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人与商业课程标准: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3.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认识其对商业贸易的意义。4.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选必二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本单元结构一、无商不活——从商贸发展概况看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二、无商不富——从世界市场的发展进程看近代商贸的变化三、无商不兴——从国际金融贸易的发展看现代商贸对人类的影响第7课第8课第9课——从商贸发展概况看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无商不活选必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生产专题一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专题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交换专题三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农工商基础促进专题一二三的逻辑关系?(商业)原始的、萌芽的形态,是生产者直接的物物交换。尔后才有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本 课 目 录一、中国古代商贸人商业与二、世界古代商贸三、中外商贸的工具本 课 目 录一、中国古代商贸人商业与1.中国古代商贸时期 商业的发展概况 对外贸易的繁荣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商朝善于经商(商人)周朝商业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打破垄断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唐代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出现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市突破时空限制和市坊界限,坊市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贸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官府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盛行,对外贸易逐渐萎缩,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外贸易中国儒商之鼻祖陶朱公范蠡(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农商之分,实自此始。——司马迁《史记》(1)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受到打压。(2)原因:①政治:担心商人权势过大,威胁统治,采取重农抑商政策;②经济:小农经济占主体,农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来源;③思想:与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有关。④社会:商人流动较强,不利于社会稳定秦汉时期商人的地位如何?为什么?知识提升重农抑商的原因:农业是国家根本为了保证国家税收为了促进社会稳定重农抑商材料: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外内》材料:(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农商之分,实自此始。——司马迁《史记》汉朝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抑制商人发展唐宋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品经济发达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秦国知识提升说说古代中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以及历程?古代商业的起源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A“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时期实行的经济管理制度,可理解为工商食于官,手工业、商业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紧密,受官府严格控制。春秋末期,范蠡弃官从商,因在陶邑经商被称为“陶朱公 ”。当时的陶邑,已成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 ”的著名经济都会。上述材料可说明( )A.当时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B.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商业中心形成C.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D.当时商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B思考:影响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坊市界限的被打破(2020·北京高考·4)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B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B商帮的兴起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商人队伍壮大。但封建社会强调重本抑末,国家没有法律保护商人,民间对商人进行歧视。因而明清商人利用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形成商帮。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乔家大院1)具有地域性: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2)诚信真善、义利并举、深受儒家文化影响。3)具有开拓性,积极创新,努力进取。4)具有阶段性,主要兴盛于明清时期。5)具有时代局限性,明清商帮根植于自然经济,无法发展为近代商业。商帮的特点:明清时期的商帮与区域长途贸易商业市镇的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明清的商业变化白银广泛使用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商帮的象征——会馆知识提升说说明清商业活动有什么变化?陆海丝绸之路的异同古今丝绸之路的对比陆上丝绸之路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的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异:陆上丝绸之路以政治交往为主,文化与经济交流为辅;海上丝绸之路政治交往与商贸活动并重,规模更大,民间参与度更高。同:都是国家主导;都充满政治性;都以和平交往为主要方式。项目 古代丝绸之路 现代丝绸之路时代 背景范围经济交流方式贸易 方式交通 通信 方式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亚欧大陆和非洲全球商品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转贸易直接贸易人力、畜力、帆船现代交通和现代通信技术知识拓展丝绸之路不仅连接起了东方与西方,还架起了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提供给我们的最大智慧除了沟通与互惠,还有责任与担当!◎古罗马壁画《花神芙罗拉》◎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形似希腊“来通”◎三彩骆驼载乐俑探究说说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有什么特点?(1)官府控制 (2)朝贡贸易为主说说朝贡贸易的特点和目的?(1)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为主(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本 课 目 录人商业与二、世界古代商贸2.世界古代商贸古罗马:商贸在帝国征服地中海中逐渐繁荣;海外贸易四通八达。古埃及:历史悠久;国家、神庙控制商业;具有征服、掠夺色彩。古希腊:多商业贸易中心(城邦体制);海外贸易活跃(优越地理条件)。阿拉伯帝国:商业活动范围广;在欧亚非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垄断商路古巴比伦商业繁荣特点:贸易各具特色,形式多样。范围从地域性贸易向区域间贸易发展。影响:促进地区、国家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古希腊: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东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历史纵横: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商业繁荣;亚述还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手工业和商业一度繁荣。特征: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呈现全球化趋势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有何特征?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特征:多源发生趋势:呈扩大趋势本 课 目 录人商业与三、中外商贸的工具3.中外商贸的工具时期 货币 信贷 契约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商:贝周:骨贝铜贝秦;圆形方孔钱(秦半两)西汉:五铢钱开元通宝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纸币盛行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古埃及钱借贷普遍出现飞钱典当交子会子钱铺庄票契约出现商业契约普遍化商业契约应用更为广泛《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借贷法唐朝“飞钱”,类似汇票兴起于南北朝时期的当铺(质库)1、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商品交换规模扩大2、表现:(1)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2)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3)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物物交换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商朝铜铸贝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古埃及货币货币唐代柜坊又称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麦、钱,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南宋《武林旧事·游手》把柜坊放在赌局、诈骗、盗窃等“游手奸黠”一类中,官府常加取缔。据此可知,柜坊( ) A.弊大于利 B.不利于经济发展 C.搞活了民间资本 D.具有多重属性唐代的柜坊和飞钱唐代专营钱币和贵重物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飞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汇票,既不会“飞”,也不是“钱”,实质只是一种汇兑业务,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职能。《宋史》中记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宋代的借贷BD飞钱飞钱("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飞钱有两种形式:“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等,携劵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北宋:“交子”——货币代用劵,类似活期存款单,具备流通职能,我国古代最早纸币。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四川——“钱引”;两淮——“交子”;湖广——“会子”;东南——“会子”。交子便于民众携带,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救济的精神。西方的契约精神《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主张曾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体现契约与公正C.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是平民的胜利B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一种主流精神。"契约"一词源来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契约自由的理念。“契约 ”精神在西方文明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因素。欧洲17-18世纪以来的契约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与身份社会的瓦解,出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转型;近代西方契约既是处分财产的工具,也是权利、平等、自由、合议与法律之间的楔石。——摘编自李萍《论西方现代契约精神的形成》本课小结信贷契约古代:市、城市近代:世界市场结束语“无商不活”。没有商业,人们就生存不下去;没有商业,商品不能流动;没有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经济是低层次的。市的起源就是为进行货物交换而设置的。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离开交易,市也就不存在了。小至古代的集市,大至后来的城市和国家,大抵如此。人 与 商 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