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大家来找茬
导入新课
宋江在一片玉米地里狂追公孙胜
《神探包青天》中,老农招呼大家吃玉米和地瓜。
苏东坡表示吃了老乡的红薯绝不会忘恩。
《神探狄仁杰》中满铺子的辣椒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本 课 目 录
一、物种交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

自然

二、工业革命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本 课 目 录
一、物种交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

自然

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一、物种交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
1.物种交流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汉朝和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这说明当时(  )
A.世界市场已经开辟 B.已有跨洲物种交流
C.东西方开始了贸易往来 D.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
丝绸之路在食物物种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彼此临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交流进行为主
第二、三阶段:7-8世纪,13-14世纪时
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域外作物的引种(  )
A.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B.以美洲作物为主
C.带有较强的歧视性 D.呈单向交流模式
A


第四阶段:1500年前后
下列图片所示的农作物的交流(  )
A.扭转了人们疫病防治观念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C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西班牙传入,最初作为观赏植物
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18世纪末改良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美洲物种的外传
16世纪带回欧洲仅供观赏,随后在南欧广泛种植。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欧洲
第四阶段:1500年前后
美洲物种的外传
中国
陈益
越南古名
菲律宾
②虎门人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
①福州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建
第四阶段:1500年前后
美洲物种的外传
中国
以番薯为例,归纳美洲作物传入中国历程的共同点?
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吴川人林怀兰、福州长乐人陈振龙和虎门人陈益均可享此美誉,他们各自引种,互不关联,他们都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百度百科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背景
以西方殖民者为中介
以民间海外贸易(海路)为途径
人口压力促进玉米番薯的推广
第四阶段:1500年前后
欧亚非农作物传入美洲
下图为某一农作物物种传播示意图。该物种是(  )
A.玉米
B.小麦
C.水稻
D.葡萄
产于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
原产地是在中美洲
原产地在中国的长江流域
原产地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
B
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第四阶段:1500年前后
欧亚非农作物传入美洲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水稻
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A
禽畜类,极大地改变美洲的动物群落
第四阶段:1500年前后
欧亚非农作物传入美洲
咖啡豆
【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馆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经济与社会生活》
咖啡文化折射出世界经济的的发展变迁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后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在这个时期咖啡馆绝不仅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它更是信息交流的场所。咖啡馆诞生了最早的报纸和杂志,近代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更有意思的是,近代政党的诞生大约与咖啡馆也有极大的关系,因为人们喜欢在这里聚会、谈论国家大事。
——仲伟民《全球化、成瘾性消费品与近代世界的形成》
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2.物种交流的特点(新航路开辟后)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
②交流方向具有双向互补性;
③欧洲具有主导性;
④内容具有丰富性;
⑤影响具有双重性。
3.物种交流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
有研究表明,17世纪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革命狂潮、国家崩溃的“总危机”,而美洲作物的传播以及引起的“农业革命”则是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说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C.推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D.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
D
①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玉米:“灾难时期的生命线”
③推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明代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地区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甘薯的引进(  )
A.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B.表明中国与美洲往来频繁
C.解决了百姓饥饿问题 D.反映出江南经济地位重要
A
中国:玉米等外来高产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
——摘编自唐建光《舶来的盛宴: 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
④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物种交流与工业革命相伴生
⑤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C
清代以来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水土流失严重
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19世纪作为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因其繁殖力强而侵占草地、损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过敏性疾病,后被列为全球性入侵物种。据此(  )
A.人类应该消灭紫茎泽兰等物种 B.外来物种引进适应了生态环境C.物种传播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引进物种应该了解其生物特征
D
外来物种入侵
病毒全球传播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红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人们度过饥荒
【探究】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②增加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①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800年
材料 玉米和红薯的传入,导致粮食产量增加,使得民间有了较为富余的粮食,给更大规模的粮食交换提供了条件,推动了粮食的商品交换,使得部分家庭可以不再进行必要的粮食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③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有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生态体制。随着“大交换”时代的到来,旧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新旧大陆被打破。新大陆因牛、马、羊等动物的到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为了满足殖民者的需要,烟草、可可、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如巴西东北、东南地区原有的森林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④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图1为新航路开辟以后物种迁移示意图。该示意图(  )
A.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B.反映了物种交流利弊兼存
C.描绘了全世界物种交流的全貌 D.折射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B
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小 结
本 课 目 录

自然

二、工业革命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二、工业革命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
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亚洲鲤鱼攻占北美
150年人兔大战澳大利亚完败
太平洋生蚝长满丹麦海岸
巴西水葫芦铺满滇池
当今世界应该如何维护生态安全
美洲


亚洲
欧洲
【课堂小结】
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这样做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却破坏了森林、草原、湖面,不仅导致了水土流失、土质下降、沙漠化、盐碱化,而且进一步使生态失去平衡。
人与自然
结 束 语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得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界完全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再也无须像中世纪那样借助于上帝的权威来维持自己对自然的统治。于是人类社会便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新华网《命运共同体:对人类未来的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