政处罚,用于行政违法行为
只能独立适用
既可附加适用,也可独立适用
不关押,但限制自由,人民和群众监督改造由社区依法实施矫正
不关押,但限制人身自由,依法实施社区矫正,人民群众监督改造
关押在看守所
监狱
定期剥夺
终身剥夺
刑罚的种类:
拘留 拘役
性质 行政处罚 刑罚中的主刑
适用对象 一般违法者 犯罪分子
适用的机关 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由人民法院行使
拘留、拘役与罚款、罚金的区别:
罚款 罚金
性质 行政处罚 刑罚中的附加刑
适用对象 一般违法者 犯罪分子
适用的机关 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由人民法院行使
罚款、拘留——行政处罚——行政违法(一般违法)
罚金、拘役 —— 刑 罚—— 刑事违法(犯罪)
快递员小马在送快递到某出租房时发现,屋里的几个人显得神神秘秘。在签收快递的时候,小马悄悄观察了屋里的情况,发现他们正利用手机和电脑与外界联系怀疑他们在实施电信诈骗。小张不动声色的离开后,立即报警,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提供了可靠的情报消息。
刘某是中学初中学生,因琐事与一同学发生矛盾,指使无业青年肖某、文某教训这名同学。肖某、文某等人赶到学校门口时,与刘某有矛盾的同学已经离开学校。刘某想起朋友与同学王某有矛盾,随即指使肖某、文某等人在学校附近对王某拳打脚踢,致王某轻伤。
思考:快递员和刘某两人的行为,你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4.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P98背诵)
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01
02
04
03
11.2 犯罪与刑罚
刑法的定义
刑法的作用
犯罪的特征
如何应对犯罪
1.(2025·全国课后作业)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D
拘役属于主刑
2.(2025·全国课后作业)小明发现有人偷偷地从对门家搬出家电等物品,他就悄悄观察,看到那些家电被装上一辆小货车后,小明便记下车牌号。后来警方通过小明提供的车牌号破案,抓住了窃贼。这说明小明( )
①懂得要防范侵害,见义“智”为
②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③懂得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特殊关照和保护
④能够明辨是非,维护正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D
与材料无关
3.(2025·全国课后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趋多元,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下列有关犯罪的说法错误的有( )
①青少年要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②公民要科学立法,坚决打击犯罪行为
③很多犯罪都是一朝一夕铸成的
④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C
立法机关的职能
不是
4.(2025·全国课后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公民( )
A.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B.培养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
C.遇到侵害能够正当防卫
D.依法制裁违法犯罪分子
B
不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正当防卫
不合题意
远离犯罪
保护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